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司马错在秦国名将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能否超过白起?

尚宫女史


自从商君创立军功爵制度以来,秦国就变成了一个关东人眼中“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军国主义国家,自然而然也需要大量的优良将领。后人所作《千字文》,提及战国时代的名将,点出“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四人中,就有二人出自秦国,(“起”,白起;“翦”,王翦)。而在秦国的名将当中,也有一人不独以用兵驰名,同时在文治领域也颇有成就,这就是司马错。

据说司马错也曾是学纵横之术出身,与同时的大纵横家张仪、犀首(公孙衍)一般无异,所以在秦王纠结于攻韩还是伐蜀的时候,司马错以纵横家之战略眼光,一举说服秦王伐蜀,并亲自带兵穿越崇山峻岭,吞并了巴蜀二国。

秦国大将司马错在灭掉巴蜀两国后,他并没有闲着,而且不独显示了自己作为将领的赫赫武功,也展现了自己在文治方面的天赋。忙着同张仪和蜀守张若建设蜀地这块新夺取的领土,最终使它成为了天府之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石。

事实上,在王翦之前,白起司马错这对名将搭档,对于秦帝国的统一贡献最大,白起杀敌百万,司马错则灭巴蜀,取河东,定黔中,使得秦国的领土几乎翻了一倍。虽然白起名气更大,但司马错的贡献并不一定比他就小。

而且,比起白起来,司马错文武双全,是一名兼为纵横家与猛将的人才,长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长于“建立一个新世界”,与一般人们眼中虎狼一般的秦军将领有很大的不同。毕竟,“暴秦”之中,也是有积极用命又能做文事建设之人的。



千古名将英雄梦


其实有很多惊才艳艳的人都在历史中逐渐变得不那么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才华和作为却绝不会褪色,司马错便是一个这样的人。

秦国从始至终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有三名将领功劳最大,分别是王翦、白起、司马错,三人之中王翦太重权谋,白起杀伐之气太重,唯有司马错提倡仁政,司马错最大的功劳,不是战无不胜,不是攻城掠地,而且为秦国稳定了屡次叛乱的大后方,奠定了一统六国的雄厚基础。



秦国的大后方,指的便是巴蜀之地。

自古以来巴蜀就是险恶之地,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蜀国是秦国南方是大国,除此之外,还有巴、丹、黎、滇等国,在这之中蜀国最大,还是戎狄的首领,戎狄对秦国反复无常,虽然名义上秦国压戎狄一头,但是始终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公元前316年,巴蜀相互攻打,秦惠王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趁机消灭蜀国,稳定秦国南方,但是由于这个时候韩国攻秦,所以秦国需要分出精力去防范韩国,因此秦惠王举棋不定,下不了决心。



在秦惠王举棋不定时,张仪建议攻打韩国,但是司马错提出建议说如果攻打韩国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合纵攻秦,于秦国有害无益,反之攻打蜀国则可稳定后方,又得人口土地又得粮食,对秦国的好处极大,于是秦惠王下定决心,攻打蜀国。

攻打蜀国最难的地方就是道路艰险,历史上有一个“金牛伐蜀”的故事,说秦王命人刻了一头石牛,在屁股上涂上金子,跟蜀王说有一头能下金子的牛送给他,蜀王于是命人修了一条直通蜀国的路,秦国就顺着这条路消灭了蜀国,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并不是客观事实。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秦惠王即位时,蜀国派人来朝贺,由此秦惠王才知道了汉中通往蜀国的道路,司马错率军伐蜀,更大的可能是从这条路消灭的蜀国。



司马错平定蜀国的详细经过,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好像平定这一块叛乱的人都不会在历史上特别出名,消灭蜀国之后,秦王并没有赶尽杀绝,废除其国号,而是将其贬为侯,蜀王成了蜀候,后来蜀候就逐渐由秦国公子担任,南方其他诸国也逐渐归顺秦国。

后来秦昭王年间,蜀候叛乱,秦昭王命司马错前往平定,司马错再次伐蜀,平定了叛乱,在这以后,巴蜀基本上就被平定了,成为了秦国比较稳定的后方。

对于其他六国的用兵,司马错也参与很多,在秦惠王和秦昭王前期,司马错几乎是秦国首屈一指的大将,公元前295年,司马错担任国尉,攻打魏国。公元前293年,白起担任国尉,也就是说司马错担任国尉要早于白起,白起是从司马错的手中接替的国尉。



