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导言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赵国这座将要倾覆的大厦。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四十五万将士损失殆尽,赵国国力大不如前。面对秦国一波波的灭国战争,李牧临危受命,利用其在军事方面高超的造诣连却秦军,未尝一败。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在秦军灭赵屡未得手的情况下,再一次使出了“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赵王迁听信佞臣郭开谗言,将连却秦军的李牧杀害。自此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之后,邯郸被破,赵王迁身死国灭。后人在扼腕痛惜之余,不禁感慨,赵王迁如此糊涂,怎就看不明白良将死,国将灭的天下大势,李牧死的实在是可惜。但当笔者细读赵国史料时发现,李牧之死在结合当时赵国的国情与他本身的性格特点之后,似乎变成了一个必然之事。下面笔者将从赵国与李牧自身入手,向您剖析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一、赵国当时国情特殊

李牧悲剧的发生,是在赵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发生的。李牧之死的直接原因就是赵王迁误中秦国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斩杀了李牧。回顾赵国的历史你会发现,“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也是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下廉颇,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那么既已有了前车之鉴,又在赵国生死存亡之关头,能在同一个坑里连续载两个跟头,赵国必然是有其自身的原因。

(一) 赵国民风彪悍,政变频发

赵国地理位置特殊,地处连接中原与游牧民族的中间地带。常年来在与西北游牧民族的战斗混居过程中,深受游牧民族的影响,民风彪悍,强者为王的观念在国内盛行,秉承不服就干的原则。

据记载,赵国自赵襄子立国到赵王迁覆灭,赵国十二代中竟发生了九次大规模的政变。

虽然经过数代赵国国君的努力,仍然未能遏制政变的发生。赵武灵王赵雍就深受其害,前太子赵章发动政变,在沙丘宫欲杀害赵惠文王后取而代之,未能得逞,被公子成与李兑等人派兵镇压。但是他们在镇压并杀死赵章之后,竟然一不做二不休将赵武灵王围困于沙丘宫活活饿死。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赵惠文王(剧照)

往近了说,一代名将廉颇,三朝元老竟也然在一怒之下率兵反叛,带兵逃往魏国: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史记·赵世家》

这段时期接连的政变,定然会给赵国君臣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最后这次兵变。三朝元老,素有忠义之称的廉颇竟能在一怒之下率军攻打同朝为官的乐乘,这类事件无疑会让赵国国君对于异姓将领不完全信任。君臣之间的这种不完全信任就容易被他国利用,导致赵国极易中其他国家的反间计,这种历史背景,为赵王迁中计,李牧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赵章(剧照)

二) 赵国法制不健全,不靠法治靠人治

赵国的法制问题可以说是赵国历史的遗留问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仅仅将赵国的军事实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国内的法制、经济等未做出相应的变革。后虽经过几代君主的发展,但仍未推行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赵国的国情,反而在穷兵黩武的路上越走越远。

赵国地理环境复杂,国内经济形式多样,加上“胡服骑射”之后灭中山、破胡林,在收纳其民的同时,无形之中也会使得赵国国内民族组成成分更加的复杂,这样国民与国民之间,国民与统治者之间矛盾就会变得更加突出。本身赵国民风就很彪悍,侠士风气很重,赵国国民自身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依靠自身的武力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律。包括之前高层兵变也是一样,一怒之下就开始干,不计后果,这明显不利于赵国法令的推行。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赵武灵王

在法令不健全,推行不彻底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人治”了。没有相关法令遵循,大事就得由国君来人为干预。长时间的人为干预,国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之时,就会变得更加随意,犯错误的几率也就更大。由于处理国家大事时掺杂了众多的其他因素在里面,赵王迁个人在中了反间计之后,错杀李牧也就在所难免。

