03.02 臺積電:國內頂級製造企業,賺錢能力比華為還強,年純利達780億

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都被海外企業把持。雖然經過多年的追趕,國內誕生了諸如華為海思、長江存儲、兆易創新等較為優秀的企業,但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段差距。不過在半導體制造領域,我國臺灣省有一家企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它就是臺積電。

今日粉絲福利:

筆者九年管理經驗,整理了《企業管理工具包》,幫你解決企業管理難題。

關注作者,發送私信“666”,即可獲取!

臺積電:國內頂級製造企業,賺錢能力比華為還強,年純利達780億

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始創於上世紀80年代,是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企業。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成長為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領跑者。截至去年,公司擁有近五萬名員工。主要的客戶包括華為海思、蘋果、高通、AMD等等。

2020年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臺積電年營收達到1.07萬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2470億元,企業去年稅後純利潤大約在785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利潤甚至超過了華為、富士康等我們熟知的知名科技企業。

三十年前,全球半導體行業幾乎採用同一種商業模式,即涵蓋設計、製造和封測整個生產流程。英特爾、三星電子等巨頭均是如此,有著強悍且難以匹敵的實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積電率先同行業採用晶圓代工模式,拉開了其走向輝煌的序幕。

臺積電:國內頂級製造企業,賺錢能力比華為還強,年純利達780億

簡單瞭解一下張忠謀(臺積電的創辦人)的創業史:今年89歲高齡的他,祖籍寧波,24歲那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曾經在德州儀器工作。工作期間,他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半導體從業經驗,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曾擔任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同時,他也是最早進入美國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層的華人。

八十年代,由於跟公司的經營理念不合,張忠謀辭職回臺創辦了臺積電,正式開啟了創業之旅。由於公司沒有自己的產品,只好幫IC設計企業製造產品,這種模式在當時根本沒人理解,自然也不看好臺積電的發展。

事實上,臺積電在發展初期確實非常艱難,靠著零星的業務勉強存活。分析其中原因,無非有兩個:其一,晶圓代工模式不被主流認可;其二,那個時期正處於全球半導體產業低谷期。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別說發展壯大,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臺積電:國內頂級製造企業,賺錢能力比華為還強,年純利達780億

事情的轉機來自於英特爾,臺積電成立的第二年獲得了對方的認證,並且獲得了為其代工的機會。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回暖,搭上英特爾這艘國際巨輪的臺積電,獲得了快速發展,在九十年代成功上市。

進入新世紀後,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半導體產業受到重創。在這場風暴中,臺積電憑藉較高的毛利率繼續保持盈利,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局面。充沛的現金流也使得公司有足夠的錢投入技術研發方面。之後率先業界成功試產了65納米芯片,標誌著其在晶圓代工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過臺積電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近幾年,三星也試圖趕超臺積電,以爭奪高通、英偉達、蘋果等大客戶。據瞭解,目前三星共有六條專用於芯片代工生產的生產線,並加速投入該領域的研發。

有業內人士分析:臺積電要想在未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首先要保證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領先。就像張忠謀所說:“成功往往是長久的努力,不是一兩年就能做到。今天成功,也不代表永遠成功。”

臺積電:國內頂級製造企業,賺錢能力比華為還強,年純利達780億

忙時精於業,閒時勤練兵。

特殊時期,為支持企業家發展,特呈上《線上工具課》一期!

各位看官請注意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