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邦奪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靠張良嗎?

兔牙傳說


劉邦能奪得天下,最主要是會用人。其實劉邦就是一個無賴,打仗不行籌劃也不行,但是有一點無賴就是臉皮厚,這就是他的優點。這個優點讓他打仗請到了韓信,籌謀請到了張良,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所以說劉邦的天下,文不是他出的謀,武不是他的戰功,說白了就是別人替他打的天下!


花開燦爛願生活如花


劉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的漢朝,劉邦能建立漢朝奪得天下的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第一點,劉邦出身是不算是最底層,也基本上是最底層啦,做啦一個小官,我覺得他能夠了解百姓的苦難,更知道如何俘獲人心。

第二點,劉邦是一個小混混,小混混最能的就是管理手下,收緊手下的心,如果劉邦沒這點本事,也不能成小混混,在那混不起來,也就為他後來成就大業,管理手底下的人有啦幫助,什麼樣的人能要,怎麼安排,就像韓信。劉邦直接讓他做的大將軍,超過跟他自己那麼多年兄弟的官。

第三點,劉邦對自己的人很相信,善於管理,把軍事大權交給韓信,把財政交給蕭何,知道誰能幹什麼,誰不能幹什麼,不像項羽,自己打仗領著人,一邊打仗一邊做謀士。

第四點,劉邦有很多能力大的人,像韓信,一代軍事奇才張良,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後人多自比張良...張良的智力幾乎作為一個謀士來說,也算是當時無敵。陳平,基本和張良齊名的人~~ 按照三國中類似的說法,張良和陳平就是劉邦的臥龍和鳳雛,曹參,史載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這一條基本也不用懷疑曹參的能力了,蕭何,這個人政治手腕極強...用韓信誅韓信,都有他的功勞...堪稱權術達人,樊噲,至少項羽誇獎過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計和三國比較的話,至少是許褚這種級別的人物,




江止


劉邦最終能夠奪取天下,張良的功勞的確不小。張良在劉邦最需要他的時候,能夠出來鼎立相助,給他出謀劃策,也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說這全部都是張良的功勞那也不對。


在當時張良被稱為是“漢初三傑”其中之一,但除了張良外還有韓信跟蕭何。這三人才是成就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因素。對這三人漢高祖劉邦對他們做過這樣一番評價,他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如果用現代的話來給他們來定個位的話,韓信就是三軍總指揮,相當於總司令,張良就是總參謀,蕭何就是後勤部長。劉邦就是統領全局的一號人物了。

所以說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基本上就是靠的這三人,但是除了這三人外,劉邦被他們稱為主公,作為一個統領就必須要有著一個遠大的目標和必勝的信念,再加上一個中年男人應有的成熟的心智。

所以說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才獲得天下是不正確的,如果劉邦只是靠張良,那他出的計謀和策略誰去執行,沒有韓信誰有能力打敗項羽?如果沒有蕭何在後方籌措錢糧,誰又保證軍隊的供給?如果劉邦自己沒有一個堅強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誰又願意奉他為主公了?


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外人鼎立相助外,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一個成功的慾望。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劉邦能夠成功這三人的確功不可沒,但最主要靠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為人處世的智謀。


小程看歷史


文|奔騰Li

從社會底層的青年,到一國之君的皇帝,漢高祖劉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數千年來人們對漢高祖劉邦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歇過,有人說劉邦是個地痞流氓,為了保命可以丟下所有人自己先跑,取得天下後兔死狗烹殺害功臣不仗義,也有人說劉邦給百姓帶來和平安逸的生活,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功大於過。

劉邦之所以被世人討論不休,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劉邦是一位成功者”,只有成功者才會受大眾關注,人們往往將劉邦的成功歸結於張良,蕭何與韓信,以及對手的自大輕狂,成功固然需要能人相助,但也離不開自身的優秀,劉邦能夠得到三位曠世奇才相助,自身性格的優秀起到了關鍵作用。

劉邦劇照

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秦統一後施行嚴苛政策,驪山秦始皇陵,阿房宮,邊疆長城各項工程動用勞役及百姓近200百萬人,還有百越戰爭,匈奴戰爭,導致國內超負荷運轉,民怨沸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國到了秦二世手裡,失去了秦始皇的震懾,秦國君臣開始分崩離析,秦二世是個思想簡單貪玩的小夥,只知道信任把自己扶上位的趙高,毫無保留的那種,所以無論趙高怎麼誣陷李斯等人,秦二世統統照單全收,朝廷天翻地覆的排除異己,民間壓抑已久的怨氣,兩者結合,給起義埋下了伏筆,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朝廷徵兵去戍守漁陽,路徑大澤鄉被連日大雨困住,無法前行,按照秦法如果沒有按時報到,都要被軍法處死,陳勝,吳廣兩人一合計去也是死,跑也是死,“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乾脆起義造反,二人自此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領導者)。

