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吴佩孚是个什么样的人?

rosedameiniu


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第一人——吴佩孚,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是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

吴佩孚28岁开始弃笔投军,早年得曹锟器重。他镇过云南护国军,讨伐过张勋,参加过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中兵败受挫,过起种花养鸟,作画著书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吴佩孚在有书君心中首先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硬汉,其次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再次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一、吴佩孚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硬汉,

吴佩孚在五四运动时硬汉形象便初观端倪。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却被告知把德国占领的山东主权交给日本,面对丧权辱国的条约,吴佩孚多次通电,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民族气节。

吴佩孚对日本人的态度进一步看出他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爱国硬汉。

1922年日本参谋伊丹松雄来到洛阳,声称无条件件的帮助吴佩孚练兵,让他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吴佩孚断然拒绝了伊丹松雄,他宁愿得罪日本人,也不让日本人插手自己军队的事,从这件事情上也彰显了他的民族气节。

1935年,日本侵略者鼓噪“华北五省自治”,其目的是想分裂中国,吞并华北,当请吴佩孚去做华北五省的主政傀儡,吴佩孚一不出洋,二不入租界,怎么会听外国人使唤,他不但坚决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邀请,痛斥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1938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划下,伪南京“维新政府”和伪“华北临时政府”与,合为一,日本人想借助吴佩孚的威望,用无偿提供军火、资金,拉拢腐蚀他,请他出来当官,可是又一次遭到了吴佩孚的回绝,坚决不与日寇同流合污,又一次得罪了日本人,彰显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也为一年后日本鬼子对他痛下杀手埋下了祸根。

吴佩孚明知不和日本人合作,很可能导致自己的身家性命都难保,哪怕山穷水尽,也不卖国求荣,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身正气,多次拒绝和日本人合作,而且还告诫后人坚决不当汉奸,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富有民族气节的硬汉,绝不为过。

二、吴佩孚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

吴佩孚本是山东蓬莱一秀才,对大烟深恶痛绝,当地土豪翁钦生生日宴会上,他看到翁府内有人抽大烟,怒从心中起,掀翻主人家桌子,大闹一场,翁钦生气得吹胡子瞪眼,命令府中人大打出手,把吴佩孚打得遍体鳞伤。

后来又诬告他,革掉了他秀才的功名,害得他外逃从军。

可风水轮流转,吴佩孚在曹锟手下干得风生水起时,有一次,他抓到一伙强盗在抢劫一个商人,那商人分明是受害者,却在吴佩孚面前低着头说:“我不是人,我有罪,求大人高抬贵手,饶我一条老命!”

吴佩孚正纳闷,哪有受害者求饶命的,就叫他抬起头来,这才认清楚这个人,就是当年诬告他的土豪翁钦生,他完全可以一枪毙了翁钦生,可是吴佩孚却以德抱怨,不但没有枪毙翁钦生,反而不但送还他的货物,而且待他如坐上宾,还说亲不亲故乡人,要其他的人都好好优待自己的家乡人。

吴佩孚见仇人不杀,热情周到的对待仇人,翁钦生感激涕零,回到乡里,便把他的美名传颂,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吴佩服是一个心胸宽广,胸襟坦荡的人,无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吴佩孚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家。

吴佩孚从1898年投笔从戎,从一个秀才做到直系军阀的最高领导者,一生戎马倥偬,经历过数以千计的战争,指挥过无数次战役,在北洋军阀内效力15年,屡立战功,被时人称“常胜将军”。

吴佩孚来到曹锟的部队,既是秀才又是兵的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1912年,曹锟和吴佩孚为袁世凯造势,借“北方不稳”的局势,发动政变,协助袁世凯在北京当选为总统。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便善后大借款,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吴佩孚赶至江西镇压革命党人,胜利而归,吴佩孚等成了袁世凯、曹锟的心腹。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曹锟、吴佩孚又奔赴四川,把护国军团团围住,又一次大获全胜。吴佩孚等名声大噪。

