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標太子不早亡,朱棣敢反嗎?

楊六郎hnesf


如果朱棣的大哥順利即位,他還會造反嗎?朱棣:找不到藉口

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後急於削藩,直接威脅了朱棣的利益,於是他便以“清君側”為藉口,攻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向,朱棣自立為帝。如果朱棣的大哥、前太子朱標登基,朱棣還會造反嗎?不會,也不敢,因為朱標是歷史上少有的完美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沒有之一。他的出生就讓朱元璋無比高興,當時正是朱元璋攻打金陵的關鍵時刻,聽聞第一個兒子出生,心中倍感欣慰也備受鼓舞。新生命總是代表著希望,朱元璋一鼓作氣,率領明軍攻下南京,朱標也在朱元璋心中也佔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古代,太子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只等著繼承皇位就可以了,很多太子都成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比如隋朝太子楊勇被楊廣奪權、唐朝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但是朱標到病死的那一刻都沒有受到威脅,只因為朱元璋太喜歡這個兒子了。

朱標受到朱元璋喜愛不是沒有原因的。他有明君之相,胸懷寬廣,父親對功臣痛下殺手的行為朱標是反對的。朱標多次勸諫,主張以“平易之政”來治理國家。當時明朝局勢穩定,朱標的勸諫也是恰逢其時。所以朱標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賞識,也贏得朝中大臣的支持和尊重。

相反,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就差得遠了。在削藩一事上就可以看出朱允炆是咎由自取。削藩一事,就算朱標即位也要進行,但絕不會像兒子朱允炆一樣殘忍。朱允炆削藩曾經將湘王逼死,還有的藩王被軟禁或者貶為庶民。在這種情況下,朱棣為了自保,也是被逼造反。而且,朱元璋在意識到朱允炆的能力欠缺之後,又殺了一些功臣,以確保朱允炆的地位能夠穩固,這無疑從另一個方面為朱允炆樹立了敵人。

而朱標在活著的時候就願意保護兄弟。朱標作為長子,多次為犯下錯誤的弟弟求情,有大哥風範。比如秦王、周王有了過錯,朱標“輒調護之”,主動保護弟弟。再如晉王,“有告晉王異謀者”,也就是說有人狀告晉王謀反。在這種情況,朱標“為涕泣請,帝乃感悟”,為救弟弟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太子,應該也就朱標一個人了。

綜上所述,如果朱標沒有病死而是順利繼位,他首先不會對藩王處罰如此狠毒,不會引起藩王如此強烈的反抗。其次是朱標在朝中文臣武將中威望較高,獲得的支持也多。最後是朱標對待弟弟的感情較深,對很多弟弟有恩情,這讓朱棣也找不到“清君側”的藉口。

綜上所述,如果朱標即位,朱棣造反的可能性很小。


聊點野史H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造反,也不會有造反的理由。原因如下:

1、朱標的嫡長子地位不容撼動;

2、朱標有足夠的政治經驗掌控全局;

3、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晚年的拔刺舉動可能不會熾烈如斯,朱標會有足夠好的幫手。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終明一代的傳承鐵律,作為嫡長子的朱標,沒有人能挑戰他的太子地位。

其次,朱元璋在朱標身上投入了極大的政治資源。朱標十歲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代父回鄉祭祖。這其實就是向所有老臣昭告,這個孩子就是未來的接班人,你們心裡都有點數。

另外,雖然性格強硬的朱元璋,對好脾氣的兒子有點微詞,但在教育兒子的方面卻是十分重視,給他組織了一個無比豪華的教練組。

宋濂、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教練組成員。

這個名單文武搭配、內外兼修,強大到作為影子內閣搓搓有餘。一生猜疑的朱老爺子,對朱標真是無限信任,他不在南京時,朱標實際上是以太子的身份在監國。

因此,朱元璋才會有召諭:“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從政治資源的角度上說,別說一個朱棣,就是明朝所有諸王加在一起,也沒法和朱標比。

