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于谦对大明有再造之恩,朱祁镇杀了于谦后,瓦刺为何没有再次攻打明朝?

汉史趣闻


因为这个时候瓦剌已经先行崩溃了!于谦被杀三年之前也先就因为瓦剌内战被杀了!


历史小白菜—提利昂张


于谦死后瓦剌不卷土重来,是因为他们比较理智,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认清楚了自己。说白了当时的大明根本是他们打不赢的,他们之所以在土木堡当中取得胜利,是因为侥幸。

毕竟那时候的皇帝朱祁镇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太监王振也是一个草包,他们见到敌军大军压境,早就吓的魂飞魄散了。那时候因为领导人不懂指挥,只能让人家瓦刺当作砧板上的肉来厮杀了。

瓦剌打败了朱祁镇带来的二十万大军,他们以为自己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但是,当他们进攻大明的都城北京城的时候,在面对于谦的抵抗的期间,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

大明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脆弱。

要知道于谦带领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残。明朝真正的精锐部队,都从各赶了过来,只不过还没有到达都城。

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瓦刺还是被于谦给打败了。

可以说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这个战役瓦刺当然是不敢打的了。

他们知道自己是败给了于谦,于谦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的军队的战斗力依然是很强大。

所以说他们知道,之前他们做所以打败朱祁镇,完全就是因为一个意外。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在和他们打仗。

可是,到了于谦死后,为何瓦剌没有卷土重来呢?

这个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决定的。

第一,明朝经过朱祁钰七八年的掌管,已经步入到了正轨,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他们对北京城的防御日益强大,瓦刺即使来了,也是败退而走。

尽管说这时候的于谦是没有了被杀了,但是,明朝的精锐部队,已经都镇受在边境了。这个时期的大明,比于谦在的时候,更加的强大。

这样的大明他们当然是不敢挑战的。

第二,瓦刺内部开始分裂,走向了衰败。

于谦被杀的时候,他们正处在内斗当中,根本没有精力南下,而且在景泰六年的时候,瓦刺的领导人也先已经被人杀了。

所以说这时候的瓦刺已经属于是一个强弩之末了,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南下自找没趣了。事实上在也先之后,瓦剌再也对大明造不成威胁了。

这就是于谦死后,他们不敢卷土重来的原因。


汉史趣闻


没有于谦大明就可能变成第二个南宋——“南明”,也就是会丧失大量的北方领土,重新定都南京,从此将会一蹶不振,变成偏安王朝。其实朱祁镇杀于谦也算是也先的借刀杀人之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当初,也先放回朱祁镇为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景泰帝最怕的就是朱祁镇回来,一旦朱祁镇回来,朱祁钰就无比的尴尬,这皇位是让还是不让。也先非常奸诈,一开始把朱祁镇当成人质不断讹诈明朝,后来又借着为朱祁镇报仇——夺回皇位,挟持朱祁镇攻打南京。

朱祁镇看破了他的阴谋,婉言谢绝,而且也先发现明朝不断拉拢脱脱不花打压也先。也先就亮出了毒招将朱祁镇送回了明朝,其目的有三:

1、 打破姐夫脱脱不花大汗和明朝的联盟

2、掀起明朝内斗

3、趁火打劫,再次攻打京城。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明史》

景泰帝不愿意让他哥哥朱祁镇回来,但又无法拒绝,加上王直、金濂、胡濙[yíng]等大臣要求接回朱祁镇,景泰帝吐槽埋怨,于谦安慰说:不用担心你的皇位,按照常理应该尽快迎回,就算他有什么阴谋,我也有话揭露他。朱祁镇一回来,景泰帝就把他软禁到南宫。也先的毒招就这样暂时黄了。但是太上皇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也先等啊等盼啊盼,结果明朝哥俩还没内讧,也先自己却死于内讧之中。两年后,也就是1457年,南宫内这个定时炸弹终于爆炸了。


太上皇复辟,于谦被处死,这时候正是瓦剌渔翁得利之时,瓦刺为何没有再次攻打明朝?

