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8月自主乘用車市佔率跌至38.2% 達近三年最低點回到2014年水平

8月自主乘用車市佔率跌至38.2% 達近三年最低點回到2014年水平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賈天鈺 “與往年相比,8月的產銷情況低於預期。”9月11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舉辦的月度信息發佈會上,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如此表示。

據中汽協發佈的8月產銷數據顯示,與往年同期相比8月產銷量均出現下滑,且在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領域產量均低於銷量。8月共產量為199.99萬輛,環比、同比分別下降2.10%、4.38%;銷量為210.34萬輛,環比增長11.34%,同比下降3.75%。中汽協方面表示,季節、天氣、消費者消費習慣、市場政策、廠家策略、經濟形勢等因素仍是主要成因,後續車市還會有所回升。

從1-8月的產銷情況來看,雖然目前整體上保持小幅增長,但形勢仍不容樂觀。據統計1-8月,汽車產銷量為1813.47萬輛、1809.61萬輛,同比增長2.77%、3.53%,產銷增速相對於前7個月分別回落0.75個百分點和0.80個百分點。

而乘用車領域的低迷仍在繼續,已連續兩個月出現產銷同比下降的情況。8月乘用車產量為170.52萬輛,環比、同比分別下降1.16%、4.71%;銷量為178.99萬輛,環比增長12.60%,同比下降4.55%。1-8月,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1531.88萬輛、1519.2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92%、2.60%。其中,轎車、SUV、MPV三大品類銷量雖然環比均呈現較快增長,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而交叉型乘用車的環比、同比情況則與前三品類恰恰相反。

數據顯示,8月,轎車銷售90.11萬輛,環比增長10.62%,同比下降3.42%;SUV銷售73.76萬輛,環比增長16.57%,同比下降4.68%,增速已連續第5個月低於轎車;MPV銷售11.93萬輛,環比增長11.92%,同比下降13.59%,下滑仍然最為嚴重;交叉型乘用車則銷售3.19萬輛,環比下降10.48%,同比增長5.14%。1-8月,轎車、SUV、MPV、交叉型乘用車已分別累計銷售742.03萬輛、636.22萬輛、110.78萬輛、30.23萬輛,分別同比增長3.67%、6.20%、-13.79%、-19.28%。

在整個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車企間的差距也越拉越大。1-8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依次是上汽、東風、一汽、北汽、長安、廣汽、吉利、長城、華晨和奇瑞。與上年同期相比,長安銷量下降較快,長城和東風降幅略低,其他企業均呈增長,其中吉利和奇瑞增速更快。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前七個月,每個月的變化和趨勢都與去年相近,但8月份有大幅下降,表現較差。”許海東表示。數據顯示,8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68.41萬輛,同比下降11.06%,佔乘用車總銷量的38.2%,較去年同期的41%下降2.8個百分點,達到近三年來最低點。經濟觀察網記者查詢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連續四年下降,至2014年一季度,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失守40%的“份額紅線”,曾跌至38.2%。

此後,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繼續下滑。2014年8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7.90%,這是2010年之後自主品牌市佔率的谷底。而在連續12個月下滑後,在2014年9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首度回升,為38.54%,比2013年同期提升0.19個百分點。此後,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佔率分別為41.32%、46.8%、48.8%。不過,今年1-8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642.90萬輛,市場份額仍為42.32%,同比下降0.83個百分點。“這不代表說中國品牌實力下滑。”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表示,自主品牌本就與合資品牌的實力有一定差距,面對市場的窘迫,生存壓力頗大,市佔率能夠達到40%就算是比較成功了。

在商用車領域,雖然銷量繼續保持增長,但同樣出現增速回落。8月,商用車生產29.47萬輛,同比下降2.43%;銷售31.35萬輛,同比增長1.11%。1-8月,商用車產銷量分別為281.58萬輛、290.35萬輛,分別同比增長7.69%、8.71%。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9萬輛和10.1萬輛,同比增長39%、49.5%。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8.8萬輛,同比增長52.2%,商用車銷量為1.1萬輛,同比下降17.6%。今年1-8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已分別完成60.7萬輛和60.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4%和88%。中汽協方面預計,新能源汽車今年可以突破百萬輛。不過,這一規模在乘用車中所佔比例仍然較小。

“未來的新能源與燃油車會更加融合”,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在他看來,未來十年內燃油車仍將是汽車市場的銷售主力,不過,傳統燃油車會逐步增加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等因素,而由於電氣化滲透的比例的加大,未來,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這二者的邊界會變得更加模糊。尤其是,一旦補貼取消,企業對於今後發展何種新能源產品,還將會有更多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