再說一點,性格懷柔的朱標在諸王中極有人緣。

《明史》有記:“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晉王朱棡)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棡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身為太子也是大哥的朱標對弟弟們極為維護,秦、周、晉王曾違法,都是朱標跑到父親面前哭泣哀求,才讓他們免於被罰。

不但對親弟弟們維護,就連朱元璋撫養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也在他的護佑之下。

因為,馬皇后對這幾個孩子視作己出,極為愛護。所以,當父親想要責罰他們時,都是朱標狂奔到馬皇后面前請其出面庇護。

“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從某種程度上說,朱元璋、朱標父子間那段著名的“拔刺”言論,說不定就是老朱,看到朱標袒護眾兄弟的行為有感而發。

如果朱標繼承皇帝大位,肯定會獲得弟弟們一致的支持。

畢竟性格寬厚的哥哥當皇帝,總比一個動不動就瞪眼睛的老爸強。也肯定不會出現殘酷“削藩”的事情,那朱棣還有什麼藉口“靖難”?

說不定當年朱棣被老爸踢的時候,朱標還給求過情呢!

另外,如果朱標活著,有能力鎮住場子,估計朱元璋晚年清洗大臣的舉動也不見得或慘烈如斯。

畢竟朱元璋也不傻,殘酷清洗大臣必然導致證據不穩,這點朱元璋不會不知道,但朱允炆主少國疑的態勢已經形成,朱元璋為了穩固孫子的局面,只能將黑鍋都自己背了。

最後一點,朱棣雖然自稱是馬皇后的親子,但實際上身份存疑。

他做了皇帝后,對史料進行了模糊處理,導致我們今天很難辨析真偽,但在當時,他是誰的兒子大家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真是庶出的話,那皇帝大位跟他就更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了。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最終還是沒能熬過自己的老子,病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朱元璋沒有在他的其他兒子中選擇,而是立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為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建文帝。

建文帝繼位後,感覺自己的叔叔們權利過大,對中央政權是個威脅,於是開始著手削藩,卻逼得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扯起造反大旗,最終經過四年時間,朱棣成功奪取皇位。太子朱標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朝政,具有很強的執政經驗。可見如果順利到即位時候。朱標已經處理政事20多年了,其處理國政的熟練程度遠遠強於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誅殺功臣,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年輕,恐怕沒有那個能力控制。朱元璋為了政權的平穩過渡沒辦法才這麼做。如果朱標繼位的話那麼開國元勳不會被朱元璋除掉的那麼幹淨。

朱標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氣火爆,而朱標性格溫和、忠厚,對朱元璋濫殺極為不滿,對兄弟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頗高。太子繼位,朝廷凝聚力也非朱允炆這個皇太孫可以比擬的,天下正統民心是不可估量的。

朱標如果削藩的話,也一定不會像他兒子那樣,急功近利。當然,削藩是肯定的,畢竟時間久了就會威脅中央的集權,而且歷史上削藩有很多先例,所以朱標削藩應該在他的計劃裡面,但是策略恐怕就會比朱允炆好的多。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果朱棣還要造反的話,那就跟白痴沒有兩樣。而且即使朱棣在北京偷偷摸摸的發展實力,還是想要一搏的話,基本上也不會成功。


歷史課課代表


造反只是一句“皇帝寧有種乎”的事,有何不敢?

但是,很多事不是說了就等於成功的,特別是藩王造反這種幾乎無解的問題。

朱棣的篡位,是明朝皇位傳續的一個重大事件,對於明朝而言是一個例外,對於整個封建時代是一個奇蹟!因為朱棣發動的藩王造反在歷史上空前絕後,除了朱棣成功,其他人都被徹底埋葬!

關於朱棣起兵的動機,很多人將原因歸納到早逝的太子朱標身上,認為如果朱標不早逝,成功繼承朱元璋的衣缽,這個有著豐富從政經驗的新領導一定比年幼稚嫩的朱允炆更有經驗,在朱標的帶領下,小弟朱棣只能乖乖當小弟!

那麼,這個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的太子不死,朱棣就不造反,甘心做一個不諳世事的藩王嗎?靜夜史認為不會!