1917年,张勋复辟,把傅仪再次送上皇位,吴佩孚立即出马,3000辫子军灰飞烟灭,吴佩孚声名鹊起。

由此吴佩孚因为英勇善战,又能听从指挥,而且带兵有方,被称为“常胜将军”。

第一次直奉大战,吴佩孚对阵张作霖,吴出奇兵,绕至张的背后,至张腹背受敌,全阵溃败,吴佩孚以少胜多,至此吴佩孚斐声海内外。

连美国人都十分推崇“吴大帅”,《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面孔,美国记者还传言最有可能一统中国的人物便是吴佩孚。

吴佩孚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家,北洋军阀的风云人物,他在当时已声名远播,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四、吴佩孚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吴佩孚的出名还在于他在当时的政坛与众不同之处: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不贪钱财,讲究五伦八德,在当时绝对是一股清流。

和军阀们贪财好色相反,吴佩孚有三不主义,不贪钱,不嫖娼,不纳妾。

他的孙子说祖父清廉自洁:衣无华贵,食无珍馐。

在他们家中没有真金白银,没有珠宝首饰,没有古董文物,银行里面没有存款。

祖父没留下地契房产,没有任何商铺,只有现居住的房子算是最珍贵的遗产。

真可谓两袖清风!这与当时的军阀官员完全不一样,吴佩孚就是这样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当然吴佩孚并不是完人,有其历史局限性,他镇压罢工工人,杀害无辜;他为了主子,镇压革命党人等等。

斯人已去,功过自在人心,吴佩孚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硬汉,是一个胸襟坦荡的人,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是一个清正廉洁的有德之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生于1847年4月22日,卒于1939年12月4日。享年八十二岁,是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一。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今,直、鲁、豫、两湖巡阅使。为民国一代枭雄。他能征善战,有″常胜将军"之名。吴佩孚出身书香门笫,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其诗、书、画皆可。此人为人正直,清廉自律,在北洋军阀中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特别是在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华北沦陷后,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利诱,他不为所动,没有当汉奸,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然而,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他是个复杂的人物。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吴佩孚的武力镇压。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日夲和英国)的支持下,在长辛店、郑州、汉口等地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的屠杀,当场枪杀工人40多人,300多人被打伤。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惨造杀害。吴佩孚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此后,他被國民革命军打败,下野归隐。1939年12月4日,因不愿与日本合作,被日酋土肥原贤二派人下毒谋杀。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


老王学史


吴佩孚(1874~1939年)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山东省蓬莱人。清末秀才。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直系”,即直隶省(今河北省)籍军阀冯国璋、 曹锟,之后的军阀首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佩孚高中登州(今蓬莱)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后投靠驻守天津武卫左军的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任“戈什哈”(满语,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护卫。)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佩孚考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所创办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习,旋升士官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吴佩孚又投奔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下任管带,以其智慧灵敏、才能过人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并开始了他的军政生涯。

1912年后吴佩孚历任第三师炮兵第三团团长、第六旅旅长。1917年任陆军第三师师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北洋直系与奉系军阀混战。同年4月,战争在京汉线长辛店(今属北京市)、津浦线马厂(今属河北青县)一带开战,吴佩孚坚决支持曹锟,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至使奉军战败。同年6月双方以榆关(山海关)为界,成立停战协定;使“张大帅”10多万的奉军败北“关外”。后吴佩孚利用军权及政治影响,控制了北京政府,又历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巡阅使等要职。从此,北京政权完全由直系军阀控制。

1923年在英美帝国主义利益扶持下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武力阻挠和残酷镇压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反帝反军阀的运动,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人,既成为了“二七惨案”的罪魁。

1924年9月直奉战争再次爆发。由于江浙“齐卢之战”战争吃紧,奉系张作霖乘机派兵入关,战事在愉关一带进行。同年10月,直军将领冯玉祥回师北京举行政变,冯与张推“皖系”军阀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曹吴的直系军阀在前线全军覆灭。吴佩孚失败后,从海道乘船南逃长江一代。

1926年,吴佩孚又和张作霖、山西督军阎锡山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8月吴佩孚在湖北省咸宁境内的军事要隘汀泗桥和贺胜桥的两次与国民革命军的战役中,被北伐名将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击溃,使“吴玉帅”主力二万余人被歼,全线溃退。后来吴佩孚又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蛰居北平(今北京),反对日本侵略者为分裂中国“华北五省自治”政策及妄想全部侵华的险恶战略野心,他拒绝给日伪当政治利用的傀儡。亦为中华民族大义,自存晚节。其居住北平隐居期间并受到“张少帅”的优待,但他仍“运筹帷幄”想侍机“东山再起”。便以养花鸟、写著作、习书法及研究佛学来安度晚年。

