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战中,苏联唯一能生产重型坦克的城市只有列宁格勒吗?

0诗意0769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呢?二战时,这个工厂应该比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更重要吧?


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就大批向乌拉尔山一带迁移,员工和家属转移了15万人之多。随后在车里雅宾斯克扩建生产基地,开工转产重型坦克,战时生产了大量的KV-1重型坦克、IS-1/2重型坦克、SU-152重型自行火炮、ISU-122/152重型自行火炮。可以说,车里雅宾斯克才是二战苏联最重要的重型坦克生产基地。



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虽然并没有停产,但是长期处于德军包围圈内,怎么可能长期为苏军供应重型坦克?尤其是1942年的时候,苏联生产了2600多辆KV系列坦克,如果全都困在列宁格勒,那不成了自寻死地吗?怎么运到其他战线去?



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一万两千辆重型坦克和重型自行火炮(包括1940年和1941年上半年)。其中大约3000多辆产自列宁格勒(战时大约有2000多辆),约8000多辆是车里雅宾斯克的ChTZ工厂生产的,其中大约4000辆重型自行火炮则全部来自于车里雅宾斯克。(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由于T-34-76坦克的大型生产基地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于是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军工厂,以及斯大林格勒的‘’红十月‘’拖拉机厂、‘’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三十年代美国援建)便承担了苏军T-34-76坦克的生产任务。由于列宁格勒被德军封锁围困,普梯洛夫军工厂也处于停产瘫痪状态。一九四二年七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红十月‘’拖拉机厂被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北部工业区制造T-34-76坦克的工厂仅剩下‘’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于是苏军加强了对‘’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保卫,厂里厂外层层防守。由于在战斗中苏军阵亡牺牲的坦克手尚未来得及补充,于是之前从‘’红十月‘’拖拉机厂撤过来的工人便驾驶着刚下线的T-34-76坦克,在柴油发动机的隆隆轰鸣声中,掩护苏军步兵去清除躲藏在一个个角落的德军,甚至直接与德军的坦克展开激战……。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除了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及时给崔可夫将军补充兵力外,一直在生产T-34-76坦克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T-34-76的火炮口径后来增至T-34-85(毫米)。


东骧神骏


苏联在二战时期,共计生产了KV、IS两个系列的重型坦克。而负责这两个系列坦克的研制和生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基洛夫工厂。

基洛夫工厂于1801年成立于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从生产炮弹的弹皮,慢慢的向机械制造转变。等到苏联成立后,基洛夫工厂已经能够生产战舰炮塔、蒸汽机车、坦克等重型机械。

(KV-1重型坦克)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基洛夫工厂就开始研制首批重型坦克:KV-1重型坦克。在德军入侵前,基洛夫工厂共计生产了636辆KV-1重型坦克。其中,有500辆已经装备部队。不过,这相对与当时苏军22000辆坦克的总数,比重很低,大约2%。

(KV-2重型坦克,安装的事152mm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

后来,由于德军的闪电战攻击,苏联失去西部大片领土,列宁格勒也受到威胁。苏联当局赶紧将基洛夫工厂的绝大部分设备和工人迁往乌拉尔地区的车里雅宾斯克州,并和当地的引车厂、以及其他迁到此地的机械厂合并,成立了“坦克格勒”(Tankograd,战车城之意)。这个厂子,一度成为苏联唯一的重型坦克工厂。

(打败德军的是T34系列中型坦克)

也就是说,KV-1、KV-2、KV-1C、KV-1/85、IS-2,等重型坦克,大都是在乌拉尔地区的“坦克格勒”生产的。而基洛夫工厂留在列宁格勒的部分,受战争影响(872天的围城战),产能很低。

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生产的重型坦克数量如下:

KV-1,2874辆。

KV-2,232辆。

KV-1C,1232辆。

KV-1/85,130辆。

IS-2,3854辆。

这个数量跟T34中型坦克的84070辆产能比起来,确实不够看的。只乌拉尔坦克厂,就生产了26000辆T34中型坦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你好 我是博世奇谈

关于二战中苏联唯一能生产重型坦克的城市只有列宁格勒问题有如下回答。

在二战前:苏联的几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明斯克、喀山、哈尔夫、斯大林格勒、塔林、维尔纽斯等地,其中波罗的海三国本来经济状况就不错,列宁勒、辅、莫斯科,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是工业化时期重点建设的地区,所以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城市还是挺多,这也是为后来二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二战中:由于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导致前期苏联许多地区被占领,但德军主要进攻列宁格勒,顿列茨克,莫斯科,这三个目标分别由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在开战前苏联已经将大量的工业设备迁至乌拉尔地区,二战中主要就是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当然远东工业区所占比重较小。

坦克生产基地:苏联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这两大工业区,其工业生产也集中在这地区。就T34坦克来说,乌拉尔坦克厂于1941年建成投产,直到哈尔科夫运来25辆原型车的设备开始,到二战结束,乌拉尔坦克厂一共生产了36000辆坦克。

总结:苏联当时已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重工业也不局限于一座城市,苏联当时在西伯利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能在一年时间内将大量工业迁移并快速投产,这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在当时能生产中型坦克的工厂生产重型坦克是没有啥问题,在苏德战场上,苏联需要的是能速度快,行程远,量产快,防护一般,价格低,这才是迫切需的。











小周侃


苏德战争早期,苏联诸如KV1或者一些二傻子多炮塔重型坦克确实都是在列宁格勒的185号工厂(基洛夫厂)设计和制造的,但也不是独此一家。1941年1月开始,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也开始生产KV1中型坦克。

但自打德军与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到8月时德军和芬军已经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并开始对列宁格勒轰炸和围困,位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同样是工业重镇)同样岌岌可危。

1941年8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将列宁格勒、哈尔科夫、莫斯科的重型军工制造厂转移至乌拉尔山以东,其中就包括了185厂。

又由于之前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有KV1生产经验,因此185厂、哈尔科夫发动机制造厂便迁移至车里雅宾斯克整合重组

之后苏联那些包括KV1S,KV13、IS、Su152等重型装甲车辆都是在这儿研发和制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