為什麼這麼說呢?

1、朱棣有這個反心

因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因素,朱棣造反,是骨子裡的叛亂基因導致的,建文帝的削藩只是導火索而已!

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自出生時就註定要做一個好臣子,而不是一個好皇帝。在朱元璋的世界裡,只有太子朱標才是自己的唯一合法繼承人,而其他的孩子們則是自己的臣子,或者是朱標未來的臣子,他們或率軍征戰,或鎮守邊疆。總之,就是和皇位不沾邊!

作為一個強勢的父親,朱元璋給自己的孩子們規劃好了未來,細緻到子孫後代的名字都想好怎麼起,這樣一個強勢的父親,朱棣註定是不敢忤逆的。朱元璋給朱棣安排的打工角色,朱棣只能去執行。

但是,朱標就不一樣了,如果說父親偏心,朱棣無話可說,人和人不一樣。但如果僅僅是因為早出生幾年就理所應當成為自己的領導,朱棣表示不服!

所以,從內心,朱棣是不服的!

對平級的朱標尚且如此,對於自己的小輩朱允炆就更是不敬了。

作為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給江山做了各項規劃,其中將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是對屠戮功臣之後的一個有力補充措施,此舉鞏固了帝國的邊疆,鞏固了大明帝國。

但是,藩王在外,擁兵自重,時間一長必生事端,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不過朱元璋並未作出應對,而是留給了自己的後代來解決。

解決好了,除了藩王,皆大歡喜。解決不好,大家一起完蛋!所以大家都很小心。

而對於朱棣而言,自己活著自己的兒子孫子是註定要被削藩的,漢朝的例子擺在眼前,無非是一刀咔嚓或者是溫水煮青蛙,反正都要完蛋!

所以朱棣為了自己和後代,必須做出選擇,這就是朱棣的反心!成,成王!敗,成寇!反正都是一死,拼一下有何妨?

2、朱棣有這個實力

朱棣之所以能夠做出選擇,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內心強大,一定要做一個不安靜的美男子。而是因為他的手中,有造反的資本:

首先,朱棣有至少20萬軍隊!

朱元璋在位時,將朱棣封為藩王,鎮守北平。因為北平北方正是蒙古所在地,因此這裡邊防任務重,朱元璋特批朱棣可以在北平擁有其他藩王不曾擁有的軍隊數量,這使得朱棣在本沒有反心的情況下擁兵自重起來!

其次,朱棣距離都城足夠遠!

在交通條件如此不發達的古代,想要從都城南京跑到北京,需要走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對於朱棣而言,可以隱蔽或者出擊。

因為天高皇帝遠,朱棣可以為自己的造反事業做充分的準備,雖然明朝有恐怖的特務統治,但是對於朱棣而言,距離擺在那裡,朱棣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野心!

最後,朱棣身邊不只有姚廣孝!

作為著名的陰謀家,姚廣孝除了打坐參禪的正事,基本能幹的基本都幹了。作為朱棣的著名智囊,姚廣孝為朱棣的篡位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朱棣能夠成功,靠的不只是姚廣孝的智謀,而是朱棣身後那20多萬身經百戰,常年在北方喝風的軍隊。因為常年和蒙古作戰,朱棣的軍隊更加剽悍,相比於南方的中央軍,朱棣的軍隊無疑更有質量!

3、朱標未必真強大

作為歷史上最不幸的太子之一,朱標幾乎還未閃光就逝去了,由此人們開始了種種想象,想象朱標如果長壽將會如何吊打朱棣。

可現實是,朱標真的能夠吊打朱棣嗎?靜夜史認為很難!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一般英明神武的父親肯定不會教育出孬種的兒子。但是帝王家從來不是這樣,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任何東西,包括血緣至親都是蒼白無力的。

朱標作為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兒子,絕對不能是能力出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兒子!理由很簡單,朱元璋不能感受到威脅,一旦感覺自己的權力可能被奪走,哪怕自己的兒子,朱元璋也可能舉起屠刀。

何苦生在帝王家!

