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假理財真騙局:那些銀行理財應該避免的坑

艾財愛家102期實盤週報

假理財真騙局:那些銀行理財應該避免的坑

在上期週報中,有朋友留言希望講講銀行理財產品,的確,現在p2p高頻爆雷,信託違約,私募違約,尋求安全庇身場所的資金又更多地關注到收益相對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上來了。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系統的中心,信用要高於其他金融機構,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它就是完美無瑕的,過往也曾經發生過銀行理財業務糾紛,今天就圍繞具體案例來聊一聊銀行理財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避免入坑。

最新案例發生在今年,年中時候一位安徽女研究生在網上發了一篇名為《中年人的風平浪靜,只能靠命》的文章,講述了將自己及家人湊的80多萬資金投向招行“旗下”錢端理財平臺後違約無法兌付一事,此事對這個小縣城失業家庭造成致命打擊,文章迅速熱傳同時也將招行推到了輿論風口浪尖。該案件總共牽涉到9000多名投資人,逾期金額達14億多。

其實自今年5月以來,招行與錢端的口水仗就沒有消停過。

假理財真騙局:那些銀行理財應該避免的坑

這個事情的主要爭論焦點是:1、招行在宣傳時將錢端說成是自己旗下平臺,連很多內部員工都信以為真,而實質上他們沒有任何股權關聯,純粹只是合作關係,那麼招行為什麼要大力宣傳錢端是自己旗下平臺?2、招行在2017年終止了與錢端的合作後,為什麼還在網頁上繼續宣傳這個產品?3、這款產品年化收益只有4-5%,為什麼如此低收益理財產品也會爆雷?4、招行與錢端都說錢不在自己手裡,那麼錢到底去了哪裡?最新消息是11月末有相關人員被警方帶走,雖然最終調查結果還沒有公佈,但是如果牽涉到警方,那應該就不是簡單的理財或者投資虧損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我們可以再來回顧幾個過往銀行理財糾紛案例:

案例1:民生銀行北京分行假理財案

2017年4月中旬,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被爆出“假理財”案,涉案金額約16.5億元。該案系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使用偽造的理財合同和銀行印章,騙取客戶的理財資金。張穎通過控制他人賬戶作為資金歸集賬戶,編造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和理財轉讓產品,其本人或指使支行個別員工尋找目標客戶,非法募集客戶資金用於個人支配,有一部分用於投資房產、文物、珠寶等領域,所募集資金未進入民生銀行賬務體系。

案例2:招商銀行代銷10億理財產品違約

2013年9月,招行售賣一款理財產品據宣稱投向聯想旗下基金項目,收益在11-13%左右。2016年9月到期未能退出,展期一年後2017年9月仍未兌付。

這款產品共投資了6個項目,其中,3個項目已經實現退出;但對融眾小貸(二期)、中聯重機、上海譽豐的投資,則未能實現退出,到2018年年初仍未退出,此事被各大媒體曝光後招商銀行稱不存在報道中提及的違約情況,他們在向投資者推介該產品時就產品的投資風險進行了充分的揭示,所有投資者對此亦進行了書面確認。

案例3:浦發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違約

2018年10月,浦發銀行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被曝違約。該產品源於2016年9月至11月飛馬投資先後發行的4期私募可交換債,票面利率3%,債券期限3年。西部利得基金隨之設立了“西部利得-飛馬分級資產管理計劃”1至5號基金專戶產品投資了其中三期可交換債,合計規模15億元,產品A級份額均由浦發銀行代銷,總代銷規模約為11.25億元。後該可交換債違約,西部利得基金設立的5個基金專戶產品踩雷,浦發銀行代銷部分違約規模超過6億元。有投資者表示,浦發銀行客戶經理在向其銷售時違規將之稱為保本產品。還有投資者稱,浦發銀行在銷售時並未按照有關規定實施金融類產品銷售過程的同步錄音錄像(簡稱“雙錄”),直到違約事件發生後才緊急補錄。”

案例4:交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兩成

2013年,交通銀行在2011年發售的一款私人理財產品到期引發糾紛,產品不僅沒有兌現預期收益,還出現兩成左右的本金虧損。部分該理財產品持有人先後前往上海銀監局、交通銀行總行交銀大廈對該產品進行投訴。有投資者表示購買過程中客戶經理根本沒有提示過這款產品的風險,不知道會有本金虧損風險。針對理財產品虧損,交行統一口徑表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它有別於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會有一定風險,可能出現盈和虧的結果。交行給投資者兩個選擇:按期終止或延期。

產品宣講會材料中寫道所募集的10.8億元人民幣專項用於參與中航工業集團旗下企業實現資產證券化。然而,後面的投資報告顯示,這支產品先後參與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投資方向主要是資源類、製造業、消費醫藥類三大類,並沒有包含國防航天等高科技企業,這讓很多有高科技情節的投資者很受傷。

