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及他手下人屠城和清入關屠城本質上有區別嗎?

沈小米童鞋


劉邦軍隊屠城和清軍入關屠城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是利用戰爭手段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史書中刻意隱瞞的汙點

劉邦軍隊和清軍在歷朝歷代開國屠城的記錄中都榜上有名。只是前者屠城的數量沒有後者多,更沒有被搬上臺面來批評。

一個朝代的史書對於本朝屠城是刻意避諱的,甚至一筆帶過。例如《貞觀政要》中一句“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史書中類似“不服王化,王師徵,平之”的句子比比皆是。寥寥數字,便是一場人間煉獄。史官錄入的時候自然不會大書特書留給後世批評本朝汙點。

劉邦軍隊前期反秦的屠城,後期到楚漢相爭的屠城

司馬遷在編纂《史記》的時候並沒有刻意迴避劉邦屠城一事,但始終避免不了為漢朝開國之君遮羞。關於劉邦軍隊屠城的記載同樣沒有敘述其中細節。

屠胡陵。——《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楚漢相爭中劉邦軍隊屠煮棗

從攻項籍,屠煮棗。——《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在顛覆暴秦統治的道路上,劉邦與項羽二人都有過屠城記錄,只是劉邦軍隊屠城沒有項羽軍隊坑降卒,屠齊地那麼著名。

公元前207年七月,項羽和劉邦在攻佔城陽後,非常默契的對城陽進行無甄別清洗,“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但是屠城陽時,決策人是項羽,還可以把罵名攤派到項羽頭上。但武關確實是《史記》中明文記載,劉邦所屠。

劉邦軍隊另一次明文記載的屠城事件,不容置疑的是屠當時秦朝商貿集中地,人口眾多的潁陽。

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史記·高祖本紀》

直到劉邦軍隊攻破函谷關之後,漢軍才有所收斂,本就實力羸弱的劉邦自然會走愛民如子的道路。後人也只記住了漢王關中之地的“約法三章”,只是奠基了漢朝千秋霸業的無數刀下亡魂無人為其訴冤。

清軍入關後的三步戰略與揚州之屠

清軍入關後走的道路分為三步,愛民、屠民、愛民。清軍在定鼎天下的道路上遭到激烈的反抗,無數南明降軍充當清朝馬前卒對反抗者進行殘酷血腥的鎮壓,其中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為著名。

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遺骸,而天暑眾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揚州城守紀略》

嘉定乙酉紀事》:以予目擊冤酷,不忍無記,事非灼見,不敢增飾一語,間涉風聞,亦必尋訪故舊,眾口相符,然後筆之於簡。後有弔古之士,哭冤魂於悽風慘月之下者,庶幾得以考信也夫。——《嘉定乙酉紀事》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圍攻京師,崇禎帝無處遁形,自縊於煤山。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片石戰役後李自成元氣大傷,裹挾銀兩西逃。攝政王多爾袞率領關外清軍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入主中原。

清軍入關後軍紀嚴肅,多爾袞把之前的剃髮令暫緩,希望德化漢民。降臣孫之獬舊事重提,率先剃髮表明立場,多爾袞趁機再次頒佈剃髮易服的命令。清朝統治者希望以這種最直觀的手段來迫使漢朝臣服自己的統治“

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千年來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漢人自然奮起反抗,清軍所到之處烽煙四起,一片狼藉。

當清軍大軍壓境之際南明統治者朱由崧還做著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美夢,內部腐敗至極,賣官鬻爵,抓良為囚之事遍佈南明。文官武將明爭暗鬥,相互傾軋。

清流史可法被逼離去,督師揚州。多鐸率軍勸降史可法遭到拒絕,史可法安撫揚州民眾抵抗清軍,城破後,吃盡苦頭的清軍屠城,十日不封刀,即揚州十日。揚州數十萬百姓,成為後世讚揚史公大義時寥寥數語的陪襯。

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明季南略·卷三》

屠城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真實面目

歷朝歷代屠城事件多如牛毛,儘管屠城會招到後世批評殘暴不仁。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屠城的統治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為這是更是一種以武力威懾敵人的手段。

這一部部包裝精緻,文筆出彩的史書,不過是一本本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家譜而已,天下蒼生無一留名。一介草民想要在史書中留下一筆,就要趟著血海,踏著屍山,拄著白骨,才能在史書中濃墨重彩。

劉邦軍隊在反秦前期的屠城有被楚軍裹挾的嫌疑,但後期和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軍隊的暴行是不容置疑的。清軍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眾多殘暴的手段把同樣把封建統治者的厚黑髮揮的淋漓盡致。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做法