  • 一、瓦剌越来越弱。

也先放回朱祁镇后,开始了夺权之战。也先对姐夫脱脱不花早有不满,加上脱脱不花不立自己的外甥为太子,也先攻打脱脱不花并最终取而代之。也先此举遭到了一些部族的反对,而且就连女真也起来反抗。志得意满的也先,沉湎酒色,动辄杀戮,致使部众离心离德,多半人弃他而去。他的滥杀无辜给他带来灾难,他不将太师之位封给其心腹功臣阿剌知院(知枢密院事),而将太师之位封自己的次子阿失帖木儿,还杀了阿剌知院的两个儿子。知枢密院事是干什么的?是掌握军权的,也先最终被阿剌知院派兵围住杀害。


也先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裂了瓦剌。长子博罗纳哈勒,驻牧把思阔(巴里坤)之地,成为了杜尔伯特部的始祖。次子阿失帖木儿继承了也先的汗位。阿失帖木儿即俺檀汗,可不是俺答汗哦。阿失帖木儿就是那个被康熙平叛的噶尔丹的始祖。

  • 二、大明越来越强。

瓦剌走下坡路甚至分裂之时,而大明却越来越强了。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以于谦为首的能臣立即做出了反应。先是于谦拒绝迁都,强化京师防务,并对王振灭族。强化京师防务方面,于谦请求郕王朱祁钰立即传令南京、北京、河南的精兵,山东和南直隶沿海的防备倭寇的海军,长江以北和北直隶各府的押粮军赶赴北京,补充、整编、训练兵员和补充粮草。同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立朱祁钰为皇帝。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明史·于谦传》

也先以护送明英宗回銮(回宫)为名攻入大明京师,在于谦正确指挥坚决抵抗下,也先无功而返。于谦之后又抽调各地精兵五万人,编成五个营,与之前南京、北京、河南编成五个营的精兵。各营主将都是由战地将领担任,并选拔十个营中的干将为统帅。明朝在朱祁钰、于谦、王直等人的励精图治下,越来越强大了。也先等到死,也没等到渔翁得利的机会。



  • 三、大明的“兄弟之争”没有出现动乱

说起来大明的“夺门之变”对瓦剌简直是天赐良机,可瓦剌陷入内讧。尽管像于谦那样的能臣冤死,但明朝已经再次雄起。内讧的瓦剌却越来越弱,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南下。就是“夺门之变”也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基本上没有影响到明朝的政局。甚至而言,从实力上而言,天顺时期的明英宗还是有北伐雪耻的实力的。


小姐姐讲史


元朝退出中原后,蒙古王室发生内乱而分裂:东部蒙古由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统治,史称鞑靼;西部蒙古由瓦刺所属各部构成,史称瓦剌。清朝时期,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或者卫拉特蒙古,准葛尔汗国就是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所建立。

东部蒙古在明朝前期就臣服于明朝,清朝时期东部蒙古同样臣服于清朝,唯有西部蒙古诸部经常跟中原王朝交战。也先的父亲脱欢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也先在明正统四年即位为瓦剌的首领;他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势力到达朝鲜北境,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

1449年瓦刺在土木堡之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明朝形势危急。明朝立朱祁钰为皇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令于谦为兵部尚书,集结全国之军抵御也先大军。瓦刺围攻北京失败,大败之下退回蒙古,不久无条件释放明英宗归国。不久之后瓦刺内部发生分裂,各部相互攻杀,瓦刺迅速衰弱,再无法对大明形成威胁。

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在击败岱总汗脱脱不花后僭称"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此举引起一些不满和反抗,后来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1455年也先去世之后瓦剌逐渐衰微。瓦剌后分为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

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明宗英就复位为帝,并当天诛杀了于谦。也就是说朱祁镇杀了于谦时,瓦刺已经没有实力威胁大明朝了。


