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孙策为什么让孙权继承江东,而不让儿子继承?

用户67369269939


孙策(175-200),人称“小霸王”,容貌俊朗,心胸宽广,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从谏如流,知人善任,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江东士族和百姓的拥戴,将士乐意为他效力。

他爸爸孙坚去世时,孙策年仅17岁,但他志向远大,初期在袁术手下忍辱负重,靠着借来的一千多士兵韬光养晦。


孙策韬光养晦,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击败了扬州的刘繇,活捉了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四年,孙策在湖北嘉鱼县大败黄祖,建安五年,孙策劝降华歆,华歆举城投降。这样,孙策就轻松占领豫章。

至此,江东初定。孙策一时风头无两,要知道,这时候的孙策才25岁。就建立了如此大的功业。当真是少年英雄。曹操知道孙策平定江东以后,也十分感叹。


“猘儿,谓难与争锋。”—曹操

意思是:孙策是条小疯狗,不能跟他一争高低

“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袁术

意思是我要是有个儿子像孙策这样英雄了得,就是死了也没啥遗憾的。

但是孙策有个缺点,就是没有防备意识。而且喜欢单独出行,不带随从,这就是很大的隐患。果不其然,在建安五年,孙策在丹徒打猎,只身一人追逐猎物,遇上三个刺客。孙策躲避不及,被射一箭。身负重伤。

另外据《江表传》记载,许贡上奏折给皇帝,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加强控制,以免后患。但这个奏折被孙策的密探截获,孙策怒斥许贡,并将其杀死。许贡死后,他的门客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遇上孙策,终于有了报仇的机会。

但无论什么记载,孙策确实是要死了。

孙策自知命不久矣,便找来心腹大臣张昭来商量身后之事。打算让孙权继承他的位子。而不是他的儿子孙绍。张昭不解,孙策向他说明情况,其原因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其子年幼,不过十岁左右,孙权已经成年,从年龄上讲更适合继承孙策的位子。

彼时外有曹操、刘备、袁绍、刘表等诸侯虎视眈眈,内有江东士族关系错综复杂,十分棘手。且江东初定,政局不稳。

若强行扶植自己儿子上位,很有可能成为傀儡皇帝。或被权臣操纵,小命都不一定保得住。或形成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这两个结局都是他不乐意看见的。

第二、此时的江东,孙策明白曹操势大,北上争雄可能性不大。刘表久据荆州,经营多年。想吞下他也不容易。故而能够守住江东这块地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守住江山的人选。

第三、孙策了解自己的弟弟。孙权颇具才能,宅心仁厚,知人善任,善养门客,与其父兄相比并不逊色。也有一定声望。孙策将印绶亲自传给孙权,语重心长的对他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所以,让孙权继位,保住江东的基业还是比较稳妥的。


第四、传位给孙权,也是为保全自己妻儿的性命,孙策对张昭说:“若是权即位,吾儿尚可保,若是吾儿即位,或权死,或吾儿死。”

意思就是我的孩子还年幼,如果孙权即位,两人都可以保全性命,但是如果我的孩子继承位子,如果一旦出现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那么自己儿子就悲惨了,成傀儡不说,一旦怂恿孙权继承大统,那么到时候孙权为了江东到底是要不要取而代之呢?也是很为难的。

且看孙权,自幼英武果断,胆略过人,知人善任。孙策死后,孙权继承大位,成为江东的领导人。

孙权比孙策还现实,自己就是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保住地盘是目的,能扩大领土就是很开心的事情。统一天下?不存在的,不是我所干的事情。就这样孙权即位后,一步一步扩张自己的领土。200年,孙权即位之初只有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四个地方。下图孙权即位之初的地盘



孙权历经二十年时间,将地盘扩张到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总数达到二十多个郡县。

可见孙权还是很厉害的,没有辜负孙策对他的期望。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号称80万大军,夷陵之战击败刘备的70万大军。稳固江东局面。掌管东吴长达51年。怪不得连文武全才的辛弃疾都两次作词称赞孙权。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小王看三国



