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司馬錯在秦國名將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能否超過白起?

尚宮女史


自從商君創立軍功爵制度以來,秦國就變成了一個關東人眼中“棄禮義而尚首功”的軍國主義國家,自然而然也需要大量的優良將領。後人所作《千字文》,提及戰國時代的名將,點出“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四人中,就有二人出自秦國,(“起”,白起;“翦”,王翦)。而在秦國的名將當中,也有一人不獨以用兵馳名,同時在文治領域也頗有成就,這就是司馬錯。

據說司馬錯也曾是學縱橫之術出身,與同時的大縱橫家張儀、犀首(公孫衍)一般無異,所以在秦王糾結於攻韓還是伐蜀的時候,司馬錯以縱橫家之戰略眼光,一舉說服秦王伐蜀,並親自帶兵穿越崇山峻嶺,吞併了巴蜀二國。

秦國大將司馬錯在滅掉巴蜀兩國後,他並沒有閒著,而且不獨顯示了自己作為將領的赫赫武功,也展現了自己在文治方面的天賦。忙著同張儀和蜀守張若建設蜀地這塊新奪取的領土,最終使它成為了天府之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石。

事實上,在王翦之前,白起司馬錯這對名將搭檔,對於秦帝國的統一貢獻最大,白起殺敵百萬,司馬錯則滅巴蜀,取河東,定黔中,使得秦國的領土幾乎翻了一倍。雖然白起名氣更大,但司馬錯的貢獻並不一定比他就小。

而且,比起白起來,司馬錯文武雙全,是一名兼為縱橫家與猛將的人才,長於“破壞一箇舊世界”,也長於“建立一個新世界”,與一般人們眼中虎狼一般的秦軍將領有很大的不同。畢竟,“暴秦”之中,也是有積極用命又能做文事建設之人的。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其實有很多驚才豔豔的人都在歷史中逐漸變得不那麼為人所知,但是他們的才華和作為卻絕不會褪色,司馬錯便是一個這樣的人。

秦國從始至終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三名將領功勞最大,分別是王翦、白起、司馬錯,三人之中王翦太重權謀,白起殺伐之氣太重,唯有司馬錯提倡仁政,司馬錯最大的功勞,不是戰無不勝,不是攻城掠地,而且為秦國穩定了屢次叛亂的大後方,奠定了一統六國的雄厚基礎。



秦國的大後方,指的便是巴蜀之地。

自古以來巴蜀就是險惡之地,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蜀國是秦國南方是大國,除此之外,還有巴、丹、黎、滇等國,在這之中蜀國最大,還是戎狄的首領,戎狄對秦國反覆無常,雖然名義上秦國壓戎狄一頭,但是始終都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公元前316年,巴蜀相互攻打,秦惠王想要藉著這個機會趁機消滅蜀國,穩定秦國南方,但是由於這個時候韓國攻秦,所以秦國需要分出精力去防範韓國,因此秦惠王舉棋不定,下不了決心。



在秦惠王舉棋不定時,張儀建議攻打韓國,但是司馬錯提出建議說如果攻打韓國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合縱攻秦,於秦國有害無益,反之攻打蜀國則可穩定後方,又得人口土地又得糧食,對秦國的好處極大,於是秦惠王下定決心,攻打蜀國。

攻打蜀國最難的地方就是道路艱險,歷史上有一個“金牛伐蜀”的故事,說秦王命人刻了一頭石牛,在屁股上塗上金子,跟蜀王說有一頭能下金子的牛送給他,蜀王於是命人修了一條直通蜀國的路,秦國就順著這條路消滅了蜀國,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傳說故事,並不是客觀事實。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秦惠王即位時,蜀國派人來朝賀,由此秦惠王才知道了漢中通往蜀國的道路,司馬錯率軍伐蜀,更大的可能是從這條路消滅的蜀國。



