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时期,为何被棉甲所取代?

屈鹏涛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明清时期被棉甲取代的不是铁甲,而是秦汉至唐宋的铁札甲。

铁甲并没有被取代,因为相当多的实战棉甲里面也是有铁甲片的,只不过铁甲片在里面,大家看不到而已。

简单说,棉甲是通过甲钉将铁甲片钉在棉衣上,正确说法应该是布面铁甲。当然也有没有铁甲片的纯棉甲,但那个是没啥防御力的。

布面铁甲还分暗甲和明甲:暗甲是甲片在里面,人看不到;明甲是甲片在外面,人能看到。比如努尔哈赤留下的那套甲就是典型的明式布面铁甲。

而布面铁甲能取代札甲,主要是结构导致的重量和成本优势。

如前所说,布面铁甲是靠一到三个泡钉,把铁甲片钉在棉衣上,而札甲则是在铁甲片上打好几个孔(最起码四个,七八个是常态,更多的也有),然后通过皮绳编织在一起。札甲这个名称就是源自书札这种编织方式。

显而易见,明显是布面铁甲更好生产。

结构也使得同样防御效能下,布面铁甲的甲片要比铁札甲的小,重量也要轻得多。

比如1968年,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筒袖铁甲一领,重约16.85公斤,甲片共计2895块。而宋代著名的步人甲,“甲叶千八百二十五,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

相比之下,故宫收藏的皇太极盔甲,其中面积最大的上下身甲,也不过是内敷铁叶186片(上身)和380片(下身)。而锦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清代盔甲,头盔加身甲总重量为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

相比之下,明显布面铁甲更有经济性。淘汰之前的铁札甲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无独有偶,同时期以及更早,欧洲人也用结构类似布面铁甲的铁甲衣(COAT OF PLATE)取代了他们装备了1000多年的锁子甲。

其实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往往不需要在性能上领先多少,只需要在经济性上领先一点点就可以了。


冷兵器研究所


棉甲,应该说是防弹衣的雏形了,它的出现是我国兵器由“冷”变“热”的一个标志。

自先秦到宋元,我国军队以冷兵器为主,近战使用刀、长矛等,远程则使用弓弩,而防御这些兵器自然是需要一种刚性强的材料做盔甲。

大家可能对我国古代钢盔铁甲有所误会,实际上,这些铁甲的制造成本非常昂贵,因此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基本上是与铁甲无缘的,所以在冷兵器战争中,武将以一当百除了武艺高强,更多的是因为防护措施不对等。



其实就算是高级将军,也并不是像中世纪欧洲那种连关节都是有铁甲制成的盔甲,我国的盔甲大部分都是以护住要害部位为主,其他部位还是以皮革为材质。

元朝中后期到明朝,兵器出现了一次重大变革,火绳枪、滑膛炮,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后膛枪,火炮也出现了开花弹等杀伤力强大的热兵器。

所以,武器的发展让防御装备也出现了重大改革,棉甲,还有纸甲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家可能知道为何在各国军队中曾风靡一时的钢盔会被如今复合型材料的头盔取代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钢盔很难抵挡子弹、弹片的冲击,即使挡住了子弹弹片,人极可能被头盔本身弹出的铁屑击伤,甚至致命。

所以棉甲取代铁甲的原理也类似,棉甲的材质虽然在短兵相接时起的作用不如铁甲,但其材料的缓冲能力却能有效防御火器喷射出的子弹,而子弹可以非常轻易的穿透、或是震击到身着铁甲的部队。



但遗憾的是,明末以后,满清王朝的建立,我国的热兵器的发展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回冷兵器时代,直到迎来鸦片战争的英国炮火声,中华民族才惊醒。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


