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南充儀隴:“80後”東北夫妻紮根紅色革命老區

病房查房、出門診、會診、定治療方案……每天圍繞著病人, 在醫院裡忙碌, 這是儀隴縣人民醫院康復科醫生董勤建和李曉豔的日常。 除了是並肩作戰的同事,他們倆還是夫妻。

作為儀隴縣人民醫院引進的專業技術人才,2013年,“80後”董勤建和李曉豔夫妻倆從遙遠的黑龍江來到儀隴並紮根於此, 為儀隴的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已經奮鬥了6年。

一次契機 東北夫妻紮根儀隴

“我和董勤建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讀研期間,是同專業同學。在校期間相戀並結婚了。”在沒患者問診的間隙,爽朗熱情的李曉豔接受了筆者的採訪。

2013年研究生畢業後,本有機會留在家鄉東北的兩人在一次招聘會上接觸到儀隴縣赴東北招引人才的招聘隊伍。經過接觸,在知道儀隴是開國元勳朱德元帥的故鄉後,兩人對儀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李曉豔說,她和董勤建來到儀隴後,花了一週多的時間走訪了全縣的醫院,考察後發現,當時的儀隴還沒有專門的康復科。“我們倆剛好學的是康復治療學專業,感覺來了儀隴會有用武之地。”李曉燕把這種來儀隴的契機認定是一種緣分。於是,夫妻倆一起來到儀隴工作。

到了儀隴後,儀隴縣人民醫院決定以他們兩人為基礎,創建康復科。作為一個全新的科室,除了董勤建、李曉豔兩人是康復醫學專業科班出身外,就只有幾名從其他科室過來支援的醫生。

為了儘快讓科室工作進入正軌,夫妻倆一邊將在學校所學盡數教給同事,一邊利用各種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將其他地區出現的新技術及新項目帶回儀隴。

“一到週末,我們倆就自費到南充、成都的醫院學習,考察醫院的新技術。”李曉豔說,成立康復科後,他們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患者對康復科的不瞭解。“我們走訪了一些中風、偏癱、癱瘓病人,發現他們早一點進行康復治療的話,還完全可以站立起來,身體機能恢復得更好。但是家人或自己往往沒有這個意識,就錯失了康復機會。”

為了讓患者明白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夫妻倆帶領科室醫務人員多方努力,主動走出醫院,深入患者身邊,為患者普及康復治療的意義。

真誠、專業、負責的他們獲得了患者的信任,前來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多了起來。在他們的帶領下,全科室一起努力壯大康復科,並於2016年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室。

董勤建、李曉豔夫妻倆從零開始,打造出了儀隴康復醫療的一片新天地。短短5年時間,儀隴縣人民醫院康復科由初創立時的不到5個人、只有8張床位的小科室飛速壯大到擁有42名醫務工作者、60張床位的大科室,年治療患者達13萬人次,引進幾十項康復醫療技術,為服務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夫妻倆也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和真誠為患者的職業精神,於2018年均被評選為儀隴縣首批“帥鄉英才”。

真誠服務 儘可能為患者著想

筆者在門診等候的時候,看到每一位病人掛號來看病,李曉豔並沒有第一時間點開電子病歷系統,而是先詢問病情。其中有一位病人訴說他的病情狀況後,李曉豔推薦他去找醫院另外一位骨科專家。李曉燕幫忙電話聯繫了那位骨科專家,並在問診者的掛號單上詳細寫上該醫生辦公室地址,還提醒問診者不用重新掛號,直接去找那位醫生。

“如果我先點了電子病歷系統,若遇到這種需要找其他醫生的情況,病人又要重新掛號。能為他們省一點是一點。”儘可能為患者著想,是董勤建和李曉豔的工作守則。

董勤建告訴筆者,需要進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很多都是身體機能出現了損傷,情緒往往都很失落、悲觀,“必須要不厭其煩地與患者溝通交流,梳理他們的情緒,還要在生活上多幫助他們,盡最大可能幫他們渡過難關。”

“他們夫妻倆來儀隴6年了,其中有5年都沒有回黑龍江老家。春節假期,他們夫妻倆都在值班接診看病,把回家團聚的機會讓給了其他家在異鄉的科室同事。”同在康復科的一位醫生告訴筆者,董勤建和李曉豔夫婦倆待病人和同事都很真誠,如親人般溫暖。南充日報 尹小麗 吳家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