为什么不传子很简单,很无奈。

第一,子少。孙策死时才二十六岁,孩子最大也不过十岁。但还有执拗爱抬杠的会说不到一岁当皇帝的也有,传给儿子有何不可?那我就告诉你

第二,此乃乱世,人心险恶,可能大家对乱世没概念。那是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人人为功业为性命不惜一切的时代。屁大的孩子能领导谁,什么都不懂能决策什么?不是有人辅佐吗,是有人辅佐,但人家辅佐你是帮你出主意不是帮你拿主意。帮你拿主意下决定时实权就不在你手里了。不在我手里没关系啊,托付给忠臣我长大还给我就行了。你以为政治是童话吗?且不说此人是不是忠臣,先说别人服不服。比如托付给张昭,周瑜不服,孙权不服怎么办?不服就要搞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往往没有深仇大恨却是你死我活。如果孙权把辅政的搞下去了,那辅政者的后台孙策的儿子也得下去。如果辅政者把孙权弄死了,后果更严重,等于孙策的儿子把孙权弄死了。接着孙权全家都得死,辅政者也害怕孙策的儿子长大后一家亲和他算账干脆你孙家全完蛋我来做东。又有人说可以多弄几个辅政大臣相互制衡啊。相互制衡的结果就是相互扯皮不办事。因为没有决策者。再强调这是乱世,内斗的结果就是能人或死或逃江东基业迅速瓦解。

第三,孙权有勇有谋,果敢决断见识不凡可当大任。事后也证明了孙权不但知人善任而且漂亮滴守住了江东基业。赤壁前夕,面对曹操二十多万大军压境的危局,只有不足五万兵力的东吴,张昭主降,周瑜主战,孙权不但能做出正确决策而且能凝聚人心度过此劫不愧生子当如孙仲谋!

最后,说说喷子们喷孙权老年昏聩肆意妄为这事。人无完人,孙权那处境那地位换做喷子们恐怕你们腐败得连秦二世都不如,别只顾抓着人家的污点喷了。再说个深层次的原因。从汉末到唐武后武曌,一直是士族门阀的时代,特点之一就是世家大族可劲的造可劲的作。看看袁绍,刘表,王羲之等世家大族那排场,连司马炎都公开支持王恺石崇斗富。身为皇帝的孙权老来奢靡腐化很正常,别说老年青年世家子弟奢靡都很正常。连一向鄙视想遏制世家大族的曹操到了晚年也是铜雀台欢乐颂。所以孙权晚年的混账不代表也不影响他年轻时期的英明。梁武帝李世民李隆基晚年都是混账。


明理很难


孙策死于公元200年,年仅虚岁26岁。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最多也就10岁上下。在群雄割据的情况下,让一个10岁的小孩子继承江东?孙策脑子又没被门夹。

史书记载孙策临死前的遗言是:

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可见,孙策的目的,就是让孙氏家族凭借江东地区坐观天下成败,形成割据一方的家族势力。他对孙权的评价是,打天下你不如我,坐江山我不如你。那么,如果换成最多10岁的孙绍继承,还能坐江山、打江山么?当然不能。

孙策未必就是把兄弟之情放在父子之情上面的。如果有机会,他也许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坐江山。问题是自己儿子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啊。十岁蒙童统领六郡,文武百官能服气么?弟弟孙权、孙翊能放手么?就算大家都同意,上游的强敌刘表会客气么?

所以,孙策这里让弟弟而不是儿子继位,既符合整个家族、整个势力的利益,也符合他自己子孙后代的利益,没什么奇怪的。


天外村药房


江东基业开创者、一代枭雄孙策,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不是不偏私,而是迫于无奈,为什么?

三国孙策,父亲是鼎定大名的孙坚。孙策,当时在三国江湖人称“小霸王”,娶了江东美女大乔,吴地人亲切呼之为“孙郎”。

孙策脱离袁术后,带领父亲残兵旧部,回到老家江东。眨眼数年之间,二十几岁年纪轻轻,就建立起了称雄一方的江东基业,是个人物!