陳勝吳廣起義

劉邦背景簡介

劉邦沛縣泗水亭長,雖然官不大,但在地方也算有頭有臉的人物,平時愛交朋友的劉邦,經常與沛縣主簿蕭何等人一起喝酒,呂公也特別看好他並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呂后的父親),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劉邦的小日子還是過的不錯,不是經歷了這場變故,相信劉邦也不會輕易冒著被殺的風險起義。

劉邦的起義原因與陳勝,吳廣二人相似,劉邦押送勞役去驪山秦始皇陵服役,路上很多勞役跑了,劉邦無法完成任務,也會被刺死,所以劉邦也開始起義。

第一次起義都沒啥經驗,雖然得到了百姓支持,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內部出現矛盾,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將吳廣害死,陳勝開始驕傲自大,殘害同伴,讓車伕莊賈殺死,僅僅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劉邦依然還在奮鬥著。

劉邦劇照

劉邦性格的優秀點

由於不懈的努力,劉邦終於踏進咸陽城,推翻了秦國,但劉邦能夠第一個進入咸陽城,主要原因是項羽牽制了秦國主力軍隊,讓劉邦趁機得逞,若論實力和勇猛,劉邦不及項羽,只好將咸陽拱手相讓給項羽,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稱漢王,雖然秦國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劉邦戰爭的道路還沒有停息,隨之而來的是“楚漢相爭”。

大家都知道楚漢相爭劉邦憑藉張良,蕭何與韓信等人的幫助得到了最終的勝利,但此三人堪稱曠世奇才,怎麼能心甘情願為劉邦賣命,筆者認為劉邦有幾點過人之處:

  1. 情商高,韓信曾經說過,“劉邦給我大將軍做,怕我冷脫下衣服給我穿,好酒好菜都和我一起分享,我怎能忘恩負義”,從韓信的這番話中就知道看出,劉邦的情商很高,很會拉攏人。
  2. 聽言納諫,韓信的大將軍是蕭何從劉邦處要來的,劉邦甚至沒有見過韓信的能力,憑藉蕭何一面之詞就將自己的兵馬指揮權給了韓信,這說明劉邦並非驕傲自大的人,能通過將好的建議聽進去,來增長自己的勢力,相反劉邦的對手項羽就是因驕傲自大導致眾叛親離。
  3. 能屈能伸,劉邦一生吃過很多敗仗,更是在項羽面前形如小弟一般,在強於自己的對手面前劉邦不會只圖一時之快,能屈能伸完善自己,找機會擊敗對手,這是劉邦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裡生存下來的本領。
劉邦劇照

結語

劉邦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記·高祖本紀》

“出謀劃策我不如張良,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但是我可以讓這三位人傑甘心為我效力,此乃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這是漢高祖劉邦對自己的評價,最能體現出劉邦的能力所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劉邦的天賦就是善用人才並駕馭人才,天生的領導者,而非單憑張良等人的幫助,忠言逆耳利於行,能屈能伸方成事也是古人教我們的道理。


奔騰Li


1.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集思廣益,能隨機應變。漢初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張良是戰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他的天才在楚漢戰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漢高祖之手,戰爭的勝負不言而喻。

3.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宴請劉邦,在鴻門宴中張良與劉邦周旋,最終離開,之後回營殺了曹無傷。

4.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在劉邦所用的各種人才中,來自敵營的不少。劉項相爭,項羽屬下的許多人才紛紛投奔劉邦,劉邦照納不誤。劉邦禮賢下士的名聲吸引了項羽營中許多經營人才,包括項羽的叔父項伯,都樂意為“沛公”所用。

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而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仍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被委以重任。

5.有遠見卓識,具有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才能。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不如韓信。但能將三人團結起來,共圖大業。



a四季分享


劉邦以非貴族身份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從某種程度上看,劉邦有一定的過日之處。結合當時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來看看劉邦成功的秘訣。

