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战时期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为何俘虏不反抗?

历史思想家


很正常,苏联打的是“晚期鬼子”,这帮人与战争初期的死硬分子简直两码事,连陈赓大将在战争末期都分析出来了——抗战初期想抓个鬼子俘虏都难,抗战末期小鬼子日薄西山了,俘虏是越抓越多。


日本俘虏凭什么在苏军面前反抗?现实并不是抗日神剧,日军更不是无脑只会喊“天闹黑卡板载!”的傻缺,当狂热的军国主义情绪退下后,他们没有理由为了寻死而反抗。毕竟华西列夫斯基的流氓军团,是机械化的钢铁大军,而且苏军出兵没几天,天皇就投降了。

而且有一点很重要,“招核男儿”也是分档次的,可划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鬼子作战最勇猛,他们从小进行着军事化训练,在军队中也面临着极为严酷的晋升制度,对国家忠诚对部队服从,甚至不少人还是退伍后再入役的“上等兵”,日本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兵长”的职务。

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相当顽强,军事素质非常BUG,战斗意志极为坚毅,死了也要扯手雷的就属这帮人最多,往往拼到最后一兵一卒。像平型关大捷就属于这种早期鬼子,虽然只是个二线部队,战斗力却非常惊人,八路军不仅没捞到一个俘虏,打扫战场时还被对方的决死反弹造成了沉痛的伤亡。

当这批早期的鬼子逐渐开始消耗之后,中期鬼子便上台了,他们大多属于战争早期被诸如“南京大屠杀”、“攻克武汉”这类宣传给煽忽参军的,拥有合规的训练流程,也经历过不少大场面,再加上日本国内本就有的“义务军事教育”,饱尝了前辈荣光的他们脑子给冲得浑浑噩噩,一心想要建功立业。

这个时期的日军训练标准,从他们的子弹消耗指标上就看的出来,日军新兵需要训练一年,新兵每月实弹训练用弹不低于150发,机枪不低于300发,步兵一年训练耗弹不允许低于1800发。而且他们练的还不是死靶,许多有经验的老兵会负责帮带,他们会制造出各种颇具难度的训练内容整治新兵,甚至开上战场后,还会找寻活人练胆。

到了战争的后期,日军战略上日薄西山,资源上面日益枯竭,他们急于推出更多的兵力去填补战争缺口,因此便有了“晚期鬼子”。

晚期鬼子许多人就是凑数的,他们要么是给逼上战场,要么就是不得不参战,这时候热血青年们已经给煽忽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油盐不进的玩意儿。比如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父亲,人家要他上战场,结果他打死不从哇哇大哭,征兵的就把他放过了。

这期间有不少在中国工作的日侨,比如煤矿、企业、开垦团的日本人都参加了日军,以维护帝国大厦之将倾,这其中还有不少中国出生日本人,以东北为多,他们中间许多也属于被关东军逼上战场的——对方来了个带刀军官,往中学讲台上一站,说了些听不懂的话,男生们便稀里糊涂的成了关东军士兵。

苏联军队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帮“晚期鬼子”,日本关东军曾经的辉煌早已过去,他们在连年的大战中输出了很多骨血,许多精锐人员都被“置换”,要么去了太平洋送死,要么送回国内防御本土,剩下的关东军千疮百孔,完全是被抽了脊梁的散沙。

光战斗力不行还没什么,毕竟整体架子还在,但晚期关东军还遇到了严重的“士气”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许多关东军新招纳的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战争为何物,中国东北地区在整个战争时代都是极为和平的——远比饱受大规模轰炸的本土和平,几乎没遭到什么像样的打击,这里长期以来都是日本的大后方。

这种和平环境里,关东军精锐人员被抽走,剩下的侨民和殖民则根本不懂战争为何物,而关东军高层也是一副被发配的德行。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是山田乙三大将,他在1944年7月才被任命为关东军司令,他上任后开始大张旗鼓的修筑防苏工事,强征劳工,还对731的细菌战进行支持。

