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管出城市的美麗 錦江蝶變展新顏

改革開放40年,錦江區城市環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繁華的城區裡,綠地多了、遊園美了,走到哪都是滿眼綠色,遊商攤販少了街頭更加衛生。如今,年近50依然活躍在城市管理的一線的錦江區城管園林局綜合執法科科長譚斌見證了近30年來城市綜合管理執法和城市環境的變化,與城市的發展共同成長。

管出城市的美麗 錦江蝶變展新顏

執法方式

從粗放向精細化轉變

1991年2月,21歲的譚斌從部隊退伍回到錦江區,進入當時的錦江區城管監察隊,後分配到芷泉街道成為了一名基層的城管執法人員。“那時,街道是劃段進行管理,每個人管理幾條街,負責監督商家開展門前三包,糾正坐商出攤佔道,管理非機動車和流動攤販。”他的工作是管理水津街、天福街、芷泉街和東門大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道路重新進行了整治,商家增多,政策增加,城管的工作內容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譚斌說:“原來城管執法人員只負責街面上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工作,現在油煙汙染、噪音擾民、建築工地管理、建渣運輸、水務執法、園林綠化、規劃房管、洗車場、共享單車等綜合執法管理都是我們的工作。”管理的內容大大增加,粗放簡單的執法管理向精細化轉變。

從前執法沒有先進設備的有力支持,開展工作只能依靠抓現行,常常要和流動攤販打游擊,不僅執法難,還收效甚微。“但是現在我們有了信息化的街道綜合管理指揮系統,24小時監控各條街道,隨時都能抓拍取證,城市問題都無處遁形,我們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街道綜合管理指揮系統有近2000個監控探頭,監管範圍涵蓋市政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園林綠化、房屋建築、宣傳廣告、施工管理及突發事件等方方面面。街面一旦出現城市管理方面問題後,信息化指揮系統工作人員通過系統程序立即將問題派發至所在地的執法人員,普通問題的處置通常在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及時、準確、科學的信息服務。

“在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下,我們在執法程序和執法文書制定等方面也更加規範。還試點了商家自治、街長制等工作模式,動員群眾力量參與城市管理。”5年前,水井坊街道試點實行“一街一公約”,“餐飲商家限定時間(上午11:30-14:00)、限定區域在室外營業、擺放統一的桌椅、太陽傘。門前衛生商家負責打掃與保持”。從此商家和執法人員、居民相處和諧,城市更加乾淨有序,執法也能事半功倍。街長制則通過社區動員熱心居民力量,將城市管理的“眼”和“手”向居民院落、小區延伸。發現問題,主動實施勸導,協助執法人員開展工作,促進問題有效解決。

城市環境面貌

大變樣

隨著城市管理工作內容的增多和執法的精細化、信息化,城市環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譚斌回憶道:“2012年以前,鹽市口、春熙路還是流動攤販的聚集地,販賣各種水果、小吃、小玩意的流動攤販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段紮根。2012年,城市管理隊伍增加了不少人員,執法力度大大強化,從此之後,城中心地區流動攤販的數量逐漸減少,城郊結合部越門經營的現象也逐漸好轉。”

不僅主街幹道變化大,背街小巷也進行了整治,“背街小巷以特色街區打造、廣告店招整治、道路黑化、環衛設施更換、補栽補植、行道樹修枝、微綠地、小遊園建設、綠化提升等為重點,整治環境‘髒’、秩序‘亂’、設施‘差’、品位‘低’等突出問題。”譚斌說,不少背街小巷的面貌都煥然一新。東昇街原來街面上空有各種電線,密密麻麻、粗細不一,成捆成捆地纏繞在一起,非常影響街道的美觀。現在電線下地了,街區環境更加整潔。5棟居民樓的外立面進行了統一修補、更換建築牆面,安裝臨街住戶的中空隔音玻璃、統一灰色雨篷及臨街店招。街道大變樣,整體形象看起來更加整潔靚麗了。還有曾經的“最差街道”凍青樹,街道上的垃圾中轉站散發出刺鼻的氣味,路面坑窪不平,車流產生的噪音大。在對背街小巷的整治中,凍青樹街對地面進行了重新鋪裝,水泥地換成了瀝青路面,車輛與地面摩擦的噪聲小了很多,垃圾中轉站也因垃圾處理技術更新取消中轉程序成功取締。凍青樹街也摘掉了“最差街道”的帽子。

譚斌說:“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讓城市管理不斷進步,城市風貌不斷提升,但也有不少新的問題在湧現,例如共享單車管理就是一大難點。城市管理工作還需要持續強化公眾引導,共建共享,讓城市環境更加有序美好。”

(陳玉婷/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