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呢?

王平


吴佩孚的性格有缺陷,不够厚黑,不适合当老大。当曹锟下野,他当了直系老大后,他的性格缺陷自然而然的就导致他走向了穷途末路。



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前,通过吴佩孚多年的武力兼并、扩张,曹锟麾下的直系军阀可谓是兵强马壮,不可一世。

然而直系的这种强盛,只是一种假象。当时的直系军阀,其内部其实有很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身为领袖的曹锟太无能。曹锟这个人没什么野心,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当总统,一圆自己的国家领袖梦。对于直系各派系的整合,使直系军阀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联盟,没放在心上。

第二个问题就是吴佩孚和直系其它实力派的矛盾。吴佩孚在北洋系中属于小字辈,不是说他年纪小,而是指他发迹晚。直系和皖奉先后翻脸后,吴佩孚通过他惊人的军事天赋,四天打败皖军,六天打败奉军,风头占尽,让很多直系将领对他很嫉妒。比如曹锟的两个弟弟就多次在曹锟面前说吴佩孚的闲话,说他会篡位。虽然曹锟不信这些流言蜚语,但吴佩孚在直系内部的号召力还是很有问题的。很多人都不服他。

第三个问题是吴佩孚的政治主张。吴佩孚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提议,中国的前途要交给国民决定,不能由军阀独裁。并且他还曾高调宣称自己的“四不主义”,说自己不做督军,不结交外国人,不住租界,不举向外国举债。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明显触犯到了直系实力派的利益。并且由于他不做督军,拒绝了帝国主义拉拢。这就导致他没地盘,背后也没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正是因为吴佩孚不愿意被帝国主义国家拉拢,所以苏联和日本才专心扶植国民党和奉系,对付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虽说,吴佩孚打仗很厉害,他仅用四天就击败皖军,六天就击败了奉军,在军事能力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是,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当时军阀们都讨厌他,帝国主义国家忌恨他,就连直系的同僚也不信任他。

他的这种刚直且颇有理想主义的性格,在北洋时代的混战中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

所以当1924年10月,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临阵倒戈,逼迫曹锟下台,并与张作霖南北夹击吴佩孚后,直系军阀很快就散摊子了。


1924年底,吴佩孚从天津南逃,准备到南方纠集残部反击。但前面说了,吴佩孚的性格不讨人喜欢,所以他南下后,南方各省的直系督军都不买他的面子。

有的人,比如江苏督军齐燮元为了自保,就不顾吴佩孚的提议,单方面联合段祺瑞,拥护其复出主政,并与冯玉祥和张作霖媾和。

吴佩孚跟这帮人二五仔谈不拢,只得被迫回到河南老巢想办法。

回到河南没多久,他屁股还没坐热,冯玉祥就追杀了过来。面对国民军十多万大军,吴佩孚仅剩的三万残兵很快就再次溃败,他又被迫逃到了湖北。

当时的湖北督军是吴佩孚的心腹萧耀南,吴佩孚本来对他很是看重,觉得别人能辜负他的提拔之恩,萧耀南绝对不会。

然而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吴佩孚的仇敌太多,就连昔日出生入死的老部下萧耀南也害怕受牵连,不让吴佩孚入鄂。

于是,吴佩孚这个在半年前还登上美国杂志封面,呼风唤雨的大军阀,竟然就落得了一个无处可归,四处流浪的境地。

(萧耀南)



吴佩孚在鄂豫边境待了一段时间后,鄂军第一师师长寇英杰看不下去了。他早年受过吴佩孚的恩惠,他的师长职务就是吴佩孚提拔的。所以看到吴佩孚狼狈不堪的样子后,他就放开了省界关口,还为吴安排了住处。

后来,早年同样受过吴佩孚恩惠的湖南督军赵恒惕和四川军阀杨森说情,萧耀南内心也是极度惭愧,最终才也就同意吴佩孚进入武汉。但进归进,萧耀南和吴佩孚立了君子之约,湖北的事,吴佩孚不能插手。

于是,吴佩孚就在湖北下野休养,整整蛰伏了十个月之久。

1925年10月,奉系强势插足长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盘要落入奉系手中,东南五省的直系军阀这才终于醒悟,决定联合起来,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但是由于大家都是同床异梦,各不服谁,所以昔日的二哥(大哥是曹锟)吴佩孚就被直系众将领又请了出来,主持大局。

当时萧耀南很怕吴佩孚会作妖,但他又阻挡不了吴佩孚出山。于是最终吴佩孚在河南督军靳云鹗、浙江督军孙传芳、湖北督军萧耀南的拥立下,于1925年10月21日在武汉建立讨贼联军总司令部,他任总司令。

PS:这个司令部显得非常热闹,军事家蒋百里做参谋长,文士张其锽做秘书长,还有章太炎挂名。

讨贼联军司令部成立后,大战正式开打。孙传芳军的战斗力不错,一个月时间就消灭了奉系的三个师。控制了东南五省。

其后冯玉祥反水,策划郭松龄反奉,让奉系内斗,他趁机占领了华北,气势汹汹的要统一北方。



吴佩孚和冯玉祥有旧仇,眼看冯玉祥这个二五仔如此嚣张,他心中的怒火点燃了。为此吴佩孚又策划了一个“讨冯”方案,希望直系众将领能随他一起讨伐冯玉祥。

由于孙传芳和冯玉祥没矛盾,而且孙传芳刚得罪了张作霖,不想再得罪冯玉祥,因而孙传芳就极力劝阻吴佩孚不要开战。同时萧耀南也附和孙传芳的主张,力主吴佩孚不要四面结仇。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孙、萧的主张是正确的。可吴佩孚当时听不下去,结果就给后来直系的覆灭埋了个大坑。

