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時期,為何被棉甲所取代?

屈鵬濤


不請自來的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明清時期被棉甲取代的不是鐵甲,而是秦漢至唐宋的鐵札甲。

鐵甲並沒有被取代,因為相當多的實戰棉甲裡面也是有鐵甲片的,只不過鐵甲片在裡面,大家看不到而已。

簡單說,棉甲是通過甲釘將鐵甲片釘在棉衣上,正確說法應該是布面鐵甲。當然也有沒有鐵甲片的純棉甲,但那個是沒啥防禦力的。

布面鐵甲還分暗甲和明甲:暗甲是甲片在裡面,人看不到;明甲是甲片在外面,人能看到。比如努爾哈赤留下的那套甲就是典型的明式布面鐵甲。

而布面鐵甲能取代札甲,主要是結構導致的重量和成本優勢。

如前所說,布面鐵甲是靠一到三個泡釘,把鐵甲片釘在棉衣上,而札甲則是在鐵甲片上打好幾個孔(最起碼四個,七八個是常態,更多的也有),然後通過皮繩編織在一起。札甲這個名稱就是源自書札這種編織方式。

顯而易見,明顯是布面鐵甲更好生產。

結構也使得同樣防禦效能下,布面鐵甲的甲片要比鐵札甲的小,重量也要輕得多。

比如1968年,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筒袖鐵甲一領,重約16.85公斤,甲片共計2895塊。而宋代著名的步人甲,“甲葉千八百二十五,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

相比之下,故宮收藏的皇太極盔甲,其中面積最大的上下身甲,也不過是內敷鐵葉186片(上身)和380片(下身)。而錦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套清代盔甲,頭盔加身甲總重量為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

相比之下,明顯布面鐵甲更有經濟性。淘汰之前的鐵札甲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無獨有偶,同時期以及更早,歐洲人也用結構類似布面鐵甲的鐵甲衣(COAT OF PLATE)取代了他們裝備了1000多年的鎖子甲。

其實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往往不需要在性能上領先多少,只需要在經濟性上領先一點點就可以了。


冷兵器研究所


棉甲,應該說是防彈衣的雛形了,它的出現是我國兵器由“冷”變“熱”的一個標誌。

自先秦到宋元,我國軍隊以冷兵器為主,近戰使用刀、長矛等,遠程則使用弓弩,而防禦這些兵器自然是需要一種剛性強的材料做盔甲。

大家可能對我國古代鋼盔鐵甲有所誤會,實際上,這些鐵甲的製造成本非常昂貴,因此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基本上是與鐵甲無緣的,所以在冷兵器戰爭中,武將以一當百除了武藝高強,更多的是因為防護措施不對等。



其實就算是高級將軍,也並不是像中世紀歐洲那種連關節都是有鐵甲製成的盔甲,我國的盔甲大部分都是以護住要害部位為主,其他部位還是以皮革為材質。

元朝中後期到明朝,兵器出現了一次重大變革,火繩槍、滑膛炮,甚至還出現了部分後膛槍,火炮也出現了開花彈等殺傷力強大的熱兵器。

所以,武器的發展讓防禦裝備也出現了重大改革,棉甲,還有紙甲走上了歷史舞臺。



大家可能知道為何在各國軍隊中曾風靡一時的鋼盔會被如今複合型材料的頭盔取代的原因,說白了,就是鋼盔很難抵擋子彈、彈片的衝擊,即使擋住了子彈彈片,人極可能被頭盔本身彈出的鐵屑擊傷,甚至致命。

所以棉甲取代鐵甲的原理也類似,棉甲的材質雖然在短兵相接時起的作用不如鐵甲,但其材料的緩衝能力卻能有效防禦火器噴射出的子彈,而子彈可以非常輕易的穿透、或是震擊到身著鐵甲的部隊。