诚邀!秦汉至唐宋,部队使用铁甲,看到题目,我想说,用什么,是要看当时是防什么,秦汉至唐宋时期,是冷兵器作战时期,铁甲防的是刀枪箭弩带来的伤害,铁甲虽不能完全防御,但是可以减少对于穿戴者的伤害,问题是当时受限于科技实力和铁矿石的生产力的高低,制作一副铁甲的成本你可以参照现代士兵穿戴的凯夫拉防弹头盔和防弹衣,问题是能够每个士兵都能穿戴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当时的铁甲制作工艺相当繁琐,秦代冶铁技术还不成熟,金属制甲主要是青铜甲,到了汉代,铁甲才开始普及,一副铁甲分为甲身,甲裙和甲袖组成,甲身由胸背肩肋四部分,甲袖左右对称十三列,甲裙上下四列,总共甲片大大小小加起来上百片铁片组成,重达二十多公斤,长时间穿戴累都累死,还不要说古代长途行军,但是没办法,就是这种铁甲也不是人人都能穿,贵啊,说通俗点,只有当官的配发,精锐部队配发,其它的想都别想,穿皮甲布衣。



到了明代,棉花从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开始大面积种植,我国也有了棉衣制造的能力,在之前铁甲,皮甲,藤甲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棉甲,棉甲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战争手段多样化的出现,明清时期,由于火器的出现,原来传统的铁甲在火器面前不堪一击,穿着简直成了活靶子,于是出现了棉甲,棉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穿着棉衣就行,而是用一定的棉花,缝在夹袄之内,用水浸透,铺地踩实,在浸透,在踩实,反复几次,晒干,不胖胀,然后在两层棉布之间放入铁片,用铜钉卯实固定,就成了棉甲。



棉甲的特点在当时来说,制作工艺不复杂,成本较低(比铁甲),而且防护能力对于当时的火器有很好的效果,对于传统的弩箭也有一定的防御效果,关键是不像铁甲,除了贵,在北方地区一到冬季,就像穿在冰窟窿里一样,在南方,碰到雨季还会生锈,不易保养,棉甲在冬季还可以取到保暖防寒作用,雨季沾了水,除了重量重了点,防御效果还增加了一些。



所以说,棉甲取代铁甲是时代科技的发展,战争形式转变出现的必然结果,就像在现代,防弹衣也就类似于古代棉甲的作用,只是科技材料更先进而已,如果现代打战还还穿着铁甲去,那不成了怪物了。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一一回复!


金风C玉露一相逢


其实提问者想多了,在冷兵器时代,只要不是土匪草寇,各个政权都会给自己的精锐部队装备重甲,也就是铁甲。这其中有重步兵,也有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精锐部队都是战斗力强悍的肉搏武士,所以必然要以重甲保护。以清初的八旗为例,根据熊廷弼的记载,八旗精锐部队都身披重甲重步兵和重骑兵,战马也有铁甲防护,他们凭借坚固的防护,可以免疫明军弓箭和火门枪的射击,甚至能防御明军和朝鲜军装备的轻型火绳枪射击。至于明军,仅仅有重甲,而且都是烂透了的废铁,根本起不到防护的作用。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胸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而且,八旗在向明军冲锋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有几个倒霉蛋的头盔、面甲被射穿,但是也是仅伤皮肉,顶多脸上破相留个疤。但是对于尚武的满洲人来说,脸上有道疤反而是勇武的象征。

另外,满洲早期以重步兵起家,重骑兵的比例并不高,只有少数精锐重骑兵,部队主要以下马步兵为主力。在满洲吞并叶赫并大量收编蒙古骑兵之后,重骑兵的比例才开始增长。

同时,八旗轻步兵、轻骑兵以及汉军火炮部队装备的都是布面甲这种轻甲,因为属于辅助部队的性质,不直接参与肉搏,因此布面甲对于轻步骑兵和炮兵来说,已经够用。


八旗重骑兵和轻骑兵
炮兵大多装备布面甲

反观明军,披甲率一直不高,而且以劣质盔甲居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明朝的户籍制度导致工匠失去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奴工,只能按照朝廷的订单去生产,而且干活干的再多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都变得困难,而且后代子孙也无法脱籍,使得工匠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要应付差事就可以,盔甲的质量很难有保障。所以,虽然明军的武库当中保存了大量的盔甲,但都是质量堪忧的劣质品。二是明军在满洲人崛起之前,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对手,比如蒙古骑兵只有少量精锐部队依然是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无甲的轻骑兵,而肆虐明朝沿海的倭寇也不过是小股海盗,缺乏甲胄。所以,敌人的劣等使得明军没必要大量披甲,只要有胸甲就可以。虽然网传明军披甲率多少的,但是实际上明军有甲也和裸奔一样。


