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官渡之戰中,曹操和袁紹的實力懸殊有多大,曹軍真的不滿萬人嗎?

小丸子菲


據《三國志》記載,在官渡之戰主戰場,袁紹有10多萬人,曹操不足1萬,而且曹軍中的傷兵佔到十分之二三。

但是,曹操的一萬人,只是相持階段官渡主戰場的兵力,並非曹操參與整個官渡之戰的兵力,事實上,曹操除了官渡主戰場外,還有四支偏師在執行其他戰鬥任務,包括

第一:于禁。在官渡之戰爆發前,曹操曾派于禁率步卒兩千人駐守延津。白馬之戰前,曹操又增派討寇校尉樂進率步騎五千,與于禁的兩千步卒一同渡過黃河,去執行騷擾袁紹後方的行動,

于禁與樂進便率兵從延津出發,沿著黃河繞道西南渡河,神奇的出現在了袁軍西翼河內郡的汲、獲嘉二縣(今河南新鄉一帶),一路攻破袁紹三十多營,殲敵近萬,收降何茂、王摩等二十餘將,有利的支援了曹操的官渡主戰場。

第二:臧霸。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就派臧霸等泰山幫首領,率精兵從琅琊向北攻入青州,侵擾齊郡、北海國、樂安國,從東面牽制青州的袁軍王修部;導致袁紹的青州部隊沒能參與官渡主戰場之戰,否則曹操可能沒辦法撐到火燒烏巢。

第三:任峻。官渡之戰爆發後,劉備主動請命南下至汝南開闢敵後戰場,導致曹軍的後勤糧草也時常被劉備軍隊偷襲焚燬,搞的曹操只能從兗州方向運糧救急,情況極其危險。曹操只得再派親信任峻帶一支精兵去後方保護糧道。任峻以一千輛糧車為一部,十條糧道並進,以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布重陣加強護衛,這才遏制了劉、袁偷襲部隊的騷擾。

第四:劉備打開局面後,袁氏的門生賓客立刻也跟著反了,他們四面蜂起,擁兵攻縣佔鄉,汝南局勢一片糜爛,劉備甚至還一度打到了汝南郡最北邊兒的濦強縣(今河南省臨潁縣東),南距許都僅數十里,差不多相當於兵臨城下了,許都朝野一日三驚,關鍵時刻,曹操手下騎兵統帥曹仁主動跑來分憂了:“南方諸縣皆以大軍方有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然劉備新將袁紹之兵,未能得其用,閃擊可破也。”曹操尋思現在能去南方解此危局的也只有自己這位頭號大將了,於是將所有騎兵交給曹仁,讓他儘速趕往南方平亂,

所以說,分出于禁、臧霸、任峻這三支部隊,曹仁又帶走了所有的騎兵,所以,在官渡之戰的相持階段,曹軍只剩僅一萬步兵,這個數字是沒錯的。但火燒烏巢之前,這些部隊陸續完成任務歸隊,大決戰之時,曹操的部隊決不止一萬,估計在三四萬左右,袁紹也沒那麼差吧!


千古名將英雄夢


認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只有幾千人馬,顯然是不準確的,單場戰鬥中固然存在以少勝多的可能,但對於一場打了幾個月的大戰役來說,幾千人去對付10多萬人,幾乎沒有取勝的機會。

曹軍官渡之戰中兵力被低估

《三國志》認為官渡之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袁紹有10多萬人,曹操不足1萬,而且曹軍中的傷兵佔到十分之二三。

這顯然不準確,袁軍人數估計得差不多,但曹軍人數明顯低估了。曹操起兵的時候有5000人,以後大小各戰勝多負少,“敗者十二三而已矣”,僅破黃巾一役就收降卒30多萬,即使在戰鬥中不斷有損耗,也不會如此少。

況且,用數千之眾對抗10多萬敵軍,斷然沒有取勝的可能。

從戰場態勢看曹軍也不可能僅數千

從戰役進程去看,官渡前線的曹軍不可能只有數千人,理由至少有3條:

  1. 袁紹構築的屯營東西達數十里,而曹操能分營相守,說明曹軍兵力雖少,但不至於只有數千人;

  2. 假如袁軍是曹軍的10多倍,袁紹應該採取圍攻的辦法,而不是現在這樣兩軍對壘,讓曹軍進退自由,屢屢得手;

