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認為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化為社保嗎?為什麼?

aliangcn


嚴肅而沉重的話題

80後應該還都知道“交公糧”的事(我們那裡還叫提留和攤派),我是記憶深刻,因為我從上小學就開始到田裡插秧割稻穀割麥子,打穀場用牛帶石碾子以及收好稻穀麥子用板車拉到交公糧的糧站。說實在的,剛下來的新鮮稻穀就有裝袋上交。當時沒太明確的概念,依稀記得上交十幾蛇皮袋。後來,不用直接往糧站裡交,而是交到村支書那裡,也因此村委開始撈油水,村民更是苦不堪言。

當國家取消農業稅時,這對農民來說是破天荒的好事。老父親都說種田交糧自古以來天經地義,現在竟然不用交了而且還給補貼,真是難得的好政策。然而,若真是從見過開始去追溯上交公糧的事,這不僅是個龐大的統計工程,估計也是個糊塗賬。而且也需要龐大的財政支持和法律政策支持。那麼這些事誰又會去挑頭做呢?而且做不好估計又會肥了一層又一層的蛀蟲。

所以說是個沉重的話題,我國農民為支持國家的工業而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雖然現在開始反哺農業。然而,付出的那幾代人已不在。只能寄希望於惠農政策讓他們的後人多受益吧。但一定要狠狠的拍蒼蠅,一些農村的村霸村官的危害絕不亞於各種大老虎。


柳小慶


你認為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化為社保嗎?為什麼?

小時候記得每年都要交公糧,那個時候學校和大隊合作,學生拿著交公糧的單子去學校還可以領取一個小禮品,交的越早,領的小禮品越好,所以每次到了該交公糧的時候,都會催促著家裡人早點交公糧,好拿好的小禮品,現在想想,是不是有點坑爹。


現在很多農村人會想,可不可以把之前農民交的公糧轉換為社保發給大家呢?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實際,雖然我也想讓公糧轉換為社保,這樣我的爸媽爺爺奶奶就會有養老金了,但是這個想法很不實際。


首先就是時間問題,我們國家已經交了公糧很多年,以前的數據可能不完善,很多資料都未能完整的保存下來,雖然每年我們都在交公糧,但是交公糧的票據不可能每一份都留著,所以最原始的數據沒有,那麼怎麼能判斷每個人交公糧的準確性呢?

其次就是交公糧已經那麼多年,很多人已經去世,如果將公糧轉換為社保的話,那麼這些人該享受的利益沒有能享受到,他們的後人肯定會覺得不公平,這樣就會引發社會動亂。


其實現在在農村,不管之前有沒有交養老保險,在六十歲以後每個月都能領到80塊錢的養老金,錢雖然不多,但是總比沒有要好。還有現在農村的新農合,也讓很多人真實的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小馬話三農


你認為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化為社保嗎?為什麼?


以前交“公糧"是不可以轉化為社保的。

為什麼呢?以前農民交公糧就是在交農業稅。因為以前農產品沒有市場化,農民只能只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但土地是國家的,所以種植國家的土地是要交稅的。


國家的經濟也不富裕,財政收入比較低,單純的工業生產也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尤其是公益事業的發展。農業稅就是體現農民在交公糧上,當時農民種出的作物都是用肩挑或者是手推車去交的,確實也很辛苦。

2015年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於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議。從此農民告別了交納公糧農業稅。


時下國家對農村實行l社會養老保險政策,並對農業進行了補貼等,如今農民也過上了好日子,同時國家對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確農民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雖然當年的公糧不能轉化為社保,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也算是對農民的彙報吧!

友友們對交公糧不能轉化為農民社保有什麼不同的看法,請在評論區展開討論,更多精彩請繼承關注上善若水!


XGC上善若水


在交“公糧”的那些年代,(即一九八六年以前)。“公糧”是“打土壕,分田地”和“生產合作社”最偉大的傑作。

在農村的生產隊,隊長給社員派活幹,掙的叫“工分”,成人幹-天活掙十分半工分。這是成人正常男勞動力的工分。女同志每天八分工。這個工分是要全體社員評定的,體力差多病的,躲奸耍滑的,不愛勞動的工分由社員評定在4,5,6,7,8不等的工分之間。

每年決算一次(除公積金,公益金,工傷費用,生產發展基金等外),農民每天的勞動所得是0.01元至0.50元之間。

每年365天,幹300天,所得工資:

300天X10·5分/天X(0.01元至050元/天)=31.5元~1575元

各個季節按人口分口糧,疏菜等,都是要當時的規定價格交錢算帳的。即買來口糧,蔬菜等。

所生產的糧食,必須先完成國家公糧和定購糧。這叫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再·下來才是分給社員的。

公糧有多少?比如:-個生產隊有500畝地,要交公糧2000斤。定購糧一萬多斤。

公購糧是交給國家的,是不給一分錢的

定購糧給錢,按當年國家糧價給錢。

那時的定購糧價格在0.12元/斤左右


救是扶傷













農民以前交的“公糧”,可以轉為社保嗎?:

4050和60的農民,在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等方面,在支援工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和犧牲,理應得到關注與補償、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20多年以來,國家對“三農”給予了很大政策傾斜與惠顧,特別是意新一輪土地政策,使土地成為農民的家庭財產與可置換的資本!