但遺憾的是,明末以後,滿清王朝的建立,我國的熱兵器的發展便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回冷兵器時代,直到迎來鴉片戰爭的英國炮火聲,中華民族才驚醒。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誠邀!秦漢至唐宋,部隊使用鐵甲,看到題目,我想說,用什麼,是要看當時是防什麼,秦漢至唐宋時期,是冷兵器作戰時期,鐵甲防的是刀槍箭弩帶來的傷害,鐵甲雖不能完全防禦,但是可以減少對於穿戴者的傷害,問題是當時受限於科技實力和鐵礦石的生產力的高低,製作一副鐵甲的成本你可以參照現代士兵穿戴的凱夫拉防彈頭盔和防彈衣,問題是能夠每個士兵都能穿戴的國家也沒有幾個。



當時的鐵甲製作工藝相當繁瑣,秦代冶鐵技術還不成熟,金屬製甲主要是青銅甲,到了漢代,鐵甲才開始普及,一副鐵甲分為甲身,甲裙和甲袖組成,甲身由胸背肩肋四部分,甲袖左右對稱十三列,甲裙上下四列,總共甲片大大小小加起來上百片鐵片組成,重達二十多公斤,長時間穿戴累都累死,還不要說古代長途行軍,但是沒辦法,就是這種鐵甲也不是人人都能穿,貴啊,說通俗點,只有當官的配發,精銳部隊配發,其它的想都別想,穿皮甲布衣。



到了明代,棉花從海上貿易和絲綢之路傳入我國開始大面積種植,我國也有了棉衣製造的能力,在之前鐵甲,皮甲,藤甲的基礎上,明清時期就出現了棉甲,棉甲的出現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戰爭手段多樣化的出現,明清時期,由於火器的出現,原來傳統的鐵甲在火器面前不堪一擊,穿著簡直成了活靶子,於是出現了棉甲,棉甲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穿著棉衣就行,而是用一定的棉花,縫在夾襖之內,用水浸透,鋪地踩實,在浸透,在踩實,反覆幾次,曬乾,不胖脹,然後在兩層棉布之間放入鐵片,用銅釘卯實固定,就成了棉甲。



棉甲的特點在當時來說,製作工藝不復雜,成本較低(比鐵甲),而且防護能力對於當時的火器有很好的效果,對於傳統的弩箭也有一定的防禦效果,關鍵是不像鐵甲,除了貴,在北方地區一到冬季,就像穿在冰窟窿裡一樣,在南方,碰到雨季還會生鏽,不易保養,棉甲在冬季還可以取到保暖防寒作用,雨季沾了水,除了重量重了點,防禦效果還增加了一些。



所以說,棉甲取代鐵甲是時代科技的發展,戰爭形式轉變出現的必然結果,就像在現代,防彈衣也就類似於古代棉甲的作用,只是科技材料更先進而已,如果現代打戰還還穿著鐵甲去,那不成了怪物了。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金風C玉露一相逢


其實提問者想多了,在冷兵器時代,只要不是土匪草寇,各個政權都會給自己的精銳部隊裝備重甲,也就是鐵甲。這其中有重步兵,也有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精銳部隊都是戰鬥力強悍的肉搏武士,所以必然要以重甲保護。以清初的八旗為例,根據熊廷弼的記載,八旗精銳部隊都身披重甲重步兵和重騎兵,戰馬也有鐵甲防護,他們憑藉堅固的防護,可以免疫明軍弓箭和火門槍的射擊,甚至能防禦明軍和朝鮮軍裝備的輕型火繩槍射擊。至於明軍,僅僅有重甲,而且都是爛透了的廢鐵,根本起不到防護的作用。

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胸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而且,八旗在嚮明軍衝鋒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有幾個倒黴蛋的頭盔、面甲被射穿,但是也是僅傷皮肉,頂多臉上破相留個疤。但是對於尚武的滿洲人來說,臉上有道疤反而是勇武的象徵。