司馬錯平定蜀國的詳細經過,歷史上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好像平定這一塊叛亂的人都不會在歷史上特別出名,消滅蜀國之後,秦王並沒有趕盡殺絕,廢除其國號,而是將其貶為侯,蜀王成了蜀候,後來蜀候就逐漸由秦國公子擔任,南方其他諸國也逐漸歸順秦國。

後來秦昭王年間,蜀候叛亂,秦昭王命司馬錯前往平定,司馬錯再次伐蜀,平定了叛亂,在這以後,巴蜀基本上就被平定了,成為了秦國比較穩定的後方。

對於其他六國的用兵,司馬錯也參與很多,在秦惠王和秦昭王前期,司馬錯幾乎是秦國首屈一指的大將,公元前295年,司馬錯擔任國尉,攻打魏國。公元前293年,白起擔任國尉,也就是說司馬錯擔任國尉要早於白起,白起是從司馬錯的手中接替的國尉。



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擔任左更攻魏攻韓,公元前289年,時任客卿的司馬錯和大良造白起一同攻打魏國,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6年,司馬錯攻打魏國,秦軍打敗魏軍,魏國獻出安邑,割地求和。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又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楚軍失敗,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給秦國。

細數司馬錯這些經歷,就會發現司馬錯的一個特點,攻城必掠地,以戰養戰,讓秦國不斷強大,土地不斷擴張,司馬錯這一生,基本上從來不打沒有好處的仗。



在戰國時期其他國家攻打佔領城池以後,大都是把城池內的軍需糧草金銀珠寶運會國內,對於其他則是不太在意,當初燕國燕昭王幾乎已經覆滅齊國,齊國僅剩兩個小城,但是最後齊國一次大勝就收復了失地,就是因為燕國沒有真正的佔領齊國的土地,將其變為自己的國土。

但是司馬錯每佔領一地,並不是急著搬運財物,而是接納城池的管轄權力,在城內行秦法,立秦例,將其徹底變為秦國的領土之一,這是司馬錯對秦國最大的貢獻。

若是對比起白起,可以說兩人的軍事才能應當是不相上下,但是如果對比兩人對秦國的貢獻和影響,個人認為司馬錯應當是超過了白起的。

說起來司馬錯的後代還有個很出名的人物,這就是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的司馬遷,司馬錯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遷在《史記》之中對司馬錯描述甚少,不知道有沒有避嫌的意思。


曉天講歷史


朝史暮想和大家聊聊司馬錯

司馬錯,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國名將。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履歷:

秦惠文王九年,攻佔蜀國。

秦武王元年,平蜀亂。

秦昭襄王六年,再平蜀亂。

秦昭襄王十二年,任國尉,攻打魏國襄城。

秦昭襄王十六年,任左更,攻取魏國軹,攻取韓國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魏,得安邑。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得黔中郡。

《戰國策》裡,有司馬錯的強國三論: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朝史暮想以為,司馬錯的這三句話,高度涵蓋了一個封建國家在亂世中走向強盛的必備要素。

其一,封建王朝,成為強國必先擴張領地,保證足夠的農耕土地,勞作人口,生產資源。

其二,封建王朝,只有發展了農耕經濟,保證了糧食安全,百姓衣食才能發展兵備,不可窮兵黷武。

其三,封建王朝,君主要能夠廣施恩德,收到百姓的愛戴,江山才能鞏固。

所以司馬錯把眼光投向了蜀地。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蜀地納入秦國的版圖,對於秦國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1.蜀地產量,產鐵,資源豐富。

2.大批的新土地保證了秦國軍功爵制的繼續推行和土地改革的實施。

3.司馬錯在攻蜀中,建立了強大的西蜀軍團,是當時秦國五大兵團之一。

4.因為攻佔蜀地,之後才能順利吞併義渠國,使秦國再無後顧之憂。

5.獲得了東進攻楚的新通道,後司馬錯由此攻楚,得黔中郡。應了那句話“得蜀則得楚,得楚則得天下”。

司馬錯的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已經無需多言。他的功績,實不在白起之下。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司馬錯作為秦國名將,遠遠沒有白起的名聲那麼響亮,也沒有名列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在之後的武廟十哲中也沒有,甚至連田單、趙奢都上榜的大宋武廟七十二將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這能說明司馬錯的才能與功績不足嗎?顯然不能,事實上司馬錯在秦國一統過程中的名臣名將之中,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作為將軍他的功勞是不弱於白起的,作為一名戰略家,他的眼光是不輸於張儀的。

