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古代皇帝多重用舅舅而不重要叔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舅舅是外戚,一般來說是沒有登上的皇位資格的,而親叔叔本身就是皇位爭奪的有力競爭者。相對於外戚奪位來說,皇族內部的皇位爭奪更易於讓朝廷大臣接受,對於大臣來說,反正皇室沒變,忠君更多的是忠於皇室還不只是僅僅皇帝一個人。

可以看到歷史上有叔叔奪取皇位的例子,最為出名的就是朱棣奪取朱允炆皇位的靖難之役了,還有明朝一次不成功的奪位經歷,朱高煦要造反奪取朱瞻基的皇位。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煦,朝廷上下竟然都有人追隨造反,可以說明皇室內部的爭奪皇位在朝廷上是有一定接受度的。所以為了自己還有子孫的皇位來說,一般是不敢重要叔叔的

至於舅舅呢,屬於外戚,外戚可以專政,可以權傾天下,這些事情朝廷大臣會不滿,但是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接受,但是隻有一點是不能做的那就是篡位,所以一定程度上,外戚的危險性要比皇室中人低很多。也正是這樣,只要不是年幼的皇帝,都可以將外戚控制在手裡。

同時還有一點,無論是舅舅還是叔叔,對於皇帝來說都是自己人,皇帝需要手中有一股力量去平衡朝臣和宦官,既然舅舅的危險性遠低於叔叔,這樣以舅舅為代表的外戚就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去平衡朝廷。畢竟對於皇帝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皇位的穩定,其次才是朝廷天下。


楓葉0829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屬於帝制家天下的侷限性。正因外戚篡位不同於藩王篡位,外戚篡位在法統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困難重重,因此古代皇帝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防備自家人(藩王)的身上,而不是外戚。

比如:劉邦的白馬之盟,就是為了防備呂氏外戚篡權,主要內容是:“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意思是除了我劉家人,其他人再大也只能是侯,這樣就避免了外戚封王,進而威脅皇位的繼承權。

但是劉邦防備外戚篡權的行為也就差不多到此為止了,縱觀劉邦的一生,外戚掌握軍政大權可謂是屢見不鮮,所以後來才出現了王莽篡漢的情況。

其實,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棋子,所以皇帝對外戚的限制肯定少而重用的多。到了藩王這個問題上,因為藩王是皇權的直接威脅人,所以皇帝防備藩王如防虎狼。

比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於藩王的防備可謂是史上最強的。明朝是中期開始,剝奪了大部分藩王的兵權,將藩王搞成了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後許”。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藩王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可見皇帝對藩王的防備之深。

而清朝則是在開國之初,就形成了一種制度,藩王不得離京。雖然這個時候的藩王有參政權,但卻沒有兵權,並且皇帝時時刻刻監視著藩王,自然威脅不到皇權。

正因為封建帝制時代的侷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舅舅等沒有真正繼承權的外戚,以此來制衡其他勢力。而對於藩王則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因為藩王有一定繼承權,是皇權的直接威脅人。

但經過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一弊端日漸凸顯,那便是外戚也可以篡權。所以說封建時代的皇帝其實也不容易,他們往往是防不勝防,雖然這一代沒有篡權,但誰也說不定下一代就可能被篡權了,皇帝其實是一個高危的職業。


公元前


這並非是規律性的東西,重用舅舅(外戚)的也不一定長治久安,最典型的是西漢王莽,北周楊堅,外戚直接拿走了皇帝的江山。

東漢的何進、西晉的楊駿雖然沒有拿走江山,但東漢卻因為何進的專權跋扈而導致江山易主;西晉也因為楊駿的貪權而導致“八王之亂”,致使西晉滅亡。



琴島牧風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舅舅是異姓旁人,叔叔是同姓至親。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叔叔擁有繼承權。

這不是說誰親、誰不親的問題。

為什麼劉邦在奪得江山後,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就是因為姓劉的是一家子。

這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樣:皇帝的叔叔和皇帝是一家子,都擁有相同的血統,所以叔叔也是有繼承權的。

而舅舅如果想要當皇帝,就是顛覆江山社稷,王朝改立門楣、改朝換代了。

在這種背景下,舅舅篡位的難度很大,他會面臨所有皇帝同姓親屬的反對。

而叔叔篡位的難度要小很多,從宗室的角度看,誰當皇帝不都是他們一家子人嗎?

因此,古代的皇帝會全力防範自己的同姓人作亂,同時有限度地利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且為臣子的母家(也就是舅舅家)。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外戚多被重用的原因。


HuiNanHistory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古代做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唯一一人,但治理國家往往還是需要“助理”的,這些人或為身殘志堅的太監們,或為自家大舅。為什麼不用關係更為親密的叔叔而是大舅們呢?

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叔親舅疏的宗法制度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如此,但其實叔叔和舅舅從血緣上來看都是差不多親。這裡所謂的“姑舅親”其實是一種感情的上的親,而在古代的帝王家中,皇家的法統來看,叔叔卻是更親。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而是因為叔叔也是皇室中人,而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

故而舅舅從法理上不具有危險自己正統帝位的可能性,除非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可以繼承帝位的人選之一,因為宗法制度承認叔叔,不承認舅舅。

五代南唐時代,南唐元宗李璟,在南唐保大五年,以弟弟李景遂為皇太弟“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新五代史》

而且還把政務交由李景遂處理,但弟弟其實不太願意當皇帝,一直推脫不願,之後終於改立其長子李弘冀為太子,但二人的矛盾卻是埋下了禍患。

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可能出於字自卑的心理,擔心父親再改立叔叔為太弟,竟然下毒手。《南唐書》記載:

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遺從範。使毒景遂,景遂擊鞫而渴,索漿,從範以進之,暴卒。