公元前291年司马错担任左更攻魏攻韩,公元前289年,时任客卿的司马错和大良造白起一同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6年,司马错攻打魏国,秦军打败魏军,魏国献出安邑,割地求和。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又调动陇西军队,从蜀地进攻楚国,楚军失败,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给秦国。

细数司马错这些经历,就会发现司马错的一个特点,攻城必掠地,以战养战,让秦国不断强大,土地不断扩张,司马错这一生,基本上从来不打没有好处的仗。



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攻打占领城池以后,大都是把城池内的军需粮草金银珠宝运会国内,对于其他则是不太在意,当初燕国燕昭王几乎已经覆灭齐国,齐国仅剩两个小城,但是最后齐国一次大胜就收复了失地,就是因为燕国没有真正的占领齐国的土地,将其变为自己的国土。

但是司马错每占领一地,并不是急着搬运财物,而是接纳城池的管辖权力,在城内行秦法,立秦例,将其彻底变为秦国的领土之一,这是司马错对秦国最大的贡献。

若是对比起白起,可以说两人的军事才能应当是不相上下,但是如果对比两人对秦国的贡献和影响,个人认为司马错应当是超过了白起的。

说起来司马错的后代还有个很出名的人物,这就是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司马迁,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对司马错描述甚少,不知道有没有避嫌的意思。


晓天讲历史


朝史暮想和大家聊聊司马错

司马错,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国名将。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履历:

秦惠文王九年,攻占蜀国。

秦武王元年,平蜀乱。

秦昭襄王六年,再平蜀乱。

秦昭襄王十二年,任国尉,攻打魏国襄城。

秦昭襄王十六年,任左更,攻取魏国轵,攻取韩国邓。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攻魏,得安邑。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攻楚,得黔中郡。

《战国策》里,有司马错的强国三论: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朝史暮想以为,司马错的这三句话,高度涵盖了一个封建国家在乱世中走向强盛的必备要素。

其一,封建王朝,成为强国必先扩张领地,保证足够的农耕土地,劳作人口,生产资源。

其二,封建王朝,只有发展了农耕经济,保证了粮食安全,百姓衣食才能发展兵备,不可穷兵黩武。

其三,封建王朝,君主要能够广施恩德,收到百姓的爱戴,江山才能巩固。

所以司马错把眼光投向了蜀地。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蜀地纳入秦国的版图,对于秦国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1.蜀地产量,产铁,资源丰富。

2.大批的新土地保证了秦国军功爵制的继续推行和土地改革的实施。

3.司马错在攻蜀中,建立了强大的西蜀军团,是当时秦国五大兵团之一。

4.因为攻占蜀地,之后才能顺利吞并义渠国,使秦国再无后顾之忧。

5.获得了东进攻楚的新通道,后司马错由此攻楚,得黔中郡。应了那句话“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得天下”。

司马错的战略眼光和军事能力,已经无需多言。他的功绩,实不在白起之下。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司马错作为秦国名将,远远没有白起的名声那么响亮,也没有名列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在之后的武庙十哲中也没有,甚至连田单、赵奢都上榜的大宋武庙七十二将中也没有他的名字,但这能说明司马错的才能与功绩不足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司马错在秦国一统过程中的名臣名将之中,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作为将军他的功劳是不弱于白起的,作为一名战略家,他的眼光是不输于张仪的。

公元前316年,苴国和蜀国发生战争,两国都向秦国求援,而此时的韩国于秦国龃龉,秦国面临攻韩还是伐蜀的两难抉择。丞相张仪认为秦国应该“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而司马错则认为: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事实证明司马错的坚持完全是正确的,秦国得到蜀国,不但得到了一个稳固的后方,还未秦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粮仓。在短短十数年后,秦国对楚国开战时,属地就能为秦军提供军粮六百万斛,有力的支援了秦国一次又一次的对外战争,在若干年后秦国与赵国的决战长平之战中,秦国能在国力与后勤上占有上风,蜀地的功劳不可忽视。

更为重要的是“得蜀即得楚”,巴蜀之地位于长江上游,俯瞰楚国,得到巴蜀就等于掌握了对楚国绝对的战略主动权,为之后的秦国伐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攻略江南之地,提出了一种大迂回战术,可见司马错具有十分独道的政治见解和相当犀利的战略眼光。

