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歷朝歷代為什麼不把朝鮮半島納入中國版圖?

一德格天1


因為沒必要。



朝鮮作為我們的鄰居已經有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朝鮮半島並沒有本土政權存在,當地的第一個政權其實是商代的王室貴族箕子建立的。後來燕人衛滿帶兵佔領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今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區域),史稱衛滿朝鮮。


後來漢武帝大興兵事,出兵消滅了衛滿朝鮮,改設四郡,分別是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當時朝鮮半島的南部地區還處於原始的部落階段,可以說人煙稀少,沒有戰略價值,政權文明都集中在北方,而且是中國人建立的。

之後一直到西晉,朝鮮北部都是中國中原王朝的地盤。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國家衰敗,各路民族紛紛開始拉幫結派的建立政權,此時一直盤踞在東北長白山一代的扶余人建立了高句麗王國,並且吞併了朝鮮北部的樂浪郡、玄菟郡兩個郡。



再後來,三韓地區開始出現政權,也就是新羅和百濟。這兩個小國迫於高句麗的強大,只能乖乖的當孫子。也正是因為高句麗當時非常強大,所以現在的韓國人特別喜歡說自己是高句麗的後人。但是但從民族興起的地域和文化來看,高句麗很明顯是個古代的中國東北地方政權,而朝鮮人(韓國人),只是人家的附屬國子民。


再後來一直到唐朝高宗時期,經歷了兩朝幾代人的努力,中原王朝的勢力總算是再次進入到朝鮮半島,但是此時的東江地區已經有了很強的民族意識,對於大唐的壓迫式統治,當地人民表示極度不滿。也是因為這個地方實在是不值錢,所以當大唐的乾兒子新羅伸手要的時候,唐王朝就把這個地方給了新羅。至此,朝鮮半島才第一次在朝鮮人的統治下得到了統一。

而從唐一直到清,朝鮮半島無數次的被中原王朝蹂躪過,而且也曾無數次的哭著喊著認中國王朝當爹。但為什麼中國從來沒有把朝鮮當做過自己的土地呢?

首先要說明,朝鮮並不是無用之地,隨著海洋經濟變得愈發的重要,海防也就變得格外重要。尤其是鄰國日本發生點什麼意外,就會有倭寇漂洋過海的來中國搞事情。因此朝鮮就成了中國北方海域的一道天然屏障,只要朝鮮在,中國就可以把中日戰爭放在家門口外面解決。這點在明日和清日戰爭中都有得到體現。

但是朝鮮半島的土地太過貧瘠,一個平原沒有,還都是山地,種地都不好種,能出產出來的東西少之又少,可能還不夠帝國經營投入的費用。

而且當地已經有了較強的民族排外意識,天天在山溝溝裡平叛的話,也是很折騰。

再者說了,朝鮮半島的新羅、高麗、朝鮮基本上都是被中國敲打一頓之後就開始主動的投懷送抱,而且對於中國這個宗主國,這些政權的表現還都算夠意思,尤其是李氏朝鮮,幫助大明出兵了好幾次(雖然是給後金送人頭),也是盡到了附屬國的義務(雖然萬曆援朝戰爭中被日本打得差點滅國,還得明朝爸爸來救他),所以中國的這些個王朝真的沒什麼理由來吞併它。


或者說,與其吞併,還不如養著,反正花錢也不多,大部分事也不用自己操心,他也不敢對自己有什麼小動作,還能保證了自己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


火器工坊


這句話也不全對,因為唐朝曾經短暫囊括過整個半島,後來的元朝也曾經在半島設立行省。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用這句話來形容朝鮮半島也算貼切。因為相對於古代的中原王朝來說,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幾乎沒有任何的價值,反而可能是個很大的累贅。


半島貧苦荒蠻,無利益可取

朝鮮半島大多都是高原山地地形,平原稀少,由於唯獨比較高所以氣候條件也不是很好,在農耕文明時代,半島上的農業產出非常有限。這也就使得當年的新羅、高麗、李朝的經濟發展水平都不是很高。