再如明朝建文帝時代,叔叔們各握重兵,朱允炆哪敢重用。因為重用很大的可能是養虎為患,令叔叔們在朝廷之中結交百官,豈不更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對於叔叔而言,只有“削藩”的路子。

叔叔奪位的情況歷來都有,南朝宋明帝劉彧奪侄子劉子業帝位,南朝齊明帝蕭鸞奪侄孫蕭昭業帝位,南朝陳宣帝奪侄子陳伯宗帝位等等。

所以不能“養叔為禍”,因親而疏。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

很多時候,皇帝重用舅舅,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原因。皇帝年幼,太后輔政,而太后能依靠的不是夫家的人而是自己的兄弟。

比如漢朝明帝病逝後,十歲的劉肇繼位為漢和帝,之後任用母親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多次對匈奴用兵,但竇憲後來膨脹了,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除掉竇氏一族。

東晉時期的庾太后在其丈夫晉明帝死後,晉成帝繼位,太后哥哥,晉成帝舅舅庾亮輔政。

東晉的朝廷初期其實非常的亂,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晉成帝在位期間,任用舅舅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雖然收效甚微。

等等。

真的愛舅舅

雖說是皇帝,但也有看重情誼的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外祖父高揚死後,開始思念起舅舅來,就把舅舅高肇兄弟幾人都徵召入宮,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之後高肇擔任尚書左僕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兩次娶北魏公主為妻,更是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

宋朝曹皇后的弟弟曹景休,傳說中八仙之中的曹國舅,宋英宗雖是宋仁宗的養子,卻也在即位後對舅舅很照顧,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還允許入宮親侍太后疾。

結語:

皇帝重用舅舅的原因有多個,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應屬舅舅不具有宗法制的法統的原因。但懼怕叔叔謀權而重用舅舅,卻往往導致另外的局面,也就是外戚弄權的情況,輕者為不法之事,重者顛覆朝廷,危險係數也是很大的。


南嶺說史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與我國封建王朝實行的皇位繼承製密切相關。

皇帝自稱天子,宣揚君權神授,只有擁有皇室血脈的人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的叔叔

皇帝的叔叔同樣屬於皇室成員,理論上是具有皇位繼承資格的,基本上都會被封為王爺。

如果皇帝重用自己的叔叔,一旦這位王爺大權在握,即便他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難保他的部下不想來個“黃袍加身”!

畢竟從龍之功的封賞之重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誘惑,一旦有機會誰不想鋌而走險試一試呢?

歷朝歷代王爺造反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比較著名的就有西漢“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明代“靖難之役”。

皇帝的舅舅

而皇帝的舅舅屬於外戚,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外戚想要獲得和維繫權勢,只能依賴皇帝。

所以,外戚的興衰榮辱基本上都寄託在皇帝的身上,他們的利益與皇帝高度重合。

即便權勢滔天,外戚依舊需要維護皇帝的權威,才能保護好自己。

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重用外戚衛青霍去病,而沒有大膽啟用宗室將領。

總結

因此,古代皇帝大多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對自己的叔叔嚴防死守。

歷代被重用的皇帝的叔叔只有周公旦、多爾袞等寥寥幾位。


歷史痴


一是皇位的世襲問題。皇帝的弟兄和侄輩有皇位繼承權,弄不好皇位落到他們的手裡,不重用他們,皇位丟失的可能性小,皇子得到皇位的可能性大。一般情況都是給弟侄們一定的封地,趕遠遠的。小孩舅舅是外戚,沒有皇位繼承權,除非搞政變篡權,否則,別想繼承皇位。

二是皇后妃嬪問題。皇后妃嬪大都想讓她們的親屬到朝中做官,和皇帝在一起的時候,有機會吹口風,增加了外戚做官的機會。特別是皇帝的愛妾,得到做官的機會更大。

三是外戚大都對皇帝忠誠,皇帝也信任他們。他們大都是靠後妃們做官的,若不對皇帝忠誠,弄不好皇帝廢了后妃,就有災禍了。

這些也不是絕對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外戚篡位的,如王莽、楊堅;也有皇子的皇位被奪的,如呂雉、武則天奪她的兒子的皇位,趙光胤也是奪人的皇位,結果皇位又被他的弟弟趙光義弄去了。



漁樵之人W


大家好,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很高興和大家交流外戚的問題。

在歷史上,皇帝!毫無疑問是當代的主角,把握著時代的走向,但是他也是需要幫手滴,很多事情需要可靠的人去做,而身邊的重臣往往都是舅舅或者外公,也就是外戚,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叔叔伯伯在傳統觀念中更近一些,為什麼不信任他們呢?

同姓之人分天下

同姓的叔叔伯伯都有皇族血脈,是有一定的繼承權的,不當皇帝的皇子皇孫們都是要分王的,雖說一方藩王是皇帝很大的助力,但同時也是很大的威脅,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於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

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後,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不管皇帝的叔叔與皇帝怎樣的鬥爭,都屬於皇室的內部鬥爭,都是“合法”的。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於燭影斧聲謎團以後,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這就是被叔叔擠掉的例子。

母族親近亦可靠

皇帝的舅舅屬於外戚,情感上同樣很親近,是可信之人,他要奪天下名不正、言不順,靠他們當然比叔叔們可靠的多,畢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足夠滿足很多人對權力的慾望了,

當然,也不乏特殊情況,在漢朝的時候,下放的權力過大,外戚當權比較常見,比如王莽篡漢,就是很典型的外戚篡位的情況。

總之,就是舅舅等外戚對皇權的幫助大於威脅,而內親則有“名正言順”篡權的地位,所以皇帝常用外戚。


(圖片轉自互聯網,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