所以,朱標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乖孩子的角色,這樣的孩子可能在治國理政上是個好皇帝。但是對付朱棣這樣的流氓無賴就不好說了!

再者,既然朱元璋挖了分封制度的坑,朱標肯定是要填的,朱允炆填坑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如果朱標不死,那麼朱標和朱棣的對決就不可避免。

我們只能希望朱標不要像朱允炆一樣留下一個不想背殺叔罵名的無腦做法!

其實無論是對朱標還是對朱棣而言,挑戰對方都是必然的!朱元璋留下的坑,註定了後代只能以刀兵相見的方式來解決!

所以,有反心也好,被逼無奈也好,朱棣是有這個勇氣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朱標在歷史上被稱為懿文太子,是明太祖的嫡長子,也是明太祖晚年的希望。 懿文太子出生於之時還只是一路義軍諸侯的明太祖正在攻打日後的帝都——金陵。正在苦戰之中的明太祖得知長子的出生的消息十分興奮,於是登山題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此後的三十多年間,第一家庭中父慈子孝,堪稱皇室中的模範家庭。

明太祖和孝慈高後


明太祖為人慎重、處事穩健,所以深知大明天下要想不重蹈大元的覆轍就必須有個理想的接班人。對於自己的長子不僅疼愛信任,而且悉心教導,在西吳時代便聘請宋濂等名儒為師傳導授業。大明開國,覆命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樹立太子的權力和威信,明太祖每次外出征戰便由懿文太子監國,一切政務照常辦理。等到太子二十二歲時, 明太祖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也就是父子二人共同參與政治。


懿文太子

懿文太子處理政時勤勉幹練,生活上簡單樸素很這點很像他的父親,但懿文太子遇事冷靜,為人寬大,這一點性格的優勢遠在乃翁之上。平日虛心恭謹,對前輩師友很有分寸。對於明太祖施政時過於猛烈嚴厲,就建議施行“寬通平易之政”,總之,正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好兒子,洪武朝的前期並沒有淪為血雨腥風的修羅場,而明太祖也過的很幸福。

懿文太子的仁義不僅表現在朝政之上,在“最是無情帝王家”的宮廷,他也盡一切可能的去化解親人之間的隔閡。明太祖的兒子很多,此外還有不少養子,如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等,所以自然難免良莠不齊,有些皇子犯了不少錯,盛怒之下的明太祖就要將其押回京師懲罰。這時作為兄長的懿文太子就在父親面前極力調節,即使是一時間明太祖聽不進去,懿文太子也會去請來馬高後來勸解。明太祖有一個好,就是雖然性情兇悍威猛,但在寵媳婦疼兒子這方面絕不含糊,所以洪武一朝沒有發生隋唐兩朝所經常發生的慘劇——父子相殘。

可惜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八歲。留下了年邁的父親和年少的兒子,也就是日後的建文帝。再遭人生大不幸的明太祖立即冊封皇太孫,以元勳馮勝、傅友德為太子太師,藍玉為太子太傅,為皇太孫輔弼。但是很快,這幾位保駕元勳先後在幾年之內被就誅殺殆盡。而這其中原因正是四皇子燕王,即日後的明成祖,對儲君之位起了覬覦之心,開始從背後的挑撥離間。對此,明朝中期政治家、文苑領袖王世貞有著很敏銳的觀察: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晦,潁國公傅友德卒,十二月定遠侯王弼卒,二十八年二月宋國公馮勝卒,……若潁、宋二公之卒,在藍涼公之後,一應恩典,俱從削奪。……至潁公,尤不可曉。”

“自洪武元年以後,北征及平蜀、平滇,功冠諸將,不聞有纖毫罪狀,見疑以死。而史不於卒時立傳,卻於封公下及之,與藍涼公同例。永樂中又不為置後,豈藩邸時有宿歉耶?”

