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宅在家≠“癱”在家!心裡專家支招“減壓”大法

近日,全國各地紛紛採取嚴厲措施防控疫情,延長假期、號召市民宅在家中等措施有效阻斷了病毒的傳播途徑,但緊張氛圍也給市民帶來了心理不適。

有市民因店面無法營業承受損失焦躁,有市民卻擔心隨意開店增加交叉感染風險;不少市民因整日宅在家中無所事事擔心變得消極或因與家人久處摩擦增多心情不悅等等,這種種不適如何調節?華商報記者採訪了3名心理學專家,為不同群體支招宅家“減壓”大法。

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陳雲春:

不要不停刷手機盯疫情

宅在家≠“癱”在家

陳雲春教授認為,對大多數尚未感染的普通市民,面對出入限制的小區、封閉未知的環境、無法確定是否感染的陌生人以及到處瀰漫的壓抑氣氛,有一些人會出現胸悶、心慌、氣短、血壓波動甚至月經紊亂等生理現象,以及迴避一切場合、衝動、亂髮脾氣、抽菸、喝酒等行為。

對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則普遍會擔憂“我到底有沒有感染”“萬一感染了我該怎麼辦”,心理上會因此越來越緊張。

陳雲春認為:“首先要建立信心,相信國家、相信政府,對網絡謠言要建立分辨能力。比如,可減少刷手機的次數,每天定時、從固定的渠道獲取疫情相關資訊,不要不停地盯著手機,以避免‘關心則亂’,其次,市民應做好持久的心理準備,從目前疫情的進展情況看,‘戰疫’迅速結束的可能性不大;第三,明白宅在家和‘癱’在家不同,制定包括適當運動、娛樂的正常作息計劃,讓宅在家的生活也豐富生動一些;最後,正視自身的種種情緒,通過聽音樂、進行冥想或放鬆訓練、看長篇小說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或者通過微信、電話與親朋傾訴溝通。必要時也可進行心理干預,為避免醫院就診交叉感染,一些疾病可通過網絡問診,比如交大一附院的智慧好醫院,既可問診也可郵寄藥品。”

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部長吳捷:

請老人講講人生故事

增加老人的成就感

吳捷認為,與災難相關的焦慮情緒在各類人群中都有,但老年人表現尤為嚴重,尤其獨自一人生活或孤立於朋友和家人之外的老人。

“近期老人若出現心煩意亂、易怒、睡眠障礙、與人交流及應答困難、行動能力突然下降等症狀時,家人、朋友、護理人應特別留意。部分因疫情無法及時赴醫治療老人出現自身安全感降低的焦慮也需被重視。”吳捷說,“家人應持續口頭安慰,並幫助他們通過電話、微信等同其朋友和社會網絡保持人際聯繫,為其創造交流條件。”

第二,可通過適合老年人的文體活動幫其轉移注意力緩解緊張。如書法、繪畫、音樂、園藝等文藝活動,以及八段錦等室內運動

第三,應激發老年人自身能量,重塑信心,保持樂觀。德國精神病學家Gebsattel說:“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這就是說,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老年人有幾十年的經驗及從面對過去的災害和不幸中獲得力量的能力,小輩可利用這段空閒時間請老人講講人生故事,增加老人的成就感。

針對居家隔離的市民,因出行不便,加上對疫情的恐慌情緒及長時間隔離狀態易引發家庭矛盾衝突,如因孩子忽略學習而引發的夫妻、代際關係緊張……吳捷建議,疫情面前要加強家庭和睦,增加互信諒解和溝通,降低煩躁情緒,共同堅定打敗疾病的信心。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何蕊芳:

年輕人可通過恐怖電影釋壓

安排些平時想幹沒時間乾的事

何蕊芳說:“所有人都該樹立這種意識:面對當下從未遇到的困境,出現一些情緒是正常的,不同人的反應也會不同,這很正常。但前提是這一情緒不應傷害自身更不應傷害別人。”

何蕊芳認為正常人出現一些無聊、焦躁等情緒波動,以及一些睡眠問題都十分正常。“畢竟當下處境特殊,有上述情緒,正說明你是一位積極向上,對自身和家人生命安全負責的人。而出現情緒時,交流肯定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即使因防控需要,無法面對面地和朋友、親人交流,但電話、微信等現代交流方式也提供了更多情緒排解的渠道,把情緒引起的感受真誠地講給想傾訴的人後,會舒服很多。尤其交流後發現大家普遍存在相同問題,特別有助於自身情緒的緩解。此外,家人之間還可通過無聲的交流,如握手、相互嬉鬧等可以達到支持和鼓勵的效果。”

何蕊芳還建議年輕人可通過恐怖電影釋壓。“個體的自身保護機能因防控需要打開,導致感受遲鈍。恐怖電影可激發個體的視聽覺系統恢復正常。此外,還可利用長假安排一兩件平時想幹卻沒時間乾的事兒,如練習廚藝、學習插花等。”