但是满洲人则不一样,一来满洲大汗不会像明朝那样歧视工匠,只要干得好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比如说满洲大汗手下一个制作铜器的工匠都能仿制红衣大炮,而且仿制成功之后还获得了重商,所以工匠给满洲大汗干活往往更有动力,甚至大量的明朝工匠反水投奔了满洲。二来满洲人口实在太少,壮丁更少,早期甚至不足四万壮丁,所以为了减少部队伤亡,满洲披甲率远高于明军。

所以,清军的铁甲部队席卷长城内外,统一区夏。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清军大量装备火器,甚至达到了全火器的程度。清军骑兵虽然装备传统的马刀、长矛以及弓箭,但是依然会背着火枪出征。而且,清军不管八旗绿营都大量换装土耳其重型火绳枪,其射程、杀伤力远强于打不穿盔甲的轻型火绳枪。同时,清军的对手也大量装备可以射穿盔甲的重型火绳枪,所以重甲就逐渐被淘汰。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在维持重甲部队,省下的资金可以为部队换装更多的火枪和火炮。而且清朝对于火力强大的火枪火炮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清朝入关前火炮部队就大显神威,在入关后更是凭借凶猛的火力消灭了各路抵抗军,并开拓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所以,清军的铠甲就成了仪仗队以及阅兵时候穿的礼服。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在冷兵器时代,铁甲(铁札甲)在战争中,能抵御刀剑等兵器的攻击,具有保护丶防御的功能,秦朝时是青铜甲居多。汉朝时期的铁甲,继承了秦朝铁甲的特点,西汉铁札甲,样式为前开对襟式丶龟甲吊带式丶侧开系带式三种,衣领为方形,无防护措施。铁甲由铁片细缀而成,但腿部防御较薄弱。东汉时加以改进,肩部为筒形设计,加强了对腿部的保护作用。南北朝时,中亚铠甲传入中国,皮铁裲裆丶明光甲的设计对后世甲胄的发展影响深远。唐时甲胄有十三种之多,铁甲明光甲丶光要甲丶山文甲丶乌缒甲丶锁子甲等铁甲,其中纸甲是一种用硬布裱骨,纸筋充塞其中的轻质甲,唐时的铁甲做工更加精细,防护功能更强。宋时一副铁甲重达四十斤,有一千多片铁片做成。纸甲丶皮甲丶藤甲也很盛行。随着棉花在我国的广泛种植,轻盈保暖能有效防御敌人进攻的棉甲,逐渐取代了沉重且不御寒的铁甲。棉甲由七斤棉花反复打压丶轧实缝入夹袄,敷以铁片,外面用铆钉打制而成。从元代起即有棉甲,到明丶清两朝棉甲被广泛使用。八旗孑弟的铁骑纵横驰骋,即能抵御早期火药的攻击,又保暖丶轻便、价格低廉的棉甲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以后逐步取代了沉重且不御寒的铁甲,成为战场上甲胄的主角,铁甲逐步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赵永志67


扯点题外话,中国导演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为了和国际接轨,拍了很多毁三观的电影,其中就包括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深度肯定是有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理解不了,比如张导的成名作,人家明明是想要表现出一点颜色冲撞,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男女拱高粱地。

在张导的后续电影中,色彩冲撞就是主流,亮瞎你的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话,最早出自唐朝时期,一个落榜的书生黄巢,在名落孙山后,黄巢喊出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当然,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黄巢是唐朝人,唐朝的盔甲是铁的,所以能够金光闪闪。

在大家看来,金光闪闪的铠甲,那自然是相当牛叉的,铠甲在古代战争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的官府对铠甲的管制都比武器要严的多,宋朝的《宋刑统》到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秉承“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

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时期的名将周亚夫因为盔甲而被告造反,原来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备受朝廷打压,晚年快要死的时候,他儿子为了表示孝顺,给他买了几百副盔甲给他陪葬,想让老爹在地下风光一点。