  3. 後來袁紹失敗,很多史料都記載曹軍曾坑殺袁軍8萬人,以8000之眾完成坑殺8萬人的事是不可能的。

不僅如此,袁曹兩軍的總兵力與他們投入到官渡前線的兵力也是兩回事。算袁軍的兵力不能只算他們在官渡前線的兵力,袁紹諸子袁譚、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統率的人馬還有不少,不在十一、二萬這個範圍內。

而算曹軍官渡前線的兵力不能把在各地的兵力都算進來,他們能用到官渡前線的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錯了,“曹統區”還有數十個郡國、數百個縣需要防守。

分兵把守進一步分散了曹軍

上面說的是兵力,是比較懸殊的,論雙方控制的地盤,雙方的對比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曹操甚至還反超袁紹。

此時袁紹佔有冀州刺史部的全部,幽州刺史部、幷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的一部,此外還有兗州刺史部的東郡在黃河以北的地區,統計起來大約有30多個郡國、300多個縣。曹操實際控制著司隸校尉部、徐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兗州刺史部的大部,以及青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的各一小部分,郡縣數與袁紹相當甚至還略多。

但曹操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力不如袁紹,地盤雖大,老的根據地不多,相當一部分是新佔的地方,有的如汝南郡、關中地區、徐州刺史部等還很不穩定。地盤分散且面積很大是曹操的不利之處,他必須分兵把守,使兵力更不夠用,在正面主戰場就明顯佔了下風。

曹軍正面戰場兵力有3萬多人

由於準備時間不足、地理分散等原因,曹軍的正規化程度不如袁軍。曹軍主力部隊包括步兵約3個軍,屯騎和越騎各1個軍,長水和射聲各不足1個軍,各軍內部的編制也不滿員。

夏侯惇、曹洪、曹仁的軍職已經升任為將軍,加上張繡,曹操手下的“正軍級”將領至少有4個人,其餘將領目前的軍職是偏將、裨將、中郎將、校尉等。

劉闢等人在汝南郡叛亂以及袁紹先後派劉備、韓荀等人南下包抄許縣等事件發生後,曹操不得不重新考慮加強後方的軍事部署,曹洪、曹仁、樂進、李典等人先後被抽調到後方。

當時,曹軍在官渡前線以及各地的總體兵力部署是:

  1. 建武將軍兼河南尹夏侯惇率步兵5000人守敖倉,並派其中一部分人守黃河之上的渡口孟津;

  2. 平虜校尉于禁率步兵4000人守原武,並派其中一部分人守獲嘉和黃河上的另一個渡口延津;

  3. 東郡太守劉延率步兵1000多人守白馬,目前已撤退至官渡;

  4. 東平國相程昱率步兵700人守兗州刺史部目前的治所鄄城;

  5. 曹操親自率偏將徐晃、裨將張遼以及警衛部隊指揮官許褚等步騎混合部隊1萬多人守官渡,大本營的主要參謀人員有郭嘉、荀攸、賈詡、董昭、毛玠等人;

  6. 揚武將軍張繡率本部約5000人轉戰到兗州刺史部,與程昱一道防守陳留郡一帶;

  7. 瑯琊國相臧霸等泰山幫成員防守徐州、青州,掩護右冀,兵力約有1萬多人,但不是曹軍嫡系;

  8. 厲鋒將軍曹洪率1萬人左右守衛南陽郡的宛縣,防備劉表來襲;

  9. 越騎將軍兼廣陽郡太守曹仁率數千人守衛潁川郡一帶,保證許縣的安全;

  10. 尚書令荀彧總攬許縣事務,討虜校尉樂進、中郎將李典等率步騎數千人協助荀彧;

  11. 司隸校尉鍾繇坐鎮關中,負責督運關中的糧草;

  12. 潁川郡太守夏侯淵負責督運徐州、兗州、豫州三地的糧草;

  13. 典農中郎將任峻負責督造兵器,並負責各類軍用物資的運輸。

以上這些人馬總兵力不到10萬人,而能直接投入到官渡前線的曹軍約有3萬多人。


南門太守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一場著名的戰役,直接決定了當時天下諸侯中實力排名數一數二的曹操和袁紹之間的最終勝敗。曹操勝利後,成功踏上統一北中國的征途。