首先,作為一個成就大事的人,劉邦很好的團結了一幫人。劉邦自身資質平平,出身也沒有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好,但是劉邦能夠很好的團結一般人,主要的一點,作為領導者對於自己的屬下能夠做到恩威並施。把蕭何、韓信和張良團結到自己身邊,尤其韓信,原來在項羽那,不受重用,是劉邦能夠聽取蕭何意見,大膽拜將,才能逐步扭轉楚漢戰爭的局面。面對韓信想要封王的想法,關鍵時刻不手軟,直接封王,讓韓信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反觀項羽,雖然看著挺大氣的,卻有時候有點婦人之見,不願意和自己的屬下分享勝利果實,導致隨著戰爭的進行,大量部下叛逃到實力弱小的劉邦一方。

其次,成大事者能夠忍,劉邦為了成大事選擇隱忍。劉邦一不小心比當時的天下王者韓信先攻破咸陽,按照約定應該封關中王,但這讓項羽很尷尬。項羽很生氣,想幹掉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沒有因為自己先攻破咸陽而覺得委屈,主動去項羽處探望,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劉邦成功逃脫後,按照項羽的安排去做漢王,並且燒燬了來時的棧道表示自己永不回來。如果劉邦選擇和項羽理論,甚至暴露不滿,項羽一定會幹掉他,就沒有後面的基業了。因此劉邦具備了成大事者該有的隱忍能力。

第三,劉邦雖然在起事前遊手好閒,但他還是比較瞭解底層人民的生活。劉邦在攻破咸陽後,提出了著名的“約法三章”很好的穩定局勢。作為底層出身的劉邦,他比較瞭解平民的苦,懂得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作為一個國家的治理者,如果不能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是很大成大氣候的。而劉邦看到百姓在連年征戰中遭受的痛苦,主動採取措施,贏得了民心。

最後,屢敗屢戰的性格是成功者應該有的信條。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是一帆風順的。劉邦吃過的困並不少,有幾次差一點喪命。面對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劉邦在連吃敗仗後沒有絲毫氣餒,認真聽取蕭何、張良等人的建議,勵精圖治,最終終成帝業。

綜上,劉邦的成功源於自身能夠團結一幫人,能夠做到隱忍、親民和不屈服於困難的性格。當然也得益於蕭何、張良、韓信等人發揮作用。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老師


大家好,我是考古論今,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個:恰當的政治主張;劉邦個人的領導魅力;優秀的團隊力量;項羽的錯誤。核心原因為恰當的政治主張。

恰當的政治主張

選擇一統天下而非恢復戰國秩序

相對於項羽及其他諸侯所提倡的恢復消滅秦國,恢復戰國時期的政治秩序而言,劉邦選擇一統天下,更加順應民心。經過春秋戰國和秦朝末年的戰亂,人們更渴望有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更厭惡戰爭。恢復戰國秩序,將導致各諸侯國之間相互討伐,人們流離失所,所以很難贏得民心。

約法三章,寬以待民

經過秦朝的嚴刑苛法,關中人們面對劉邦簡單卻很有效的法令歡欣鼓舞。

劉邦個人的領導魅力

劉邦的性格魅力

劉邦生性豁達,喜歡結交朋友,渴慕賢達,年輕時候渴慕信陵君,想投到信陵君門下,但是還沒有走到地方,信陵君就去世了。包括後來遇到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劉邦無不尊為師友。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比如韓信稱假齊王時,劉邦雖然氣憤,還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等韓信為王。

劉邦的領導魅力

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懂得放權和分享收益。

  • 懂得放權

不管是給陳平4萬金讓他去離間楚軍,還是讓高興帶兵攻收復六國土地,劉邦從來沒有過多的干涉,說明劉邦懂得放權,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幹。

  • 懂得分享權益

革命取得成果以後,劉邦並沒有獨吞成果,而是與臣子們一起分享,手下的將領大臣很多被封王封侯。比如韓信,彭越,英布,夏侯嬰,樊噲等。而同時期的項羽卻沒有,跟著他乾的人,最多也就是將軍,他封侯的都是外部的諸侯或者起義軍,是個比較小氣,不懂得分享的人。

優秀的團隊力量

劉邦身邊凝聚的人才,非常的多。以至於劉邦在後來點評自己為什麼能夠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三者皆人傑也,我能用之,所以得天下,而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能用之,所以失天下。當然,這三個人只是團隊的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彭越,英布,樊噲,陳平,麗食基等。