结果周亚夫的政敌就告周亚夫私藏盔甲要造反,周亚夫当时都要走不动路了,就辩解说,无非是想要死的有排面一点,自己连路都走不动,怎么去造反,皇帝就派廷尉去审查周亚夫,最后的结案报告也相当令人震惊,廷尉怀疑周亚夫是要到阴间谋反,周亚夫因此而被逼死。

由此可见,古代铠甲的重要性,但是经常看影视剧的小伙伴,心理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金光闪闪的盔甲多好,清军穿的那个布衣,真是丑到家了。

其实铁甲的巅峰并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宋朝时期,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宋代武力弱,其实不然,宋朝时期的重装步兵其实还是很强大的,只不过当时是骑兵的天下,在机动性上根本没法和骑兵相比,被吊打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军队的盔甲又发生了变法,从元朝开始,布面甲逐渐取代了铁甲,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蒙古以骑兵为主,中国的战马,负重能力都差,不太流行重装骑兵;另一方面,当时的战争主要在北方,铁甲防寒能力差。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布面甲造价很低,性价比高,在明朝建立后,最终确立了布面甲的主导地位。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传统的铁甲与布面甲在火药的打击下,都逐渐失去了作用。

棉甲作为最新一代的铠甲诞生了,棉甲应该也称“绵甲”,是一种以柔克刚的盔甲,绝对不是简陋的,虽然,我们看着不喜欢,但是优点还是很多的。

布面甲的特点是,外用布,内用铁片,而棉甲内部没有铁片,全部用棉花压制而成,再钉缀金属甲片而成,在棉花采摘后,先沁水,然后反复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这些面片弄很厚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再用铁片和铜钉固定。

相对于金属盔甲来说,这种棉甲轻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并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正因为如此,实际上晚明时期不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已经开始装备这种新式的棉甲。

可以说,在防御冷兵器方面,铁甲和布面甲都优于棉甲,但是在防御火器方面,棉甲是优于铁甲和布面甲。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棉甲在明清之际能够普及,一方面是,棉花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被推广,明朝时期更是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得棉花能够大规模应用到棉甲的制造当中。

另一方面,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火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当时明军军中火器的装备比例很大,清军也很重视火器的配备,因此,棉甲逐渐普及,到清朝中期的时候,乾隆曾经对盔甲进行改革,统一为棉甲。

但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棉甲实际上已经被淘汰,在越来越新型的火器面前,什么样的盔甲也抵挡不住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连棉甲都没有了,清军干脆穿布衣了!

人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扣一下第一段吧!电影的形势也应该以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只能是越拍越好,还玩老一套是不行的,张导的最新力作《长城》《影》,在下实在是不敢恭维。


史论纵横


确切说,铁甲遭到普遍淘汰并不是明清时期,而是元朝。

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是马场,马一天能跑多远,就能打多远。 蒙古人能打到欧洲,靠的正是骑兵,从不修长城这种东西。

就是因为汉人中有某些就知道个种地,丢汉人脸的存在,所以汉人在秦以后三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提前占领蒙古大片的马场。 否则打到欧洲,占领莫斯科的,早就是汉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无数的实践证明,蒙古人的骑兵,配合投石机(火炮,回回炮),战斗力已经是碾压的状态。

在具有高机动性部队以后,铁甲的防御性能在蒙古人身上显得毫无用处。


相反,蒙古人的敌人,包括宋朝、欧洲,铁甲面对投石机(火炮、回回炮)毫无抵抗力,相反,铁甲的重量使得人更加笨拙,在投石机(火炮、回回炮)面前简直就是活靶子。


用户67724358697


甲胄类似于钢盔和防弹背心,造价昂责,宋朝的铁甲为1000多块,重量达40多斤。冬天又不保暖,加上铁矿石的产量不高,铁甲无法普及到各级官兵,只有中高级将领和王牌部队才会装备铁甲。宋朝欧阳修有过描述铁甲的诗句:“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秦汉时期出现过用动物皮毛制作皮甲,虽比铁甲轻便,但防护能力不如铁甲。

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纸甲和布绢甲,造价低廉、轻薄,防护性也不错。史载:“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甲在唐朝军队中逐步普及。