這場戰爭中,袁紹一方兵力佔優是肯定的,而且其兵力數字認可也比較一致,大約是十萬人左右,其中騎兵約一萬人。但曹操的兵力數字就有些爭議了。最少的版本來自於三國志的記載,說曹操在官渡和袁紹對峙時,“兵不滿萬,帶傷者二三千”。這樣看來,曹操兵力只有袁紹的十分之一。

不過這個數字向來為人所詬病。三國志註釋者裴松之就認為,曹操起兵時就有幾千人,後來打敗青州黃巾軍,收降卒三十萬。再往後,先後攻滅呂布、袁術,擊走劉備,收降張繡,擁有中原四州之地,怎麼可能才這點兵力呢?不排除魏國史書中為了吹噓曹操功績,而故意誇大兵力差距。

以實際情況分析,當時佔有一州的諸侯,擁兵十萬這個量級是很普遍的。如幽州牧劉虞曾率軍十萬攻擊公孫瓚西涼馬超韓遂等造反時便是合兵十萬,徐州陳登號稱要給劉備募集十萬人,袁術在揚州割據也擁有十萬量級的兵力。孫權在赤壁之戰前自稱“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劉表也是“帶甲十萬”。

袁紹在200年佔據冀州、幷州、幽州、青州的全部或大部,擁有兵力號稱數十萬。曹操在200年時佔有兗州、豫州、徐州的全部,和京兆尹地區、揚州的一部,面積上和袁紹接近,雖然經歷戰亂殘破更多,畢竟有那麼大的地盤,而且實力肯定超過劉表、劉璋、孫策等人。因此,認為曹操的總兵力在10萬到20萬之間是合理的。

當然,曹操位於中原,他要守的戰線更長,東南的孫策,南部的劉表,西部的馬騰韓遂,他都得稍微提防點,所以在對袁紹的方向動員力稍微有點不足。但即使如此,抽出5萬量級的兵力也是完全能做到的。畢竟這裡是主要戰略方向。

那麼,三國志說曹操只有兵不滿萬,是否就完全是瞎扯呢?這個倒也並非全無依據。因為當時袁紹是十萬大軍一股南下,而曹操則採取了分兵擾襲的戰術,即從多個區域攻擊袁紹的後方和補給線,使得其不能全力南下,避免不利的助力會戰。

這裡僅拿于禁的記載做個例子。袁紹進軍黎陽時,曹操就派于禁帶兵二千到延津牽制。等袁紹大軍南下,曹操又派于禁、樂進帶兵襲擊袁紹交通線上的營寨:

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可見,單是于禁樂進這一路偏師,曹操便分出了五千人。此後雖然說了于禁迴歸官渡,但並未說于禁這五千人算在曹操的“兵不滿萬”裡面,如果是則說明曹操在之前只有不到五千人,這是不可能的。

再舉另一個例子,袁紹南下時,曹操的謀士程昱本來帶著七百兵守鄄城,曹操想給他增兵二千人,程昱拒絕了,說兵少反而安全。如果曹操當時只有一萬人的兵力,也不可能分出兩成去增援程昱一個城池的。


三國志記載的曹操兵不滿萬,很可能是曹操自己親自統率的正面部隊。冷兵器時代在險要地區紮營抵抗,確實不必投入全部甚至大部兵力,免得被敵人堵住一鍋煮。以精銳遊擊在外,才是長期相斥的正途。

因此,個人判斷官渡之戰曹操出動的兵力在三萬至五萬之間,其中可能曹操親自統率的大營兵馬為萬人左右,另外的部隊或在二線作為預備,或在其他方向防範,或在袁紹軍側翼與後方擾襲。魏國史書中強調正面兵不滿萬,是突出曹操以弱勝強,但不宜作為整體兵力的判斷。


巴山夜雨涮鍋


實力差距是有的,但是絕非不滿萬人。對於官渡之戰的兵力配置問題,裴松之曾進行過論證,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幾乎百戰百勝,連連克捷,只收青州黃巾兵便有三十萬,何況還有自己南征北戰的精銳部隊。

而且,官渡之戰中僅鍾繇就提供幾千匹戰馬,可見只是騎兵,便不佔少數。官渡之戰不是一個點的作戰,而是整個戰線的對峙。從袁軍進攻白馬,到曹操馳援白馬,雙方便帶著主力打了一小仗。