案例5:百信銀行取錢變借款

假理財真騙局:那些銀行理財應該避免的坑

百信銀行推出的“智存寶”是一款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年化利率為4%,50元起存,最高可存30萬。根據頁面宣傳,“智存寶”可當作零錢包使用,靈活性強,可隨時交易。不過,近期有媒體發現,用戶在百信銀行的“智慧存款”產品“智存寶”取出自己的存款,卻變成了借款行為。據介紹,客戶用錢時,將由百信銀行提供100%存單質押借款,期間存款利率與借款利率持平,等存單到期,存單優先自動歸還借款,剩餘金額自動到賬至百信銀行電子賬戶餘額。也就是說,當你存入一萬元五年定期時,期間想取出五千,這五千並不是取款,而是相當於從百信銀行借款,等五年定期到期後,將從你存款的一萬元中扣除五千進行歸還,剩餘的五千轉至電子賬戶。

上面幾個案例網上都有詳細始末,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深入瞭解。這幾個例子比較具有典型性,總結一下出現糾紛無外乎以下這幾種情況:

1、假理財產品

像上面案例1中的民生銀行假理財產品,其本質就是詐騙,信任銀行卻反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招行錢端的產品是不是騙局現在還不能下結論,但是毫無疑問存在包裝過度的嫌疑,招行將一個合作平臺說成是自己旗下平臺,而且從上到下宣傳力度之大讓內部員工都信以為真,難道這不也是一種騙局嗎?此案疑點多多,總之謎底有待後續揭曉。

2、銀行代銷理財產品

如上面第二個和第三個招行及浦發銀行案例,這類理財產品為私募債和私募基金,資金最終投向是工商企業,如果企業因為經營或者其他問題導致不能如期還款那就會導致對標的理財產品違約,這類產品本身風險就比較大。銀行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扮演的是銷售角色,只賺取銷售佣金,他們之所以願意銷售是因為佣金高而不是安全性好。如果出現違約找銀行討要說法,銀行很可能稱自己不是產品發行方只是代為銷售、已經向投資者作了充分的風險提示云云。

3、高風險宣傳成無風險

案例二和案例三兩款銀行代銷產品其實都是風險級別比較高的私募類產品,案例4也是投向股權定增這種高風險市場的高風險產品,共同點是銀行都將產品宣傳成高收益無風險誤導了投資者,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高收益對應的正是高風險,但銀行為了業績誇張宣傳,將產品吹成高收益無風險。

4、宣傳與操作不符

案例五中,百信銀行取款變存款,雖然存款人最終並沒有實質損失,但是心裡始終會有一些膈應,取自己的錢怎麼就變成借款了呢?而且這種借款性質是消費貸,有很大可能性會上央行徵信,現在消費貸並不是一個很光彩的名詞,對後面購房貸款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因為銀行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他們大力拓展消費貸創收,但是如果在審批房貸業務時發現客戶有未結清消費貸往往又很糾結,有可能會拒批。其實百信銀行這種套路在對公業務上很常見,銀行給客戶貸2000萬,前提條件是客戶存1000萬定期到銀行,這1000萬定期存款可以九折質押出來貸款九百萬。這其實就是變相拉存款,要知道銀行不缺貸款客戶,真正稀缺的是存款客戶。只是百姓銀行這種操作存活時間不會太長,因為智能存款正是因為靈活便捷才在當下大受歡迎,現如今市場上智能存款產品也很多,讓試產反感的東西壽命肯定不會太長。

總結了上面幾類坑後,我們可以看到最致命的其實是第一種,這種純粹的詐騙根源在於銀行內部人員的道德風險。而銀行代銷理財產品的風險在於出事後銀行很可能將自己撇開,另外就是銀行誇張銷售掩蓋風險。除卻第一種詐騙情況,後面真實理財產品兌付出現問題後投資者投訴銀行,銀行誤導銷售是事實,但投資者作為具有具有獨立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只聽口頭言論不看合同條款不研究風險本質,難道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投資理財是自己的事,工作最終需要自己來做。

關於如何避免入坑,我們總結了以下多條建議供參考。

一、多問多查防被騙

騙子難防難的是偽裝太逼真,容易被騙本質上是容易輕信他人。為了避免遇到民生銀行假理財這種騙局,投資者可以多打幾個電話或多走訪幾個網點核查。這種騙局一般只可能存在某個小支行,如果呈懷疑態度,可以打銀行總行客服電話進行諮詢,也可以到附近其他支行詢問,或者找幾個支行的電話進行電話核實,現在信息如此發達,查電話號碼不是難事。