另外,滿洲早期以重步兵起家,重騎兵的比例並不高,只有少數精銳重騎兵,部隊主要以下馬步兵為主力。在滿洲吞併葉赫並大量收編蒙古騎兵之後,重騎兵的比例才開始增長。

同時,八旗輕步兵、輕騎兵以及漢軍火炮部隊裝備的都是布面甲這種輕甲,因為屬於輔助部隊的性質,不直接參與肉搏,因此布面甲對於輕步騎兵和炮兵來說,已經夠用。


八旗重騎兵和輕騎兵
炮兵大多裝備布面甲

反觀明軍,披甲率一直不高,而且以劣質盔甲居多。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明朝的戶籍制度導致工匠失去人身自由,成為國家奴工,只能按照朝廷的訂單去生產,而且幹活乾的再多隻能得到微薄的工資,養家餬口都變得困難,而且後代子孫也無法脫籍,使得工匠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要應付差事就可以,盔甲的質量很難有保障。所以,雖然明軍的武庫當中保存了大量的盔甲,但都是質量堪憂的劣質品。二是明軍在滿洲人崛起之前,基本上沒有像樣的對手,比如蒙古騎兵只有少量精銳部隊依然是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無甲的輕騎兵,而肆虐明朝沿海的倭寇也不過是小股海盜,缺乏甲冑。所以,敵人的劣等使得明軍沒必要大量披甲,只要有胸甲就可以。雖然網傳明軍披甲率多少的,但是實際上明軍有甲也和裸奔一樣。


但是滿洲人則不一樣,一來滿洲大汗不會像明朝那樣歧視工匠,只要幹得好就會獲得相應的回報。比如說滿洲大汗手下一個製作銅器的工匠都能仿製紅衣大炮,而且仿製成功之後還獲得了重商,所以工匠給滿洲大汗幹活往往更有動力,甚至大量的明朝工匠反水投奔了滿洲。二來滿洲人口實在太少,壯丁更少,早期甚至不足四萬壯丁,所以為了減少部隊傷亡,滿洲披甲率遠高於明軍。

所以,清軍的鐵甲部隊席捲長城內外,統一區夏。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清軍大量裝備火器,甚至達到了全火器的程度。清軍騎兵雖然裝備傳統的馬刀、長矛以及弓箭,但是依然會揹著火槍出征。而且,清軍不管八旗綠營都大量換裝土耳其重型火繩槍,其射程、殺傷力遠強於打不穿盔甲的輕型火繩槍。同時,清軍的對手也大量裝備可以射穿盔甲的重型火繩槍,所以重甲就逐漸被淘汰。既然如此那就沒必要在維持重甲部隊,省下的資金可以為部隊換裝更多的火槍和火炮。而且清朝對於火力強大的火槍火炮從來都是來者不拒,清朝入關前火炮部隊就大顯神威,在入關後更是憑藉兇猛的火力消滅了各路抵抗軍,並開拓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所以,清軍的鎧甲就成了儀仗隊以及閱兵時候穿的禮服。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在冷兵器時代,鐵甲(鐵札甲)在戰爭中,能抵禦刀劍等兵器的攻擊,具有保護丶防禦的功能,秦朝時是青銅甲居多。漢朝時期的鐵甲,繼承了秦朝鐵甲的特點,西漢鐵札甲,樣式為前開對襟式丶龜甲吊帶式丶側開繫帶式三種,衣領為方形,無防護措施。鐵甲由鐵片細綴而成,但腿部防禦較薄弱。東漢時加以改進,肩部為筒形設計,加強了對腿部的保護作用。南北朝時,中亞鎧甲傳入中國,皮鐵裲襠丶明光甲的設計對後世甲冑的發展影響深遠。唐時甲冑有十三種之多,鐵甲明光甲丶光要甲丶山文甲丶烏縋甲丶鎖子甲等鐵甲,其中紙甲是一種用硬布裱骨,紙筋充塞其中的輕質甲,唐時的鐵甲做工更加精細,防護功能更強。宋時一副鐵甲重達四十斤,有一千多片鐵片做成。紙甲丶皮甲丶藤甲也很盛行。隨著棉花在我國的廣泛種植,輕盈保暖能有效防禦敵人進攻的棉甲,逐漸取代了沉重且不禦寒的鐵甲。棉甲由七斤棉花反覆打壓丶軋實縫入夾襖,敷以鐵片,外面用鉚釘打製而成。從元代起即有棉甲,到明丶清兩朝棉甲被廣泛使用。八旗孑弟的鐵騎縱橫馳騁,即能抵禦早期火藥的攻擊,又保暖丶輕便、價格低廉的棉甲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以後逐步取代了沉重且不禦寒的鐵甲,成為戰場上甲冑的主角,鐵甲逐步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趙永志67