按说山田乙三做的挺勤恳的,他资历还老,但战争后期关东军完全是被本土抛弃的姿态,日本高层与苏联进行连场外交斡旋,希望苏联不要撕毁条约对日作战,然而这些国际动向以及台下局势没有任何人知会山田乙三,日本政府好似把直面苏联的关东军给遗忘了,连苏军对日摊牌的最终斡旋结果,日本政府都没有告知关东军。

结果,苏军在8月9日凌晨准点对关东军发起了进攻,华西列夫斯基很早就已秘密的到达了边境并完成了进攻部署,而对局势毫不知情的山田乙三,却在当晚喝了大半夜的花酒(一说是参加关东神宫奠基仪式,仪式在晚上准备了歌舞剧),等他搞清楚局势的时候,报纸的号外都出了。

这种被国家抛弃的局面,让本就乱七八糟的关东军官兵的士气瞬间崩溃,尤其是此时日本已经连续遭受到两颗原子弹轰炸(广岛原子弹在6日爆炸,长崎原子弹在苏军进攻的上午爆炸),“故乡盛开的蘑菇云”确实太令人沉痛了。

面对矛盾不已的关东军,华西列夫斯基的军队势如破竹,近乎碾压式的干掉了一切敢于螳臂当车的日军,彻底让关东军印上了“恐苏症”,简单说就是被打怕了。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9日的轰炸以后,天皇明显想开了,他在15日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让关东军上下更是陷入了懵逼的境地。

为什么懵逼呢?因为这帮“晚期鬼子”已经知道末日来临了,但他们中间却又出现了不少死硬分子,哪怕裕仁天皇都宣布投降了,他们仍然以“尽忠”、“决死”等情绪坚持着不投降。

当时山田乙三的司令部就陷入了这种矛盾,天皇喊停战了,但直到16日他们还在讨论何去何从,一帮人坚持认为“大本营没有将命令发给关东军,这不过是苏军的广播”,所以要“宁可玉碎也要抵抗到底”。

结果山田乙三的参谋长秦彦三郎站出来说:“军人难道除了服从天皇陛下的命令外,还有别的忠节之道吗?如果谁再继续要抵抗,便请砍下我的首级再去吧!”

就这样,关东军高层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投降的命令,但此时事情还没完,山田乙三并不甘心于失败,于是他想办法拖延了命令的传达。因此许多部队并不清楚该干什么,有的想投降,有的坚决不肯。或者军官想玉碎,士兵不肯送死,别说抵抗苏军了,连逃兵都大把存在。

谁都知道现在“大日本帝国”已经完蛋了,连苏军都在落井下石,那么还有什么好打的呢?“晚期关东军”本就远离本土,许多人还是在中国长大的,对天皇的忠诚度自然远不及本土。现在天皇都投降了,让他们继续抵抗?满洲日本人脑袋里难道塞了糠么?

不过,也确实有不少脑袋塞了糠的,苏军报告,一直到19日都有日军继续抵抗,为此还对日本投降政府表示了抗议,到21号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渐减少。实际上,早在抵抗初期,关东军的士兵就有许多被忽悠着或强逼着,用血肉之躯去炸坦克、当人弹,英勇的早死了,剩下的全都是怨念,能活着投降,其实是好事儿。

这个时候的“晚期关东军”士气粉碎,理想垮台,国家完蛋,家园毁灭,部队战败,前途暗淡,可以说全世界再找不到比这衰的军队了,他们何必再去抵抗?只能认赌服输,老老实实的做个俘虏,否则T34的履带下可没有冤魂。


王司徒军武百科


二战末日,开启“无双模式”的苏联巨熊,挥百万雄师,挟钢铁洪流,一路浩浩荡荡的赶往中国东北,剿灭啃食中国的日本“害虫”。

手持“三八大盖”,脚踩橡胶鞋底儿的日本军队,在苏联装甲师的炮火之下,被轰成了“神户牛肉渣”。

面对苏联巨熊犹如摧枯拉朽般的强势进攻,日本天皇终于显露出了“怂逼本性”,单方面宣布投降苏联红军。

就这样,苏联红军在短短数月之内,俘虏了整整50万日本关东军!

我的乖乖,50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孔捷的话说:“给李云龙50万部队他敢解放全世界!”