一:將交“公糧”的時間與交“社保”置換,可以轉變成另外一種補償方式:

①:時間太長、工作量太大,太複雜、實在是無法實現;

②:國家的建設、每個公民都有義務與責任,不能太過於計較;那些為解放全中國而犧性的英雄、烈士怎麼補償,誰能賠償他們的性命?;

③:這些年、國家已經給“三農”不少補貼與補償!所以、你的提議不可取!

二:怎樣更進一步補償、救助農村4050和60的農村老人(人員)?:

①:本人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己經提出:4050老年農民每人每月給予300元一一500元的生活費補貼(直接到個人帳戶),

②:60年代出生的農民(1978年已成年的農民)買養老保險時、國家財政給20%一30%的資金補貼(直接到個人養老保險資金帳戶);

③:國家已出臺策:農村養老保險、可用土地、房屋及財產做抵壓、然後用貸款的資金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

④:農村“新農合”將去銷,併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民買城鄉居民保險,國家、地方政府和村組將補貼25%一一35%的資金,直接打入買保人員的養老保險帳戶!這可對“三農”的最大利好!


海海147035523


現實一點吧。

就算真的有這個想法給交過公糧的農村老人按照城鎮居民的規矩發退休金,國家一樣負擔不起。我國60 歲以上的農村老人聽說已經超過了2億,而我國的外匯儲備大概是三萬多億(美元),就算全部拿出來其他啥事也不幹了,也只不過每個老人一萬多而已。

所以,不可能的事情就不需要胡思亂想了。

我以前也幫著父親交過公糧,而且是很多年。到了交公糧的時候,我們都去幫忙推車子,記得公糧也算一點點錢,但是不會給現金,而是開一張白條,拿著這張白條可以抵扣農業稅與其他稅費,基本上每年還得交幾十塊錢的樣子。

農村的老人確實給國家做過大貢獻,除了交過公糧以外,還參加過很多工程建設,連糧食都要生產隊自己帶,受傷了也只能大隊自己擺平,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有一個事實咱們也得明白:

農村老人有土地,有房子,在現在這個社會只要能動吃飯還是沒有問題。而城市老人退休以後,就沒什麼資源給他們帶來收入了。

另外有一個事實也得理解,城市老人的退休金基本上來源於社保基金賬戶,也就是大部分人參與過養老保險。而農村老人基本上沒有繳納過這筆錢 。雖然近年來農村也在搞養老保險,但是畢竟金額有限。現在的農民,超過60歲,大概有幾十到一百的養老金,應該是量入為出吧。


老龔說勢,不違心說假話:

農民為國家做過大貢獻,有目共睹。無論是解放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就算改革開放的“人口紅利”其實也是“農家子弟紅利”。

但是,第一農民還是有自己的土地,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有一份生活來源。第二那一代農民確實沒有繳納過養老保險。第三單單靠著國庫裡面幾個銀子,也吃不了多久。


當然,現在城市發達了,與農民的貢獻分不開的。反乳一下農村老人也是應該的,如果能夠弄一點錢,填充一下農村養老賬戶,每個人發500元以上一個月,那麼農村老人基本上算是老有所養了。這樣的500元不會比城市裡面的三幾千差很遠。

當然,那些真正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確實需要提供更多的幫助。

(本人為農家子弟,熟悉農民情況。其實真正的農民不會指望國家動軌幾千元一個月的發下來,他們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農民只要能動,他們都會去勞動,跟城市老人的生活習慣完全不同。)


老龔說勢


社會主義的初衷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另一部分人富起來,新中國的口號也是工作不分貴賤,不分高低都是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同樣是貢獻,農民對社會的貢獻不會比工人少,更不會比商人少,所以理應得到同等的待遇,語音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但是現在每個人都希望從政府那裡得到保障,我想政府肯定沒有這麼大的精力,特別是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西方的豺狼虎豹對中國一直虎視眈眈,有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沒法從長計議,每個人都不可能把事做到最好最完美,如果一定要算舊賬那可以算到5000年,老百姓是最愛國的最支持政府的,但是商人和一部分高薪階層,剝奪了太多的社會剩餘價值,所以他們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些商人把錢都轉到國外去了,到頭來老百姓和政府還是手頭沒錢!