公元前316年,苴國和蜀國發生戰爭,兩國都向秦國求援,而此時的韓國於秦國齟齬,秦國面臨攻韓還是伐蜀的兩難抉擇。丞相張儀認為秦國應該“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而司馬錯則認為: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事實證明司馬錯的堅持完全是正確的,秦國得到蜀國,不但得到了一個穩固的後方,還未秦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糧倉。在短短十數年後,秦國對楚國開戰時,屬地就能為秦軍提供軍糧六百萬斛,有力的支援了秦國一次又一次的對外戰爭,在若干年後秦國與趙國的決戰長平之戰中,秦國能在國力與後勤上佔有上風,蜀地的功勞不可忽視。

更為重要的是“得蜀即得楚”,巴蜀之地位於長江上游,俯瞰楚國,得到巴蜀就等於掌握了對楚國絕對的戰略主動權,為之後的秦國伐楚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攻略江南之地,提出了一種大迂迴戰術,可見司馬錯具有十分獨道的政治見解和相當犀利的戰略眼光。

同樣的,作為一名將軍,司馬錯為秦國征戰了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四十餘年,不但為秦國奪取了最為重要巴蜀之地,還分別在公元前311年和公元前301年兩次平定蜀亂,為秦國帶來一個穩定的糧倉。公元前280年,司馬錯攻楚,出其不意楔入楚國腹心,奪取楚國富庶肥沃黔中郡,戰後又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給秦國。從公元前291年到公元前286年,司馬錯連年攻韓攻魏,奪取了包括魏國舊都安邑在內的大小城池六十餘座,使幾乎整個河東之地納入秦國版圖。

司馬錯不但為秦國指明瞭正確的戰略方向,還靠著自己的軍事才能為秦國奪取的巴蜀、黔中、河東幾乎使得秦國的領土幾乎翻了一倍。可以說,白起攻人,司馬錯取地,兩人的功績也是不分伯仲的。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分享歷史知識,講述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歷史花布雨!!


歷史花布雨


司馬錯、白起和王翦,剛好是三代人,對秦國的統一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但論起能力和功績,司馬錯和王翦不如白起多矣!

司馬錯最大的功績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後來李冰治蜀,在蜀地治水成功,建立了“都江堰”,使蜀地變成秦國糧倉,擴大了秦國版圖,也增加了秦國錢糧。

司馬錯:


雖然司馬錯反對張儀攻打韓魏而舉先行攻蜀之策,使得

“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

但這也是張儀的連橫之策,只是進攻方向不同而已。所以在這枚平蜀的“軍功章”裡,司馬錯拿到了“定策之功” 、“克敵之功”,而李冰拿到了“治理之功”。

秦國從立國、崛起到統一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晉文公稱霸後,晉國這個龐然大物直接宣告秦國向東發展的美夢的破滅。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魏斯拜衛人“子夏“為師,“子夏”雖老朽不堪,但是他的才學驚人。受到魏文侯的禮遇,子夏開創了西河學派。

其“變法經世”的思想,為魏國培養出大量的人才。又用吳起為西河太守,用李悝推行變法,用西門豹治鄴,數十年經營,使魏國稱霸中原長達百餘年之久,並且持續向西壓縮秦國的生存空間。

魏將吳起在西河之戰中,率正規軍“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五萬,又給了秦國一記重錘。

魏武卒:


