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记60年中卫投资与建设历程

60年前,黄沙漫天,戈壁荒凉,中卫百业待兴。

60年后,绿树田园,鱼米飘香,中卫发展添翼。

60年,中卫山川发生了沧桑巨变。

投资与建设——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卫60年的沧海桑田。

细数这60年的发展,中卫人民和建设者呕心沥血,成就巨大,硕果累累!

数据能说明一切变迁……

1958年至2003年,原中卫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7亿元;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2004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

这种变迁还要从60年前说起……

自治区成立之前,百业待兴,投资建设缓慢发展,中卫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县上下艰苦奋斗下,各项建设事业从无到有,投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发展较慢,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84亿元,年均增长8.3%。这期间,全县上下勒紧裤腰带,陆续投资建设投产了炼铁、造纸、亚麻、粮食加工、农机修造、化肥、煤矿、石膏、水泥等企业,有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政策逐步放开,固定资产投资由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国有、集体、个人及其他各类所有制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经济建设新格局。1979年至2003年,原中卫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3亿元,是1958年至1978年投资总和的72.9倍;年均增长27.3%,是1958至1978年年均增速的3.3倍。这期间,中卫把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关键来抓,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采选、冶炼、建材、化工、地毯、制鞋、造纸、印刷、食品、饲料、机械加工等行业为骨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结构,开发了一部分优质名牌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

设市以来,全市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东西合作机遇,投资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4年的55.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6.85亿元,是建市初的6.3倍。2004年至201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年均增长16.2%,累计投产项目2989个,新增固定资产1581.54亿元,年均增长29.9%。大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至此,中卫投资与建设从无到有,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投资结构可说明问题。设市以来,中卫产业投资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鲜明特色。设市之初,中卫产业投资结构为8.3:68.5:23.2。到2017年,投资结构变成11.4:35.1:53.5,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投融资体制实现多元化发展。

设市以来,中卫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在戈壁荒滩和低丘缓坡地上建成了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海兴开发区3个工业园区,成为中卫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和招商引资的洼地。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军民融合、精细化工、黑色冶炼、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8个产业板块,建设和培育了全球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重点建设了宁夏钢铁集团等一大批工业制造项目和新能源发电项目。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33.5亿元,是2004年的14.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4年的77家上升至2017年的123家,增长1.6倍,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至此,中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足了。(中卫市新闻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张鹏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