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英雄于谦,你有什么评价?

元亨文史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的,看到这首诗,我们仿佛回到了六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此时的年仅十二岁于谦正好路过石灰窑,看着烈火煅烧的石灰。他在口中楠楠的念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不知这个十二岁的青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许这就是他对自己立下的誓言。多年以后,公元1457年的一天,于谦被推出到崇文门外(那个他誓死保卫的都城)斩首。史书记载“天下冤之”!



于谦画像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这一年是大明王朝建国百年余遇到了最严重的危机,“土木堡”这个地方成为大明王朝的滑铁卢,“三大营”五十万的大明精锐全军覆没,文武大臣基本被俘,最可怕的是连明英宗朱祁镇都成为了也先的俘虏。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消息传来时,大明王朝举朝震惊。


土木堡之变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被俘了,瓦剌几天便会打到北京城下,我们是战还是跑(跑即为迁都到南京,因为南京原本就是大明的首都)?一般遇到这种问题,肯定想跑的人就特别多,因为国家长久太平,不想失去安逸生活的人就会多。这个时候一个叫徐有贞(这个人后面害死于谦有也他的“功劳”)说“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因为这个徐有贞平常就喜欢看看星象,在英宗出征之前他就算到大明此次出师不利,但是未被听进去。此时,他这么一说,立马得到许多人的支持,认为我们应该迁都南京。但是,于谦坚决的认为不能迁都,认为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也,君不见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谦传》,并且厉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主战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大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就这样,一战到底的战略方针在于谦的坚持下定了下来。


油画《北京保卫战》

解决了是战是跑的问题之后,于谦还要解决“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问题。本是“君为轻,社稷为重”的思想,于谦认为现在英宗在敌人的手中,我们不能处于这么被动的状态。于是,于谦上书皇太后请求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带领臣民共同抗击瓦剌也先部。起初,郕王不愿接受,但是于谦大声说道“我们都是为了国家,丝毫不在乎个人的名誉,于是郕王在接受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景泰皇帝

朱祁钰 有了君主,有了作战方针。于谦开始调兵遣将拱卫京师。同年十月,也先挟持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指北京城。此时,于谦已经重组“神机营”,短时间内征集了二十二万人到达北京城。让这二十二万同时镇守北京九门,而且自己亲自到前线督战,也先以为在有大明皇帝在手的情况下,可以一鼓作气攻下北京城。但是,他遇到了于谦,这个一身是胆,一身正气的男人,在于谦的英明正确的指挥下,也先攻了五天也没有攻下北京城。最终,双方达成议和,英宗归朝,也先退兵。

北京九门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再一次出现两宋时期战略被动的局面,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于谦也成为了民族英雄,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他的坚持力战,避免了历史的改写。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一位为大明王朝续命王朝二百年的社稷功臣,却在八年后的一天被清洗,含冤而死。 景泰八年(公元1457),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多门之变,重新夺取皇位。当年拥护代宗继位的功臣全部被清洗,于谦也不例外。这一年,于谦整整六十岁! 于谦做到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做了一个臣子不应该对帝王做的事情。也许正是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才能完全诠释他的一生吧!


于谦祠堂


风雨奕生局


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国器也!

——荀子

于谦就是一个堪称国器的人。他清正廉洁,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抄家。于谦家中只有明代宗赐予的蟒袍,剑器。


他不刚正不阿,王振掌权后,百官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进见王振,必缴纳金银。于谦进京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于谦甩了甩袖子意思是“两袖清风”。

后来于谦遭到王振陷害,把他判处死刑。后来群情激愤,百姓甚至藩王都为于谦求情。王振迫于压力,说有一个同名的“于谦”搞错了。这岂不是搞笑,朝廷重臣这么会没有搞错的。

他正气凛然,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造反。于谦被任命为御史,他斥责朱高煦罪行,把这位久经沙场的王爷骂的瑟瑟发抖,自称罪该万死。不要以为这是简单的事,首先至少要自己光明磊落,才能如此有底气。

他为民请命,于谦上书逮捕骚扰百姓的官校。于谦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开荒屯田,缉捕盗贼。


当然于谦最大的功劳还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土木堡之变,举国不安。大明朝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于谦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一样,用他沉着冷静的心态,无与伦比的智慧,终于扭转乾坤。如果大明成为第二个北宋,不知道又要有多少人惨遭屠戮,家破人亡,颠沛流离。于谦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天下重担。

多门之变后,于谦被判处死刑,于谦没有争辩,也没有抗争,只是默默的承受。也许这是荀子所说的“口不能言”吧,但这未必是优点,但是也是于谦品质高尚的方面。明朝屠隆评价他此时的做法是:“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公盖可以无死,而故一死而保全社稷也!”