莫说是50万名恶如虎狼的日本关东军,就是50万头猪,管理起来也是十分的麻烦。

但是苏联红军竟然仅仅派了几千名苏联红军就把50万日本军队平平稳稳的押送到西伯利亚作苦工了,一路上基本没有冲突,也没有反叛,就像湘西赶尸一样平静,难不成苏联红军真的有“心灵控制”的本事?

二战结束后,被遣送回日本的关东军俘虏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败于苏联军队之手的日本关东军在钢铁铸就的坦克大炮的血性屠杀之下,早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决心,被俘虏的50万日本军人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反抗,因为无力的反抗很可能会招来苏联军队的大规模屠杀。

据说有一小部分被俘虏的日本军人试图反抗苏军,“脑洞清奇”的苏联军队用坦克将这些日本军人来回碾压,直至压成“鬼子口味的肉饼”,其余的日本俘虏被吓破了胆,没有人再敢反抗。

另外,苏联红军把日本军官和日本士兵分开押送,没有了长官的日本士兵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在没有“领头羊”指挥的情况下,日本俘虏犹如一盘无法聚合的散沙。

最后,如果你认为反抗结果是“死”的话,未免把苏联红军想的太简单了,苏联人不懂得什么是“优待”俘虏,他们会将试图反抗的俘虏折磨致死。

据说在押送日本俘虏到西伯利亚的时候,苏联军队为了减少日本俘虏的数量,在冰天雪地中扒光俘虏的衣服,并且断绝他们的饮食,无数的日本俘虏死在押往西伯利亚的路上,一路上尽是被饿死、冻死的日本俘虏的尸体。

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本俘虏连生存下去的力气都没有,又何谈抵抗呢?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待宰的羔羊罢了。

而且你必须知道,这时候的关东军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皇军之花”了,其精锐早就被抽调一空,大批人都是新兵蛋子,意志力不强。若是当年的关东军,或许还会有人出来热血一番。大不了就是死吗,那时候的日本士兵可不怕死。如今的这些士兵,没那个勇气,更何况连天皇都已经投降了,他们连为天皇效忠的借口都没有了,更加做不了什么了。


白话历史君


在第2次世界大战苏联对日本宣战的时候,日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这个情况下,苏联的钢铁洪流已经让日本人溃不成军,通过诺门罕的战役之后日军就见识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已经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所以说日本人即便是面对于希特勒的邀请也是不敢动弹的道的。

日本人心理上已经觉得自己失败了。

并且日本的外交官一直在莫斯科,希望苏联军队不要参与美国和对于日本的战争,但是苏联还是参加了战争,

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将所谓的关东军打得屁滚尿流,7天时间内就彻底瓦解了日本军队

日军对苏军是产生了非常强大的恐惧心理。

可见苏联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比美国的原子弹还大,日本这个国家一向是欺软怕硬的,说的好听点就是敬畏强者。

而苏联人的做法一直是非常的简单的粗暴的,日本的士兵一旦敢于反抗,那么基本上就会被干净利落的枪毙掉,苏联人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

所以说日本军人对苏联军队非常的敬畏,根本就不敢反抗,

而且,在战争最后,日本天皇早已经发表了投降诏书,所以说日本的丈夫面对苏联人也是非常的乖巧,他们并不是想找死的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类的从众心理。在战争年代,几个苏联士兵就能够押送一群日本人。而要有一个日本战俘发难,其他战俘可能也会顺势逃走,但是毕竟会有人死伤,谁也不会做第一个,自然他们也不敢反抗,中国人有从众心理,日本人同样也有。


武经总要


日本鬼子只要是投降就不抵抗了,麦克阿瑟玩“漂儿”,只带了几十个非武装人员去日本接受投降,一下飞机麦克阿瑟惊呆了,日军派了两个师团(两个军)数万人沿街警戒,沿途的老百姓安安稳稳鸦雀无声,麦克阿瑟立马看出这个民族的优秀素质,因此铁了心扶持日本的发展,使日本成了美国的“铁杆”盟友


792突击步枪


二战时期几个苏联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虏,而俘虏为何不反抗?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苏联的钢铁洪流,崩溃了大多数日本兵的心里防线。