扯點題外話,中國導演在上個世紀末這個世紀初的時候,為了和國際接軌,拍了很多毀三觀的電影,其中就包括張藝謀導演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深度肯定是有的,只是有的時候我們理解不了,比如張導的成名作,人家明明是想要表現出一點顏色衝撞,但是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男女拱高粱地。

在張導的後續電影中,色彩衝撞就是主流,亮瞎你的眼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句話,最早出自唐朝時期,一個落榜的書生黃巢,在名落孫山後,黃巢喊出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黃巢是唐朝人,唐朝的盔甲是鐵的,所以能夠金光閃閃。

在大家看來,金光閃閃的鎧甲,那自然是相當牛叉的,鎧甲在古代戰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歷朝歷代的官府對鎧甲的管制都比武器要嚴的多,宋朝的《宋刑統》到清朝的《大清律例》中都秉承“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

比較出名的就是,漢朝時期的名將周亞夫因為盔甲而被告造反,原來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備受朝廷打壓,晚年快要死的時候,他兒子為了表示孝順,給他買了幾百副盔甲給他陪葬,想讓老爹在地下風光一點。

結果周亞夫的政敵就告周亞夫私藏盔甲要造反,周亞夫當時都要走不動路了,就辯解說,無非是想要死的有排面一點,自己連路都走不動,怎麼去造反,皇帝就派廷尉去審查周亞夫,最後的結案報告也相當令人震驚,廷尉懷疑周亞夫是要到陰間謀反,周亞夫因此而被逼死。

由此可見,古代鎧甲的重要性,但是經常看影視劇的小夥伴,心理肯定會有這樣的疑問,金光閃閃的盔甲多好,清軍穿的那個布衣,真是醜到家了。

其實鐵甲的巔峰並不是在唐朝,而是在宋朝時期,儘管我們一直認為宋代武力弱,其實不然,宋朝時期的重裝步兵其實還是很強大的,只不過當時是騎兵的天下,在機動性上根本沒法和騎兵相比,被吊打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隨著宋朝的滅亡,中國軍隊的盔甲又發生了變法,從元朝開始,布面甲逐漸取代了鐵甲,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蒙古以騎兵為主,中國的戰馬,負重能力都差,不太流行重裝騎兵;另一方面,當時的戰爭主要在北方,鐵甲防寒能力差。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布面甲造價很低,性價比高,在明朝建立後,最終確立了布面甲的主導地位。

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傳統的鐵甲與布面甲在火藥的打擊下,都逐漸失去了作用。

棉甲作為最新一代的鎧甲誕生了,棉甲應該也稱“綿甲”,是一種以柔克剛的盔甲,絕對不是簡陋的,雖然,我們看著不喜歡,但是優點還是很多的。

布面甲的特點是,外用布,內用鐵片,而棉甲內部沒有鐵片,全部用棉花壓制而成,再釘綴金屬甲片而成,在棉花采摘後,先沁水,然後反覆拍打成很薄的面片,再把這些面片弄很厚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再用鐵片和銅釘固定。