1926年初,眼看吴佩孚要对自己下手,冯玉祥很害怕。他主动宣布下野,希望以此消弭国民军与吴佩孚的旧怨,维持反奉同盟。但吴佩孚根本不理会,他背着孙传芳和萧耀南暗联张作霖,共同讨冯。孙传芳和萧耀南知道后,对吴佩孚大失所望。(萧耀南因为这件事,被吴佩孚活活气死了。同样也是因为这件事,半年之后,北伐军痛殴吴佩孚时,孙传芳为泄愤,故意见死不救)

吴佩孚挥师北上后,起先,仍然支持他的几路直系实力派,如河南督军靳云鹗对他的决定还是非常卖力的。

但是,由于吴佩孚拿下河南和直隶后,分脏不均,把河南督军位置给了寇英杰(就是可怜吴佩孚的那个师长),直隶督军给了齐燮元,让众人大失所望。

于是,就在吴佩孚联手张作霖打冯玉祥后没多久,他在直系内部就已经是人心近失了。


1926年7月,北伐军誓师北伐。此时的吴佩孚还在北京与张作霖义结金兰,对身后起火一事毫不知情。

1926年8月19日,国民政府的北伐军渡过汨罗江,开始直接进攻吴佩孚的地盘,吴佩孚此时才如梦初醒,但以为时已晚。

1926年9月底,吴佩孚在湖北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吴佩孚率卫队逃亡河南。此前对吴佩孚愤愤不平的靳云鹗直接指挥部队缴了吴佩孚的械。

后来北伐军二次北伐,吴佩孚只得再次流亡,这一次他跑到了四川,被四川军阀杨森收纳。

到了杨森那里后,吴佩孚本应低调 ,但他却在白帝城竖起“孚威上将军”的大旗,引起中外瞩目。蒋介石闻之大怒,密电杨森将其扣押。但杨森很够意思,坚决不扣押。为此杨森被南京政府免职,其部内讧,继而又引发了一次川中大战。


Mer86


吴佩孚是北洋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后来北伐军要讨伐的三大军阀之一,他的势力和影响力在当时的中国来说非常大,甚至被人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位实力强大的军阀为什么会在数十年间从没落走向失败呢?其实,他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个性使然。

一、性格直爽、不善于趋炎附势、不甘于受人摆布。

作为一个乱世枭雄,要想长期存活下去除了自身实力之外,必须要有靠山。在那个国家纷乱,列强横行的年代,没有强大的靠山是不行的。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能够牢牢的控制东北三省靠的就是背后有日本人撑腰。而吴佩孚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先是在“五四运动”中公开发表言论得罪了日本人,后来又在北伐军进军期间对苏联策划蒙古独立发表了意见而得罪了苏联人,

因此北伐军得到了苏联的大批援助,最后直接导致了的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吴佩孚的失败。所以,吴佩孚不投靠外国势力,不趋炎附势,不寻求靠山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心胸狭窄,御人乏术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除了自己非常优秀,还必须具备识人、用人、驾驭各种不同能力和性格的下属以及把控各种复杂形势的能力。而吴佩孚对于自己的心腹和赏识的人不管他才能如何,绝对不会吝啬。而对于他瞧不上眼的人无论他多有才也不会提拔重用。

就比如冯玉祥,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和冯玉祥不太对眼,多少年来一直磕磕绊绊互相不服气,甚至刀兵相见。因此,后来冯玉祥与奉系张作霖结盟时不时在他背后捅一刀,没少给他使坏。

三、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骄傲自满,盲目自大是人最大的弱点,而吴佩孚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次他的部下在战斗中死战不退而亡,他不仅不给于表彰还以作战不力为由把部下的头颅挂起来示众,着实让人心寒。还有一次,跟随他多年的一位老部下阵亡了,他不仅没有伤心,还对报信的人说“哭什么哭,战争是神圣的,容不下不干净的人”意思是说这位部下生前有嫖娼的恶习。对于自己的老部下都是如此态度,可见吴佩孚有多么狂妄自大。这样怎么能聚集人心呢?

总而言之,吴佩孚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没有具备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应有的胸怀宽广、凝聚人心、运筹帷幄的综合政治能力。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吴佩孚是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中直系军阀领袖,字子玉,被称为“玉帅”。他年轻的时候念过几年书,考取过秀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吴秀才”,即便是他从政、从戎以后,依然热衷于弘扬儒家那套传统思想,国内有很多年轻人笑他太过迂腐。

(吴佩孚,字子玉,号“玉帅”)

此外,吴佩孚也还是历史上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人。

说起吴佩孚的发家,就不得不提到直系的扩张史。自1916年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中的皖系、直系、奉系先后执政。以吴佩孚为代表的新直系取代了冯国璋的旧直系,并联合张作霖的奉系消灭了皖系。

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联合关内兵马击败了关外奉系张作霖的进攻,直系势力至此达到顶峰。当时,西北王冯玉祥、东南王孙传芳、山西王阎锡山都是吴佩孚的同盟,而张作霖退保关外,广州国民政府尚未北伐,形势对吴佩孚十分有利。

对此,美国人在《时代周刊》上称他是中国最强的男人“Biggest man in China”,而国际社会上也普遍认为他是将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男人。

在国内,吴佩孚坐镇洛阳,拥兵25万,势力范围包括河南、河北、直隶、湖南、陕西等地,横贯南北,几乎掌握了内地半壁江山。对外,直系军阀勾结美国、英国为靠山,争夺其他军阀的土地,镇压学生运动,剥削百姓,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可是就数年后,吴佩孚就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败北。吴佩孚联合冯玉祥对付张作霖,但冯玉祥临阵倒戈,与张作霖夹击吴佩孚,导致吴佩孚大败。