二、認清風險級別

根據投資標的和風險程度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是分多個級別的,風險級別最低的是投向銀行同業、定期存款等貨幣市場的產品,風險最高的是投向衍生品市場的產品,按等級劃分可分為A1-A5共5個等級,風險最低的為A1級,最高的為A5級,依次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每份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都有標識,案例三和案例四兩款產品應該就屬於中高風險級別。如果不能承受虧損,那就不要投資A4-A5級別,因為這類級別對標的就是高風險高收益,本金虧損的可能性很高。如果能夠承受少量虧損,那可以將大部分資金購買中低風險產品,少量資金嘗試購買高風險產品。

三、分清存款和理財產品,民營銀行產品能否購買?

上面案例中少列了一種存款變理財產品的案例,這種案例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存款和理財產品的本質區別是,存款是無風險產品,不存在虧損情況,除非銀行倒閉,即使銀行倒閉也有50萬存款保險,因此存款是最安全的投資品種,缺點是收益低,而絕大部分理財產品合同約定的都是非保本,這就是說即使低風險理財產品在極端情況下也是存在本金虧損的可能的。傳統銀行存款收益率低,只有大額存單收益率較高,但目前市面上一些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收益率已經和理財產品收益率很接近了,這就讓這些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比較具有吸引力。

對於如何識別存款和理財產品,要看產品說明、看合同、看憑證,存款手續一般比較簡單就一張存款憑著,但是理財產品合同文件就就比較多,有合同、風險確認書等等,如果是網上購買那就是電子合同。如果是在網絡上購買,不確認是存款還是非保本理財產品,可以致電銀行客戶或者諮詢在線網絡客服,將他們的回覆錄音或者截屏保留,萬一以後產生糾紛也好拿出證據。

上期週報就有朋友問我們中小銀行及民營銀行的產品能不能買,我們認為他們的存款產品是可以購買的,但理財產品就要慎選了,具體原因我們之前講過。因為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產品具有高息和流動性的特徵(一般都是靠檔計息、支持提前支取),又有50萬的存款保險保障,是不錯的投資選擇,但是投資者要明白的一點是智能存款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流動性是因為民營銀行設立了存款資金池,當存款提前支取實際是將收益轉讓給第三方,當第三方無法承接時可能會遇到無法提前支取的情況。再就是如果民營銀行及中小銀行不幸出現經營危機破產倒閉,雖然50萬之內存款保險基金會負責賠付,但是賠償流程可能會比較長影響資金使用效率。

因此在存款方面,我們這樣建議:

1、大額閒置資金可以存頭部銀行的大額存單,一般年化收益率4%左右,起存金額每家銀行不一樣,有的20萬,有的需要100萬;

2、小額閒置資金可以購買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每家不超過50萬。

四、分清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首選自營產品

商業銀行存在的本質就是盈利,他們利用他們的信用優勢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賣保險賣理財,作為中間方他們可以獲得不菲傭金,什麼賺錢他們就賣什麼。對於理財產品,他們在推銷的時候很熱情,出事了卻可以輕鬆甩擔子,因為他們有充分說辭他們只是銷售方。而出於名聲需要,銀行對於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則要謹慎些,目前發生的理財產品糾紛案,代銷產品要比自營的多很多,因此識別銀行自營還是代銷很關鍵,在同等條件下,首選銀行自營產品。關於如何分清自營與代銷,還是需要看合同。如果在銀行網銀或手機銀行上購買,代銷產品一般會標註得很清楚,如下圖。

假理財真騙局:那些銀行理財應該避免的坑

五、不盲信宣傳頁,不盲信口頭承諾

銀行理財經理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也只是依上辦事以及為了完成考核任務,並沒有去鑽研事物本質,所以不要盲目相信他們所說的話,很多理財經理宣傳產品保本,是不是保本合同說了算。也不要盲目相信宣傳頁,文中開頭錢端網文受害者雖然有研究生學歷,但她也僅僅只是相信網頁上的宣傳,自己並沒有去做功課。現在信息這麼發達,各種信息查詢工具也很多,只要稍稍上工商網上查一查就能知道錢端平臺與招行到底有沒有關係,而且最重要的是看合同條款約定。下面這張圖是錢端最開始的宣傳頁面,“招行”兩字的顯眼程度要遠遠大於平臺“錢端”本身,不明所以的投資者當然會認為這個平臺就是和招行一家的。

小結:

其實相對於其他渠道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違約率總體還是非常低的。但是這個世界瞬息萬變,尤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不排除有黑天鵝出現的可能,因此一定要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應選擇投資品種。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為了避免自己成為“萬一”的那一個,多查資料多做功課多詢問,畢竟每個投資者都需要為自己的決策行為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