苏联对日作战时,刚经过卫国战争的苏联士兵,武器装备先进,有大量的坦克和大炮,以及大量飞机,经过卫国战争洗礼的苏联军队战斗力也非常强悍。

苏联对日本关东军发动攻击后,上百万大军、成千上万的坦克装甲集团的突击,使日本关东军迅速崩溃,短短几天,东北就失去控制。苏联强大的火力,使很多日本士兵产生心里阴影。



第二,日本关东军的士兵,大多由拼凑而来,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弱。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已经是二战末期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日本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为了调集足够的兵力与美国作战,大量关东军精锐师团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二战末期,为了阻止美国登陆日本本土,日本进一步把大量的关东军抽调回国。

苏联对日作战时,原来的精锐关东军早就名存实亡,关东军被抽调后,为了补充兵员以壮声势,日本把很多作战负伤已经复员的老兵、伤兵、孩子拉来充数,甚至让伪满洲国的伪军穿上日本军装充数。

这些士兵本来就战斗力薄弱,训练有限,战斗意志差,被苏军俘虏后,哪还有心思反抗。



第三,日本败局已定,反抗无用。

此时的日本败局已定,太平洋上日本节节败退,美国舰队已经逼近日本本土;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中国和同盟国军队已经发起全线反攻,此时的日本就是垂死挣扎,败局无可挽回,日本兵被苏联俘虏后,即使反抗又有何用?没有武器的日本俘虏一旦反抗,只是自取灭亡。

苏联对日作战短短一周,日本天皇便下诏书宣布投降。



结语。

日本俘虏不反抗,是因为二战末期日本士兵战斗意志薄弱,日本败局已定,反抗强大的对手意味着自取灭亡,所以,即使只有几个苏联士兵押送日本俘虏,俘虏也只得乖乖的听话。


津城沐雨


这种东西其实过于捕风捉影,大概在十年前吧,我就记得有这样的标题了,说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几个日本兵押送一群老百姓,当时发文的小编也是痛批那些百姓的麻木之类的,明明只有几个日军,什么宁可被杀也不反抗。我不知道这类小编是个什么心理,能说出这类话。

这类问题呢,其实和上面说的日本兵押送老百姓其实是一个性质的,为了吸眼球,没有什么实据去说明人麻木,即便麻木,也有那么多战死沙场的将士。但我不知道问答里面出这类问题是啥意思,钓鱼么?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几个苏军押送一群俘虏,俘虏为什么不反抗,这么说吧,负责押送的苏军几个人,乃至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兵力,这只是负责押送的,而实际上呢,大街上还有没有押送任务的全副武装的苏军,你一反抗,就都过来了,而且他们还有枪,你俘虏顶多是抢两把枪,有啥用?

人家日军都已经是战俘了,说明的是,人家已经奉天皇之命放下武器投降了,这会儿他们没有什么反抗意志了,再反抗不成大逆不道了,你把天皇面子搁哪了?天皇说话你当耳旁风了?好不容易听见一回天皇说话,还不顺从。天皇已经命令他们解除武装了,就该做俘虏该做的事了。

说到底呢,其实还是怕,你是俘虏,你没枪,你俘虏再扑腾,也就那几个人,几个押送士兵没打过他们不要紧,呼呼啦啦可以过来一群人,还全副武装,到时候等着被炮刑还是凌迟呢?再说你都投降了,你还反抗干嘛?投降不就是为了保命么,你难不成你还作死么?

别管是哪场战争,其实都不会出现几个人押送一群俘虏的事情,即便是有,他也是确定在有充足的援兵的地方,你一个班押送俘虏,道路两旁有一个营的兵力在那看热闹呢,你要说三五个人押送两百号俘虏,走二百公里去战俘营,估计这战士都不会接这任务。


军武文斋


反抗?在西伯利亚你反抗了也逃不出去,反抗的话老毛子就把所有俘虏全突突了,老毛子下的了这个手


列别金


不仅仅是日本士兵,各国的士兵在被俘后都很少反抗。

军人最重要的是战斗意志,战败被俘,战斗意志彻底垮了,反抗毫无意义。

古人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胜利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