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滅高句麗、百濟之後,唐軍又在朝鮮半島駐紮了多少年?

勞倫斯602


繼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後,

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濟首都泗沘,668年攻入高句麗首都平壤,設立都護府並駐軍,後來由於昔日盟友新羅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勢力崛起,唐軍撤出,676年,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所以,從660年到676年,唐軍在朝鮮半島駐紮了約16年。

655年,高句麗和百濟聯軍入侵新羅,攻佔新羅33個城池,新羅國王金春秋向唐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薛仁貴等大將率領大軍,攻擊高句麗和百濟。在唐朝和新羅聯軍滅亡了百濟、高句麗後,唐高宗將這兩個國家的領土納入大唐版圖,派兵駐守。

高句麗和百濟兩個國家的殘餘勢力,都有過復國運動。668年,大批高句麗殘餘勢力妄圖復國,公開叛亂反對唐軍的統治,並得到新羅國王金法敏的支持。百濟滅亡後,舊臣鬼室福信將在日本做人質的扶余豐接回為王,並請日本派援軍幫百濟復國。663年,倭國傾2.7萬全國精銳進攻新羅,唐將劉仁軌在熊津江口與日本激戰,4戰都以唐軍勝利告終。

在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新羅一直以朝鮮半島的霸主自居,欲圖從唐軍手裡奪取昔日高句麗和百濟土地,統一朝鮮半島。而且,昔日盟友的新羅,覺得高句麗和百濟滅亡後,唐朝對其產生更大的威脅。

新羅不僅支持高句麗戰士,支持殘餘反抗力量,而且在672年,新羅公開撕毀盟約反唐。新羅國王金法敏派大軍進入唐統治下的百濟故土,佔領城池,並派軍駐守。

唐高宗再次派74歲的劉仁軌率領大軍遠征新羅,大破新羅軍,新羅國王金法敏遣使入唐謝罪。而此時,唐朝正在與吐蕃交戰,有意將軍事力量向西轉移,最終決定在朝鮮半島上進行戰略收縮,676年唐朝將在平壤的安東都護府遷到遼東,默認新羅對大同江以南的統治。

其實,大唐在朝鮮半島的戰爭,獲益最大的是新羅,不僅消除了高句麗和百濟的進攻,並且最終在唐朝默許下,統一了朝鮮半島,這個差點被滅亡的新羅,開創了“新羅統一時代”,以唐朝諸侯國自居,常常用“大唐新羅國”等作為全稱。


金陵太史令


答案是3年。

唐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九月,唐與新羅聯合滅亡高句麗。十二月,“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護,總兵鎮之”。

唐朝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任命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2萬鎮撫遼東。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原百濟故地。

新羅叛亂,唐軍平亂

吐蕃和新羅的介入打亂了這一局面。是年,吐蕃北犯吐谷渾部,朝西陲震動。就在唐廷商議西援吐谷渾時,新羅開始侵擾唐熊津都督府所轄的前百濟舊地,唐朝遣使問罪,新羅“遣欽鈍角幹、良圖波珍餐入唐謝罪”,同時暗中卻在鼓動高句麗遺民叛亂,唐朝新羅戰爭爆發。

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唐廷派薛仁貴率軍西援吐谷渾,遼東防務一時空虛,高句麗遺民“大長鉗牟岑率眾反,立藏外孫安舜為主”。這樣,唐朝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局,而新羅利用唐軍暫無暇南顧之機,於唐咸亨二年(671年),攻佔了泗沘要塞,並建立了所伕力州,佔領了前百濟的全部領土。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朝派高侃、李謹行率偏師前往遼東平叛。經過四年的戰爭,才最終平定了高句麗遺民叛亂。唐上元元年(674年)正月,唐朝派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率軍南伐新羅。在累戰不利的情況下,新羅王金法敏被迫遣使入朝謝罪。唐朝既往不咎“復法敏官爵”。唐上元三年(676年)二月,又正式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即今遼寧遼陽)。