△小霸王 孙策(剧照)



孙郎的“好基友”,就是周郎了。周郎即是周瑜,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大小乔是亲姐妹,是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孙策与周瑜,除了是“好基友”,还是“连桥”关系,一个姐夫,一个妹夫。

△周瑜、孙策(剧照)



孙郎,周郎,都是少年英雄,且都三国里的帅哥级人物。孙策江东霸业玉成,到死不过26岁;周瑜24岁时,就已是东吴大都督,千军万马,指挥若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美女配英雄,都是二十啷当岁的年龄,意气风发,英气逼人……后来连一代文豪苏东坡,都羡慕不已……


△江东美女 大乔小乔(剧照)





然后,天妒英才。

小霸王孙策,26岁就驾鹤西去;后来,赤壁之战杀的曹操几十万大军 丢盔卸甲的周瑜,仅仅36岁也溘然长逝。

三国乱世,弱肉强食。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得适应时势。所以,孙策临死前,没把江东基业传给自己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弟弟孙权。

古代继位惯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子在前,兄弟在后。有子传子,无子传弟。

既然孙策自己有儿子,为什么不传位儿子,而是传位弟弟?这里面有几点客观原因:

△孙权(剧照)



1、传位幼子,江东不稳

孙策死时,年仅26岁,儿子不过10岁。若传位幼子,主少国疑,君弱臣强,则江东权力核心必引发动荡。江东文武悍臣,一个娃娃是镇不住的。另外乱世凶险,刘备、曹操等都是饿狼,虎视眈眈,娃娃如何斗得过枭雄们?

2、传位弟弟,明智之举

孙策临终前说过一段话: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孙权不如我;举贤任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孙权。可见,孙策眼睛毒。孙权天资聪慧,精权谋,善用人,当人君的好料。事实也证明,孙策没看错,孙权开创了一番帝业。

3、孙母期望,爱子有心

除了以上主要原因,还有孙策之母吴国太,也是希望小儿子孙权能继位的。吴国太对这个18岁的小儿子孙权,宠爱有加,也不乏存有作为母亲的几分偏爱。再有,孙策是个孝子,待母至孝,也不想违逆了她老人家的心愿。

试想:若孙策有子成年,足以担负起江东大业,孙策也不至于传位弟弟,只因乱世残酷的斗争形势所迫,实为无奈之举。


峰子奇观


孙策让弟弟孙权继承江东事业,这是走了一步好棋。如果让他的儿子继承事业,就会是一步臭棋。孙策是孙坚的儿子,他死的时候只有26岁,一个26岁的青年,他的儿子还不到10岁。如果是太平年景,一个几岁的孩童继位,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那个时候是天下大乱的汉朝末年。虽然董卓已经死了,但是曹操,刘表,刘璋,马腾这些诸侯都在,大家都是枭雄,个个卯足了劲想做天下的霸主。这就相当于有一个角斗士场,只要你的力气稍微弱一点,你就被其他人淘汰了。

可见,当时的局势是很凶险的,斗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孙策如果把位子传给儿子,那些江东大将会不会服从于他?不说这些跟随孙家多年的大将,就是弟弟孙权,会不会听命于一个黄口孩童?孙权当时已经有18岁,在战场上立过功,也结交了很多名士,与很多将领都熟悉,可以说,孙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威望。把江东的基业托付给孙权,比托付给儿子来的更稳妥一些。

假设孙策为了给儿子上位,强行把基业传给儿子,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孙权会联合其他将领,把自己的儿子废黜。这样的话,孙策的儿子就会性命不保。如果为了避免儿子被废黜,就应该事先把孙权除掉,可是这样就陷入了内乱分裂。内乱和分裂,则会削弱江东的实力,让其他的诸侯乘虚而入。这样看,把位子传给孙权,是最合适的选择,是最佳的一步棋。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是正确的,孙权开创了一代帝业。


怀疑探索者


孙策死的时候,儿子很小。虽然历史没有记录其子年龄,但孙策死的时候才26岁虚岁,其子年龄最多八九岁或者更小。

当时,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地区,世家还没有完全臣服,山越叛乱不断,荆州杀父之仇未报,这一切,对于朝气蓬勃的孙策来说不是问题,甚至可能利用北方官渡激战正酣的重大机会从曹操头上捞取更多利益。但是,孙策死后将江东交给儿子就不可能了。

这么小的儿子,不可能掌握权力,军权政权都将落到他人之手。这样的危局之下,儿子能不能渡过?掌握的权力的外臣谁可以信任?