同时,国共合作发动的北伐战争也摧毁了吴佩孚的后方。1927年,直系的吴佩孚兵败如山,手下的部队也作鸟兽散去,被迫宣布通电下野,解甲归田,从此完全退出了政界、军界。

吴佩孚晚年投靠国民党生活,生活比较清贫,但他为人刚直,气节尤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想要利用吴佩孚的威望稳定华北局势,所以多次诱惑他投日,但都遭到了吴佩孚的言词拒绝。

1939年,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指使牙医杀害了年迈的吴佩孚,其时年65岁。作为一位旧派军阀,吴佩孚发动战争,勾结英、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活动,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可谓污点甚多,但其爱国情怀强烈,宁死不屈,正是“其节如玉”,所以“玉帅”之名也称得上是实至名归。


世界人文通史


直系首领——吴佩孚,外号:“秀才大帅”,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多次九死一生,但最后却还是落得个死的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首先给大家说下为何会称吴佩孚为“秀才大帅”了?

吴佩孚生于明代大军事家戚继光的家乡——山东蓬莱县,自小家境清贫,仅靠祖传的几亩土地和城街开设的“安香”小杂货铺维持全家生计。在吴佩孚六岁时,即被送进东邻书塾读书,由于从小勤学不辍,加之天资聪颖,先生对他更是赞不绝口,夸奖他“惟子鹤立鸡群,不与群儿同流合污,自是可造之才。”

(吴佩孚)

1896年,吴佩孚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顺利的通过了县试和府试,进入了院试。主持院试的山东学政姚丙然,出了“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考题,这正中吴佩孚下怀,写得很是顺手,当场就把《四书集注》中的有关内容拼凑成文。姚学政对此文极为欣赏,还在试卷上批了“亲切不肤。议论通澈”。而这一年,吴佩孚刚22岁,中了秀才。所以后人称他为“秀才元帅”!

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吴佩孚这一生中的多次就死一生,最终却落得个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场!

其一:抽烟闯祸浪走天涯,连夜出逃,保住小命一条

吴佩孚出身在晚清没落事期,鸦片盛行的年代。各地烟馆林立,而吴佩孚也是一个大烟鬼。一日,他烟瘾发作,匆匆求到烟馆,可是“普通座”已无虚席,他就和伙计商量,想在“雅座”借抽几口,抽完就走。店里伙计便告诉他,有个“雅座”只有“翁爷”一人,正躺着瞌睡,要他去和翁爷商量。“翁爷”名翁钦生,是当地著名豪绅“八大家”中最有财有势的一个,在地方上举足轻重。

吴佩孚熬不过烟瘾,便满脸挂笑地走进那间“雅座”。“翁爷”朦胧中听见响动,微睁双眼,见是吴佩孚, 便懒懒地问道:“小二子干嘛?”吴佩孚委婉地说明来意,话未说完,“翁爷”右腿一蹬,喝道:“滚!”吴佩孚气得脸色大变,拔腿就走。



蓬莱县既有“八大家”又有“十虎”。“八大家”是地主豪绅,“十虎”却由十个不第书生组成,是一批兴风作浪的讼棍和文痞,官府对之奈何不得,连“八大家”也对其惧怕三分。受辱不过的吴佩乎找到了“十虎"。“十虎”见秀才登门求救,受宠若惊,于是谋划一番。不久,翁家给老太太祝寿,开设堂会。满城官绅,登门拜贺,酒足饭饱,大家津津有味地看戏。

正乐在其中时,“十虎”率一班人,借拜寿之名,闯人厅堂。他们对男女同台演出,先是大呼小叫,继而拍桌摔椅,而后厉声喝止演出,接着大骂满座男女“违禁律”、,“助淫风”,宾客纷纷溜之大吉,堂会不欢而散。翁钦生怒火中烧,打听得是吴佩孚在其中作乱,遂亲赴县衙,嘱拖县令查办吴佩孚,但吴佩孚提前得知消息,连夜出逃,前往北京,保住自己一条小命!

其二:日俄战争期间,算是九死一生

吴佩孚连夜出逃,一路上风餐露宿,最后经胞兄吴亮孚的见绍,前去投军。1898年,吴佩孚投入了驻扎在天津的聂士成部,但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聂士成战死。吴佩孚先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1904 年初学习结业后,吴佩孚被分往天津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工作,为陆军中尉。从此,正式成为北洋系的一员。

日俄战争爆发后,1904年 10月,吴佩孚携带一批情报去参加一次秘密会议时, 被俄军抓获。俄国人看看他那满满一箱子地图、文件,便想在他身上大作文章,只要他肯承认是日本间谍,那么就可以证明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没有采取中立,俄国就可以借机讹诈。

故俄国人对吴佩孚又是威逼利诱,又是严刑拷打。吴佩孚当然知道其中利害,若说出来,那他自己也完了,所以他一口咬定自己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正在婚假中,东北之行完全出自个人的兴趣。这使俄军司令大为恼火,下令立即杀了吴佩孚。

可恰在这时,哈尔滨的俄军情报部提出要提审吴佩孚,这样就要把吴佩孚押解到哈尔滨。死到临头的吴佩孚得知这一消息,眼睛马上亮了起来,他的白眼球一翻, 便有了主意。在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他用一大堆香烟麻痹了押解的俄国兵,在火车转弯道时,他用大衣裹住身子,跳了下去,总算死里逃生!