魏國人才濟濟,但其內部的精英人才之間的爭鬥太過於劇烈,最典型的是“公子瘦四”與“吳起”的爭鬥,導致了吳起逃到楚國幫助楚國稱霸,商鞅在魏國看不到未來,因此也跑了。

龐涓與孫臏的爭鬥更使得魏國霸業中衰,但最厲害的還是張儀和公孫衍的爭鬥,這兩者的爭鬥直接改變了之後戰國一百多年間的的戰爭形態,更是成為了秦國君王的百年噩夢。

張儀本來在魏國為相,公孫衍繼商鞍在秦國為相。張儀主張合縱,結果被公孫衍破壞,在魏國失勢,一氣之下他去了秦國。


公孫衍在此之前已經由秦返魏,他擠走了張儀,出任魏相,以合縱之策對抗張儀的連橫之術。合縱連橫自此成為諸侯國戰爭的主要策略,也成為了秦國的噩夢。

第一次: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公孫衍發起五國合縱(魏、楚、趙、韓、燕、義渠)攻秦,秦相樗裡子主動出擊,猛打楚軍。時楚國受秦威脅不大,楚懷王心存觀望、態度消極、怯場退兵,間接導致合縱失利。

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宣太后主政期間,孟嘗君發起三國合縱(齊、魏、韓)攻秦,合縱大軍攻入函谷關,宣太后被迫割地求和。

第三次:公元前287年,宣太后主政期間,蘇秦發起五國合縱(齊、趙、魏、韓、燕)攻秦,雖然沒有打起來,秦國被迫割地,並取消了帝號。


第四次: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在位期間,信陵君魏無忌發起五國合縱(魏、趙、楚、燕、韓)攻秦,魏無忌在河外大敗秦軍。

蒙驁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魏無忌一路窮追,秦軍在撤退途中又被打散,蒙驁盡最大努力收拾殘部直接退守函谷關,五國聯軍這才鳴金收兵,秦軍大敗。

第五次: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在位期間,趙悼襄王、魏景閔王發起五國合縱(趙、楚、魏、燕、韓)攻秦,聯軍在龐煖的帶領下,繞過了函谷關,北上破蕭關進入秦境。

秦國措手不及,大軍直接開到了臨潼,龐煖再次做出驚人之舉,把潼關也給繞了過去,與秦軍交戰於咸陽城外七十里處。

由於楚國內部政局不穩,合縱長春申君跑了,(春申君回去不久,便死於李園之手)龐煖一人和秦軍打得勢均力敵、不分上下,雖未取勝,但亦無敗。

合縱大軍最後還是撤走了,但都被別人打到國都了,搞不好要亡國啊! 秦國要進入中原,必須擊敗魏國,秦魏之間的戰爭非常頻繁。穰侯魏冉打過魏國,武安君白起也打過魏國,但均未成功。



蒙驁也打過魏國,但敗於信陵君的合縱軍。魏王增繼位,蒙驁又乘機率軍攻擊,奪城二十座,再次越過黃河,建東郡,試圖切斷趙魏之間的聯繫。

魏王增果斷合縱,趙韓魏楚燕五國聯軍在春申君指揮下再一次擊敗蒙驁,奪回了中原失地,重新打通了與趙國的聯繫。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而楚國每每都是合縱軍的主力,“四國聯動”打得得秦國東進無望,只能困坐關西,統一大業遙遙無期!

為了破開“合縱”這塊堅冰,也為了破掉韓魏趙楚的四國聯動,白起在戰場上大打殲滅戰,不斷地通過戰爭來消滅敵國有生力量。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軍擊敗韓國、魏國、東周三國的二十四萬大軍。

白起: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郢鄢之戰,白起率軍攻楚,水淹郢都,楚國軍民死傷數十萬。白起又火燒楚國宗廟,楚國被迫遷都,從此由盛轉衰。

公元前275年,華陽之戰,白起率軍奔襲華陽,大破趙魏聯軍十餘萬。

公元前262-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殲滅趙軍主力四十五萬。

司馬錯平蜀,秦國有了傲視群雄的實力;而白起打贏四大戰役之後,韓魏趙楚四國被極大的削弱,再也無力阻止秦國東進,統一之大勢已成。

誰更勝一籌,各位看官心裡有數了吧?


