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 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社火的種類很多,有山社火、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蹺、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廟會迎神、祈雨時表演,而正月十五最隆重,聲 勢最為浩大。80年代中的幾年裡,隴縣正月十五進城表演的社 火隊就有一百多家,觀看社火表演的觀眾近十萬人。寶雞縣赤 沙鎮的血社火是陝西乃至全國唯一保留的一個社火種類,它是每逢閏年表演一次。

  社火常被人們叫著“看戲”,即“啞劇”。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臺亮相的形式進行遊展,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社火臉譜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徵出發,用日月 紋、火紋、旋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的性格。 以色彩辯識人物的忠、奸、善、惡,紅為忠,白為奸,黑色為 正,黃為殘暴,蘭為草莽,綠為儀俠、惡野,金銀為神妖。 寶雞社火臉譜,以它悠久的歷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內涵,聲勢浩大的場面,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陝西春節民俗活動的最亮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根據史料記載及學者研究,社火臉譜是從古代“假面”、“塗臉”發展而來的,堪稱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它不僅與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有著很深的關係,也與我國古代民間的祭祀活動密不可分。遠古時期,圖騰崇拜,在我國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歷史過程,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氏族的圖騰標誌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還製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詩經?大雅?雲漢》有“祀年孔夙、方社不莫”;《禮記?禮運》有“祀社與國,所以列地利也”;“禮行與社,而百貨可極也”之記載,這說明在人類初期,為了祈求生存及期盼種植穀物糧食的豐收,很早便出現了祭祀社神土地的活動,也就是祭社的開端。以後,又出現了祭火活動,古人認為土生萬物,煙火通天,故祭祖祭天祭社都要點火。《論衡》又述:“炎帝作火,死而後社神”。如此,就從祭社到祭火產生了——“社火”這一古老而又豐富多彩、熱鬧非凡的民間民俗活動。

寶雞,古稱陳倉,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之地。因此,寶雞社火臉譜,是在漫長的歷史演繹和傳統的民俗文化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造型藝術。它不僅有周文化“大儺”塗臉的遺痕,而且,從殷商青銅器上的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來看,也不乏商代遺風。

寶雞社火臉譜,造型粗獷,紋樣稚拙,色彩濃烈。呈現出既簡練單純,又複雜細膩;既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的民間藝術特點。不但具有濃烈的節日喜慶和自娛特性,更重要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對它寄託著無限深情,希望用它來驅邪鎮宅,祈求五穀豐登,安泰吉祥。

寶雞社火臉譜,歷史悠久,古樸神秘,是寶雞陳倉大地上一朵絢麗的民間藝術奇葩,也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

高能 血社火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寶雞社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