同样的,作为一名将军,司马错为秦国征战了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四十余年,不但为秦国夺取了最为重要巴蜀之地,还分别在公元前311年和公元前301年两次平定蜀乱,为秦国带来一个稳定的粮仓。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攻楚,出其不意楔入楚国腹心,夺取楚国富庶肥沃黔中郡,战后又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从公元前291年到公元前286年,司马错连年攻韩攻魏,夺取了包括魏国旧都安邑在内的大小城池六十余座,使几乎整个河东之地纳入秦国版图。

司马错不但为秦国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还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为秦国夺取的巴蜀、黔中、河东几乎使得秦国的领土几乎翻了一倍。可以说,白起攻人,司马错取地,两人的功绩也是不分伯仲的。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分享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历史花布雨!!


历史花布雨


司马错、白起和王翦,刚好是三代人,对秦国的统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论起能力和功绩,司马错和王翦不如白起多矣!

司马错最大的功绩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后来李冰治蜀,在蜀地治水成功,建立了“都江堰”,使蜀地变成秦国粮仓,扩大了秦国版图,也增加了秦国钱粮。

司马错:


虽然司马错反对张仪攻打韩魏而举先行攻蜀之策,使得

“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但这也是张仪的连横之策,只是进攻方向不同而已。所以在这枚平蜀的“军功章”里,司马错拿到了“定策之功” 、“克敌之功”,而李冰拿到了“治理之功”。

秦国从立国、崛起到统一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晋文公称霸后,晋国这个庞然大物直接宣告秦国向东发展的美梦的破灭。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拜卫人“子夏“为师,“子夏”虽老朽不堪,但是他的才学惊人。受到魏文侯的礼遇,子夏开创了西河学派。

其“变法经世”的思想,为魏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又用吴起为西河太守,用李悝推行变法,用西门豹治邺,数十年经营,使魏国称霸中原长达百余年之久,并且持续向西压缩秦国的生存空间。

魏将吴起在西河之战中,率正规军“魏武卒”大破秦军五十五万,又给了秦国一记重锤。

魏武卒:


魏国人才济济,但其内部的精英人才之间的争斗太过于剧烈,最典型的是“公子瘦四”与“吴起”的争斗,导致了吴起逃到楚国帮助楚国称霸,商鞅在魏国看不到未来,因此也跑了。

庞涓与孙膑的争斗更使得魏国霸业中衰,但最厉害的还是张仪和公孙衍的争斗,这两者的争斗直接改变了之后战国一百多年间的的战争形态,更是成为了秦国君王的百年噩梦。

张仪本来在魏国为相,公孙衍继商鞍在秦国为相。张仪主张合纵,结果被公孙衍破坏,在魏国失势,一气之下他去了秦国。


公孙衍在此之前已经由秦返魏,他挤走了张仪,出任魏相,以合纵之策对抗张仪的连横之术。合纵连横自此成为诸侯国战争的主要策略,也成为了秦国的噩梦。

第一次: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公孙衍发起五国合纵(魏、楚、赵、韩、燕、义渠)攻秦,秦相樗里子主动出击,猛打楚军。时楚国受秦威胁不大,楚怀王心存观望、态度消极、怯场退兵,间接导致合纵失利。

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宣太后主政期间,孟尝君发起三国合纵(齐、魏、韩)攻秦,合纵大军攻入函谷关,宣太后被迫割地求和。

第三次:公元前287年,宣太后主政期间,苏秦发起五国合纵(齐、赵、魏、韩、燕)攻秦,虽然没有打起来,秦国被迫割地,并取消了帝号。


第四次: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在位期间,信陵君魏无忌发起五国合纵(魏、赵、楚、燕、韩)攻秦,魏无忌在河外大败秦军。

蒙骜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魏无忌一路穷追,秦军在撤退途中又被打散,蒙骜尽最大努力收拾残部直接退守函谷关,五国联军这才鸣金收兵,秦军大败。

第五次: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在位期间,赵悼襄王、魏景闵王发起五国合纵(赵、楚、魏、燕、韩)攻秦,联军在庞煖的带领下,绕过了函谷关,北上破萧关进入秦境。

