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毒刺劍客


在朱元璋手中,朱棣是永遠得不到皇位的,靖難之役的產生也不能全讓朱元璋一人背鍋。為什麼說朱棣永遠得不到皇位呢?因為比他優秀的皇子有很多。

朱棣正常繼位的可能是非常渺茫的!

朱標的命運是悲慘的,如果他從西安回來後不生病,那麼皇位必定是朱標的,別人動不了,也沒有能力動。朱元璋很早之前就把朱標選為了接班人,並且一直悉心教導,手把手培養後繼之人,只可惜朱標死了。朱標死後,太子之位空缺,其中最有可能做太子的就是秦王朱樉,再怎麼排,馬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也會比庶子朱棣更有可能。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哪一個不是手握重兵,哪一個不是戰功卓著,朱元璋曾在左順門召見大臣,說道:“我都已經老了,太子又去了,現在該怎麼辦?”有一個學士叫做劉三吾的說道:“周制,嫡子死,立嫡孫!”朱元璋又問:“那燕王朱棣怎麼辦?”劉三吾說道:“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

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秦王、晉王都懂父親的意思,朱標是他親任的接班人,就算死了,也應該有他的兒子繼任。為了更加能符合宗法大宗,朱元璋將呂氏改為繼室,其長子朱允炆便符合嫡長子的大宗,順理成章的繼任皇位。

為什麼嘛朱元璋這麼器重朱允炆?朱元璋曾經評價過朱允炆:宅心仁厚、頗有父風!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身上是有朱標的影子的,一個曾經被親任的太子有了風格、形象的繼承人,那他必然是很讓朱元璋開心。二來,朱允炆聰明好學,頗有政治才幹,作為太子之後,朝中大臣紛紛倒向太子,這也是其巨大的政治優勢!

靖難之役

朱元璋曾經問過朱允炆說:“我把你的叔叔們都封為藩王,如果有人叛亂,他們便會帶兵勤王,保護你的安全!”朱允炆問道:“那如果藩王叛亂該怎麼辦呢?”朱元璋沉默了,他還沒有想好後路,於是他反問朱允炆應該怎麼做,朱允炆回答道:“招撫削藩不成就威逼,威逼不成討伐!”朱元璋點頭稱是。

只要冊立朱允炆為太子,就必須面度來自藩王的威脅,這一點朱元璋肯定明白。朱元璋冊立的藩王有很多,將應天府如眾星拱月般的供出。其目的也是明確的,就是分散藩王實力。另外,太子長期的參政使得其在朝臣當中的威望很高,外加自己有親軍在手,完全可以對抗部分藩王,況且秦王、晉王都已經離世。

朱元璋死後,藩王遵詔不得入京,朱允炆順利繼位,但是他削藩決定做的太草率了,以至於引火上身!靖難之役有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朱允炆繼位之後,部分藩王雖然心有不平,但是早已經默默接受了這個現實,畢竟朱允炆做太子又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藩王相對來講還算老實,這一切的變故都是從朱允炆貿然削藩開始的。

朱允炆想削藩的念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當他在做太子之時,就曾經與自己的謀士討論過削藩事宜,他繼位之後便開始著手削藩。他爺爺朱元璋給他留下的一手好牌,卻被他給打臭了!

朱棣的謀反,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朱允炆削藩太厲害了。從即位後不久,朱允炆就實行霹靂手段,幾月之內讓幾個藩王成為庶民,劍鋒直抵藩王之中勢力最大的四叔朱棣。在任何緩和條件都不能奏效的背景下,燕王決定“清君側”。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失敗是出乎意料的,朱允炆在前期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但是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朱棣卻一路勢如破竹。四年之後的一把火,燒掉了所有與朱允炆相關的訊息!

總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棣根本排不上的,哪怕朱棣是真的有能力。但是朱棣謀反也是有原因的,朱元璋派怕是沒有想到,自己給朱允炆留下了那麼好的基業,朱允炆都能輸。歷史就是這樣,我們只能滿懷過去而珍惜現在,對未來的種種,又豈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