大秦铁鹰剑士


瓦剌没有再次攻打明朝,肯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瓦剌,不然明朝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南宋,只能偏安一隅。

这其中的原因曲曲折折,待我们从头道来。

一、于谦临危挑重担。

这段历史中,于谦是个重量级人物,有人说于谦延续了明朝两百年的历史,这话不为过。如果没有于谦在危急时挺身而出,明朝的历史将大大缩短。

但于谦所做的一切,为他最后的死埋下了伏笔,可于谦为人清正、光明磊落、一心为国,他死得其所,被世人所称赞。

于谦从小就是个不平凡的孩子,气概与同龄孩子不同。曾有和尚为他看相,说他将来是拯救时局的丞相,果不其然。

二、明朝与瓦剌的渊源由来已久。

明朝建立之初,大部分蒙古人退回大漠,而北元分裂成了东蒙古和西蒙古。

西蒙古是瓦剌,东蒙古便是鞑靼。东西蒙古之间一直争斗不断,对明朝边界也有很大的威胁,明朝对他们的抵御长达200年之久。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个彼有心机之人,我们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可窥之一二。

现实中的马哈木先与明朝交好,借助明朝的力量使自己强大起来,而鞑靼的势力则渐渐衰弱。

强大起来的瓦剌开始显露狼子野心,他们以朝廷没有给够赏赐为借口,开始挑起事端。

明正统十四年,瓦剌分兵四路进攻明朝,但由于王振专权,导致各种弊端出现,明军屡战不胜。

三、明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挑唆御驾亲征被俘。

此时王振挑唆明英宗朱祁镇带领约25万大军御驾亲征,京都留下郕王朱祁钰监国。

可朱祁镇从未上过战场,对军事一窍不通,这样的皇帝亲征,对众将士除了增加负担,不会有任何好处。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在进军的过程中,一切都由王振专断。王振为了满足一已私心,指挥出现各种错误,全军上下敢怒不敢言。

在土木堡一役中,又是王振指挥不利,中了瓦剌军的埋伏,全军覆没。跟随朱祁镇出征的五十二名大臣皆被瓦剌军杀死。

王振被愤怒的樊忠一锤打死,樊忠也战死杀场。

朱祁镇一看回天无力,下马盘膝而坐,束手就擒。

皇帝被抓,这对于明朝来讲无疑是灭顶之灾,如果不想出对策,只能被瓦剌牵着鼻子走。

此时是于谦站出来,要求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这样瓦剌的计划便不能得逞。

朱祁钰虽不愿,但危急时刻也只能听从大家的意见。

明朝又有了新皇帝,这时的朱祁镇在瓦剌手里反而成了烫手山芋。

(朱祁镇被俘)

四、瓦剌实力不足以对抗明朝。

这期间瓦剌不是没有攻打过明朝,土木堡之战后,瓦剌曾想一举攻进北京城,可是明朝即使丢掉了二十五精锐大军,瓦剌依然没有攻破明朝的城门。

北京保卫战充分说明了明朝的实力非瓦剌一族可以相比。

于是他们便想将朱祁镇放回,如果朱祁镇与朱祁钰为了争夺皇权,明朝出现内乱,瓦剌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可是没想到朱祁镇回朝后便被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七年,明朝的江山依旧,没有出现任何动荡。

也先没有收到渔翁之利,自己先被手下人杀了,想必临死那一刻也是心有不甘。

(朱祁钰剧照)

此后的瓦剌长期处于分裂当中,被关押的朱祁镇一直想要夺回皇帝之位,终于被他等到了机会,发动了“夺门之变”,皇位又回到自己手中。

被关押的七年,让朱祁镇对于谦的恨意已达到巅峰,他再次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杀了于谦,此时的于谦不跑不闹,等着朱祁镇来抓他。