秦国措手不及,大军直接开到了临潼,庞煖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把潼关也给绕了过去,与秦军交战于咸阳城外七十里处。

由于楚国内部政局不稳,合纵长春申君跑了,(春申君回去不久,便死于李园之手)庞煖一人和秦军打得势均力敌、不分上下,虽未取胜,但亦无败。

合纵大军最后还是撤走了,但都被别人打到国都了,搞不好要亡国啊! 秦国要进入中原,必须击败魏国,秦魏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穰侯魏冉打过魏国,武安君白起也打过魏国,但均未成功。



蒙骜也打过魏国,但败于信陵君的合纵军。魏王增继位,蒙骜又乘机率军攻击,夺城二十座,再次越过黄河,建东郡,试图切断赵魏之间的联系。

魏王增果断合纵,赵韩魏楚燕五国联军在春申君指挥下再一次击败蒙骜,夺回了中原失地,重新打通了与赵国的联系。

攻打韩魏,赵国掣肘;攻打赵国,韩魏掣肘,而楚国每每都是合纵军的主力,“四国联动”打得得秦国东进无望,只能困坐关西,统一大业遥遥无期!

为了破开“合纵”这块坚冰,也为了破掉韩魏赵楚的四国联动,白起在战场上大打歼灭战,不断地通过战争来消灭敌国有生力量。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军击败韩国、魏国、东周三国的二十四万大军。

白起: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郢鄢之战,白起率军攻楚,水淹郢都,楚国军民死伤数十万。白起又火烧楚国宗庙,楚国被迫迁都,从此由盛转衰。

公元前275年,华阳之战,白起率军奔袭华阳,大破赵魏联军十余万。

公元前262-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歼灭赵军主力四十五万。

司马错平蜀,秦国有了傲视群雄的实力;而白起打赢四大战役之后,韩魏赵楚四国被极大的削弱,再也无力阻止秦国东进,统一之大势已成。

谁更胜一筹,各位看官心里有数了吧?


刚日读史


个人觉得司马错是辅佐秦惠文王为秦国奠定统一六国物质基础的超级大咖。司马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攻占巴蜀和攻楚,秦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实力的发展和积累短时间里无法完成又何尝不是呢?司马错主张攻占巴蜀,而且从巴蜀出兵攻打楚国非常有利。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因坚持贯彻“商鞅变法”的国策秦国逐渐强大,但也仅仅是具备了与中原强国一分高下的资格,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秦惠文王如果不采用司马错攻占巴蜀的方案而采用张仪攻韩直接进军中原争霸的方案,秦国要面对恶劣的现实情况,赵国此时正是威名赫赫的赵武灵王在位,能坐视秦国威胁到自己吗?楚国此时经历了“宣威盛世”国力正是巅峰的状态,何况还有东方的大国齐国,一旦合伙儿结盟秦军在中原能坚持多久?还不如暂时收敛锋芒闷头搞实力建设。司马错的眼光没错,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大粮仓,后来秦昭襄王在位时李冰主持修建了功在当代惠泽后世至今2200多年的都江堰,所谓“天府之土,沃野千里”。地盘大了耕地多,耕地多了人多粮多,粮多了兵多,兵多了再去抢地盘,如此循环,东方六国能扛得住吗?即使到了抗战时期,四川出兵出粮仍居全国之冠。秦国占领巴蜀设郡之后,司马错指挥秦军从巴蜀出兵进攻楚国,楚国大败,印证了司马错攻楚必先占巴蜀的战略眼光,也是战争史上出其不意战略大奔袭大迂回的典范。后来白起攻楚仍然大致沿用了司马错当年的路线,攻占郢都,彻底打衰了楚国,楚国丧失大片国土被迫迁都,再无实力跟秦国争锋。从国家战略的层次说,司马错明显比白起强,直接指挥作战的谋略也不比白起差。只是两人的巅峰辉煌不在一个时代,白起璀璨夺目的时候已经有秦国强盛的国力保证充足的兵源和供应补给了,无论是在长平之战打衰军事强国赵国,还是后来王翦灭楚,兵多粮多拼消耗熬年头儿秦国都占了上风。司马错功不可没


立志成虫


司马错是秦国人,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懿是魏晋时期人,那么他们有关系吗?司马迁是司马错的八世孙,而司马懿与司马迁和司马错一点关系都没有,司马懿在秦汉的先祖叫做司马卯,被封为殷王,掌握着河内郡,所以司马家是河内的望族。