1939年冬月,这位曾叱咤风云、久经杀场的历史传奇人物~“玉帅”吴佩孚病逝于北平。





国粹繁荣绚丽日


吴佩孚可谓是民国初期极受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

他一生奔波于战事,却没有像有些军阀那样搜刮民财,中饱私囊。更让后人称道的是,他下野后,日本以高官厚禄拉拢他,让他出任他们在中国的占领区的代理人,组织自治政府。但他不为所动。他说:自治者,自乱也。1938年,日本人又升格请他把华北伪政府和南京伪政府合并成一个汉奸政府,让他出任中国王,他当时的回答是: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据说当时的说客还抬出了日本裕仁天皇与他同祖同宗跟他说事。据说,这裕仁天皇还真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贵族的后裔。因为当时吴国弱小,为了保命,其贵族中有一批人东渡日本,在那里定居了下来,也才有了裕仁这一支子孙。当时的说客,便以此向吴佩服套近乎,说他若为日本人干事,也是在为自己的祖宗干事,是为了光大当年吴国的事业,是建立以吴姓家族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这项事业一旦成功,岂不也是光宗耀祖之事?但吴佩孚对此只是付之一笑,只是笑答:我是他大爷。言外之意,大爷辈的人怎么可能让小侄子辈的人吆三喝六,怎么可能像狗一样被其使唤呢!这,也许有点演义的成份,但从中也能看出他在当时的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说明他是有气节的,他在外强面前没让祖宗丢脸。

也正是由于他有着如此坚定的操守,日本人最后才恼羞成怒,才利用他牙痛求医之际,向他下了毒手。这一点,是有史料可查的。有人在医室外听到一声惨叫,再看到他时,已没了气息。又正是因为他坚决不做汉奸,曾是他敌对方的南京政府在他死后,为他举行了国葬,并追认他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誉他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就军阀二字,他也有他独到的理解。他说:军不成阀,何以称尊?不尊,何以治人治家治国平天下?他就是以这种气势,赴汤蹈火,驰骋于枪林弹雨之中,且战功累累,即使像张作霖这样的土匪出身的人物,对他也是钦佩有加。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英雄并不以成败定义,本人既以关羽岳飞为立身行事的楷模,所以在行为上一不爱财,二不好色,三不怕死,本人志在春秋,为国家民族,不惜肝脑涂地。又正是由于看到了他有着如此的气魄和胸怀,他得以荣登当时具有全球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刋封面。蒋介石尽管曾与他逐鹿中原,但蒋介石给他的定论也是: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

他的不好色,还有一段趣闻。

1922年,吴佩孚官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直属部队前线总司令,驻军洛阳。他当时48岁。在这一年的4月21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女记者露娜,给他发来了一封信,上书: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

在这之前,这位年在妙龄的露娜曾借助执行公务之便,多次登临吴佩孚设在洛阳的司令部,采访这位当时已名声鹊起,有望用武力统一中国的人物。她被吴佩孚的人品及战绩所吸引。她这是要回国了,她不想再掩藏自己对自己倾慕之人的感情,于是,便发出了这样一封信。

而在这个时候,吴佩孚的身边已有了女人。这个女人便是当时正守着他的妻子张佩兰。

那时的张佩兰已是一个32岁的人了,早过了如花似玉的时节。而张佩兰嫁给吴佩孚时,年龄是18岁,两人已共同生活了14年。面对性格开朗又年小于张佩兰的尚未出嫁的妙龄女郎的求爱,做为一个正常的男人,说他一点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在当时的社会上,有钱有权有地位的男人娶两三个女人太正常了,何况吴佩孚当时在事业上正如日中天。但在这件事上,吴佩孚却做出了令当时世人无不钦佩的举动。他在那求爱信上,挥笔题写了四个字:老妻尚在。他以此婉拒了这位女郎的求爱,并让秘书将题有此回言的那封信退还至露娜手中。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它着实体现了吴佩孚对爱情的立场对婚姻的立场。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露娜接到这题有此回言的信,会是怎样的尴尬。她当说是一个多情的女子,但又不一定具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信示爱,她也许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但这第一次,却被对方以如此的方式婉拒了,这对于她,会是一种什么的打击,难以言喻。在这种情况下,她又该怎么办呢?她恐怕是流着泪离开中国的。她的泪恐怕洒了去机场的一路。