群臣和百姓都为于谦鸣不平,朱祁镇虽有那么一点点的犹豫,但转眼间就消失了。

于谦最终以谋反罪被判处死刑,一代名臣忠心辅佐着大明朝,却死在自己皇帝手中,明朝的顶梁柱倒下了。

这对瓦剌来讲本是最好的时机,但此时也先早已被杀,瓦剌内部纷争不断。当初也先活着时他们都不能攻进京都一步,此时的瓦剌更是无能为力,如要强攻就是鸡蛋碰石头,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明朝再一次强大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瓦剌没有再次攻打明朝的原因,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大家小家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维护国家的团结,不给破坏分子任何可趁之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安奕小窝


这话是错误的。土木之变后,瓦剌仍然在骚扰明朝边境,只是再没有攻打到北京城而已。

举例来说,取得土木之变的胜利的也先,有个名叫癿加思兰的族侄,他对明朝的骚扰就非常成功。

例如,天顺七年(1463)瓦剌的癿加思兰就袭击了明朝的哈密卫,直到成化年间才退出哈密,迁居到河套居住。

当然,自也先之后,瓦剌确实是衰颓了,没有再次挑战明朝的实力是真。但从本质上讲,瓦剌其实一直都没有消灭明朝的计划。

所以在于谦死后,瓦剌也没有再次兴起大规模的犯边行动。

土木之变的爆发,其实都是朱祁镇、王振这些人的骚操作搞出来的。

瓦剌最开始的目的,只是要通过犯边,捞取点钱财。

但是,朱祁镇、王振非要御驾亲征,而且明朝的兵力孱弱,由此给了瓦剌进犯京城的可乘之机。

但从本质上讲,瓦剌并没有要消灭明朝的计划,只是凑巧碰到朱祁镇这种白痴皇帝而撞了大运罢了。

因此,于谦死后瓦剌也没有卷土重来再次取得土木之变这样的胜利。一方面是实力不济了,另一方面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消灭明朝。

真正有消灭明朝计划的,其实是几百年后才崛起的清朝。


HuiNanHistory


因为在朱祁镇杀于谦之前,瓦剌已经衰落下去了,对中原王朝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像样的威胁。而且于谦本身只是一个文官而已,虽然在土木堡之变的京师保卫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即使没有他,明军依然能够抵抗瓦剌。


首先,瓦剌之前虽然非常强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衰落下去,在朱祁镇夺门之变之后,事实上已经分崩离析了。

事实上在朱元璋时期,明军就对退出中原的北元政权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蒙古分裂成诸多的部落,各方之间互不统属,根本就没有统一的号令,所以短期之内根本无法对明朝形成多么大的威胁。而后来的皇帝朱棣,朱瞻基都多次对强大起来的蒙古部落进行持续的打击,使蒙古草原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一个严重威胁明朝安全的强大政权出来。

明英宗时代的瓦剌政权,在很多人心目中看起来非常强大,事实上有点过于拔高了。主要是因为朱祁镇这个二世祖胡来,结果造成了土木堡之变,当时的大明朝确实非常的危险。但是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钰登上皇位,严防死守,很快就将瓦剌逼出塞外,从这点看瓦剌也没有多么厉害。后来也先将朱祁镇无条件放回,一方面是为了离间朱祁镇和朱祁钰俩兄弟,但同时也表明瓦剌面对明朝没有什么优势。不久之后也先病死,瓦剌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再也无法对明朝形成多么大的威胁。而这个时候朱祁镇还被囚禁,朱祁钰还在皇帝位置上,夺门之变还没有发生呢。

其次,于谦只是一个文官,即使瓦剌再次打来,没有于谦,明朝也不会失败。

于谦在军事保卫战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力排众议,坚持立朱祁钰为皇帝,断绝了瓦剌人以朱祁镇要挟明朝的可能。同时明朝有了新的皇帝,上下一心,最终齐心合力打败瓦剌。事实上当时是明朝初期,它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相比瓦剌还是有相当巨大的优势,如果不是朱祁镇胡闹,根本不会出现危机。