安都都護府西遷,唐軍回撤

唐朝戰勝新羅,為什麼還要將都護府北遷呢?這應與兩國在半島的實力消長有關。雖然唐朝整體國力遠勝新羅,但隨著吐蕃在西南的崛起,唐廷已經不能全力經營半島。是時,吐蕃“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自漢、魏已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就在都護府遷離平壤的次年,“儀鳳二年(677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將劉仁軌調往西線以防禦吐蕃。唐傾力與吐蕃交戰,對東境自然採取守勢,不願與新羅在半島長期對峙,空耗人力、物力。因此,在新羅稱臣謝罪的有利條件下,將都護府遷離平壤,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671年平叛,677年撤軍,一共3年。


江南史話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高句麗被滅後,原有5部、176城、69.7萬多戶,設為9都督府、42州、100縣,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任命有功的首領擔任都督、刺史、縣令,與漢官一起管理;任命右威衛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統兵2萬人鎮撫。

一、高句麗民眾的反叛

總章二年(670年)四月,高宗下令將高句麗3.82萬戶(一作3萬人)遷移到長江、淮河以南,以及山南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重慶、河南、陝西、甘肅的各一部分)、京西(長安以西)各州中空曠之地,而貧弱的高句麗百姓留在原地。

但是,高句麗餘部仍然不斷逃亡和反抗,唐朝也不斷鎮壓。鹹享二年(671年)七月,高侃在安市城擊敗高句麗餘眾。鹹享三年十二月,高侃又在白水山打敗高句麗餘眾。新羅派兵來救高句麗餘眾,被高侃擊敗。咸亨四年閏五月,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在瓠蘆河(當在南句麗南界、新羅七重城以北)以西大敗高句麗反抗者,俘虜數千人,其他高句麗人都逃奔到新羅。

當時,李謹行的妻子劉氏留在伐奴城,高句麗遺民領靺鞨兵來攻城,劉氏穿甲率眾守城,過了很久,攻城者才退去。高宗嘉獎她的功勞,封她為燕國夫人。



儀鳳二年(677年),高宗不得不派右衛大將軍、卞國公泉男生前往遼東安撫高句麗遺民,並設置州縣,招流民,平賦役,取消勞役,高句麗遺民才安定下來。

二、安東都護府的四次遷移

《舊唐書》、《新唐書》本傳都記載薛仁貴在擔任安東都護時能夠“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

即使如此,高句麗遺民仍有人不斷反抗,安東都護府不得不遷移。

就在薛仁貴擔任都護時,該府兩次遷移:第一次,於上元三年(676年)二月,從平壤城遷到遼東故城(今遼寧遼陽市舊城區)。同時,該府所有漢官全部取消。熊津都督府遷徙到建安故城(今遼寧蓋州市東北15裡青石關堡高麗城村東石城山山城)。百濟戶口起初遷徙到徐、兗等州的,都搬回建安。



安東都護府的第二次遷移,於儀鳳二年(677年)二月,從遼東故城遷到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山城)。同月,高宗任命工部尚書高臧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派遣他回遼東,安輯高句麗餘眾。

高句麗原先在各州的人,都可以與高臧一起回去。高宗又任命司農卿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也派他回去安輯百濟餘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安東都護府遷移到新城,以便統轄高句麗和百濟遺民。

當時百濟荒涼、殘破,讓扶餘隆僑居高句麗境內。高臧回到遼東以後,密謀反叛,秘密與靺鞨聯繫,被高宗召回朝,流放邛州而死。高宗下令把高句麗遺民分散遷徙到河南、隴右各州,但窮人可以留在新城附近。可惜移民人數史書失載。

而高句麗原有各城都陷沒於新羅,遺民分散逃奔靺鞨或突厥。扶餘隆也不敢回百濟故地。這樣,高氏、扶餘氏兩大王族便滅亡了。



安東都護府的第三次遷移,於開元二年(714年)從新城遷到平州(今河北盧龍)。

安東都護府的第四次遷移,於天寶二年(743年)從平州遷回遼西郡故城(今遼寧義縣王民屯)。

最後,安東都護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被撤銷了。其下轄地併入渤海國和盧龍節度使。而早在安東都護府裁撤前,“海東盛國”渤海國在東北地區崛起了!

而隨著安東都護府的撤銷,標誌著唐朝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史正式結束。這距離安東都護府設立,唐朝正式在朝鮮半島駐軍過去了94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