接著袁軍避重就輕,轉頭去打延津,而曹操回頭支援延津,這個過程中,雙方勢必會於白馬增兵固守,形成新的對峙。而從延津到烏巢,再到官渡,雙方是處處拒守攻防的,可見曹操軍馬略微低於袁紹,所謂的“兵不滿萬”不是說曹操的投放官渡之戰的整體兵力,而是於官渡這個隘口的現有兵力,其後曹操若與袁紹決戰於官渡,勢必撤回白馬,延津一線的兵力,來集中優勢殲敵的。

所以,兵不滿萬確實存在,但只是某點某時的兵力配置而已。


史無邪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決定北方霸主是誰的關鍵戰役,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最後曹操奇襲袁紹在烏巢的糧倉造成袁紹軍團潰敗,一舉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其實在開戰前袁紹不論是在軍事、政治、經濟等等方面都是比曹操優勢的多。在軍隊人數上袁紹軍約11萬人 ,曹操軍約2萬人;袁紹佔有幽州、冀州、青州、幷州,曹操僅有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袁紹一個冀州提供的糧餉人口幾乎相當於曹操所有的地盤;袁紹盡有河北之地,沒有後顧之憂,而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南方還有劉表、孫策等對手;在名望上袁紹“四世三公”堪稱士族領袖,曹操閹宦之後聲名狼藉。

當時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的時候,曹操麾下很多人都偷偷給袁紹寫信表忠心。但是袁紹好謀無斷,刻薄寡恩,剛愎自用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一步步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優勢。

首先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在徐州起兵反曹,使得曹操腹背受敵。當時袁紹的謀士田豐就建議和劉備合作夾擊曹操,但袁紹竟然以幼子有病這麼一個可笑的藉口不出兵,白白浪費了好機會,使得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平定內亂。

其次袁紹用人不明,單獨派顏良、文丑這兩員勇將當先鋒卻不給配備軍師,使得顏良、文丑空有兵力優勢卻落入了曹操的算計,先後被中計被殺,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最後袁紹在關鍵時刻沒有用好自己的謀士,自斷臂膀,重用逢紀、郭圖等二流謀士、馬屁精。田豐過於剛硬,頂撞袁紹被囚禁;沮授多次諫言不被採用,稱病不起;許攸陷入謀士內鬥,家屬被審配抓捕,氣的許攸投奔曹操,造成烏巢的糧倉被燒。

可以說袁紹的失敗全怨自己,而且官渡之戰戰敗後袁紹依然不知悔改,反而殺了直言敢諫、屢出奇謀的田豐。建安七年袁紹在屢遭打擊後病逝,他這一死也徹底葬送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偌大基業。


當狗容易做人難


曹操的兵力並不見得比袁紹少多少,只是曹操因為各處分兵,導致能跟袁紹作戰的兵力不如袁紹,但也沒有那麼誇張,也就是在官渡戰場上,袁紹如果是十,曹操就是三,怎麼也沒有到那種大家想象中的程度!

後面的很多記載裡,把袁紹的兵力寫的很多,而曹操的兵力寫得很少,主要是為了抹黑袁紹,因為袁紹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他是儒家在北方的主要代言人。而且在官渡之戰前,大家都認定袁紹必勝,曹操自己也不認為能戰勝袁紹。而袁紹的勝利就代表儒家的勝利,是儒家仁義的勝利。可是最後袁紹居然失敗了,那麼後世儒家的宣傳家最合理的選擇是什麼呢?那就是儘量把袁紹描寫成一個弱智,他在那樣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都沒有戰勝曹操,這種人不是弱智是什麼?儒家的仁義沒有勝利,不是因為儒家沒有力量,而是因為儒家的這個代表是個繡花枕頭,是個弱智。儒家那些士大夫就進入了永遠勝利的怪圈,也就是,儒家的代表勝利了是因為儒家的仁義,失敗了,則是因為儒家的代表是個弱智。

這不就是詭辯論嗎?