“……高帝末年,大將有功名者,誅僇幾盡,而秦晉二邸,亦先薨逝,無非授文皇為祛除之地耳。史之曲諱甚多,不可枚舉。”

明太祖之誅鋤元勳,明成祖的從中離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意是消除足以威脅皇太孫者,豈料竟中借刀殺人之計。明成祖一派心機之深,手段之狠於此可見一斑。 可以說,明成祖在懿文太子薨逝這個時候便已經開始為日後靖難奪位做準備,而這一切都在洪武二十五年才開始,此前毫無徵兆。也可以說,懿文太子只要活著,明成祖就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會有。


明成祖



袁寒雲串戲《千鍾祿(千忠戮)》,扮建文帝。


陳大舍





先說結論,朱棣不會反,也不敢反,反了也不會成功。朱標可以完勝朱棣。

如果朱標不死,正常登基為帝,無論是從封建法統,國家法理。朱標都是正式而合格的皇帝。而朱棣如果造反就是徹底的亂臣賊子,無論朝臣,宗室,士林儒家乃至民間百姓都不會站在朱棣一邊。朱棣如果造反根本不會成功。一點希望都沒有。他也不可能造反。

換言之,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就不會屠殺武將,涼國公藍玉,穎國公傅有德,等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都會得以保留,這些武將的存在,也會給朱棣以極大的震懾力。朱棣身邊也沒有可以有與之抗衡的武將。

朱標在位如果削藩(肯定會),朱棣等宗室反抗的也不會那麼激烈和強硬。朱棣只有乖乖聽從安排,稍有反抗,恐怕就得戶滅九族。

朱標假使晚死幾年,當上皇帝五六年再死,給建文帝留下點政治班底和經驗。也不至於在建文帝登基四載就發生靖難之役。導致朱標一脈絕嗣。朱棣登基的事情了。


清水空流



(一)

朱標出生於明朝建國前13年(1355年),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一年朱元璋28歲,在古代算是中年得子了。此時,朱元璋的事業已小有成就,成為紅巾軍獨當一面將帥。朱標的出生後,朱元璋的事業越做越順利,不久之後,朱元璋打下了南京,建立了南京革命根據地,奠定了爭雄的基礎。

1364年,朱元璋徹底征服陳友諒“大漢政權”後,皇圖霸業初現,於是在南京自稱吳王,立9歲的長子朱標為王世子,正式確立朱標的儲副地位。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後,即冊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成為大明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二)

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欽點大將常遇春的女兒為皇太子妃。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這個人有情有義。怎麼說呢?因為給太子當王妃不出意外就是將來的皇后,生出的兒子就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選常遇春的女兒?因為常遇春在三年前已經去世,死在征討北元的軍旅中,年僅39歲,來不及享享福。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第二猛將,朱元璋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淚灑乾坤草木溼”,表達了朱元璋的極度哀傷之情。其實朱元璋這一招棋是感情用事。合適的做法是選老成持重的徐達的女兒嫁給朱標,可能年齡會相差幾歲,但也不打緊。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猛將,威望很高,但為人又十分謹慎,身體好基因好,非常合適做太子岳父。


朱元璋劇照


(三)

朱元璋對兒子們很好,對太子朱標更好。給朱標選了最好的老師,教朱標學習儒家經典、歷史知識。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倆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商討治國理政的大事。朱元璋恨不得把自己平身之所學全部教給太子朱標,朱元璋有一次和太子聊天,談到如何當皇帝的問題,朱元璋要求朱標要記住四點: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邪佞;三是勤,勤懇才不會溺於安逸;四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這是個要求總結的非常好,不但適合當皇帝的人效仿,當大、小領導的人也可以學習借鑑。

洪武十年(1377年)開始,朱元璋開始讓朱標獨自處理一些政務,對下面報上來的奏章先提出處理意見,以便提早鍛鍊治國能力,光是看豬跑不行,還要吃豬肉,紙上得來終覺淺。朱標從1364年被立為吳王世子到1392年去世,作為接班人生活了28年,在這28年中,朱元璋對朱標始終疼愛有加,雖然其中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都沒有影響朱標的太子之位。



(四)