直到朝鮮王朝時期,當時李朝徵收的賦稅主要還是貢米與布匹、甚至還有土特產,而與明朝、清朝之間進行的貿易內容,主要就是皮毛、木材、水產、銅礦石、人參等。

對於富有的中原王朝來說,半島上出產的種種絲毫沒有吸引力,自然也就沒有了去征服的動力。


易守難攻,取之不易,守之更難

朝鮮半島與中原之間,陸上有高大的長白山隔開,而海上情況兇險,使得古代的半島如同孤島一般。無論是農耕王朝還是遊牧王朝,想要征服半島都有很大困難。

半島遠離中土文明腹地,氣候比較苦寒,對於農耕王朝來說戰線無法拉那麼長,一旦打起來後勤得不到充分保障就會倒大黴;而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半島地形複雜,騎兵也不太容易施展優勢。

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得出,半島形狀狹長,大多數都是森林密佈的山區,平原細長分佈在沿海與河谷地區,來自於外部的力量想要長久維護統治,必然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且收效甚微。當年唐王朝滅高句麗與百濟以後,順便將半島整個納入版圖,可龐大的唐朝軍戎在半島上竟然難以抵抗弱小的新羅,最終不得不放棄。


已經為我所用,不必多此一舉

自殷商遺民箕子帶人開創箕子朝鮮以後,半島與中土之間的聯繫就註定無法割裂。尤其明朝與李朝正式確立宗藩體系以後,李朝對中原尊奉“事大主義”俯首稱臣,甚至於李朝的君主、儲君、正妃的冊封等,都需要中原王朝冊封才合乎法統,對於中原來說,征服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比如,豐臣秀吉打算入侵明朝之前,曾經邀請李朝與之聯合,結果李朝不僅沒同意,還直接把消息告訴了明朝。李朝很好的起到了門戶的作用。

對於古代中原來說,半島是東部的門戶,直接統轄的成本實在太高而且還是樁虧本的買賣,實在不合算。即便唐朝、元朝曾經短暫實現,也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迫放棄。


澹奕


朝鮮半島作為我國曆史上的重要鄰邦,上至先秦時期,下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上,朝鮮半島上的數個政權都與中國各個王朝有著密切的交往,雖然雙方也曾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過多次兵戎相見,但是,中國曆代王朝除了元朝將整個朝鮮半島納入版圖之外,其餘歷代王朝始終沒有像對待其他周邊小國那樣對其進行兼併,至多不過佔領朝鮮半島的北部。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三個字:“不值得”。朝鮮半島既遠離中國曆代王朝統治中心,又不是傳統的農耕區域,同時半島地狹民弱也讓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其失去興趣。

一、朝鮮半島遠離中土不是傳統農耕區域:

朝鮮半島位於中國東北地區,這一地區在我國古代歷代王朝中都遠離統治中心,東北地區雖然是開闊的平原,但是氣候寒冷,歷朝歷代這裡都不是廣大漢族人生活的傳統區域,這一地區的居民主要以遊牧民族為主,漢族的農耕文明始終沒有普及到這裡。這種地方在古代封建皇帝眼中是典型的“苦寒之地”。絕大多數的統治者都認為佔領這個地區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二、朝鮮半島地狹民弱:

朝鮮半島地形多以山地丘陵為主,半島狹長,北高南低,可供耕作用的土地非常有限,由於耕地少,糧食產量有限,所以朝鮮半島歷來人口數量並不多,也正因為如此,朝鮮半島上得歷代王朝都不富裕,如果中原王朝將這片土地據為己有非但得不到什麼好處,恐怕還要因為此處的貧窮而倒貼很多錢糧。這樣一塊貧瘠之地對於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來說實在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這也是中國曆代王朝沒有將半島納入直接統治的原因。

三、古代中國沒有侵略擴張傳統:

由漢族建立起來的歷代中央王朝都沒有主動侵略周邊鄰國的傳統和習慣,除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以外,中國曆代王朝都不奉行擴張主義,隋唐王朝也曾經與朝鮮半島上得政權發生過戰爭,但這都是由於半島上的政權挑事而起,中原王朝對於朝鮮半島的態度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服我了就可以了。到了明清時期,朝鮮半島上的朝鮮王朝更是成為了明清王朝為數不多的“不徵之國”之一,明朝政府和清朝政府甚至都在自顧不暇的時候援助朝鮮半島。