司马卯的祖上是卫国君主蒯聩,所以跟司马错完全没有关系,那我们来看看司马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有哪些事迹。

公元前316年,巴国与蜀国互相攻打,而且都向蜀国求救,秦惠文王想发兵攻打蜀国,但担心韩国会趁机前来攻打,司马错和张仪两个人就为了这个事情争论不休,张仪认为应该打韩国,而司马错认为不应该打韩国,而应该打蜀国。

秦惠文王权衡了一下,最终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并且派司马错攻打蜀国,最终打败了蜀兵,灭了蜀国,然后顺便也灭了巴国,就这样秦国就拥有了巴蜀之地,更加的富庶与强大,真正让秦国强大的就是商鞅变法与巴蜀之地的收获。

秦灭巴蜀,可以看出司马错的战略眼光以及军事实力,公元前310年,秦武王派司马错、甘茂平定了蜀地陈庄之乱。公元前301年,秦昭襄王派司马错再次平定了秦公子煇的蜀地之乱。

公元前295年,司马错担任国尉,攻打魏国襄城。公元前293年,白起代替了司马错担任了国尉。

公元前291年,左更司马错打下了魏国的轵地,韩国的邓地。公元前289年,客卿司马错与大良造白起打下魏国垣城、河雍两城,后来又打下一轵地六十一座城。

公元前286年,司马错攻打魏国河内,魏国向秦国献出安邑求和。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蜀地攻下楚国黔中郡,楚国最后将汉水以北和上庸献给秦国。

司马错自然不能跟白起的战绩相比的,更不用说超过白起,另外也比不是王翦的,毕竟白起与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司马错差不多能排在他们之后吧,当然也是十分厉害的。


历史简单说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略家。

《资治通鉴》记载: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文王想要伐蜀,但是道路艰险,而此时韩又来攻秦。伐蜀?伐韩?

秦两位重臣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张仪眼光独到,建议秦伐韩控制周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权!后世奸雄曹操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而大臣司马错却主张伐蜀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简而言之就是,目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不成熟,不如开疆拓土来的实际。土地大了,粮食就多,粮食多了人口就多,人口多了兵源就多,兵源多了军队就强!司马错的观点用今天的话说叫接地气、务实!此外司马错廷辨能赢战国时期辩才数一数二的张仪,这口才绝不是盖的!厉害!

秦王审时度势同意司马错的意见,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蜀地本就是富饶之地,且因山川阻隔,咸有战乱。秦得到这一块处女地,更其“富厚,轻诸侯”。此后数千年蜀地都是战略要地。汉高祖刘邦因之得天下;刘备因之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司马错果然是老成谋国,为百年后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这战略眼光应为战国第一!

至于能否超过白起?笔者认为白起属于猛将,言必战,战必胜。而司马错属于战略家,善于谋划全面,统揽全局,两者不具可比性,但从个人素养及战略眼光来看司马错应胜白起一筹!


政史课课代表


谈起秦国当代的名将,许多人给出的第一答案就是白起。白起其人手段狠辣,为秦王朝树立战功累累,歼灭的敌军数量也让他被后世广泛地称为“杀神白起”。白起在为秦王朝攻落城池、歼灭敌军的方面上下足了功夫,收获的战绩也颇为丰厚,白起一生里负责指挥的七十余件大小不同的战事,没有打过一场败仗。

毕竟是春秋战国时期,后人的关注点基本上在每一场战斗精彩绝伦的打斗和杀伐上,战国时代仿佛是武力至上的年代,只要有精兵良将,只要“能打”,统一天下就只是时间问题。在密切关注白起这样强大的武将的同时,我们兴许会忽略其他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将领。比起白起,司马错的利害之处在于,为秦国作出了很多关键性的决定。许多人听到司马错的名号,会联想到后世几个“司马”姓氏的名臣名将,而大家所熟知的司马迁的确就是秦国名将司马错的八世孙。