其三:兵败汉口,西逃入川中险里求生

1926年,南方的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而北伐的主要对象就是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些大军阀,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眼见大势已去,天涯茫茫,四面楚歌,别无良策的情况下,只能于1927年6月,渡江南下,西逃人川,暂时投靠“子惠老弟”一杨森。

在逃窜途中,他的一行人马,疲乏零乱,风声鹤映,草木皆兵,行至灰店铺时,当地土匪误认是商队,企图抢劫,一枪将吴佩孚的秘书长击毙;再到太平店渡河之际,又遣到已改投冯玉祥的原部将张联陛的堵截,硬拼之下,吴佩孚仅率二百余残兵狼狈过江,连夜向南障逃窜。


以后,他为避免沿途守军的截击,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专拣土匪出没的荒僻小路逃跑,凡过——山寨,必先命士兵手持“吴佩孚”的大张名片,向盘踞一方的“绿林好汉”借路,幸亏“盗亦识货”,算是保住了他一条小命!7月,他终于抵达巴东,由杨森迎至白帝城,以此暂作栖息之地。

其四:一代枭雄,却落得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

1939年11月24日,吴佩孚吃午饭时,饺子馅里肉骨头渣子,正好嵌入了他左边一只镶有金牙套槽牙的牙缝里,导致疼痛难忍。

家人急忙请医院里牙医来寓诊治。医院派来的牙医是日本人伊东,当场就替吴佩孚拔去了这棵槽牙。但到第二天,吴佩孚牙疼不见好转,而且左颚高肿,浑身忽冷忽热。家人又从天津请来中医郭眉臣来诊治。吴服用了几剂汤药后仍不见效。以后又遍请名医诊治,可是吴佩孚左颚肿痛越来越剧,甚至连粥和水都难以下咽,渐渐地两腮尽肿,喉头发炎,神情也恍惚了。


12月4日下午3时,“学生”川本芳太郎携领日本军医寺田及护士,由华北大汉奸齐燮元陪同来到吴宅。寺田稍作检查后,告诉川本这病非动手术去脓不可。川本不征求陪伴在一边的吴佩孚 老婆的意见,竟自作主张地立即要寺田给吴佩孚动手术。

齐燮元也在旁极力“劝地吴的家属,要他们放心。3时45分,对吴佩孚施行手术。但手术后,吴佩孚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当晚就断了气,一代枭雄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实在令人感慨万分!


文史议春秋


吴佩孚一生“不入租界”,心气很高。

冯国璋失势之后,张宗昌在江西被陈光远打成一个光杆司令,拿出钱来贿赂曹锟,想让曹锟收留自己,曹锟拿了好处,心里已经打算好了,随便给他弄个什么职务让他一边玩去。

可是,吴佩孚一见张宗昌便心生鄙夷,他可是秀才出身,虽然后来入了行伍,可心底那点傲气却一直在,所以自然看不上小混混出身的张宗昌。

虽然说吴、张皆是军阀,但吴佩孚却要做一个有品质的一流军阀,要做一个将来能够统一中国的军阀。

是的,吴佩孚也和在他之前掌控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一样,目标也是想要用武力统一南方,哪怕是在他之后入主北京政府的张作霖也是如此。

吴佩孚的这份心气,伴随着他一步一步崛起,随后又伴随着他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乃至于所谓的穷途末路。

说吴佩孚怎样走向衰落和穷途末路之前,还得说说他如何达到鼎盛的,没有鼎盛,哪来的衰落呢?

吴佩孚的势力走向鼎盛,是通过两场战争,一是1920年的直皖战争,二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

吴佩孚属于直系军阀,在他和曹锟成为直系的领袖之前,直系实际上是由冯国璋在领导,只不过冯国璋在黎元洪、段祺瑞闹“府院之争”的时候被段祺瑞骗去了北京,从而导致直系逐渐脱离了冯的掌控。

后来冯国璋一死,直系更是彻底地落到了曹锟和吴佩孚二人的手里。

曹、吴掌控了直系之后,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便将目标定为了取代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的掌舵者。

所以在1920年7月爆发了“直皖战争”,因为当时皖系内部派系林立,对段祺瑞也多有不服,导致段祺瑞战略失当,再加上张作霖暗中加入“反段”行列打了段总理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曹、吴二人最终取得了直皖战争的胜利。

段祺瑞一败,自然得交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腾出位置给曹、吴,曹、吴也就因此成了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北洋政府第三代领导集体。

张作霖因为在直皖战争当中也有出一份力,可是吴佩孚赢得了直皖战争之后,却没有分给他太多的好处,从而导致了直奉交恶。

当然,张作霖本便有野心,也一直想将手伸到关内来,即便没有直皖战争后的利益分配问题,直奉之间也迟早会有一战。

1922年4月,奉军开入山海关,直军也枕戈待旦,战争可谓是一触即发,到了29日双方便打了起来。

只是此时张作霖是不是吴佩孚的对手呢?还真不是,说白了奉系的根基还比不上直系的,张作霖是在张勋复辟之后才吞并了冯德麟的第28师,从而控制了奉天,继而吞并了吉、黑二省,可直系却是袭自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不论是根基还是威望,皆不是奉系可比。

更何况,这时候直系控制北京政府不过一年多时间,风头正盛,军心士气正旺。

所以,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奉系输给了直系,张作霖只好乖乖地将手缩回了东北。

吴佩孚赢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为了下一步的动作,继续扩充实力,在1924年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也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为“中国最强者”。

吴佩孚达到了鼎盛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衰落了。

他走向鼎盛是通过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这两场决定性的战争,他走向衰落乃至末路也是两场战争,一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二是北伐战争。

张作霖输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并没有彻底认输,反倒是埋头发展,积蓄实力,从而在1924年9月卷土重来,掀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这一次,奉军经过整训已经成了强军,而直军则成了骄兵,再加上冯玉祥的临阵倒戈,终使吴佩孚输给了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一败,虽然吴佩孚也一样心有不甘,也想着东山再起,可实际上却是从此一蹶不振了。