歷史上朝鮮半島沒有納入中國領土絕不是因為中國武力不強或是戰之不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鮮半島對於中國沒有吸引力,不值得中國大動干戈】勞民傷財的去打這樣一塊“雞肋”。


歷史課課代表


第一張圖是美國中學歷史課本的配圖,說明這是西方人都承認的事實,以他們的觀點,18世紀的中華帝國大清王朝,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帝國,中原漢人,青藏藏人,新疆諸部,內外蒙古,朝鮮半島皆以滿清皇帝為天下共主。當時清朝乾隆皇帝徹底平定衛拉特蒙古準格爾汗國後的版圖,是中國歷史上國土形狀最為規整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

對於青藏、新疆、蒙古、朝鮮這些遠離中原文化的地方,採用的不是中央集權統治,而是藩屬關係。在藩屬地區,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必須承認歸屬於中國。

從西漢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我國的藩屬國。在清鼓起曾經,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聯繫(明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然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聯繫)。1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徵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國王李棩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法,承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清朝定都北京今後,兩邊使節每年來往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把侵犯予頭指向朝鮮。1876年1月,日本一方面派遠征從對朝鮮進行侵犯,鉗制朝鮮訂約通商。另一方面派人來華交涉。其時總理衙門答稱:我國曆來不干預朝鮮的內政外交。日本趁此借題發揮說,我國既不干預朝鮮業務,所謂“屬國”僅僅空名,日本決計以“自主之邦”對待朝鮮,遂於1876年2月26日迫使朝鮮簽訂了朝日“江華公約”。“江華公約”顯著暴露了日本排擠我國在朝鮮“宗主權”的野心。爾後,日本加快了侵犯朝鮮的步伐,先後釀製了1882年“壬午兵變”和1884年的“甲申政變”。“儘管由於清軍的迅速行動平息了這兩次事變,但日本仍是趁此迫使朝鮮簽訂了1882年的《仁川公約》和1885年《漢城公約》,擴展了日本在朝鮮的侵*略權益。由於日本並不滿足於這些利益。在其準備就緒之後;就發動了侵犯朝鮮繼而侵華的甲午戰爭。清軍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公約》,承認朝鮮“獨立”,清朝與朝鮮的宗藩聯繫結束。

 





小鯨聊歷史


中原王朝何嘗不想把朝鮮納入自己的版圖,一來可以鞏固北部邊防,二來可以擴大自己的領土,從漢朝到隋唐中原王朝都做過這樣的嘗試,隋煬帝為此還導致亡國,李世民也曾經多次出征高麗,直到唐高宗是才告一段落,也只是佔據了朝鮮半島的一半。

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在古代中國,長城以北基本的不出產糧食,當時海運又不發達,從中原到朝鮮要走陸路,陸路山高路遠,糧草就是問題,到冬天遇到大雪補給會中斷,攻打朝鮮很困難。

佔領以後維持也不容易,朝鮮歷來落後,不如中原王朝,就是剛才說的糧草問題也不能在當地解決,還是要從中原運去,耗費巨大。另外,朝鮮人的反抗也不可小覷。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原王朝認識到佔領朝鮮得不償失,只要消弱朝鮮,保證不威脅中原王朝就行。所以明清時將朝鮮作為藩屬,不威脅中央王朝就可以,不再耗費巨大的征服朝鮮。


萊駒為右


中國王朝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實在是看不上偏小狹窄的朝鮮。而且朝鮮多山,道路難走,物質匱乏,對中原又偏遠,所以中原王朝對朝鮮實在是看不上。

