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葫蘆兜位於吳江黎裡鎮北厙集鎮南,是一個形狀似葫蘆的漾蕩,村名由此而得。沿漾蕩的北岸為民居,向南有一條長約300米不太寬的河港,恰如葫蘆的一根藤蔓通向分湖。張農有一首《泛舟》詩描繪這裡的自然風光:“葫蘆兜裡景清幽,水面風來暑盡收。一葉扁舟隨意泛,綠葫深處好勾留。”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葫蘆兜全景

清初安徽歙縣張維善攜全家定居於葫蘆兜,成為葫蘆兜張氏始遷祖。他與子承泉以耕種為業,由於勤勞家業日漸豐厚。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人物

一、張孝嗣(1768—1804),字純祖。性慷慨,好贍給,鄰族寒士有乞貸者無不應。嗜吟愛客,一時知名之士,造門無虛日。與歙縣包徵君廷博尤稱莫逆交,徵君病危時,口授人作書,以其孫因家貧無法成婚,託孝嗣成全,他慷慨出金任其事。家多藏書,嗜金石,豪於飲。

二、張與齡(1796—1825),字芳遐。承其家訓,善畫花卉,兼習書隸及篆刻,勤攻舉業,性靈敏,持家有矩,諸弟皆獲憚之。母疾,禱梓潼神像前,願減己壽益母,刻克復要言等書勸世。後得嘔血病治之罔效,乃悉謝外事,閉戶焚香,每晨起誦金剛經一卷,而以病終不肯廢,曰:“吾心遊於古妙跡,勝服參苓也。”

三、張益齡(生卒不詳),字進之。孝嗣次子。江庠生。少有雋才,工書善辭賦,為當世稱聰敏俊偉之士,與柳樹芳、柳兆薰父子時有詩文相贈答。有畫4卷《 豳蘆詩稿傳世》。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張益齡寫給柳樹芳的書信手跡

四、張文璿 (1836—?),字伯衡。17歲中秀才,性沖淡不喜言談,天姿峻拔,對於史漢之書,洞窺其奧,為文高簡渾厚,學者爭相傾重。清同治六年(1867)考取舉人,七年中進士。清政府任命為兵部武選司主事,先後到震澤頔 塘書院、蘆墟切問書院執教。他埋頭於學問,寒暑不輟,受過他教育的人大多功成名就。

五、張農(1877—1927),原名肇甲,字都金(一作多金),張應春之父。他回鄉辦村塾,為家鄉教育事業奔前忙後,不辭勞苦。所辦村塾是第一批公立小學之一“葫蘆兜初級小學”的前身。柳亞子稱道他:“鹹能周知民困,且多隱德,雖埋頭授業,卻心繫天下。”他參加柳亞子主持的南社組織,與社員們一道以文字鼓吹革命,支持民主革命活動。軍閥混戰國難當頭時刻,支持長女張應春參加反帝反封建反內戰的革命運動。著有詩集《葫蘆吟草》。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張農的詩集《葫蘆吟草》

六、張貢粟(1899—1952),字純祖。歷任南京高等師範、東南大學助教;中央大學區立蘇州中學校(今蘇州高級中學)師範科主任、教導主任;東吳大學國文教學教員;吳江鄉村師範校長;上海私立育英中學(震澤中學前身)校長等職。科學家錢偉長就讀於蘇州中學時,張貢粟是他的任課老師。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張貢慄任上海私立育英中學(震澤中學前身)校長時頒發的畢業證書

七、張應春(1901—1927),女,字蓉城,被捕後曾化名金桂華。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張應春像

1925年春,張應春回到吳江縣家鄉,任教黎裡女子小學。為了使更多的婦女從封建禮教的毒害中解脫出來,她倡辦暑期婦女學校,被公推為主任教師。1926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張應春作為江蘇省婦女代表參加大會。1926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創辦《吳江婦女》。1927年11日,張應春被潛伏的偵緝隊特務逮捕。在獄中,她英勇頑強,堅持鬥爭,雖然嚴刑逼供,可她只回答“我是共產黨員”一句話。最後,一無所獲的國民黨特務將張應春拋入秦淮河中。柳亞子、沈昌眉等人在葫蘆兜建張應春衣冠墓,立碑“秋石女士之墓”,現已擴建為烈士陵園。


江蘇省吳江名門望族——北厙張氏


張應春衣冠冢

八、許君鯨(1928—1988),本姓張,隨母姓。張應春堂侄,終身未娶。1943年回蘇州父母處繼續求學,開始接觸文藝,參與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1947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蘇州報社、中共蘇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部門工作。1980年10月,調入蘇州市博物館,任保管部主任。他生活簡樸,為人誠懇,事母至孝。終身未娶,平反後,有一位女士願與其結合,被他婉絕。他“我不能病弱之軀貽害他人”,其善良心地,令人感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