(三) 朝堂佞臣当道

法治不行靠人治,这种政权管理模式如果能始终遇到开明的君主,在朝堂上贤臣林立,或许也能够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但赵国一直以来的一大悲哀就是拥有骁勇的士兵,却无清明的庙堂。秦国发动的灭赵战争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打得极为艰苦的几场大战,秦军几次惨败几次又卷土重来,尽管赵国不乏忠臣良将,廉颇、李牧等无疑都成了弄权者和反间计的牺牲品。朝堂之上无明主良臣,政治腐败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牧生涯开始于赵孝成王,就是那个在“长平之战”中反间计更换廉颇的昏庸之主,结束于赵王迁。一个更加昏聩的君主,他听信郭开之言,中秦反间计,一代名将毁于其手。不得不说李牧生错了时代,良臣却未能遇到明君,成了他一生的悲哀。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廉颇(剧照)

二、李牧自身的原因

除了赵国本身存在的君臣互相不信任,法制不健全,朝堂无明主贤臣等客观因素,李牧其自身的原因也是导致其悲剧的另一大因素。笔者结合李牧的生平作为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 李牧于边关独立自治,养成了不受君命特立独行的习惯;李牧受君命镇守边关,自成一体。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史记》

雁门边关任免官吏,财政税收的大权都在李牧的手中。而且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他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匈奴来攻,收兵入寨,每日练兵,等待良机一击致胜。在长期的这种模式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但是李牧养成了不受君命特例独行的习惯,为之后李牧不尊王命埋下了伏笔,是李牧悲剧的一大关键因素。

  1. 李牧手握重兵,树大招风;李牧成名在于其北抗匈奴,将雁门关打造成铜墙铁壁,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后在对抗秦军之时,用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连却秦军数十万虎狼之师的进攻。李牧在有此卓越才能的基础上,他又是一手握重兵之人。可以在他击败匈奴的记载中窥得一二: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史记》

“杀匈奴十余万骑”,从李牧取得的战绩可以推测到,李牧手握重兵,士兵又骁勇善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牧已具有割据一方的势力了。再加上平日里李牧爱兵如子,士兵皆愿为之效命。如此这般在朝堂之中,他下遭奸臣妒忌,上被君主猜忌,是李牧悲剧又一大因素。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1. 李牧性格倔强,缺乏灵活性;假如李牧是一个才高权重而又性格圆滑之人,多半不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有才华的人多会恃才傲物,李牧也不例外,长期的独立自治加上本人确实有着超高的才华,使他养成了一个倔强的性格,不会也不屑于委曲求全,他只要是认为对的就会不折不扣的执行。赵孝成王对李牧“保存实力,伺机而动”的作战方式提出质疑,让李牧主动出击,但李牧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赵孝成王一怒之下将其换掉,但新换将领频频作战失利,赵孝成王又不得不“复请李牧”,李牧直接托病不出门,直到赵孝成王认可他的战术才才回雁门关上任。

这样的所作所为无疑会招致君主的反感与不满,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留下可乘之机。因而在秦国攻击不顺时再次使用了反间计,挑唆赵国君臣,以赵葱、颜聚代替李牧,此刻李牧一心为大局着想竟拒不受命,宁折不弯,错失了最后一次保命的机会。单纯从这一点上来看,老将廉颇在长平换将之时的选择无疑更加明智。

结合赵国国情与李牧自身特点,看李牧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笔者总结

综上所述,李牧悲剧的发生既有赵国多政变、民风彪悍等传统因素导致的君臣不信任,以及赵国法制的不健全和庙堂的昏聩亲佞等客观原因,也有其才高权大,性格倔强,不善溜须拍马,过于坚持原则,不知或不屑于圆滑处世的自身原因。更有赵王迁昏聩无能,是非不辨,不知道谁才是社会真正之所依,自毁长城等原因最终导致李牧惨死。

对于李牧之死,生不逢时也好,自身宁折不弯也罢,时代与其自身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好多时候,能做到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好。“长平之战”廉颇面对换帅所作出的举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给自己给国家都留下了一个回旋的余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