但吴佩孚在这个情况下始终没有改变主意。

不能否认,老妻尚在的老字,也显现出现其妻在他心目中已不再如花似玉,已不具有走至近前的妙龄女郎的那种优势。但他可贵就可贵在,对已老之妻仍能不嫌不弃。一个过了30岁的女人和一个20岁出头的女人站在一起,从肤色上从身段上,其差异是明显的。任何一个男人都是爱美色的,这是天性,这本身无可厚非。正因为在现实中存在这种差异存在这种天性,才更能以此评判一个男人所抵达的层次和品行的优劣。在普遍性上,男人们都在追求年轻又漂亮的女人之际,吴佩孚却能做到对失去青春风华的老妻如此,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是实属少见的,就是在当今这个时代也堪称可嘉。

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吴佩孚这个份上呢?我们看到的,却大多是,还没有吴佩孚那等名望、地位,只因有了一官半职,只因有了几个臭钱,便忘乎所以了,便开始喜新厌旧了,便接二连三地换老婆,便以能养多少多少个女人为荣为自我炫耀的资本了。这种事,真的并非鲜见。他们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不找个年轻又漂亮的女人陪伴在自己身边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身价,他们在这位吴佩孚先生面前真的是显出了低级。

在夫妻关系方面,我们这些当代人,这些到了吴佩孚这个年龄段的人,要想做一个有良心的男人,做一个对得起为自己付出了青春的女人的男人,不妨把吴佩孚的这四个字记在心中,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梦野艳齐


吴佩孚为人信条有四:“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他言行一致,从不拈花惹草。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关(羽)、岳(飞),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多个省份,带领过几十万人的军队,但是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清正廉洁。

1923年,北京政府为解决国会会场狭小问题,决定拆掉三大殿改建为西式议院。吴佩孚听闻后,立即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发了电报:

“…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辛盼祷之至。”

各报刊争相登载吴氏通电,举国上下坚决拥护,故宫三大殿得以保全。


天天开心历史


吴佩孚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大佬翘楚,一生充满传奇。秀才出身,报效北洋并成为直系曹锟第一战将和智囊,此人善用兵懂韬略其军事生涯前期,一战安湘出名,二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美誉,被美帝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并且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

吴佩孚所掌握的直系最多时兵力数十万,拥兵虎踞洛阳,势力影响大半个中国,其人品可圈可点,既讲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书传世,最值得称赞是北伐下野后,廉洁自守,以种花养鸟写作研究佛学安度晚年,抗战时期华北沦丧于日寇之后,愈显其晚节傲坚,拒绝日本人邀请参与伪华北临时政府和伪南京维新政府,最后死于日本人之手,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我曾经看过大量关于吴佩孚的历史史实证明他的人生信条“不贪财,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是言行一致的君子,想想这样一个权贵人物在那个时代能从始而终,只有一个结发老妻相陪,而且下野靠张学良每个月接济,在当今社会也是称道的人。


苍茫大地一棵草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却不只是一介武夫。纵观其人生历程,犹如中国近代史,怎一个“复杂”二字了得。他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情至性,可谓北洋集团乃至民国军政界的佼佼者。前半生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乏善可陈。但其晚年,不惧日伪威逼利诱,不当汉奸,晚节弥坚,令人钦佩。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不能简单用“好”与“坏”来评价。


思念122428861


军阀这个词,在历史教科书上,它一定是反动的、大老粗。

就民国这段军阀辈出的历史而言,军阀中的坏人确实不少,如张宗昌,石友三之类。

但也不乏有一些另类的军阀,他们学识丰富、重情重义、三观极正、人品一流。

譬如,一度曾被视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直系大军阀吴佩孚,才情学识、人品气格、武功战绩,在多如牛毛的大小军阀中,属一流人物。

