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1999年老白渡桥的公共厕所

说起来,公共厕所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不过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上海不仅经历了居民住宅的“私厕改造”——从天天倒马桶到家家户户装了抽水马桶,公共厕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厕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上海的弄堂里、在闹市区,都带上了深刻的城市发展的印记,回过头来看看蛮有劲的。

探访上海最老公厕

上海的公厕史,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的南京路旁建造了上海市区的第一座公有公共厕所,现址在黄浦区的盆汤弄一带。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150多年前的这座公厕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盆汤弄67号公厕,摄于2015年

而截至目前,上海已发现的能见到“庐山真面目”的最老公厕在海宁路514弄内,建成至今至少70年。

2017年的时候,四川北路和海宁路交界处已是一片工地,在工地旁边,能找到这座公厕。家住同昌里的鲍大爷80多岁了,他回忆说,这座公厕在解放前建造,他小时候一直上这座厕所,这么多年它的整体结构似乎没有变化,只是内部水泥地换成了瓷砖,两条便池上加装了挡板。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海宁路公厕

鲍大爷的记忆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可于海宁路北面的一条巷内找到一座编号为“98”的厕所,它就是海宁路公厕。从1947年算起,这座公厕已有70岁。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市民李冬青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的第二十七图上找到了海宁路514弄公厕,这份地图是迄今为止第一份确切标明该公厕位置的地图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在上海市档案馆有一份《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建造公共厕所事往来函》,其中在1942年8月25日至1943年1月29日,有多封关于在海宁路建造公共厕所的函。虽然无法确定函中提到要建的公厕就是现存这座,但如果真是它,那么海宁路公厕还可以大几岁。

没有臭味,构造悠久

2015年的时候,因海宁路公厕申请历史保护,由于体量太小未获批,而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一位从事保洁工作的许师傅表示,这座公厕为周边居民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大便利,他当班的8小时内,如厕的居民平均不会少于200人次。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沧桑的电表箱

更奇特的是,这座老公厕并不臭。“这得益于通风排气设计,值得业内学习。”相关专业人员指出,该公厕高耸的尖顶和设置在顶层两端的木制百叶窗,可以借助自然的空气流通,把臭气拔到顶层,并排放到厕所外。其独特的“无异味”设计被借鉴到了多伦路25号等处公厕的改建中,而同样历史悠久的东长治路690弄公厕(1920年建成,后历经多次改造)的基本结构也与其一致,说明这是一个当时“流行”的公厕设计方案。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顶部的木头横梁、椽子、百叶窗,起到了良好的“拔风”作用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海宁路公厕内部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多伦路公厕,借鉴了海宁路公厕的设计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东长治路690弄公厕

上海市公厕协会有一份2015年的专家论证意见,该意见认为,海宁路公厕体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共卫生建筑的特征,历经近七十载使用,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服务作用,是研究厕所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建议进一步对该厕所进行研究和价值评估。

上海公厕老照片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上世纪30年代,上海闸北地区的公共厕所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大洋桥地区的公厕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上世纪80年代,淮海路嵩山路两层结构的定型公厕外部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上世纪80年代,淮海中路嵩山路定型公厕的内部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上世纪90年代,广东路外滩公厕盥洗台,配备了烘手器、皂液器等设备

公厕的变迁

在上世纪,上海的公厕最初是在租界区推行开来的,并且由一开始的男厕,发展到也建造了女厕,这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员就业状况都有关系。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1

由于男性是城市的劳动主体,从1877年开始,法租界便开始推行结构简单且实用的男性小便池。

2

到1886年,几乎公共租界的每一条街道,甚至通向公共道路小弄堂的拐角处都建起了小便池,数量达到180多处。

3

1887年公董局又投资白银500余两,在法租界十六铺码头、金利源码头分别建造了两座公厕,这是自1864年工部局建造第一座公厕后再次进行的公厕工程。之后,各租界都开始了公厕建设运动。

4

1894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投资白银800多两,建造了4个装有煤气灯、自来水的公共厕所。五年后,工部局卫生处开始用水泥混凝土建造公厕。

5

更多的公厕出现于1912年。那一年,公董局出白银1565两,在法租界菜场、集贸市场和黄浦江装卸码头等地建造了52所简易公厕。

6

1937年,上海首个女性厕所在嵩山路出现,此后女厕数量日益增加。女性公厕,是伴随着女性逐步走向社会而出现的。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代“职业女性”。上海是中国第一批产业女工的诞生地。据1898年10月的《女学报》统计,当时的上海共有50多家纺织、缫丝厂,女工达六七万人。到1930年,上海市女工的数量为188188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56%。除产业女工外,银行职员、教师、护士等受过教育的职业女性的增加,使得上海的女厕需求远高于其他城市。