当时督军湖北的是吴佩孚扶持起来的萧耀南,所以他本打算去湖北,再以湖北作为翻身的资本,谁料却被萧耀南给赶了出来。但是,吴佩孚回到河南之后没多久便碰上李经理率军入豫,所以他也就“死皮赖脸”地去了湖北,经过川军调和,这才在黄州待了下来。

吴玉帅沦落至此,也挺凄凉的。

后来萧耀南死了,吴佩孚才总算拿到了湖北的控制权。

让吴佩孚彻底走向穷途末路的则是蒋发起的北伐战争,北伐一起,张东北、冯西北、阎山西等莫不投入门庭,几可谓天下归一了。

北伐兴起之时,抵御北伐军北上的便是直系吴佩孚和孙传芳,倘若当时奉张抛开成见,不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意,和直系一起出军阻击北伐军的话,或许又是另一种结局了。

吴佩孚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又如何挡得住士气腾腾的北伐军?贺胜桥、汀泗桥两仗让吴佩孚输得彻彻底底。

北伐一役,实际上也宣告了吴佩孚退出历史舞台。

吴佩孚在北伐之后曾经一度托庇于川军杨森,后来辗转之下到了北平,虽然日寇一度试图想要收买他,但始终不亏于气节。


流浪的侯爵


在整个北洋时代里,吴佩孚算是很特别的一个人物。吴佩孚的直系巅峰时期曾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1924年,吴佩孚曾经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为当时最有可能武力统一中国的人。


但吴佩孚后来却走了下坡路遭遇滑铁卢,先败给奉系、后败给北伐军、从此一蹶不振、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导致吴佩孚失败的原因是怎么呢?

一、嫉恶如仇、不会以屈求伸。

政治的秘诀在于妥协,就是委曲求全。想成就大业必须会能屈能伸,甚至牺牲原则。

刘备曾经在最不堪的时候,委身于“汉贼”曹操。朱元璋在起义前期,曾经接受元朝的官职,奉仇人为主子。

张作霖为了在东北发展壮大,拜倒在日本人的脚下,甘愿当牛做马;如果他没有认日本人为主子,恐怕早就被郭松龄给吃掉了。

但吴佩孚太过于耿直,该妥协的时候不妥协,树敌太多,没有靠山。


五四运动全国军人都保持沉默,怕的是得罪日本人,但只有吴佩孚仗义执言,虽然赢得了口碑,但却失去了靠山。

1924年11月,苏联斯大林政权策动蒙古独立,张作霖和南方的国民政府都保持沉默,唯有吴佩孚“不识时务”坚决抨击苏联的做法,表示要用武力维护中国统一,收复外蒙。

吴佩孚的做法,等于把强大的苏联立为自己的死敌,把它推向了南方的国民政府。因此北伐军不仅得到了苏联大量军火援助和空军的直接介入,还得到了苏联顾问的直接帮助。

苏联对蒋介石的直接援助成为压垮导吴佩孚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吴佩孚紧紧抱住苏联的老虎大腿,命运也许有所不同,历史也许会被改写。

吴佩孚有名的三原则——“不借外债、不进租界、不蓄私财”中,只有第三条值得赞许,而在当时不和外国势力合作,想在中国立足,门都没有;因为列强的实力太大了,他们都在军阀中寻找代理人,军阀也都在寻找洋靠山,没有靠山的吴佩孚,注定会处于弱势。


二、气量狭小、不会驾驭人。

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要会笼络所有的人,驾驭所有人,既包括君子,还包括小人甚至坏人、恶人;既团结爱你、有恩于你的人,还能团结恨你,给你捅刀子的人。蒋介石手下的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哪个是省油的灯,哪个没有对老蒋下过黑手,但蒋介石都能驾驭,让他们服服帖帖,不敢肆意妄为。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组织才能。

吴佩孚对于自己的恩人和嫡系,慷慨大方,恨不能把心挖出来。对于自己赏识的人,也从来都不吝啬,出手阔绰。

吴佩孚早期的时候,得到过一个叫郭绪栋的人帮助,自己发迹后给要涌泉相报,给了郭一个盐政官员的肥缺,但这个姓郭的说,能不能给我弄了省长做。虽然姓郭的自称是个玩笑,但后来吴佩孚真的就给他弄来了省长的委任状。


对于对自己有恩的人,虽然这个人无用,但吴佩孚还是十分大方。可是对于自己看不起的人,虽然这个人有用,吴佩孚却还是十分吝啬,比如对冯玉祥。

吴佩孚对于冯玉祥,就没有这么仗义了。吴佩孚因为冯玉祥克扣军饷,献媚苏联人,再三倒戈;因此厌恶冯的人品,对他毫不客气。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对冯玉祥非常刻薄。

1920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河南大旱,冯去申请救灾款的时候,吴佩孚冷嘲热讽,说自己算卦了,午时三刻就会下雨。可是时候到了,却没有下雨,吴佩孚又说“莫斯科下雨了。”以此讥讽冯玉祥跟苏联人眉来眼去。

俗话说,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小人,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吴佩孚的胸襟不适合当领袖,他不能团结冯玉祥,冯玉祥也以牙还牙,在吴佩孚生日的时候,送了一桶清水表示不满。


1922年,冯玉祥跟吴佩孚针锋相对,把吴佩孚派去“协助”工作的大员宝德全直接活埋了。

再后来,冯玉祥跟王承斌、齐燮元结成吴联盟,做了奉系张作霖的内应,对吴佩孚捅刀子, 给直系以致命一击。

三、冷酷无情、刚愎自用。

张学良说吴佩孚有三点让他瞧不起。 第一老吴不会打仗;第二对部下不仁慈,不善驾驭人;第三是说他刚愎自用,自欺欺人。

直奉战争中,关键的山海关战役中,直军左翼第十三混成旅旅长冯玉荣兵败,选择服毒自杀,吴佩孚却命令将其枭首,挂起来以示惩戒。

援助湖南的战役中,吴佩孚的炮兵团长张琢斋不幸阵亡,王用中哭着向吴汇报:“ 大帅,琢斋阵亡了!”吴佩孚却一脸漠然,以严肃的态度说:“嚷什么!我们还在打仗”接着又说:“战场是神圣的,容不下不干净的人。”吴佩孚说的不干净,是说自己的这个团长喜欢嫖娼。