瓦剌在上一次进攻明朝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俘虏了明朝的皇帝,才能取得巨大的胜利。而这一次即使瓦剌再次进攻明朝,朱祁镇肯定也不会再犯御驾亲征的错误,而会像朱祁钰那样对瓦剌严防死守。在那种情况下,瓦剌面对明朝的严防死守,依然是毫无办法。而且如果明军发挥得好的话,说不定能够重创瓦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于谦在不在,明朝应该都不会再出现问题,瓦剌再次进攻明朝,也很难取得上一次那样的战绩。

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即使于谦被杀,瓦剌没有衰落下去,也很难再重创明朝。


平安读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成功后复辟做了皇帝。在徐有贞的那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的蛊惑下,冤杀了对明朝有再造之恩的于谦。于谦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明朝,使其续命200多年。可惜一代忠臣啊!

当然,在重臣李贤的进谏中,明英宗也认识到自己成了徐有贞,石亨等政治投机分子的棋子后,他恼羞成怒,四年后,杀掉徐有贞、石亨等人。后来到了他儿子继位后,也给于谦平了反。这都是后话了。

于谦这个明朝的栋梁,被明英宗冤杀后,那蒙古的也先,应该趁这个机会可以大肆的进攻明朝,可为什么也没有进攻明朝呢?

大抵可以分为三大原因

一、北京保卫战胜利用实力证明,明朝的实力还是存在的。

这里我们要谈谈当时北京保卫战的部队是什么样的情况。

土木堡一战,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保卫京城的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就是这样的部队,在北京保卫战中,经过于谦的整顿训练,将士众志成城,竟然打败了也先的部队。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着实把也先打懵了。他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却失败。再让他攻击明朝,他真的要掂量掂量。

二、也先攻打明朝的目的,并不是想吞并明朝,他也没有那个实力,他攻打明朝借口大部分是经济原因。他也只想赚取足够多的经济利益。“赚够了就撤兵”一直都是蒙古军袭扰明朝的方式。

三、蒙古内部的政治内讧,使瓦剌实力大大减弱,无力进攻明朝。

1451年,也先袭杀了与其发生矛盾的名义上的可汗脱脱不花,并开始了大清洗,“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几乎将黄金家族的直系子孙斩杀殆尽。

1453年,也先自立为大汗,建年号”添元“,打破了蒙古大汗历来只能由拥有黄金家族血统成员出任的惯例,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

“敢于挑战惯例,就得承受后果”。这引起部落一些人的不满和反抗,后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杀。

从此,瓦剌开始衰弱,东蒙古鞑靼部又卷土重来。瓦剌部落分为其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瓦剌诸部只得往西迁移,再也没能恢复也先时期的强盛。

没实力了,当然就无从谈起攻打明朝了


历史逸事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引言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分水岭,二十万大军折损殆尽,明英宗被俘,眼看明朝危在旦夕,关键时候于谦挺身而出:反对南迁避免重蹈北宋覆辙;另立君王不受瓦剌所牵制;外调军队拼尽全力以解京师之围。快刀斩乱麻一阵操作,为明朝争取了一次复活的机会。就像游戏里快要耗尽最后一滴血的当口,王者队友忽然现身力挽狂澜,赢得游戏的胜利。

于谦对于明朝有再造之恩,最终还是死在了大明统治者的手上,何其悲催!于谦死后,曾经差点攻下北京城的瓦剌为何没能再次集结大军攻打大明?