7

资料显示,1946年2月,静安区共有市建公厕18座,设有女厕的为4座。其中,蹲位居全市之首的杨树浦路1453号的公厕,44只蹲位中,女性蹲位有15只。

和公厕有关的营生

其实公共厕所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都有关系。而且在漫长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赚钱的营生。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19世纪,伦敦为了普及抽水马桶并整治城市环境而建造的排污系统

公厕承包养活全家上世纪初,租界区火热建造公共厕所的同时,上海的社会精英也不甘示弱,纷纷效仿。1909年11月,地方绅董胡文炜等11人,集资在南市侯家路建造了华界首座公共厕所。

但之后,卫生局因“筹款不易”几乎没有新建公厕,加上人口膨胀带来的如厕需求的增加,上海开始出现大量私人兴建经营的厕所。实际上,早在19世纪80年代,为了集粪,上海很多人就开始私设厕所。而在公共厕所推行售卖厕纸后,私人公厕也开始迅速跟进。由于公共厕所数量稀缺,私有公厕甚至有跟公有厕所平分天下之势。1945年,上海市区售卖厕纸的私有公厕占到公厕总数的43%,达99座。到1947年,总数更是达到265座,占比为66.25%。

当时大家投资兴建私有厕所热情高涨,原因在于利润高。当时厕所经营的利润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为粪肥价格高昂,使得粪便成为一种供不应求的商品,二是售纸的收入也十分可观。甚至单靠租用厕所就能养活全家。比如,上海市民李镜龙曾是国民革命军连长,但靠连长的薪水养活一家老少存在困难,故而辞职。他费劲周折,租到上海小东门鱼行市场一座公厕,从此迅速脱贫致富,并以此为生长达十余年。

上海滩“粪业托拉斯”当时的租界管理方,对于处理粪便这件事,发现中国人原来这老法挺管用的,就是粪工。农民随意地进城,挨家挨户地敲门,也从路边的坑厕当中定期地清理,作肥料用。他们把这个东西挑到船上,船再沿着水路运往江浙一带的水田。英国人在租界就模仿了纽约的一个做法,就是找了一个人做经理,然后他来张罗一群人、张罗设备来做这个事。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公共租界当时这一片分四个区。中区就是外滩以西、人民广场以东,延安路以北、苏州河以南,这一片至今还是上海最核心的区域。在这片区域当中,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公共厕所的数量却只有一个,可见粪头有多殷勤。进入20世纪,粪工粪车粪码头这个制度有点无法匹配现状了,于是英国人至晚在1908年放开了下水管道的有系统的建设。

而在国民政府掌控上海期间,建造的公厕叫作爪哇式公厕。它的特点就是坑非常深,上的时候千万要小心。这是因为他们没钱,钱还是得从粪头那边出。当时有一个粪头,人称粪业托拉斯,叫作王永康,他的公司叫永大公司,他负责上海全境的粪尿回收,粪车数量是一万辆。上海人当时就生活在一种木马桶、抽水马桶、坑厕、水厕多重现实交错当中,非常玄幻。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老公厕改造成新公厕

新中国成立后,私有公厕被保留下来。在保留私有公厕的同时,上海开始了第一次公厕革命,在棚户区和市郊结合地区,建造了大批不售纸的简易公厕。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为了积肥支农,上海对市区公共厕所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建造。截至1965年底,市区公有售纸公厕增至301座。1966年9月,上海公厕停止售纸,到了1977年部分公厕开始恢复销售。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1991年,弄堂里的简易小便处

1984年到1992年是上海公厕建设史上的另一个高潮期,年平均新建和改建厕所达到112座。即便如此,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1000多座厕所仍不堪重负,如厕难愈演愈烈。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西藏中路347号公共厕所

2001年,上海公厕已达到2406座,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达3.3座。改革期间,上海还兴起了一阵公厕承包制热潮。2002年,淮海路上一家三星级公厕的经营权转让给下岗女工李鸿芳。但最终,随着市民公厕免费、公益化呼声的高涨,承包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0年1月1日起,上海公厕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综合:解放日报、瞭望东方周刊、一席)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