隋朝的隋煬帝三徵朝鮮失敗。既然中原王朝看不上朝鮮,為什麼還要遠征高麗呢?因為五胡亂華後給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朝鮮已經出現強大的跡象,如果任由發展,很可能會威脅到中原王朝。但由於朝鮮離中原內地實在太遠,後勤等工作難以跟上,再加上路途遙遠等原因,隋煬帝攻打朝鮮失敗。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唐太宗五徵高句麗,最後把高句麗滅了。雖然滅了高句麗,但唐朝也是損失慘重。而且打下來後除了掃除其對中原王朝威脅外也沒有任何政治意義。因為地方偏遠,就算打下來也守不住,所以後來的王朝都沒有對朝鮮動心思。

從那以後朝鮮似乎也變乖了,主動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朝鮮就變成了中國的附屬,直到清朝末年。





笑談趣史五千年


朝鮮半島是一個較大半島地形,這種地形有著自然而然的地理優勢,就是易守難攻。在政治地緣上一直就是一個比較獨立政治單元,很容易形成獨立的地緣政治,對此可以看看歐洲林立的諸多國家就和歐洲多半島地形有很大關係,雖然自羅馬帝國後歐洲也一直想在建立一個神聖羅馬帝國;但這一名稱只是一個概念。

而朝鮮所處的在東北亞大陸的地理環境中,朝鮮這半島是比較大的的一個半島地形;這一點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不一樣。

我們很多人認為朝鮮半島和東北陸路相接罷了,直覺上把朝鮮當東北一樣了。其實不然,從地圖上看,朝鮮半島從海上整個包圍著我們的渤海、黃海;朝鮮半島的最南端其實和長江出海口挺近的。

從漢朝開始隨著中國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的逐漸東移、北移。朝鮮這個獨立地緣結構就越來越重要。隋煬帝三徵高麗雖然失敗了,但唐朝建立後,最後一樣要繼續徵高麗,主要從地緣上看朝鮮半島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對中國東北、河北威脅太大。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進而影響了帝國的穩定。造成了隋朝二世而亡。

隋唐兩朝必須滅掉高句麗也是這個道理,也是從徵高句麗以後,朝鮮半島的勢力就永遠的被控制在半島。而同時中原王朝也明白了半島地形的特殊性,只能征服,無法完全實行郡縣制的統治。

從以後元、明、清和朝鮮的關係看,也基本貫穿這一思想。中原每一個統一的王朝立國初期都要對朝鮮動手,元滅金前先征服的是朝鮮,朝鮮沒有雖被滅國,但基本上也只維持半獨立狀態,和大理國差不多。明朝立國後也是馬上征服朝鮮,高麗王朝李成桂最後臣服明朝,並推翻了高麗王朝;也就是李氏朝鮮的起源。清朝入關前就是先經過丁卯、丙子之役先征服了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並接受清朝的冊封,確立藩屬關係。

但由於地緣地理的影響,朝鮮無論如何征服,中原王朝始終無法對朝鮮有長時間有效的統治;對朝鮮的統治沒有有效的執行下去,幾次仗打下來,從隋唐時就開始默許朝鮮半島的獨立,但同時也打服了朝鮮半島的勢力,使得朝鮮的割據勢力知道自己實力不夠,只能偏安一隅。


沙中土大溪水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陸聯接的自然條件,單一民族的人文環境,從元明清歷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而旡與中國抗衡的記錄。所以儘管中國改朝換代,朝鮮藩屬的地位從未改變,而中國常以宗主國的地位自居,保持到清未因甲午戰爭而改變。


劉工227459850


主要是地理因素,朝鮮半島狹長多山,所以本地無法供給足夠的軍糧以應對叛亂,而距離中原又過於遙遠無法遠距離輸送糧草,因為損耗太大。所以,經濟上誘惑不大。此外,朝鮮外交上比較成功,秉承事大主義,稱臣納貢。所以中央王朝也沒有軍事上的必要必須將之納入版圖。


梁老師的流水賬


朝鮮的價值較小啊,有幾個朝代裡朝鮮半島北部是屬於中國的,朝鮮不論從政治輻射,經濟規模,農業產出來說,都屬於雞肋之地,所以幾乎沒有皇帝願意去拿下他。 至於東征日本海,是三次都遇到了風暴,最後不了了之,日本至今依舊稱其為“神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