在我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明朝方面的原因,也有瓦剌自身的原因。

01 瓦剌内讧,无力再发动大的战役。

一个王朝的崛起离不开重要人物,好比球星对于一支球队的作用。瓦剌的也先在很短时间内控制河西走廊,击败兀良哈三卫,控制女真,实力不可小觑。瓦剌之所以能够在土木之变大败明军,除了明英宗和王振的奇葩组合,也先也算是瓦剌的中兴之主了。

令彼南迁,与我大都。-也先

梦想着恢复元朝版图的也先没能等到这一天就一命呜呼了,不是老死或病死,而是被手下人给解决了。也先杀掉了自己的姐夫并无实权的大汗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知院阿剌本想着跟着新大汗有酒喝有肉吃,混个太师当当,不料落空,阿剌攻打也先将他杀死。

主人衣新衣,幸以故衣赐臣。-阿剌

也先死后,瓦剌迅速衰落,北元又陷入了你争我夺的境地,也无攻打大明的机会与实力。

▲也先

02 明朝励精图治,国力日渐恢复。

土木堡之变,明朝遭遇了自朱元璋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于谦主导的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也让明朝有了喘息的机会,得以休养生息。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时,明朝经过明代宗朱祁钰几年的发展,政绩斐然,国力逐步恢复。朱祁钰虽然贪恋皇权,但也算是明君。在位期间,实施了多项举措:

  • 政治:清除王振阉党残余势力,启用被迫害的官员,任用于谦等良臣,广开言路。
  • 军事:挑选兵丁,筹措粮草,巩固边防。利用“核丁法”核实人数,避免吃空饷。进行军事制度改革,统一指挥权。
  • 农业:兴修水利,重视农桑,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

▲明代宗朱祁钰

03 明朝平稳过渡,没有给也先可乘之机。

也先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原计划利用手中的一张牌来个绝杀,没想到明朝不吃这一套,这张牌就是明英宗。也先无奈,在明代宗登基几年后,将明英宗放回。这其中也有也先的小九九,利用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为重回大都南下中原赢得先机。万万没想到,明英宗回去之后就被弟弟幽禁南宫,直到明代宗驾崩,明英宗才复位,明朝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瓦剌无可乘之机。

总结

明朝自京师保卫战后,励精图治,恢复国力;政权平稳过渡,没有让瓦剌有利用的机会;瓦剌随着也先的去世也一蹶不振,再无实力攻击大明。


历史的发生


历来皇朝中荣辱不是自己一定要多辉煌做为,一定是作为要符合皇帝的心思,不然只会南辕北撤,适得其反!

于谦临危不乱,坦然面对困局,镇定安排朝中应对,要在正常情况的确是奇功可居!然而事实是这不是在正常情况下,"三杨"陆续过世,张太后也一命归西,王师被全歼,皇帝不幸成为俘虏,还被当做敲门砖四处敲诈,不知道皇帝要不要脸,于谦的脸都不知道哪里放着合适!

于谦在这个时候确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朱祁镇是没有这份自豪的,因为他只想着活命!

事情演变到了,敌方觉得留着朱祁镇太累,想着如何脱手,而明朝廷内部却无法想象如何接手!

这个时候的瓦剌内部斗争也已经开始,在明朝史中,更多记述擒住朱祁镇的是瓦剌的丞相也先,当时瓦剌部落的大汗是元朝遗后裔脱脱不花,而这个瓦剌部是瓦剌打败鞑靼部落吞并而形成的,脱脱不花虽然是大汗,但是大权一直被也先掌控,说白了他就是傀儡,为了摆脱控制,脱脱不花想带人自立!也先知道后当即杀了他,至此开始,瓦剌内部斗争就悄然开始了。很快也先去世,瓦剌内部开始明斗,鞑靼部落大力追杀也先部落,也先部落又分裂为四个部落,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准噶尔部落,最后还成立了准格尔汗国,还多次与俄罗斯开干!

所以,瓦剌最后的分裂也是明朝再没有遭到骚扰的主要原因!

因为瓦剌的也先当时放朱祁镇回来就是要造成两个皇帝互相伤害,以便从中得利!可惜天不随愿!自己内部却斗成了一锅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