相對於金屬盔甲來說,這種棉甲輕便、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並且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正因為如此,實際上晚明時期不論是明軍還是清軍,都已經開始裝備這種新式的棉甲。

可以說,在防禦冷兵器方面,鐵甲和布面甲都優於棉甲,但是在防禦火器方面,棉甲是優於鐵甲和布面甲。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棉甲在明清之際能夠普及,一方面是,棉花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之後不斷被推廣,明朝時期更是大力推廣棉花的種植,使得棉花能夠大規模應用到棉甲的製造當中。

另一方面,在明末清初的戰爭中,火器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當時明軍軍中火器的裝備比例很大,清軍也很重視火器的配備,因此,棉甲逐漸普及,到清朝中期的時候,乾隆曾經對盔甲進行改革,統一為棉甲。

但是隨著火器的發展,這種棉甲實際上已經被淘汰,在越來越新型的火器面前,什麼樣的盔甲也抵擋不住啊!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連棉甲都沒有了,清軍乾脆穿布衣了!

人總是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扣一下第一段吧!電影的形勢也應該以發展的角度來看,電影只能是越拍越好,還玩老一套是不行的,張導的最新力作《長城》《影》,在下實在是不敢恭維。


史論縱橫


確切說,鐵甲遭到普遍淘汰並不是明清時期,而是元朝。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無數的實踐證明,蒙古人的騎兵,配合投石機(火炮,回回炮),戰鬥力已經是碾壓的狀態。

在具有高機動性部隊以後,鐵甲的防禦性能在蒙古人身上顯得毫無用處。


相反,蒙古人的敵人,包括宋朝、歐洲,鐵甲面對投石機(火炮、回回炮)毫無抵抗力,相反,鐵甲的重量使得人更加笨拙,在投石機(火炮、回回炮)面前簡直就是活靶子。


用戶67724358697


甲冑類似於鋼盔和防彈背心,造價昂責,宋朝的鐵甲為1000多塊,重量達40多斤。冬天又不保暖,加上鐵礦石的產量不高,鐵甲無法普及到各級官兵,只有中高級將領和王牌部隊才會裝備鐵甲。宋朝歐陽修有過描述鐵甲的詩句:“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

秦漢時期出現過用動物皮毛製作皮甲,雖比鐵甲輕便,但防護能力不如鐵甲。

唐朝中後期,開始出現紙甲和布絹甲,造價低廉、輕薄,防護性也不錯。史載:“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紙甲在唐朝軍隊中逐步普及。

宋朝的紙甲數量基本與鐵甲、皮甲持平。紙甲有個後期的保養問題,紙甲容易損壞,士兵無法維修,後勤部門的壓力很大。

元朝出現棉甲。元朝官兵使用棉甲,為了保暖、防護作用。

明朝前期,鐵甲、皮甲和棉甲並用,鐵甲在南方地區出現了生鏽、潰爛現象,倭寇用的藤甲,所以開始使用紙甲或棉甲。

所謂棉甲並不是光一層棉花,而是一堆棉花經過反覆捶打,使之成為一層。中間夾入薄薄的鐵片,用鉚釘固定,從而形成了棉甲。

明朝文獻載:“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棉甲兼顧了保暖和防護的雙重作用。明朝軍隊已經形成了以棉甲為主,鐵甲、皮甲為輔的裝備模式。

清朝在東北崛起,其軍隊沒有標準的甲冑,只是與朝鮮、清朝作戰中,繳獲了大量的甲冑,清朝非常認可棉甲,發現棉甲在水中浸泡後防護作用更好。因此,在清朝軍隊的大規模裝備棉甲。不是所有官兵都有棉甲,大量的綠營軍沒有棉甲,僅有長褂和馬甲,尤其是南方地區的駐軍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採用了鎏金釘,非常奢華,曾穿這套棉甲親征準噶爾部。