帝國曆史


實際角度上來看,曹操比袁紹弱是肯定的,但是並不是說完全弱到不可抵抗!曹操的直接參戰軍事力量在三萬多左右,而袁紹戰鬥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其他的則是後勤輔助兵力。

據已知數據來看,袁紹軍十萬,其中馬軍一萬五千人,步兵八萬餘人。後勤人數很多,累積二十萬人左右,因此,袁紹軍的總人數是三十萬左右;曹操軍三萬多,其中馬軍兩千人,步兵三萬多人。由於在本土作戰,後勤人數少。只有三萬多,因此,曹軍總人數在六萬左右。

至於說曹軍不滿萬人則指的是另外的精銳部隊!這主要是曹操有兩支部隊很特殊,一支是虎賁軍,一支是虎豹騎。這虎賁軍人數在5000人左右。這是曹操用來偷襲烏巢的那支部隊。虎豹騎人數在兩千人左右。在官渡擊敗張郃高覽的就是這支部隊,當時由張遼指揮。這兩支部隊最出彩,但是還有其他部隊幫助協防的,並不是說就這兩支部隊在打仗!


優己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役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這場戰役扭轉了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實力對比,為曹操統一北方和整個三國局勢的確立奠定了基礎,是三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曹操以遠少於袁紹的兵力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與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頑強的意志是分不開的。

關於此次戰役中雙方的實力對比,《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的:“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這是袁紹方的兵力,而曹操方則是:“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關於這一說法,為《三國志》做注的史學家裴松之有不同意見,他指出,曹操在漢朝末年剛剛起兵之時,就有五千兵眾,至攻破黃巾軍之後,又有降兵三十餘萬,即便是征戰過程中有所折損,也不至於折損至萬餘人。且縱觀官渡之戰的形式,縱使曹操有“不世出之略”,在10:1的兵力之下作戰也是很難想象的,如若袁紹當真有十倍於曹操的兵力,那麼只消合圍曹軍,斷絕其糧草既可,為何還要與曹軍正面作戰?加之當時多雲曹操在取勝後坑袁軍七、八萬人之多,以幾千人馬控制七、八萬人,這同樣是難以實現的,故僅從《三國志》中的這兩處關於雙方兵力的說明入手,難以窺視曹袁之間確切的實力對比,現在一般認為,《三國志》中所云的曹軍不滿萬,應當是指曹操軍隊中的精銳,而不是說曹軍總共不到萬人。

但很遺憾,現在關於雙方兵力還沒有確切的數字,只能從戰前雙方的態度來揣測二人的實力差距,戰前,曹操的謀士多勸阻曹操,認為袁紹兵多馬壯,曹軍不足以戰勝,幾乎沒有一個人認為曹軍可以取勝,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在當時曹袁的實力差距應當是比較懸殊的,雖不及10:1這麼誇張,但曹軍的確弱於袁軍,曹軍的取勝當屬曹操軍事謀略的勝利,而非軍事實力的勝利。


國家人文歷史


三國志中所說的不滿萬人應該是指曹操手上可以使用的機動部隊不到一萬的意思。事實上,曹操當時的總體實力比起袁紹來雖然弱小,但差距並不是太大。只是他當時的戰略形勢很差,幾乎四面受敵。東面徐州剛剛拿下,形勢不穩,南面還有孫策虎視眈眈。許昌背後是劉表,也是敵對關係。西面是馬騰,韓遂那幫牆頭草,隨時可能給曹操側面捅刀。為了應付這種情況,曹操不得不將大部分的軍隊佈防在這些地區以震懾內外敵對勢力。這樣一來,曹操手中的機動部隊也就所剩無幾了。而袁紹的情況比曹操好很多。同北方的烏桓等少數民族建立了相對友好的關係,遼東的公孫度也跟袁紹沒有太大厲害衝突。這使得袁紹可以動用充足的兵力全力攻擊曹操。在機動部隊方面,袁紹佔據了絕對優勢。曹操之所以在戰役初期北渡黃河攻擊白馬,延津等地,就是曹操意識到了自己這方面的不足,所以主動出擊,試圖打亂袁紹的戰略部署,讓袁紹對自己擁有的機動部隊數量做出錯誤判斷……畢竟袁紹可能根本想不到,曹操就那麼點兵,居然也敢主動攻擊!曹操積極的主動進攻延遲了袁紹主力南下決戰的決心和時間,同時也迫使袁紹分兵防禦自己戰線上的各處要點,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達成了削弱袁紹主力部隊數量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