劉邦軍隊的屠城和清軍入關後的屠城都是為了達到本集團的政治目的採取的極端手法。兩者之間,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明月清風閣


劉邦屠城只是屠殺頑抗者,清兵屠城不分頑抗還是投降的,也不分男女老幼。


人間正道70


如果細細翻看歷史的話,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在戰爭中,屠城事件並不鮮見。

所謂的屠,對其的解釋比較一致,就是誅殺過重。屠的對象,一般情況下,是敵方的士卒,個別時候,可能會殺戮大量的平民百姓。

戰爭中屠城的原因,也並不複雜,無外乎劫掠財物、震懾對方、報復洩憤,或者是難以甄別對方身份,不願錯放。

劉邦和入關之後的清軍,屠城的目的,基本相同,只是著重點稍有區別。

劉邦,包括項羽,在進攻秦朝之時,屠城,最大的原因就是劫掠財物,補充軍需,鼓舞士氣。另外,劉邦、項羽,皆為楚人,與秦國有舊仇,再加上作戰辛苦,可能會摻雜了些許報復、洩憤的情緒在內。同時,屠城還可以震懾對方的軍隊和百姓,減少反抗。

《史記》中,至少有三次劉邦屠城的記錄。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南攻潁陽,屠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

《史記·項羽本紀》,“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

行軍打仗,肯定要消耗錢糧。前方作戰的軍隊,除了從大本營運糧獲得補給之外,就是因糧於敵。而士兵作戰,除了正常的軍餉以外,也都想有些額外的收穫。所以,通常情況下,當攻破一座城池之後,都會有劫掠事件發生。劫掠的對象,除了當地府庫、糧倉之外,多多少少都會牽連到無辜百姓。

正因為此,劉邦才在進入關中之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否則的話,“秦重寶財物府庫”中的物品,早就被劉邦搬空了。而劉邦手下的士兵呢,肯定也會同項羽一樣,在咸陽城內燒殺搶掠一番。

相對而言,洩憤、報復,以及震懾對方的軍隊、百姓,都是劉邦屠城的的次要目標。

正因為劉邦屠城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財物。所以,從史書的記錄來看,劉邦屠城並不慘烈。而入關之後的清軍,屠城的主要目的與劉邦不同。所以,清軍所製造的屠城事件,通常都是慘烈異常,駭人聽聞。

清軍在關內所製造的屠殺事件太多了,簡直就是罄竹難書。

入關之前的清軍,主要是以劫掠為主,所以,屠殺規模相較入關後的屠殺明顯較小。比如趙州之屠,2.5萬人被害,而畿南之屠和潼關之屠,被害人數均不足萬人。

但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屠城的主要目的,變為了震懾漢人,強迫漢人服從滿清的統治。而劫掠財物,或者洩憤,就成了附屬品。這時候,清軍的行為,就可以用殘酷、殘忍來形容了。

有名的揚州十日,就是清軍屠城最慘烈的一次。多鐸在攻破揚州後,下令屠城。十天之內,清軍殺死了八十餘萬揚州百姓。對於那些主動投降的無辜百姓,清軍同樣不放過。他們將這些已經放棄反抗的百姓50或者60人分為一堆,然後用繩子綁起來,用長矛全部刺殺。

嘉定三屠,清軍將領李成棟,先後三次下令屠殺嘉定城內的百姓。崑山之屠,清軍殺死城內士民百姓數萬人。嘉興之屠,同樣是屍體遍地,血流成河,據推算至少有五十萬人遇難。

另外還有反抗剃髮令的江陰八十一日,江陰百姓守城八十一天,斃傷清軍十餘萬人。最後,全城近有五十三人倖免於難。

清軍從江浙,一路屠到了四川,湖廣。據不完全統計,清軍屠殺漢人有近千萬之巨。

清軍為什麼這麼殘忍?主要就是因為漢人跟他們不是一個族群,在清軍入關之後,遭到了漢人的普遍反抗。所以,清軍為了迫使漢人臣服,只能靠不斷製造大屠殺來,來震懾漢人。

只有個別時候,清軍是以無法區分哪些是農民起義軍,所以,進行了無差別屠殺。比如,清軍制造的四川大屠殺,還有曾國荃攻破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之後的大屠殺。

劉邦和入關後的清軍所處的環境不同,造成了屠城主要目的的不同。劉邦屠城,主要以劫掠財物,補充軍需,鼓舞士氣為主;而入關後的清軍屠城,主要以震懾漢人,維護其統治為主。正因為主要目的,進一步造成了屠城結果的不同,一個相對緩和,另外一個則十分的慘烈。這應該就是兩者之間,本質上的區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