剛日讀史


個人覺得司馬錯是輔佐秦惠文王為秦國奠定統一六國物質基礎的超級大咖。司馬錯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攻佔巴蜀和攻楚,秦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實力的發展和積累短時間裡無法完成又何嘗不是呢?司馬錯主張攻佔巴蜀,而且從巴蜀出兵攻打楚國非常有利。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因堅持貫徹“商鞅變法”的國策秦國逐漸強大,但也僅僅是具備了與中原強國一分高下的資格,並沒有明顯的優勢。秦惠文王如果不採用司馬錯攻佔巴蜀的方案而採用張儀攻韓直接進軍中原爭霸的方案,秦國要面對惡劣的現實情況,趙國此時正是威名赫赫的趙武靈王在位,能坐視秦國威脅到自己嗎?楚國此時經歷了“宣威盛世”國力正是巔峰的狀態,何況還有東方的大國齊國,一旦合夥兒結盟秦軍在中原能堅持多久?還不如暫時收斂鋒芒悶頭搞實力建設。司馬錯的眼光沒錯,巴蜀地區成了秦國的大糧倉,後來秦昭襄王在位時李冰主持修建了功在當代惠澤後世至今2200多年的都江堰,所謂“天府之土,沃野千里”。地盤大了耕地多,耕地多了人多糧多,糧多了兵多,兵多了再去搶地盤,如此循環,東方六國能扛得住嗎?即使到了抗戰時期,四川出兵出糧仍居全國之冠。秦國佔領巴蜀設郡之後,司馬錯指揮秦軍從巴蜀出兵進攻楚國,楚國大敗,印證了司馬錯攻楚必先佔巴蜀的戰略眼光,也是戰爭史上出其不意戰略大奔襲大迂迴的典範。後來白起攻楚仍然大致沿用了司馬錯當年的路線,攻佔郢都,徹底打衰了楚國,楚國喪失大片國土被迫遷都,再無實力跟秦國爭鋒。從國家戰略的層次說,司馬錯明顯比白起強,直接指揮作戰的謀略也不比白起差。只是兩人的巔峰輝煌不在一個時代,白起璀璨奪目的時候已經有秦國強盛的國力保證充足的兵源和供應補給了,無論是在長平之戰打衰軍事強國趙國,還是後來王翦滅楚,兵多糧多拼消耗熬年頭兒秦國都佔了上風。司馬錯功不可沒


立志成蟲


司馬錯是秦國人,司馬遷是西漢人,司馬懿是魏晉時期人,那麼他們有關係嗎?司馬遷是司馬錯的八世孫,而司馬懿與司馬遷和司馬錯一點關係都沒有,司馬懿在秦漢的先祖叫做司馬卯,被封為殷王,掌握著河內郡,所以司馬家是河內的望族。

司馬卯的祖上是衛國君主蒯聵,所以跟司馬錯完全沒有關係,那我們來看看司馬錯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有哪些事蹟。

公元前316年,巴國與蜀國互相攻打,而且都向蜀國求救,秦惠文王想發兵攻打蜀國,但擔心韓國會趁機前來攻打,司馬錯和張儀兩個人就為了這個事情爭論不休,張儀認為應該打韓國,而司馬錯認為不應該打韓國,而應該打蜀國。

秦惠文王權衡了一下,最終聽取了司馬錯的意見,並且派司馬錯攻打蜀國,最終打敗了蜀兵,滅了蜀國,然後順便也滅了巴國,就這樣秦國就擁有了巴蜀之地,更加的富庶與強大,真正讓秦國強大的就是商鞅變法與巴蜀之地的收穫。

秦滅巴蜀,可以看出司馬錯的戰略眼光以及軍事實力,公元前310年,秦武王派司馬錯、甘茂平定了蜀地陳莊之亂。公元前301年,秦昭襄王派司馬錯再次平定了秦公子煇的蜀地之亂。

