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漫步重慶·沙坪壩# 青木無“關”

本文與青木關有關,但青木無“關”。

說起青木關,外地人或許沒有多少概念,但重慶人可謂家喻戶曉。她是沙區文化大鎮,重慶十大最美小鎮,農民文學之鄉,還是中國百強鄉鎮,這是一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網紅小鎮。

青木關曾是抵抗元軍入侵的大後方,也是抗日戰爭時期青年遠征軍誓師之地,更是戰時陪都的一大教育高地。當年,青木關是國民教育部所在地,現中央音樂學院的前身即國立音樂院在此創辦,江定仙、吳冠中、嚴良堃等文藝大師均在此工作學習,創作出了著名的《康定情歌》、《牧羊姑娘》等文藝作品。

青木關的文化歷史底蘊,厚重得讓你喘不過氣來。走進青木關,你會肅然生起敬意。

#漫步重慶·沙坪壩# 青木無“關”

青木關故名清母關,相傳因一位卿姓少年斬蟒救母而得名。青木關樹木蔥鬱,後稱青木關。

歷史上的關口一般都有險要、狹窄的隘口,高大的城牆,森嚴的戒備。但你走進青木關會發現,歷史上所說的這些要件,青木關似乎都不具備。

青木,其實無“關”。

作為進入重慶的國道第一關,青木關是有隘口的,但並不險要,也說不上狹窄。在層山疊嶂的山城重慶,青木關的山與隘口,用重慶話說,簡直就是“毛毛雨”(微不足道之意)。

然而,當你漫步青木關,你又會驚奇的發現,這個小鎮幾乎又具備了重慶這座山城的所有地貌特徵與文化元素:長長的登山步道,停靠在8樓的二路汽車,還有街邊麻辣鮮香的小面。而因抗戰時期的文化融合,這個小鎮你還能尋覓到不少江南水鄉的痕跡:站在當地人俗稱的“十二生肖”橋上,清澈見底的湖水,將這座石拱橋十二個半圓倒映成十二個滿圓,極具《紅樓夢》中“十二金釵”的帶入感,讓你忍不住張開雙臂,攬美人入懷。

#漫步重慶·沙坪壩# 青木無“關”

青木關究竟是個什麼關?我想,定義青木關為進入重慶的“開胃菜”或許更為貼切。山,並不是那麼的高;路,並不是那麼的陡;人,卻依然那麼的耿直與包容。走進青木關,你就走進了一個小重慶,有城市整潔而舒緩的街道,更有一眼望不到頭的田野,在這裡,詩與遠方並存,繁華與謐靜共生。

地形上的相對平坦,造就了青木關交通的便捷,硬件上的無“關”讓青木關通江達海,恭迎四方來客。成為歷史、現在與未來不可取代的“要衝”;而青木關人本來就是重慶人的豪爽性格,加之農民文學之鄉先天的文化素養,開放與包容的態度,這讓每個來到青木關的人心理上沒有絲毫距離與屏障。軟件上的無“關”,讓這個小鎮除了本地人就近就業外,也是外地人紮根的沃土。這也是一個小鎮吸引眾多企業入駐,成就百強鄉鎮的原因。

青木有關亦無“關”。這就是青木關,一個開放與包容的網紅小鎮。(文/圖 吳紅金)

#漫步重慶·沙坪壩# 青木無“關”

青木關簡介:

青木關隸屬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是國家發展改革試點鎮、重慶市級中心鎮、全國重點鎮。位於縉雲山脈和梁灘河的沿片地帶,總人口3.2萬人,下轄2個社區和5個村。幅員面積32.2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4公頃,林地1300公頃。

青木關不僅孕育了“石老翁”、“石壁血書”、“斬蟒救母”等美麗傳說,還湧現了數以百計、享譽中外的文化藝術精英,成就了獨特的“戰關、情關、孝關”的三關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