因为部下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就对出生入死的他们冷若冰霜,确实有点 “刻薄寡恩”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吴佩孚人品确实不错,但以此来要求部下,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我所用,是断不能成就大事的。

1925年,吴佩孚的亲信赵恒锡被唐生智在湖南打败,参谋长蒋方震和重要幕僚唐恩溥建议吴佩孚承认唐生智对湖南的统治,接受既成事实。因为唐生智在1924年曾亲赴洛阳拜见见吴佩孚,愿意跟着他干。

可以说这在当时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不一定能让唐生智为吴佩孚所用,至少不会撕破脸。但吴佩孚一意孤行,带兵驱赶唐生智,把唐生智推到了蒋介石一边,北伐军如虎添翼,把直系逼到了绝路。

综上所述,吴佩孚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军事才华不行,也不是因为自己人品不行;而是因为自己性格中有太多的弱点,成为自己事业的短板,使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功亏一篑。


小约翰


在1924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最新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着一位中国军官,照片下注明:中国最强者吴将军。他就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吴佩孚,也是被外界认为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强者。

的确,就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开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展开了一场大战。从战前部署的兵力对比上看,奉军入关部队约12.5万;直军前线部队约6万余人,处于明显的劣势。重武器方面,奉军拥有各型火炮150门、重机枪200挺;直军拥有火炮100门、重机枪100挺,还有飞机两架,也不占优势。直军虽有渤海舰队的6艘军舰,但因西方列强干预双方空军与海军均未能发挥作用。

不过笑到最后的是吴佩孚,在这次战争中,直军多次使用奇袭战术,目标精准,出奇制胜。辅之以攻心战术,奉军西路败绩传遍东线、中线,不战而屈人之兵。直奉一役,使直系牢固地掌握了对国内大局的控制权,也让吴佩孚威名远扬。

第一次直奉大战,是吴佩孚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但是好景不长,就在美国《时代周刊》对他进行报道的7天后,也就是1924年9月15日,第一次战败的张作霖,以反对直系发动江浙战争为由,出兵15万,向山海关、赤峰进发。于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了。正是这次战争之后,吴佩孚走向了人生低谷,而且走向末路。

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倒戈,其在后方的3万人马从热河撤军发动了“北京政变”。其实冯玉祥的倒戈,吴佩孚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获胜后,冯玉祥功劳很大,并任河南督军,可惜吴佩孚对他并不信任,很快把他调往北京,出任徒有虚名而无地盘的“陆军检阅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曾经最有实力和机会统一中国的吴佩孚,此时已经回到了洛阳,他手头所剩的残兵不足千人,从此一蹶不振。到了1926年,蒋介石开始北伐,头号目标就是吴佩孚,这时正赶上冯玉祥誓师南下,两面夹击,无奈的之下,吴佩孚逃往四川。1928年,寄人篱下的吴佩孚被四川军阀邓锡侯胁迫,交出了自己最后的部队。从此吴佩孚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日子。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很快控制了华北地区。期间,日本人和日伪汉奸们多次找到吴佩孚,希望他出山担任华北地区的傀儡领导。吴佩孚颇具民族气节,钱照收,就是不出山,最后惹怒了日本人。1939年,据传是日本人以治病为借口杀死了吴佩孚,这位儒帅枭雄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董必武现实曾对吴佩孚的一生做过一番评论,他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但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崇拜我国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关羽、岳飞,所以他失败时不出洋,不居租界。第二,他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军队,但他没有私人积蓄,也没有田产,非常清廉。”


黑水布衣


吴佩孚还是太心高气傲,做事过于执拗,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只能黯然下野。

说起吴佩孚,他的能力确实很出色,在曹锟手下时,吴佩孚把曹锟的第三师训练成了北洋军中的第一精锐。在曹锟和其他人的军阀混战时,也都是靠吴佩孚来指挥作战。像曹锟能在直皖大战、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获胜,吴佩孚的指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所以曹锟对外也是直说,自己全是靠吴佩孚,所以吴佩孚的话就是自己的话,对他非常倚重。

然而吴佩孚和关羽一样,恃才傲物,做事的时候独断专行,这就不免得罪人。而直系严格的说是一个利益组合体,曹锟只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势力,其他人是因为跟着曹锟有好处,才参加进来。一旦有了矛盾,未免就有了异心,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王承斌四个和吴佩孚矛盾最大的人直接倒戈。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和奉系正在北京-天津一线激战时,河南督军赵倜却暗中勾结张作霖意图抄袭直系后路。此时曹锟和吴佩孚无兵可派,于是抽调陕西督军冯玉祥,率军去河南坐镇,看守后路。冯玉祥没有让让他们失望,率兵击败了赵倜,稳定了河南的局势。而且冯玉祥还派李鸣钟率一个旅前往天津,协助吴佩孚作战。应该说冯玉祥为直系取得胜利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论功行赏,冯玉祥出任了河南督军。

然而吴佩孚在战后首先考虑的是削弱冯玉祥的兵权,他首先试图吞并李鸣钟旅,结果没有成功。随后他又试图架空冯玉祥,干涉河南各级官员的任命,又遭到失败。最后吴佩孚干脆煽动兵变,趁机免了冯玉祥河南督军的职务,安插了自己人。此后吴佩孚还克扣冯玉祥的军饷,这就让两人结下了死仇。