公元前295年,司馬錯擔任國尉,攻打魏國襄城。公元前293年,白起代替了司馬錯擔任了國尉。

公元前291年,左更司馬錯打下了魏國的軹地,韓國的鄧地。公元前289年,客卿司馬錯與大良造白起打下魏國垣城、河雍兩城,後來又打下一軹地六十一座城。

公元前286年,司馬錯攻打魏國河內,魏國向秦國獻出安邑求和。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從蜀地攻下楚國黔中郡,楚國最後將漢水以北和上庸獻給秦國。

司馬錯自然不能跟白起的戰績相比的,更不用說超過白起,另外也比不是王翦的,畢竟白起與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司馬錯差不多能排在他們之後吧,當然也是十分厲害的。


歷史簡單說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略家。

《資治通鑑》記載: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文王想要伐蜀,但是道路艱險,而此時韓又來攻秦。伐蜀?伐韓?

秦兩位重臣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張儀眼光獨到,建議秦伐韓控制周王室,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佔據主動權!後世奸雄曹操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者。

而大臣司馬錯卻主張伐蜀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簡而言之就是,目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條件不成熟,不如開疆拓土來的實際。土地大了,糧食就多,糧食多了人口就多,人口多了兵源就多,兵源多了軍隊就強!司馬錯的觀點用今天的話說叫接地氣、務實!此外司馬錯廷辨能贏戰國時期辯才數一數二的張儀,這口才絕不是蓋的!厲害!

秦王審時度勢同意司馬錯的意見,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蜀地本就是富饒之地,且因山川阻隔,鹹有戰亂。秦得到這一塊處女地,更其“富厚,輕諸侯”。此後數千年蜀地都是戰略要地。漢高祖劉邦因之得天下;劉備因之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司馬錯果然是老成謀國,為百年後秦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這戰略眼光應為戰國第一!

至於能否超過白起?筆者認為白起屬於猛將,言必戰,戰必勝。而司馬錯屬於戰略家,善於謀劃全面,統攬全局,兩者不具可比性,但從個人素養及戰略眼光來看司馬錯應勝白起一籌!


政史課課代表


談起秦國當代的名將,許多人給出的第一答案就是白起。白起其人手段狠辣,為秦王朝樹立戰功累累,殲滅的敵軍數量也讓他被後世廣泛地稱為“殺神白起”。白起在為秦王朝攻落城池、殲滅敵軍的方面上下足了功夫,收穫的戰績也頗為豐厚,白起一生裡負責指揮的七十餘件大小不同的戰事,沒有打過一場敗仗。

畢竟是春秋戰國時期,後人的關注點基本上在每一場戰鬥精彩絕倫的打鬥和殺伐上,戰國時代彷彿是武力至上的年代,只要有精兵良將,只要“能打”,統一天下就只是時間問題。在密切關注白起這樣強大的武將的同時,我們興許會忽略其他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將領。比起白起,司馬錯的利害之處在於,為秦國作出了很多關鍵性的決定。許多人聽到司馬錯的名號,會聯想到後世幾個“司馬”姓氏的名臣名將,而大家所熟知的司馬遷的確就是秦國名將司馬錯的八世孫。