宋朝的纸甲数量基本与铁甲、皮甲持平。纸甲有个后期的保养问题,纸甲容易损坏,士兵无法维修,后勤部门的压力很大。

元朝出现棉甲。元朝官兵使用棉甲,为了保暖、防护作用。

明朝前期,铁甲、皮甲和棉甲并用,铁甲在南方地区出现了生锈、溃烂现象,倭寇用的藤甲,所以开始使用纸甲或棉甲。

所谓棉甲并不是光一层棉花,而是一堆棉花经过反复捶打,使之成为一层。中间夹入薄薄的铁片,用铆钉固定,从而形成了棉甲。

明朝文献载:“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棉甲兼顾了保暖和防护的双重作用。明朝军队已经形成了以棉甲为主,铁甲、皮甲为辅的装备模式。

清朝在东北崛起,其军队没有标准的甲胄,只是与朝鲜、清朝作战中,缴获了大量的甲胄,清朝非常认可棉甲,发现棉甲在水中浸泡后防护作用更好。因此,在清朝军队的大规模装备棉甲。不是所有官兵都有棉甲,大量的绿营军没有棉甲,仅有长褂和马甲,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驻军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康熙皇帝拥有一套黄色云龙纹暗花缎面绵盔甲,采用了鎏金钉,非常奢华,曾穿这套棉甲亲征准噶尔部。

雍正皇帝也拥有一套被称为月白缎绣金龙棉甲,棉甲上出现了火珠、云纹、金龙、海水江崖等刺绣图案,所有的纽扣都是金的,与其父亲的棉甲更加奢华。

清朝末期,随着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枪炮面前,棉甲丧失了最基本的防护作用;训练新军的时候,官兵采用了普鲁士式的军服,传统的棉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天宁阁


综合国力之中,军队力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和谐和稳定,以及对外部势力的震慑和威慑。若是国家军队实力低下,那么无疑是国家的一大灾难;毕竟军事实力不能和敌人相匹敌,就会屈之于人下随时面临被攻打覆灭的危险。而军队实力的强弱与武器装备有很大的关系,武器战甲强大先进则军队实力愈强;反之则是愈弱。在冷兵器时期,铁甲在战场上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在秦汉至唐宋时期军队配备都是以铁札甲为主。秦朝时期的铁甲主要是青铜材料为主制作而成,战甲里面真正含铁片的较少。

而汉朝时期的铁甲则在秦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出现各种防护能力的战甲;并且战甲中的铁片含量增多。等到了唐朝时期铁甲的制作工艺更加的精良,吸收了中亚地区的战甲设计;战甲的防护能力变得更加强大种类也是多样的。宋朝时期可以说是铁甲的巅峰时期,一副战甲里面含千多块铁片;其防御力不可谓不强大。可是随着战场上火器的逐渐盛行,铁甲逐渐被舍弃;到了明清时期铁甲已被棉甲取代。这是为何?

其实明清时期被棉甲取代的不是铁甲,而是秦汉以来制作的铁片含量稀少的铁札甲;唐宋的铁甲并没有被取代,还是存在铁骑军、重甲军这样的军队。而棉甲里也是放有铁甲片,只是放在里面难以被人看到而已;这类棉甲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布面铁甲。在布面铁甲中,也是分有明甲和暗甲两种类别。明甲就是铁甲片显露在外,满清的努尔哈赤留传下来的那套战甲就是放置在外的明式布面铁甲。而暗甲则是把铁甲片放置在内,所以人们自然就看不见铁片;误以为仅是做样子的假把式。

铁札甲之所以会被布面铁甲取代,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性价比低于棉甲。不仅是它的制作成本,其重量也高于棉甲;甚至就连防御力都还略不如布面铁甲。就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言,铁札甲仅是在铁片上打几个孔。其中最低打四个孔最高则不限,一般的标配是七八个孔洞;然后通过这些孔洞把铁甲片编织起来。布面铁甲的制作和材料就要简单很多,它只要用一到三个泡钉就能把铁甲片钉在棉衣上。这么简单的制作工艺,却能得到比铁札甲还要略高些的防御;铁札甲如何会不被取而代之。