胡景翼也是差不多情况,说起来他本来和冯玉祥关系很差。吴佩孚在河南和冯玉祥斗法时,胡景翼还是帮吴佩孚的,他的部队参与了兵变。但是事后吴佩孚却卸磨杀驴,吞并了他的部队,还克扣军饷,每个月只给1/3的军饷,连吃饭都不够。所以最后逼得最后胡景翼转头和冯玉祥合作了。

孙岳说起来也是吴佩孚的老上司了,在辛亥革命时孙岳参加了滦州起义,当时吴佩孚是他的副官。最后因为吴佩孚告密,孙岳只能离职南下。后来才重新投奔曹锟,出任了军官教导团团长。直皖大战和直奉大战期间,孙岳也是屡建战功,但是事后因为吴佩孚的反对,仅仅被升为旅长,新仇旧恨之下,孙岳也就去找了滦州起义时就有联系的冯玉祥。

而王承斌则是曹锟的嫡系出身,跟着曹锟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也是一路升到了直隶督军。然而吴佩孚却搞了一个军政分离,撤了他23师师长的职务。军阀混战时期,没兵权的督军就是个笑话,王承斌自然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后来吴佩孚派他去监视冯玉祥时,王承斌干脆看起了热闹。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战败,虽然是因为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所致,但是吴佩孚把他们逼得造反,也是直接诱因。

但是吴佩孚并没有吸取教训,第二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他一度下野。最后因为奉系大举南下,长江流域各军阀联合反奉之机,吴佩孚东山再起。然而他还是自傲的很,根本听不进别人意见。

吴佩孚此时是靠反奉之机再度兴起的,然而他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不顾部下的反对,转而联合奉系反冯玉祥。这直接导致了反奉盟军的内乱,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因此和吴佩孚决裂,甚至之后在北伐战争期间也不肯救援吴佩孚。

而吴佩孚自己的部队也因此而几次哗变,等到击败冯玉祥以后,他的部队已经跑走了大半,根本无力和北伐军对抗。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吴佩孚和北伐军大战期间,他力主合作的奉系却大举南下,抄了他的后路,抢占吴佩孚控制的河南地盘。

最终吴佩孚兵败湖北,只能再次黯然下野,此后再未能掌握大权。

从吴佩孚失败的过程可以看出,他过于心高气傲,做事独断专行,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最后和盟友们闹翻,独力难支,最后导致失败。


不沉的经远



吴佩孚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北洋军阀,《时代周刊》给予这样的注解:中国最强者吴将军。这也被外界认为,吴佩孚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人物。


《时代周刊》发行这期杂志是在1924年9月8日,可是在7天之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一雪前耻,打败了直系,吴佩孚实力大损,再也没有能力和奉系对抗,也没有机会恢复到巅峰状态,而不被人认可的奉系最终取得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即便两年后的北伐中,吴佩孚也是被讨伐的三大军阀之一,但北伐时期的吴佩孚已经辉煌不在,自然也难以抵挡北伐军的进攻。


吴佩孚秀才出身,后来得罪人避祸北京,走投无路之下得到堂哥资助进入了聂士成部当了兵,三年后又考入开平武备学堂(也就是后来的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在日俄战争中表现出色,得到袁世凯和日本人的奖赏,在1906年投奔到已经做到新军第三镇统制的曹锟门下,至此成为了曹锟的心腹。



冯国璋去世后,曹锟成为直系首领,吴佩孚更是做起了话事人,也在吴佩孚的指挥下,打败了皖系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直系,俨然成为了中国最具实力的霸主。在巅峰时期,吴佩孚拥兵数十万,控制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数省,而吴佩孚所在的洛阳,更是被人成为“西宫”。


吴佩孚作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军阀,从巅峰陨落只用了两年时间。吴佩孚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呢?


吴佩孚失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恃才傲物、骄傲自负,尤其是接连打败了皖系和奉系之后,直系是一枝独秀,吴佩孚自然得意洋洋,而这种骄傲也为两年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吴佩孚面对奉系第二次来袭,在“四照堂点兵”中,居然没有制定严格的作战计划,他认为奉系还是两年前的奉系,自己守株待兔就可以打败奉系,哪里知道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直系的瓦解。



当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在背后偷袭也是导致直系惨败的原因之一。而冯玉祥在背后倒戈,则是因为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冯玉祥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而且始终被吴佩孚防着。冯玉祥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给予了吴佩孚致命一击。其实这也是吴佩孚自己种下的恶果。


吴佩孚用人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喜欢有主见的部下。吴佩孚手下的四个大将:张福来、董政国、杨清臣、时全胜。他们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大老粗,虽然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和对吴佩孚忠诚,但是讲谋略他们实在不及格。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这几位战将的表现实在是不能恭维。


对此,你觉得吴佩孚是如何陨落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秀才出身,弃文从武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2岁时,吴佩孚已经读完四书五经,完成了基本的旧式教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

1896年,吴佩孚参加了山东登州府的科举考试,高中丙申科第三名,顺利得到了秀才的功名。

可此时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这时的秀才头衔也不像旧时那样光彩。

1898年,吴佩孚弃文从武,加入了隶属于武卫军的聂士诚部,当了一名普通的大头兵。

当时军队中的士兵清一色为文盲,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在其中不但找不到认同感,反而被众人视为异类,很受排挤。