與國同仇敵愾


基本不可能,這裡面牽扯到的不僅是一個行政程序問題,還有承認歷史合理性問題。

做一個簡單的類比,最近個稅起徵點提高了,是不是意味著以前多交的可以補回來?當然不會,因為各項政策規定的出臺都有所屬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和情況變化,這就是承認合理性問題。

一個階段內的政策只能和當時相配合,情況變化了,必然要改變,但是在變化之後,不能貿然否認之前的合理性,因為在當時就是科學的。

我們要立足於歷史理解當下,也要建立在當下理解歷史。作為一個公民,合法交稅並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是一個責任,只是責任的範圍和程度因時代的變化而略有區別。比如,廢除農業稅,廢除雜稅等問題,就是建立在國家強大和制度成本的前提上。2006年之前,公糧繳納普及化,因為中國的農業人口占據多數,在法律規定中繳納公糧,是合理的,各地建立了糧站系統,徵收公糧,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而社會保障屬於財政再分配範疇,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體系,不能和公糧制度混為一談。公糧轉化為社保,從感性意義上似乎有一定合理性,但實際上是無法操作的,甚至會加大耗費成本。

在農業稅規定的範圍內,繳納公糧有國家標準,各地也略有不同,如果要核算起來基本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工程。而且,如何科學的與社保制度相結合,比例分配,體現出家庭差異,難上加難。農業稅與社會保障,屬於兩個範疇的系統,當然無法合理彌合。

目前,國家提出了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工業反哺農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偉大方針與決策,對農村資源傾斜佈局,扶助三農,優化分配結構,在這個框架下,相信會有一定改變,我們期待。


秦右史


如今我國發展的模式其實很明顯了,就是在不斷的城鎮化,這對於農民而言卻較為為難了,因為農村沒有產業,大多種地也跟不上如今的物價,想要讓家人過的好點,就只能進城打工了。隨著大量農村人口進城,農村也出現了另一個現象,那就是農村很難看到青壯年了,很多都是老年人和兒童在農村繼續生活,而年輕人外出打工,之後賺錢回家。

看著這些年老體衰的老人,還是堅持勞作和帶孩子,也是無奈之舉。活到老做到老如同農村的習慣了,很多人看到這種現象,紛紛表示可以給這些老人往年交的公糧算社保行嗎?這個話題一出,也引起了廣泛的熱議。有的人感覺應該,有的人感覺這樣對城裡人不公平,因為城裡人需要上班,不上班也難以生存,而農村還有土地,所有感覺不能如此,還有的人感覺這是義務,並不能算到如今的社保上。

農民能否領到退休金?能老有所依嗎?就這點而言,其實目前而言,其實真的不大現實。打個比方,我國如今的老年人有大約2億左右,就打農村老人一億人計算,每個月就當發500元,一年下來也要6000元,一億人大約也需要6000億元,這些錢從哪裡來?

不過相信國家肯定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的,畢竟農民老人養老還是大問題,並非是他們想要如此,而是時代在變化,這些老一輩的農民大多是繳納了半輩子的公糧,為祖國作出了不小貢獻,因為沒有城市裡的工作,所有失去了獲得退休金的機會。


一般


那個年代上樑不正下樑歪,我種了自家地不夠吃,又種別人家裡幾母地,交交公糧也不夠吃,誰知道種地多了更壞了,因為那個時候沒機器,碰到連陰雨,交公糧只有哭的份了,有誰有面子了到那就交上,沒面的得好多次跑也交不上,有一次我交了5次最後還是買了幾包煙才過去,交了公糧後,家裡就剩一點次麥了也不夠吃,沒辦法只好又種玉米,紅薯,充飢,由於秋季沒種芝麻,上級有要油料,沒有芝麻,就得拿錢,我沒錢就弄到派出所,最後還是親戚借了錢才吧我弄出來,哎吆我去,那個年代的日子不敢想,想想都想哭,,我今年50歲,蒼天啊,大地啊,那個年代是吃人不吐骨頭啊,那個時候的村支書怎麼還在活啊,他咋不死啊,國家查了他幾次又都放回來了,我倆個孩子,第二個間隔時間夠了,還得交錢,不然都得流產,,那個時候計劃生育,加上交公糧,又做不了生意,去做生意到哪裡,哪裡都收費,掙得不多還不夠他們的,甚至有一天收幾回費的,就那樣想做生意還得抽空,因為農閒還得修路,治河等……那個年代誰家要是有人吃鐵飯碗工作的真叫人羨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