孙权不一样。孙权已经十八岁了。孙权跟随孙策。为人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崇尚侠义,喜欢供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常参与孙策军内部决策,才能令孙策自叹不如。建安元年十五岁的孙权被任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为茂才。又代理奉义校尉。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庐江、豫章二郡。

至少,孙权经过四五年培养,基本胜任继承人,何况还有周瑜张昭的辅助。


四川達州


为什么孙策一定要选孙权,而不是儿子或者其他兄弟。首先,孙策死的时候刚二十六岁,就算古人早婚早育,那么他的儿子孙绍也仅仅是个十岁的娃娃。如果孙策执意要传位给自己儿子,在一个根基不牢,还有外敌随时入侵的情况下,孙绍能保住位置吗,孙策心里很清楚。可能会出现刚抵抗过刘表的入侵,曹操就来了。曹操不来,刘备也会打着小算盘。况且像李术之辈在孙策一死就反叛的手下,孙策肯定不忍心留下大乔等妻子们以及孙绍孤儿寡母被他们欺凌。

中国历史上少儿继位大统的皇帝屡见不鲜,但是他们要想保证国家政权平稳过渡,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国家不能有内乱,换句话说就是逝去的皇帝不能留下的是个烂摊子,否则新任的皇帝地位是不牢固的。远的不说,汉献帝就是个展现在孙策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另外,孙策此时离成为帝王还远着呢,他只是一个被人天天盯着的六郡的军阀而已。

那么,为什么是孙权呢?首先孙策很喜欢孙权,孙策和孙权都有孝友的共同特点;第二,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每次,孙策和孙权谈论谋略,孙策常常自叹不如;第三,孙权和孙坚、孙策一样,好侠,养士。能好侠,就能义名远扬;能养士,就能团结名士。所以面对这样能文能武的兄弟,孙策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与其交给儿子被别人吞并,还不如交个自己的弟弟放心,毕竟肉烂在锅里。


将心向明月


诚邀,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周朝时期就已经确定,为何东汉时期孙策去世时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孙权呢?小编以为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

少年登基的皇帝多是傀儡,这是历史给孙策的经验教训!

远的不说,孙权所在的东汉末年,接连登基的汉少帝,献帝都是少年天子,汉少帝登基时期东汉中央的影响力犹存,然而他们的下场如何?少帝被权臣董卓所杀,献帝当了一辈子傀儡,最终郁郁寡欢。孙策虽狠,但多少还是父亲,为自己的孩子考虑,也为东吴的未来着想,孙策不得不把权力给了已经20岁的孙权。

也许有的客官会会说,康熙汉武不也是少年登基,人家也是一代明君,这就得牵扯到小编下面想说的,也就是现实因素。

什么现实因素呢?据《三国志》记载,孙策去世时,孙策的儿子孙绍才刚满周岁。emmmm....康熙汉武帝登基时好歹也会说话了,所以孙绍实在太小,小的让东吴的文臣武将难以听命,甚至有不臣之心,所以在汉末乱世之中,孙绍并不是一个好的继位人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其实是一个关系东汉制度的好问题。先说孙策的官爵。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 建安三年(198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之后孙策与曹操逐渐交恶,而孙策200年就去世了。因此讨逆将军、吴侯应该是孙策的最终官爵。所以《三国志·吴书》孙策的传记就是孙讨逆传。

讨逆将军是一个将军号,这没有世袭的先例。但吴侯当然要世袭的。具体的继承办法,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置后律》说的是比较清楚的:

  • 疾死置後者,徹侯後子爲徹侯……

当然,如果没有嫡子或没有儿子,情况会比较复杂,父母兄弟都有继承资格。但孙策是有儿子的,叫孙绍,孙策去世时年龄不详。但不管多大,他都应该继承孙策的吴侯。因为无论天下多乱,礼法还是礼法。孙策的爵位就应该由孙绍继承。