1901年2月,吴佩孚经努力学习,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开始了军校生涯。

毕业后,吴佩孚授衔中尉,被派到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任职。

北洋新星,扶摇直上

1904年,吴佩孚被袁世凯委派帮助日本人搞谍报工作。因其出色表现,被日本使馆武官青木宣纯推荐给了北洋陆军第3镇统制,也就是吴佩孚此后追随数十年的“恩主”曹锟。

来到曹锟手下以后,吴佩孚自觉找到了用武之地。

曹锟虽是布贩出身,一身江湖习气,却特别看重颇具文人气质、胆识过人的吴佩孚,将其作为心腹来培养。

1911年11月,北洋第3镇中的部分军官准备哗变,他们打算先杀死曹锟,然后夺取部队。

吴佩孚发现了端倪,密报给了曹锟,吓得半死的曹锟赶紧进行内部清洗,这才没丢掉脑袋和顶戴。

事情过后,曹锟对吴佩孚非常感激,认为后者对自己有救命之恩。

在曹锟的大力提拔下,吴佩孚先后被提升为炮兵3团团长,长江上游警备师部副官长,第6旅少将旅长等职。

特别是,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声中病死,北洋军由此分裂形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别,这样的乱世也给了吴佩孚这样的枭雄莫大的机会。

当年7月,曹锟在吴佩孚的协助下,将其部第3师迅速扩编为九个混成旅六万余人,为直系军阀日后问鼎中央打下了基础。

1917年初,总统黎元洪和皖系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

段祺瑞任命曹锟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部一马当先,一路攻占涿州、良乡,率先从彰仪门攻入天坛。

曹锟因为讨逆有功,被段祺瑞任命为直隶督军,吴佩孚也水涨船高,出任了第3师师长,成了直系中的头号战将。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吴佩孚做出了军阀中少有的举动——他公开发表通电,声援学生的举动,反对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这一举动在当时确实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吴佩孚也成了报纸争相报道的风云人物,得到了“爱国将军”的称号。

当年年底,冯国璋病死,曹锟接班成为直系的一号人物,而吴佩孚成为直系武装的实际领导人!

盛极而衰,仓皇逃跑

直皖战争刚刚结束,直奉军阀之间又出现了矛盾。

1922年4月22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打响。

随着张作霖一声令下,奉系十二万大军分为东西两路,携带着上百门火炮,气势汹汹地直扑关内。

反观直系这边,总共只有不到十万军队,武器装备也不如奉军,不少外国武官都认定此战奉军必胜。

可用兵老辣的吴佩孚知道奉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打顺风仗还行,一旦形势不利必然全线崩溃。

于是,吴佩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以部分兵力在固安、永清、长辛店一线节节抵抗奉军,拉长后者的补给线,然后以精锐部队奔袭数百里,一举捣毁了奉军后方的补给站。

这下前线的奉军炸了锅,扔下武器就开始后撤,十二万大军最后逃回关外的还不到五分之一,大批的武器装备也都便宜了直军。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让吴佩孚名声大噪,他的直属部队扩充到了五个师十余万人,下辖的地盘也包括了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湖北等数省之地。

当时吴佩孚的指挥部设在河南洛阳,各地的军阀纷纷在洛阳建立办事区,以便与其“沟通”事务,以至于时人称洛阳为“西宫”。

作为直系背后的大靠山,美国人也相当看好“吴大帅”,不但让吴佩孚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美国记者还预测吴佩孚是最有可能一统中国的人物。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内部日渐骄横,一直想当上大总统的曹锟用贿选和武力威胁的方式“圆梦”成功,成了民国历史上的第六位大总统,这下就把皖系、奉系逼到了一起,后者很快联合南方的护法军政府组成了反直同盟。

1924年9月,奉军再度南下,直奉双方五十多万大军在山海关展开激战。就在吴佩孚在前线督战之时,直系将领冯玉祥率领部下三万多人突然杀回北京,先将大总统曹锟囚禁,接着发表了倒直宣言。

这下吴佩孚可傻了眼,北有穷追不舍的奉军,南有据城而守的冯玉祥部,再加上趁火打劫的山西军阀阎锡山出兵石家庄和皖系将领郑士琦截断津浦铁路,吴佩孚四面受敌,遭遇惨败。

幸好老对头段祺瑞念旧情,在塘沽为吴佩孚安排了一条军舰,吴佩孚这才率领残部逃至河南,其实力再也没有恢复到全盛时期的规模。

败北隐居,终不投敌

退出北方之后,吴佩孚仍不死心,他利用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又与奉系联手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后者被迫退往西北,冯玉祥也宣布下野。

这样一来,直系的光景似乎又好转起来,可惜这一切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首选的进攻对象就是盘踞在湖北、湖南、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部。

此时的直系已经是日薄西山,吴佩孚勉强组织了十万大军对抗北伐军。

可他那支只为军饷作战的部队根本不是有着坚定理想和信念,敢于为国牺牲的北伐铁军的对手,一败汀泗桥、二败贺胜桥,最后连武昌城都被北伐军攻占,吴佩孚逃往河南信阳。

不久,山穷水尽的吴佩孚宣布下野,在四川军阀杨森的庇护下过起了寓公的生活。

1932年1月31日,吴佩孚从四川来到北平定居。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野心勃勃的日本人正在华北物色代理人,在他们看来,曾经叱咤一时的吴佩孚就是扶植的最佳人选。

很快,日本人找上吴府,表示愿意无偿提供步枪十万支、机枪两千挺、火炮五百门,再加上数百万的资金,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

一向以关羽、岳飞为偶像的吴佩孚哪里会为了日本人的“画饼”而出卖祖宗,予以断然拒绝。

1939年12月,吴佩孚因吃羊肉饺子引发牙痛、发烧,经过日本人强行介绍的牙医诊治后猝死于家中,时年65岁。

根据吴家人后来的回忆,吴佩孚很可能是被日本医生故意害死。

回顾吴佩孚的一生,有过穷兵黩武和镇压劳工的污点,这也是那个时代军阀们共同的黑色印记,也有过不出洋、不入租界、不卖国求荣的坚持,其是非功过只能由历史来评判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