還有一點比較不為人知的是,司馬錯其實算得上白起的上司。包括大良造在內的許多官職,都是司馬錯先從原職上被升職後,白起再做他的繼任。

不過,包括當時秦國很多的武將在內,都像白起一樣不怎麼在乎官職大小。外人稱“秦”為“暴秦”的原因在於,秦國的武將血性嗜殺,殺人屠軍的手法殘忍暴虐,當時許多人聽了秦國武將的大名都聞風喪膽。但司馬錯其人則與眾不同,並非說他在乎官職升遷,而他的眼光並不放在暴虐的戰爭和殺戮上。基本可以說是武將考慮殺伐,司馬錯考慮文化建設。當時秦惠文王欲出兵攻打蜀國,但卻又害怕自己出兵的這段時間,家裡因為沒有人把守,被後方的韓國一舉擊潰。當時朝上就此事爭辯了很久,張儀認為秦王不得向蜀出兵,一定要先滅韓國,才能先除後患。但司馬錯堅持主張向蜀國出兵,只有先滅蜀國,才能為秦國作長遠考慮。
這裡就要說到司馬錯的長遠考慮和文化建設了,當時秦國諸臣都認為先滅韓國是對的,蜀國正值內亂醞釀時期,先打韓國,蜀國也不足以為患。但司馬錯認為,正因為蜀國內部矛盾正在激化,秦王才有必要先滅了蜀國國君。司馬錯認為,征服國家並不只在殺戮領土上的人民、佔領國土,王者若要實現霸業,應該在拓展疆土的同時,像人民展示王道風範,以德服人。當時的蜀國帝王已經出現了暴虐昏庸的跡象,人民苦不堪言,如果這時秦國派兵攻打蜀國,既收服了領土,又收服了領土上百姓的信賴,百姓承認秦國國王的德業,自然也會支持秦國。秦國得到根源上的支持,實現霸業也會更加一帆風順。
事實證明,司馬錯的這個決策是正確的。秦國向西獲得了強大的領土和人民支持,往後向東的發展也一路順遂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秦國的將領,大家第一印象都是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的白起,此外大家熟悉應該就是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王翦父子和蒙恬,還有秦朝後期帶著囚徒幹翻陳勝吳廣的章邯了,因為他們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至於其他將領,似乎都被這些耀眼的名字掩蓋了。其實秦國孤身對抗山東六國,最終一統天下,優秀的將領自然是很多,在我看來,還有一位,他的功勞一點不遜於白起王翦。他是誰呢,就是今天的主角,司馬錯!

司馬錯是兵法大家司馬穰苴的後代,祖籍齊國,不過在司馬錯之前已經在秦國待了好幾代,基本算作秦國本地人。雖然司馬錯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落寞,但司馬錯卻可是沒扔掉,自幼熟讀司馬穰苴的著作《司馬法》。

司馬錯長大後正好趕上商鞅變法,裁撤貴族私兵,改而建設直接由秦王指揮的新軍,司馬錯前往應徵,由於熟讀兵法並且作戰勇敢,很快受到商鞅的注意,之後因功升為函谷關守將。商鞅臨死之前,向秦惠王推薦了兩個人,王室中樗裡疾可以信任,眾將中司馬錯可以大用。
司馬錯因此晉升秦軍高層,他在秦軍的征戰史,概括起來,有三件大事,首先是秦惠王時期,他建議秦國伐蜀,並在朝堂上和相國張儀展開了著名的辯論,當時的蜀國並不富裕,反而是有些未開化的荒蠻之地,但司馬錯的偉大在於他深刻地意識到了蜀國無與倫比的軍事地位。因為一旦秦國坐擁蜀國,楚國原本用來防守秦國的萬里江防就沒有任何意義,秦國可以隨時動手攻打楚國。同時,蜀地易守難攻,只要能發展起來,就可以變成秦國東出穩定的大後方。可以說司馬錯此舉一下子奠定了秦國日後橫行天下的基礎。



秦昭襄王時期,他受命率軍攻伐魏國,此戰他的搭檔就是日後威名赫赫的白起,二人聯手,共取下魏國六十一城,極大的削弱了魏國的實力。 司馬錯最後一次出征是進攻楚國,出發地就是自己當年親手平定的蜀地,目的地是楚國的黔中郡,司馬錯玩了一手漂亮的戰略大迂迴,一舉拿下黔中,讓楚國的首都郢徹底暴露在秦軍的威脅之下。一年多之後,白起以此為根據地,成功攻克郢都,迫使楚國遷都千里,徹底喪失了和秦國爭鋒的本錢。二人先後對楚國的用兵,也可以看做是秦國新老兩位名將的新老交替。

縱觀司馬錯的一生,不但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戰無不勝,戰略上也具有獨到眼光,他為秦國贏得了穩定的戰略後方,以及之後進一步東出的前進基地,秦國之後的一掃六合,他絕對算居功至偉。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卻在史書中沒有自己單獨的傳記,令人唏噓,只能說是一種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