但如果孙绍还是孩子,继承了吴侯也无法获得将军号或其他官职,就无法统领江东之众。于是孙策就把孙权叫过来,“佩以印绶”,就是把官印交给他,让他主持大局。这个配以印绶,只是个符号,表示孙氏内部进行了权力交接。正式的官衔还需要朝廷认可,才真正具有效力。之后:

  •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这是说,曹操上奏汉献帝,请求批准孙权为讨虏将军。我们知道孙坚是破虏将军,孙策是讨逆将军,让孙权来做讨虏将军,这个将军号就表示中央研究决定了,认可你来统领江东——但将军号的选择上又强调了,这是中央的决定,你不是继承了你哥哥的将军号。更重要的是,汉廷并没有封孙权为吴侯。这是比较合理的。第一,孙绍在,孙权没有权利继承吴侯。第二,孙权当时还没有立功,不应封侯。

一直到赤壁之战以后的209年,曹操才“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这个时候孙权资历稍深,然而南昌侯当然比吴侯级别低。换句话说,曹操主导的汉廷始终没有承认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吴侯。这样以来,江东的情况就比较微妙了。孙绍渐渐长大了,他是吴侯的继承人;孙权是实际上的江东之主,却只是个朝廷封的南昌侯。

孙权这人心眼也很小。到了229年自己称帝了,把孙坚追尊为武烈皇帝,但是只追尊孙策为长沙桓王,就是表示我孙权是直接继承孙坚的基业。这时候再把孙策的儿子孙绍封为吴侯——你不是要继承你爸的爵位吗,那我给你。

总之,孙权只是继承孙策了对江东部众的领导权,是当时权宜之一。孙权始终没能继承孙策的爵位,孙策之子孙绍长期保留着对孙策爵位的继承权。这也是江东内部政治的一条隐线。


在野武將


孙策之死,有好几个点很值得拿出来说一下。孙坚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其中孙朗的寿命不明,孙权活了七十一岁,孙策活了二十六岁,孙翊活了二十一岁,孙匡也是活了二十几岁。

孙策平定江东后,汉朝廷(其实是曹操)派使者刘琬去给孙策封官加爵的时候,刘琬见了孙家人,就对别人说:我看孙家的兄弟个个才华出众,能力很强,但在我看来,寿命都不会长,只有孙权有大贵之相,肯定能活得最长。

这个确实是蛮奇特的,孙家兄弟就只有孙权寿命长,而其他人的寿命又是特别的短。我们先来看看孙策是怎么死的,有一个人算出孙策必死,那就是郭嘉,当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的时候。

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孙策打算袭击许都抢走汉献帝,而曹操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守卫许都,曹操也很着急,在这个时候,郭嘉出来说话了:孙策刚刚拿下了江东,把江东的那些豪强都杀掉了。

而这些豪强都是有门客的,再加上孙策这个人为人轻率,疏于防备,那么只要有刺客去刺杀他,肯定能得手,我认为,孙策一定会死于刺客之手,果不其然,孙策在丹杨山打猎的时候。

被许贡的三个门客给射中了,伤得很重。郭嘉能算到孙策会死这个不奇怪,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呢?所以就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这三个刺客其实是郭嘉派过去的,甚至说是郭嘉与东吴的人联手做的,否则时间怎么能这么巧呢。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孙策为什么是让孙权来,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呢,在说个之前,我们得说一下大乔只能是孙策的妾,而小乔只能是周瑜的妾,因为他们是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

而孙策和周瑜是生于公元175年,他们不大可能到那个时候才娶妻的,而且大乔小乔,是他们攻破宛城之后纳的。孙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年纪自然不可能大,顶多就是几岁。

而此时孙权是十九岁,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江东的武将谋臣不大可能跟着一个几岁的主公的,即使孙策想立自己的年幼的儿子做为继承人,那么其他人也会拥立孙权的,所以孙策别无选择,只能立孙权为继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