項羽的錯誤

本來劉邦是沒有機會成功的,畢竟向家軍率領的農民起義已經取得了民眾和諸侯的支持,而且也已經取得了勝利。

稱霸而非一統天下

項羽想恢復戰國秩序,稱王稱霸,並不想一統天下,這對於渴望統一的人民來說,大失所望,使的向氏政權失去吸引力。也給了更多的競爭對手,生存發展的時間。

屠城,簡單粗暴的執法

不管是坑殺秦國二十萬降卒,還是收復齊地的時候,還是治理統治區,項羽的辦法,太過於簡單粗暴,失去民心。

項羽猜忌心中,失去范增,楚軍軍心大亂

范增,作為項羽的第一謀士,卻在劉邦的反間計下,失去項羽的信任,背部生毒疽,抑鬱而死。

綜上,劉邦得天下並不是偶然,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歡迎大家點評。


考古論今


劉邦奪得天下主要的原因本人認為有三點,讓我給一一道來。第一,劉邦本人從小就是市井上的小混混。這個就鍛鍊了他能夠把控人,識人的本領.能夠虛心接受意見。第二,手底下有一幫很能幹的人。這些人個個都有非凡的本領。張良把後勤搞的天意無縫,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很重要的。再加上蕭何的計謀,還有就是韓信的執行力。對整個軍隊管理的無堅不摧。這三個人相輔相成。第三我人為是最關鍵的,這就是天意吧,劉邦運氣好,碰了一個項羽的對手,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把韓信那麼一個軍事家逼到了劉邦哪裡。他優柔寡斷如果在鴻門宴上能夠聽從謀士的話,把劉邦殺了。歷史就要從寫。劉邦佔了天時,地理,人和這三個重要要素。能不勝利嗎。至於靠張良,這個是片面的,張良雖然在劉邦的勝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只靠一個張良劉邦是不會取勝點。






水70928


1.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集思廣益,能隨機應變。漢初三傑是楚漢戰爭期間質量最高的人才。張良是戰略家、政治活動家,不僅能制訂正確的戰略,而且能通過自身的政治活動來實現。他的天才在楚漢戰爭時期獨一無二;韓信是當時傑出的軍事家,其軍事天才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蕭何是傑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協調才能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三個獨一無二的人才皆在漢高祖之手,戰爭的勝負不言而喻

3.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佔有。”項羽大怒,宴請劉邦,在鴻門宴中張良與劉邦周旋,最終離開,之後回營殺了曹無傷。

4.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在劉邦所用的各種人才中,來自敵營的不少。劉項相爭,項羽屬下的許多人才紛紛投奔劉邦,劉邦照納不誤。劉邦禮賢下士的名聲吸引了項羽營中許多經營人才,包括項羽的叔父項伯,都樂意為“沛公”所用。 比方說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就來投奔劉邦。而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因為不能發揮作用就投奔項羽,仍不能發揮作用就再投奔劉邦,被委以重任。

5.有遠見卓識,具有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的才能。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不如韓信。但能將三人團結起來,共圖大業。






未知的古今歷史


劉邦,雖生於市井小民之間,卻能夠在亂世中,僅憑藉三尺寶劍平定各路諸侯,攻佔關中讓秦王投降,又最終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最終稱霸天下登上帝位,創建漢王朝。對於劉邦而言,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在當時都不算是最厲害的,那麼他是依靠什麼最終登上皇位的呢。

興兵起義,佔據人和

自秦二世登基以後,統治殘暴、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讓當時的秦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地農民紛紛殺掉酷吏,響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的各路起義大軍,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大義的基礎。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劉邦登帝之後,在洛陽舉行慶功宴會時曾經說過:我比不上張良的運籌帷幄,也比不上蕭何安國定邦、守護城池,更比不上韓信的攻城略地、戰無不勝,但我知道手下人的本事,能夠讓他們在合適的崗位上得到重用,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才是我最終奪得天下的原因。相比項羽這一點就遠遠不如他。

察言納諫、懂得分享

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過劉邦:不管是文臣武將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覺得是對的,就會去聽,而且也去做,並且他這個人知錯就改,單憑這一點就比古代的很多帝王要強很多。

劉邦奪得天下後一心打算長期駐守在洛陽,後來有一個小人物婁敬從洛陽經過,就向他納諫,講了一番大道理,大體意思就是洛陽不如長安,長安進可攻,退可守,建議把長安定為都城。劉邦聽了這個建議之後,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了張良,張良的意見也是說建議把都城定在長安,劉邦聽了這兩個人的分析就決定要繼續西行,定都長安。

每每打下勝仗,只要劉邦能夠降服一片地區,他就毫不吝嗇,把攻下的地區大肆封賞犒勞部下。這說明他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豪爽的行為自然使手下對他感恩戴德,攻城略地也就更加的賣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