封建社會的太子之位是個風口浪尖的崗位,木秀於林,萬眾矚目,一有閃失,將是萬劫不復。歷史上看,當太子的時間越長,風險越大。漢武帝劉徹的太子被漢武帝廢除,康熙帝玄燁的太子被康熙帝兩立兩廢,而朱標能28年不失父愛,可見必有過人之處的。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標為太子,除第七和二十六子早逝,其餘23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朱標對弟弟們很好,老二秦王、老三晉王、老五週王這些年長一點的弟弟犯了錯誤,朱標總能在朱元璋面前盡力保全弟弟們,當然並非是不講原則的保全。這讓十分重視親情的朱元璋十分滿意。



朱元璋劇照


(五)

朱標自小生活在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羽翼之下,血雨腥風對朱標而言只是故事,不是親身經歷。加之朱標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對治理國家的想法和理念是不一樣的,更傾向文治。朱元璋是性惡論,強調要嚴刑峻法、嚴格執法;朱標是性善論,主張刑簡政寬。


這樣,父子兩人在治國上經常出現意見分歧,但朱元璋知道,這種分歧是難以避免的,父子出生的環境和經歷不同,對人和事的看法不同,這是正常的,這一點朱元璋心中也有數。關鍵是朱標的看法,算是有主見、有風格,是有理由做支撐的,並非一味主張無原則的寬鬆。所以朱元璋沒有因為朱標的治國主張和自己的治國理念不合而討厭朱標。況且,朝中大臣對朱標是十分滿意的。朱標這樣有分寸、講道理的人,非常符合儒家明君的標準,在大臣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們期盼著朱標早日繼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先於父親朱元璋6年去世。


(六)

1392年,37歲的朱標病逝,朱元璋哭的死去活來,元氣大傷,培養了這麼多年的太子,付出了這麼多心血,竟然先於自己去世。當時,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還活著,朱元璋沒有立老二秦王為太子,而是立朱標15歲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足見朱元璋對朱標有深厚的父子感情。如果當初老二秦王、老三晉王被朱元璋廢為庶人,將散失繼承皇位的資格,那老四燕王就是第一順序繼承人,朱元璋在長子朱標死後,就有可能立朱棣為太子。好在行為不端的老二、老三長期被太子朱標保護著。


朱標死後被朱元璋諡為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追贈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朱標的弟弟朱棣通過靖難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後,朱標的身份從孝康皇帝又變為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自焚死亡,其他兒子被朱棣陸續關押,到明孝宗朱祐樘時期,朱標這一支絕後。



朱元璋劇照


(七)

朱標不早死,朱棣敢造反嗎?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其一,朱標在,以朱標的為人和處世風格,肯定不會首先激化矛盾,四弟燕王朱棣也不會造反。其二,若是朱標削藩,也會講方法講策略,如果燕王朱棣真造反,以朱標嫡長子繼位的正當性和長期參政形成的威望和老練,朱棣的失敗不可避免。


按照朱標的人生軌跡和種種表現,如果朱標活得長一點,能當上皇帝,應該會是個好皇帝。但是,朱標沒有經過戰爭的鐵血洗滌,這是最大的不足,這一點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如弟弟朱棣。朱標若是當皇帝,要想遷都北京,可就難了。明朝遷都北京,理論上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可以做到。


坐看東南了


先不說朱標不死,燕王朱棣敢不敢造反。就連朱允炆登基為帝的時候,朱棣還經歷過一段猶豫,因為他幾乎很少看到有王爺造反成功當皇帝的,還是姚啟聖一次又一次矢志不渝的勸說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刺激了他。這個時候,為了能夠取得勝利,自己一天還裝瘋賣傻,讓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真的傻了,然後出其不意的奪得北平。

後來在於朝廷的對戰中,朱允炆派了一個飯桶李景隆來統率60萬大軍,還下令任何人不得傷害朱棣,那這還打什麼仗,朱棣一次又一次在自己侄兒的這道護身符下逃脫。還有幾次朱棣馬上就要失敗,突然將朝廷大軍主帥的大囊刮斷了,不僅如此,風還趁勢向朝廷大軍刮來,朱棣趁勢掩殺,再不勝就沒有天理了。