1、一阕《满江红》,致敬岳飞

史上有两首最激昂悲壮的《满江红》,一首是岳飞写的,另一首就是一生以岳飞为偶像的吴佩孚写的《满江红 登蓬莱阁》。词云: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涛大作。想当年,黑吉辽沈,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吴佩孚以秀才出身而成军阀,上马提枪,下马呤诗,诗词字画,均是一流才情。

这一首《满江红 登蓬莱阁》写成后,吴令全军传唱,既是他部队的军歌,又是他部队的思想教育素材。

日本人听了自然不爽,有一日本记者到洛阳采访他,曾当面质疑他:

——你词名为登蓬莱阁,可登上蓬莱阁根本望不见长白山啊?

吴正色回答道:

——我心眼通灵,岂止是长白山,你们日本的富士山,我也能望得见!

一句话,怼到日本人无话可说。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日本人看上了当时已经落难的吴佩孚,想请他出山。

吴佩孚说:请我出山可以,你们先全部退兵出中国。

2、洁身自好,不嫖不赌不抽鸦片烟

他是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在最鼎盛期,吴的势力几乎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如果不是冯玉祥阵前倒戈,他或许就真能统一中国了。

但就是这样的权势,在那样的乱世里,他却活的如同一株莲花,清洁自好。

他一身不嫖、不赌、不抽大烟,同样也不允许自己的部队做这些。

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部队,一度曾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一名临上战场前曾经嫖妓的炮兵团长阵亡后,他说:

——战场是神圣的地方,神明是不能容他这种不干净的人。

此话虽然未免冷酷,但在军纪败坏的军阀乱世,这样的领兵者,绝对是一股清流。

3、著文立说,军阀竟也有此等才情

吴佩孚一生,视关公、岳飞为偶像,重情重义,更具风骨。

一生之中,不管遭遇何等失败,终不肯屈身入租界以求自保。

1924年直奉战败,有人建议他入天津租界避难,他厉声骂道:

——堂堂军人,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被蒋介石的北伐部队打败后,日本人请他到日本去,他坚决拒绝:

——我连租界都不肯入,怎么可能去日本?

那些动辄就跑到日本避难的革命党人,不知见此,又作何感想?

他诗词一流,九一八后曾写诗云:

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

无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

歌声高处哭声高——真是让人泪奔的句子啊。

日本全面侵华后,他屈居北平,以读书度日,竟然做起了注解《春秋》、《左传》的事来。

在他势力最鼎盛时,苏联人主动提出给他钱给他武器,扶植他成为中国统治者,他断然拒绝,认为中国自己的事, 不应有外人染指。

晚年,他自拟一联总结自己的一生: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风谈天下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着述传世。吴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吴佩孚本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之一,被认为有“号召力”,后隐息家园,靠他的老部下维持其日常生活。日本人认为可以利用,当时任陆相的板垣及著名的特务头子土肥原妄想让吴与曾任辛亥革命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合作,成立较大规模的傀儡组织。这个阴谋当时被称为“吴唐合作”。计划未实现,唐绍仪在沪被杀身亡。吴本不愿*合作”,后来也被日本牙医用药毒死。这一段历史,当时尚未披露。我和鄂森访问了张夫人(吴佩孚夫人),她详尽地讲述了那天日本医生在楼下为吴“治牙”时,注射一种毒剂,使吴立时晕倒,张夫人闻讯下楼,吴已气绝身亡。我后来曾在东京审判中提出关于“吴唐合作”的阴谋,作为土肥原、板垣罪证的一部分。 对吴佩孚之死,蒋介石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还分别决议,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陪都的报纸上,更誉吴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当时驻重庆的中共元老董必武也对记者发表谈话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舟晓


吴佩孚是当时几个军阀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也是最有气节的一个,成王败寇,在革命混涛中最终没能气吞山河,实为可惜。他下野退路二线,日本人拉拢他,他拒不与日本合作,日本人要眼看拉拢无望,又不愿意这样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拦在日本人面前,所以将他毒死。就凭这一点也应该名垂青史。

假如吴佩孚晚节不保,投靠日本,凭他当时的追随者和影响力,东山再起是没有问题的,说不定中国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