雍正皇帝也擁有一套被稱為月白緞繡金龍棉甲,棉甲上出現了火珠、雲紋、金龍、海水江崖等刺繡圖案,所有的紐扣都是金的,與其父親的棉甲更加奢華。

清朝末期,隨著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在現代槍炮面前,棉甲喪失了最基本的防護作用;訓練新軍的時候,官兵採用了普魯士式的軍服,傳統的棉甲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天寧閣


綜合國力之中,軍隊力量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它關係到國家的和諧和穩定,以及對外部勢力的震懾和威懾。若是國家軍隊實力低下,那麼無疑是國家的一大災難;畢竟軍事實力不能和敵人相匹敵,就會屈之於人下隨時面臨被攻打覆滅的危險。而軍隊實力的強弱與武器裝備有很大的關係,武器戰甲強大先進則軍隊實力愈強;反之則是愈弱。在冷兵器時期,鐵甲在戰場上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在秦漢至唐宋時期軍隊配備都是以鐵札甲為主。秦朝時期的鐵甲主要是青銅材料為主製作而成,戰甲裡面真正含鐵片的較少。

而漢朝時期的鐵甲則在秦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出現各種防護能力的戰甲;並且戰甲中的鐵片含量增多。等到了唐朝時期鐵甲的製作工藝更加的精良,吸收了中亞地區的戰甲設計;戰甲的防護能力變得更加強大種類也是多樣的。宋朝時期可以說是鐵甲的巔峰時期,一副戰甲裡面含千多塊鐵片;其防禦力不可謂不強大。可是隨著戰場上火器的逐漸盛行,鐵甲逐漸被捨棄;到了明清時期鐵甲已被棉甲取代。這是為何?

其實明清時期被棉甲取代的不是鐵甲,而是秦漢以來製作的鐵片含量稀少的鐵札甲;唐宋的鐵甲並沒有被取代,還是存在鐵騎軍、重甲軍這樣的軍隊。而棉甲裡也是放有鐵甲片,只是放在裡面難以被人看到而已;這類棉甲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布面鐵甲。在布面鐵甲中,也是分有明甲和暗甲兩種類別。明甲就是鐵甲片顯露在外,滿清的努爾哈赤留傳下來的那套戰甲就是放置在外的明式布面鐵甲。而暗甲則是把鐵甲片放置在內,所以人們自然就看不見鐵片;誤以為僅是做樣子的假把式。

鐵札甲之所以會被布面鐵甲取代,其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性價比低於棉甲。不僅是它的製作成本,其重量也高於棉甲;甚至就連防禦力都還略不如布面鐵甲。就它們的製作工藝和材料而言,鐵札甲僅是在鐵片上打幾個孔。其中最低打四個孔最高則不限,一般的標配是七八個孔洞;然後通過這些孔洞把鐵甲片編織起來。布面鐵甲的製作和材料就要簡單很多,它只要用一到三個泡釘就能把鐵甲片釘在棉衣上。這麼簡單的製作工藝,卻能得到比鐵札甲還要略高些的防禦;鐵札甲如何會不被取而代之。

當然了,這跟戰場上環境的變化也有很大的關係。元代以前和元代以後,這兩個階段對於戰術的運用和兵種結構的變化是顛覆性的。自元代開始棉甲就以逐漸在華夏盛行,因為元代以前戰場是最要是步兵的天下;步兵組成的方陣那時可謂是無往不利,但是步兵也是會被剋制的。比如在唐朝初期,李淵當初能獲得天下,靠的就是一支強悍的騎兵。騎兵的機動性把步兵剋制的很死,所以他手中的騎兵是作為殺手鐧一般的存在;輕易是不得動用的,畢竟騎兵耗損過後可比步兵要更難以恢復。