不過,若出現一些有傷害性的極端行為,要及時向專業機構求助。“冬末春初,本是重症精神性疾病易復發的季節。如果家中恰好有這類病人或人格缺陷的親人,除加強管理和監護,更需要寬容理解,及時就醫。再比如有市民不解、埋怨疫情下堅持開店討生活的人,其實為生存開店無可厚非,反倒持‘飽漢不知飢漢苦’這種心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華商報記者 付啟夢

疏導不焦慮

陝西省民政廳開展社會組織戰疫情公益心理援助活動

華商報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為應對突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引起的民眾焦慮、抑鬱、煩躁、恐慌等心理情緒,陝西省民政廳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制定《關於開展社會組織戰疫情公益心理援助活動方案》,積極調配全省心理健康服務資源,首批動員陝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等6家社會組織為全省抗疫醫護人員、確診及疑似病例人員、醫學觀察隔離及居家隔離人員、因疫情出現恐慌、焦慮等症狀的老人、兒童等民政服務對象及普通民眾提供公益心理援助。

此次心理援助活動自2月2日起至疫情結束(省委、省政府取消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為止),將通過網絡宣傳引導、線上心理疏導服務、線下心理諮詢服務、現場應激心理干預等多種形式為群眾提供服務。當前階段以線上心理疏導服務為主,每天8:00-20:00,心理援助對象可以直接聯繫相關主體或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援助。首批心理援助社會組織名單和各地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已向社會公佈。此次活動為公益性質,不向心理援助對象收取諮詢費、服務費等任何形式的報酬。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留觀不焦慮

每日三餐免費供應,送水果、牛奶、油茶,還有專門包的肉餡餃子,武漢小吃熱乾麵;街辦還給每個房間送一本書,給9名孩童每人送一套玩具

“這份溫暖與情誼,我終生難忘”

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留觀酒店第一位隔離期滿者無法返回湖北,暫住酒店

“我是從湖北途經西安,要去北京去打工的,在防控疫情非常時期,熱情、豪爽、好客、體貼的青年路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為我們安排臨時觀察點賓館,為我們免費提供一日三餐……這份溫暖與情誼,我終生難忘!”小潘說。

14天隔離期滿

第一時間給湖北家人報平安

2月1日中午,西安市蓮湖區青年路一酒店疫情防控集中觀察點臨時黨支部書記齊博聞,對被隔離超過14天且沒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的第一位由湖北來陝的隔離者小潘,按照工作程序解除隔離限制。小潘得知自己解除留觀後,第一時間打電話向湖北的家人報了平安。

“我原本是途經西安去北京打工,沒想到疫情突然嚴重,就被安置到了這個酒店。”1月18日小潘從武漢坐火車到達西安,期間住在青年路街道轄區另外一家酒店,1月28日青年路街道人員在排查時發現了小潘,將他帶到了轄區的集中留觀酒店。

在隔離時,小潘和酒店裡其他留觀者一樣,每天早中晚自測體溫報給前臺醫務人員,此外,街辦按照蓮湖區的統一要求,每天給他們發棉籤、酒精、溫馨提示卡、口罩、溫度計和建立微信交流群,大家有什麼要求和幫助都可以在群裡留言,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繫解決。

除了對青年路街辦的感謝,面對華商報記者的問候,小潘有些拘謹不願再多說什麼。他告訴記者,2月1日與家人商量後,家人勸說他先不要回湖北,於是小潘又回到了酒店。

12名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留觀點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更別說在這次涉及多地的疫情面前,我和老公來到西安,正當我們無助的時候,西安政府和人民的援助之手伸向我們……”來自武漢的葉女士也住在這家酒店裡,為了感謝曾幫助他們的街辦和社區人員,葉女士專門寫了一封感謝信。

記者瞭解到,葉女士和老公1月20日離開武漢來西安旅遊,後被轄區排查人員發現移送到了酒店。

“我們這個留觀點目前有50多人,主要分為三類:湖北籍、與湖北籍人接觸和去過湖北武漢等地的,每日的三餐都是免費供應,蓮湖區委區政府還給大家送水果、牛奶、油茶等。”齊博聞告訴記者,為了讓大家感受到過年的暖意,1月31日專門包的肉餡餃子,2月1日又做了武漢小吃熱乾麵,得到了大家的點贊和感謝。

“因為這50多名留觀者不能隨意走動,同時為了讓他們日常生活更豐富,街辦還給每個房間送一本書,而且給9名孩童每人送一套玩具。”齊博聞說,酒店的留觀人員都是轄區各個社區在排查走訪時發現,然後移送來統一管理,“目前酒店有4名醫護人員、6名城管隊員和兩名群防隊員人員24小時值守,確保留觀人員的安全和生活所需。”

“對於小潘目前的狀況,我們還是讓他先住在酒店,等疫情穩定了再離開。”齊博聞說。 華商報記者 楊平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