还有一点比较不为人知的是,司马错其实算得上白起的上司。包括大良造在内的许多官职,都是司马错先从原职上被升职后,白起再做他的继任。

不过,包括当时秦国很多的武将在内,都像白起一样不怎么在乎官职大小。外人称“秦”为“暴秦”的原因在于,秦国的武将血性嗜杀,杀人屠军的手法残忍暴虐,当时许多人听了秦国武将的大名都闻风丧胆。但司马错其人则与众不同,并非说他在乎官职升迁,而他的眼光并不放在暴虐的战争和杀戮上。基本可以说是武将考虑杀伐,司马错考虑文化建设。当时秦惠文王欲出兵攻打蜀国,但却又害怕自己出兵的这段时间,家里因为没有人把守,被后方的韩国一举击溃。当时朝上就此事争辩了很久,张仪认为秦王不得向蜀出兵,一定要先灭韩国,才能先除后患。但司马错坚持主张向蜀国出兵,只有先灭蜀国,才能为秦国作长远考虑。
这里就要说到司马错的长远考虑和文化建设了,当时秦国诸臣都认为先灭韩国是对的,蜀国正值内乱酝酿时期,先打韩国,蜀国也不足以为患。但司马错认为,正因为蜀国内部矛盾正在激化,秦王才有必要先灭了蜀国国君。司马错认为,征服国家并不只在杀戮领土上的人民、占领国土,王者若要实现霸业,应该在拓展疆土的同时,像人民展示王道风范,以德服人。当时的蜀国帝王已经出现了暴虐昏庸的迹象,人民苦不堪言,如果这时秦国派兵攻打蜀国,既收服了领土,又收服了领土上百姓的信赖,百姓承认秦国国王的德业,自然也会支持秦国。秦国得到根源上的支持,实现霸业也会更加一帆风顺。
事实证明,司马错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秦国向西获得了强大的领土和人民支持,往后向东的发展也一路顺遂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说到秦国的将领,大家第一印象都是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的白起,此外大家熟悉应该就是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王翦父子和蒙恬,还有秦朝后期带着囚徒干翻陈胜吴广的章邯了,因为他们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至于其他将领,似乎都被这些耀眼的名字掩盖了。其实秦国孤身对抗山东六国,最终一统天下,优秀的将领自然是很多,在我看来,还有一位,他的功劳一点不逊于白起王翦。他是谁呢,就是今天的主角,司马错!

司马错是兵法大家司马穰苴的后代,祖籍齐国,不过在司马错之前已经在秦国待了好几代,基本算作秦国本地人。虽然司马错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落寞,但司马错却可是没扔掉,自幼熟读司马穰苴的著作《司马法》。

司马错长大后正好赶上商鞅变法,裁撤贵族私兵,改而建设直接由秦王指挥的新军,司马错前往应征,由于熟读兵法并且作战勇敢,很快受到商鞅的注意,之后因功升为函谷关守将。商鞅临死之前,向秦惠王推荐了两个人,王室中樗里疾可以信任,众将中司马错可以大用。
司马错因此晋升秦军高层,他在秦军的征战史,概括起来,有三件大事,首先是秦惠王时期,他建议秦国伐蜀,并在朝堂上和相国张仪展开了著名的辩论,当时的蜀国并不富裕,反而是有些未开化的荒蛮之地,但司马错的伟大在于他深刻地意识到了蜀国无与伦比的军事地位。因为一旦秦国坐拥蜀国,楚国原本用来防守秦国的万里江防就没有任何意义,秦国可以随时动手攻打楚国。同时,蜀地易守难攻,只要能发展起来,就可以变成秦国东出稳定的大后方。可以说司马错此举一下子奠定了秦国日后横行天下的基础。



秦昭襄王时期,他受命率军攻伐魏国,此战他的搭档就是日后威名赫赫的白起,二人联手,共取下魏国六十一城,极大的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司马错最后一次出征是进攻楚国,出发地就是自己当年亲手平定的蜀地,目的地是楚国的黔中郡,司马错玩了一手漂亮的战略大迂回,一举拿下黔中,让楚国的首都郢彻底暴露在秦军的威胁之下。一年多之后,白起以此为根据地,成功攻克郢都,迫使楚国迁都千里,彻底丧失了和秦国争锋的本钱。二人先后对楚国的用兵,也可以看做是秦国新老两位名将的新老交替。

纵观司马错的一生,不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战无不胜,战略上也具有独到眼光,他为秦国赢得了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及之后进一步东出的前进基地,秦国之后的一扫六合,他绝对算居功至伟。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却在史书中没有自己单独的传记,令人唏嘘,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