而得到了元代至元代以後,騎兵則成了戰場上的主要力量。不論是蒙元還是滿清,騎兵一出那就是橫掃中原的威勢。當快速機動性強的軍隊成了戰場主力,軍隊裝備的配置上自然也要隨之做出改進和調整。而且元朝以後已不再是冷兵器時代了,火器已經逐漸成為主要的戰鬥武器;所以棉甲就這樣應變化而生。布面鐵甲的優勢有很多,其一就是它輕便穿戴它不會有太多的負重感,在馬匹衝刺的時候既可以減輕士兵的負擔又保障的士兵的安全。其二,則是它比鐵札甲更能抵禦火器的攻擊;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士兵的傷亡。

到了明朝時期軍隊的披甲率其實不高,主要是隨著火兵器的盛行一般的戰甲已經抵禦不了火器的攻擊;所以明朝的戰甲不多且還是以劣質的鐵甲居多。除此之外,還有兩大主要的方面。這第一方面是明朝的戶籍制度使得工匠成為國家的奴工再沒有人生自由,只能按照朝廷需要定製多少戰甲就生產多少。而且明朝工匠幹再多的活工資也是微薄的,連餬口都難且後代還要繼續為奴;所以工匠們自然就失去的工作的積極性,只是勉強應付了事戰甲的質量很沒有保障。另一個方面,則是明朝軍隊在滿清崛起之前沒有像樣的對手。要知道蒙古雖有騎兵但只有少量精銳部隊才時人馬具甲的重騎兵,其餘的都是無甲覆蓋的輕騎兵。

當時肆掠明朝沿海的倭寇也僅是缺少戰甲的小股海盜,所以敵人的弱小使得明朝軍隊沒有披上大量的戰甲作戰的必要;只要佩戴胸甲就能對敵。因此,明朝的軍隊完全就無法抵禦滿清的鐵甲部隊。但是隨著清軍大量裝備火器,清軍的重甲也就逐漸被淘汰。雖然清朝的騎兵也會裝備馬刀、弓箭等冷兵器,但是還是會拿著火槍出征對敵。而且當清軍的敵人也大量裝備可以射穿戰甲的重型火槍後,清朝就沒有再維持重甲部隊的必要了。這樣一來,就能省下這筆資金讓軍隊配備更多火槍和火炮。

其實棉甲能在明清之際被普及,是因為棉花在元朝傳入華夏後逐漸被推廣。到了明朝之時朝廷更是大理推廣棉花的種植,使得棉花大規模應用到棉甲的製作當中。可以說隨著培養和種植棉花的技術成熟,再加上宋代起紡織技術的大幅度提升;棉甲最終在明末清朝取代了鐵甲,成為滿清軍隊的制式裝備。不過當越來越多的新型火器出現後,棉甲到後來也被淘汰了。畢竟這樣的武器連盔甲都抵禦不了,更何況是布面的棉甲呢。因此,到了清朝的中後期士兵甚至乾脆穿上布衣;這樣又可以節省一筆資金用於軍事方面。簡而言之,棉甲取代鐵札甲是戰爭形勢轉變的必然結果;跟現代的防彈衣是一個性質。


木劍溫不勝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先得搞清楚“鐵甲”的作用是什麼?鐵甲的作用是:防刀劍、避箭矢,防護戰士的要害部位,以求最大限度減少有生力量的傷亡。

在秦至宋時,由於各支軍隊主要還是使用冷兵器作戰:近戰用刀槍,稍遠用弓弩。所以鐵甲尚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而到了明、清時,火器的使用開始變得尋常了。儘管那時候使用的火器多是一些精度很差的前裝滑膛火繩槍或火門槍,以及威力不太大的前裝滑膛炮。但是這類火槍卻仍然比冷兵器以及箭矢的殺傷力大的多,它可以輕易貫穿鐵甲!因此明、清兩朝才會對既笨重又低效的鐵甲逐漸不再感興趣了。轉而開始釆用棉甲!

棉甲既輕便又有一定的防彈能力,就是在面對著火器的射擊時,也可以為戰士提供一些保護。在那個火器技朮尚不成熟的年代,棉甲幾乎可以等同於防彈衣。明、清兩代舍鐵甲而用棉甲,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