于谦当时手握兵权,灭徐有贞,石亨等人易如反掌,但是灭了又如何呢?只能让国家动荡,所以于谦选择了默默承受。最讨厌的就是有些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反而说于谦是愚忠,说什么于谦不懂权谋,于谦不是不懂,是不屑。就像于谦不是不懂贿赂王振,而是不屑。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要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否定别人的牺牲,为自己的圆滑世故沾沾自喜,还嘲笑别人不懂变通。

于谦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最后还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这就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一个民族有这样的“愚人”,这个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才是值得我们爱的民族。


渔耕樵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含冤被杀的民族英雄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领下大举进犯,明英宗在权阉王振怂恿下准备亲征。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极力劝阻,明英宗不听。于谦被留下主持兵部,守卫北京。

随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朝中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认为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避难。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的抗战主张,得到了一些爱国官员的支持,也得到了受命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肯定。于是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也先的瓦剌大军即将到来,朝中没有皇帝,太子又年幼,大臣们就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这才答应。这年九月,郕王即位,他就是明代宗。被俘的英宗被尊为太上皇。

十月,也先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于谦临危不乱,组织军民保卫京师。大将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于谦说:“为什么向敌人示弱,这样他们会更加轻视我们。”于谦调遣诸将在九门外摆开阵势,然后把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也先见到明军严阵以待,觉得不好对付,就提议和谈,代宗没有答应。也先的部队进攻德胜门,于谦让石亨率领神机营设下埋伏,派兵引诱敌人。瓦剌骑兵逼近后,火药武器一起发射,伏兵也冲出迎击。百姓们也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敌军于是撤退。五天后,也先见和谈不成,打仗也失败了,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怕被截断了归路,于是退兵而去。于谦调各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战后论功,朝廷提升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但代宗不准许。

英宗被俘一年之后,也先见明朝的边防在于谦的整顿下日益巩固,就想讲和,提出把太上皇送回来。大臣们商议派使者去迎接,代宗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代宗这才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来。

代宗对于谦非常信任,任用大臣时,一定先问于谦。于谦总是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怕招人怨恨。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贵、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徐珵(这时改名为有贞)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对于谦恨得咬牙切齿。石亨本来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替他求请,让他总理营兵,但他因为惧怕于谦,所以也不喜欢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却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还有太监曹吉祥等人都一向嫉恨于谦。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迎接太上皇恢复了帝位,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石亨等人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又谋划册立襄王,他们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谦和王文以谋反罪被判处死刑。王文不服,大声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有点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师出无名。”英宗就答应了。

这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出崇文门外,就在这座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这位民族英雄,这位已经六十岁的白发老人,被斩首示众了。

在抄家的时候,他们发现于谦“家无余货,萧然仅书籍耳”,只有正屋锁得紧紧的。打开来看,只有代宗赏赐的蟒袍、剑器等物,并无一点金银财宝。

于谦遇害那天,阴云密布,京城百姓无不失声痛哭。史载:“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带着酒去祭奠于谦,放声痛哭。曹吉祥生气了,毒打了他一顿。第二天,他还是依旧去洒酒祭奠。

都督同知陈逵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一年后,于谦的养子于康把他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下。后人把于谦和抗金英雄岳飞并称,明末忠臣张煌言有诗:“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直不阿,正如他在《石灰吟》里所写的那样: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英雄含冤而逝,但他的英名将永垂千古。


万卷纵横眼欲枯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著名的诗句。于谦是明朝大臣,忠诚正直,官至兵部侍郎。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大宦官王振,力主英宗亲自率军抵抗,英宗也十分支持。我们都知道明英宗战败被俘虏,50万大军全军覆没,震惊了明朝上下。

于谦被明英宗的弟弟监国的朱祁钰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于谦驳倒各种投降的言论,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并不想当什么皇帝),坚持保卫北京,誓死抗敌,最后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他还平定了叶流宗 黄素效等各地起义,战功赫赫。



后来明英宗回来以后,将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拥立英宗复位,明代宗朱祁钰被废,幽禁不久死去。于谦被这些宦官谗言所害,被关入狱。英宗因为于谦贡献不忍心杀他,但是宦官多次进谗言。最后于谦被以“意欲”谋反处死。明宪宗年间,于谦得以平反。


红雨说历史


于谦,明代民族英雄。他曾经以诗言志,粉骨碎身滙不怕,要流清白在人间。他的为人就和他的诗一样豪迈大气,正义凛然。是时势到英雄也吧,还是英雄到时势也吧?在英宗被孚后。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持北京保卫战。扶作景帝而且作了周密部署。调集各方人马。保卫京师?在他的眼中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国家有个领导人就可以了。在他的一系列部署下。将士同心。他亲临城头。指挥作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和岳飞一样,都是在外敌入侵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于安危的民族英雄。可惜的是他和岳飞一样不贪财。不贪色。不懂得所谓的中庸之道。在英宗复辟时被冤杀。时人皆知其冤。他冤同武穆。节比文山。于谦于安危处扶江山。此等傲骨何必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