当然了,这跟战场上环境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元代以前和元代以后,这两个阶段对于战术的运用和兵种结构的变化是颠覆性的。自元代开始棉甲就以逐渐在华夏盛行,因为元代以前战场是最要是步兵的天下;步兵组成的方阵那时可谓是无往不利,但是步兵也是会被克制的。比如在唐朝初期,李渊当初能获得天下,靠的就是一支强悍的骑兵。骑兵的机动性把步兵克制的很死,所以他手中的骑兵是作为杀手锏一般的存在;轻易是不得动用的,毕竟骑兵耗损过后可比步兵要更难以恢复。

而得到了元代至元代以后,骑兵则成了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不论是蒙元还是满清,骑兵一出那就是横扫中原的威势。当快速机动性强的军队成了战场主力,军队装备的配置上自然也要随之做出改进和调整。而且元朝以后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了,火器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战斗武器;所以棉甲就这样应变化而生。布面铁甲的优势有很多,其一就是它轻便穿戴它不会有太多的负重感,在马匹冲刺的时候既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又保障的士兵的安全。其二,则是它比铁札甲更能抵御火器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士兵的伤亡。

到了明朝时期军队的披甲率其实不高,主要是随着火兵器的盛行一般的战甲已经抵御不了火器的攻击;所以明朝的战甲不多且还是以劣质的铁甲居多。除此之外,还有两大主要的方面。这第一方面是明朝的户籍制度使得工匠成为国家的奴工再没有人生自由,只能按照朝廷需要定制多少战甲就生产多少。而且明朝工匠干再多的活工资也是微薄的,连糊口都难且后代还要继续为奴;所以工匠们自然就失去的工作的积极性,只是勉强应付了事战甲的质量很没有保障。另一个方面,则是明朝军队在满清崛起之前没有像样的对手。要知道蒙古虽有骑兵但只有少量精锐部队才时人马具甲的重骑兵,其余的都是无甲覆盖的轻骑兵。

当时肆掠明朝沿海的倭寇也仅是缺少战甲的小股海盗,所以敌人的弱小使得明朝军队没有披上大量的战甲作战的必要;只要佩戴胸甲就能对敌。因此,明朝的军队完全就无法抵御满清的铁甲部队。但是随着清军大量装备火器,清军的重甲也就逐渐被淘汰。虽然清朝的骑兵也会装备马刀、弓箭等冷兵器,但是还是会拿着火枪出征对敌。而且当清军的敌人也大量装备可以射穿战甲的重型火枪后,清朝就没有再维持重甲部队的必要了。这样一来,就能省下这笔资金让军队配备更多火枪和火炮。

其实棉甲能在明清之际被普及,是因为棉花在元朝传入华夏后逐渐被推广。到了明朝之时朝廷更是大理推广棉花的种植,使得棉花大规模应用到棉甲的制作当中。可以说随着培养和种植棉花的技术成熟,再加上宋代起纺织技术的大幅度提升;棉甲最终在明末清朝取代了铁甲,成为满清军队的制式装备。不过当越来越多的新型火器出现后,棉甲到后来也被淘汰了。毕竟这样的武器连盔甲都抵御不了,更何况是布面的棉甲呢。因此,到了清朝的中后期士兵甚至干脆穿上布衣;这样又可以节省一笔资金用于军事方面。简而言之,棉甲取代铁札甲是战争形势转变的必然结果;跟现代的防弹衣是一个性质。


木剑温不胜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先得搞清楚“铁甲”的作用是什么?铁甲的作用是:防刀剑、避箭矢,防护战士的要害部位,以求最大限度减少有生力量的伤亡。

在秦至宋时,由于各支军队主要还是使用冷兵器作战:近战用刀枪,稍远用弓弩。所以铁甲尚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而到了明、清时,火器的使用开始变得寻常了。尽管那时候使用的火器多是一些精度很差的前装滑膛火绳枪或火门枪,以及威力不太大的前装滑膛炮。但是这类火枪却仍然比冷兵器以及箭矢的杀伤力大的多,它可以轻易贯穿铁甲!因此明、清两朝才会对既笨重又低效的铁甲逐渐不再感兴趣了。转而开始釆用棉甲!

棉甲既轻便又有一定的防弹能力,就是在面对着火器的射击时,也可以为战士提供一些保护。在那个火器技朮尚不成熟的年代,棉甲几乎可以等同于防弹衣。明、清两代舍铁甲而用棉甲,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