建文帝一次又一次的失誤,才導致朱棣奪取了天下,但是他還是不能確定朱允炆到底死了沒有,於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還有這樣的政治人物,還有胡瑩找了二十多年,不知道他死前這個謎底揭開了沒有,這困擾著他的一生。

朱允炆還是他的侄子,尚且如此。要是自己的哥哥朱標還在,朱元璋可能不會將開國的武將殺光,可能會將藍玉之流的當世名將留給他。就算朱棣真的是想要造反,面對這些大明王朝一等一的名將,也會被打得一敗塗地。

更何況那時朱棣造反的依據在哪裡?法理是什麼?也不可能向建文帝時期那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只有死路一條。朱標還在,朱棣如果造反,他的下場可能和唐朝吳王李恪的命運一樣。


熙清說歷史


歷史不允許假設,然後後人還是喜歡做各種歷史的假設!

太子朱標不早亡,朱元璋一定會給朱標一個接受權力的過程,殺文武權臣,這個時候,或許燕王朱棣就成了朱元璋下手的目標,還有朱標也會對朱棣起了疑心的,功高震主,霸氣側漏的朱棣,充滿了對皇帝權力的慾望,作為儲君的朱標必然會讓這個潛在的威脅—— 燕王朱棣 失去軍權,讓他沒有爭權奪利的資本!

既然是對歷史的假設,那就會有許多的可能性和偶然性的存在。

朱棣面對自己的兄弟,或許也不會有哪些清君側的事情。這些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結合體!

朱元璋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他或許也會看透了朱棣的心思。讓這個有帝王氣魄膽色的兒子即位。

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有很大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力。幾乎歷史上所有的繼承人之爭。儲君們的戰鬥是非常激烈的。



明帝國的輝煌。有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的打拼,有燕王朱棣的下西洋威風。讓明帝國的名號天下揚名。且不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出發點究竟是什麼,歷史過去了這麼多年了,早就沒有了太多的證實的意義。能夠讓明王朝的名號讓世界聽到。也就是把中國的品牌打向了世界!

或許朱標沒死,燕王朱棣也沒有繼承王位。

明帝國或許會有更多新的危機,好的儲君,或許朱標不是好皇帝。

如果朱標死的晚了幾年,在他成了皇帝以後,帝王的工作千頭萬緒,朱標沒辦法很好的處理,會給更多的別有用心的人趁虛而入。

處理不好國家的高層事件,朱標會給明朝帶來更多的災難性危機。


皇帝權力還沒有鞏固好,明朝機構人員也沒有適應了新的皇帝,朱標去死,帶來的是更多的悲劇!

燕王朱棣的即位更多程度上給明朝帶來了和平統一的局面。手段狠辣的朱棣 盡職盡責的給明帝國的開局帶來了新的篇章!



標不亡,燕王依舊為燕王。

明朝殤,永樂即當為永樂。


曉木曰兮歷史系


朱標不死,朱棣斷不敢造反。

朱標是什麼人。

從出身來說,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朱元璋的嫡長子,在漢人建立的政權中,嫡長子有著無可爭議的第一順位繼承權。

從資歷來看,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朱標就是王世子,朱元璋稱帝都,朱標是名正言順的太子。

從重視程度來看,朱元璋白手起家,深知天下得來的不易,所以對朱標寄予了全部的心血。組建了一個重量級的班底來輔佐太子。

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都在東宮掛職,朱元璋外出就由朱標監國,鍛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而在朱標二十二歲時,更是“遂令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

朱標的口碑,太子朱標性情溫和,又比較仁義,處理朝政多年,有著不錯的口碑,得到朝中文武官員的一致擁護。

再看朱棣造反的理由

明面上是“清君側”,再深一層是建文帝的削藩逼反,但是實際上從建文帝繼位的那一天開始,朱棣早就開始謀求皇位。

但是如果朱標不死,順利繼位,雖然也可能削藩,但是由於朱標能夠壓制諸藩王,所以削藩一事不可能做的這麼急躁。

簡單來說,如果朱標繼位,朱棣甚至連造反的理由都找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