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苏联1939年装备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为什么还让德军快打到莫斯科?

美国掏粪研究中心主任


苏联刚研制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时候,威力虽然巨大,但是射程有限仅为3公里,数量也极为有限,当德国对苏联进行攻击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成军。直到德军侵略到苏联战略重地—奥尔沙的时候,苏军紧急成立的喀秋莎火箭炮炮兵连,才真正的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此时已经到了1941年的7月了。


有限的喀秋莎火箭炮,根本无力阻挡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再说战争仅凭一件先进武器,一件大威力武器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格局。毕竟当时的德军在武器、经济以及综合国力方面都远超苏联。


到了1942年的时候,随着大规模的改进型喀秋莎火箭炮的生产和部署,为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提供了极佳的火力打击。机动性90公里/小时的卡车搭载型、履带型等的喀秋莎火箭炮,射程增至8.5公里,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发,威力巨大,对德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个喀秋莎炮兵连往往一个齐射就可以发射112枚火箭弹,很容易把德军炸懵。德军阵地的坦克,装甲车,火炮,运输车以及弹药车往往无一幸免。

但是喀秋莎也有一个致命弱点,战斗机在空中很容易就可以摧毁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如此,但是喀秋莎火箭炮对联莫斯科保卫战也是立了汗马功劳的,没有喀秋莎火箭炮的话,德军也不至于输得那么惨,苏联付出的代价可能也会更高。



由此来看,苏联在1939年装备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因为尚没有大规模生产定型和成军,直到1942年才大规模生产并成军,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很容易被空中战机击毁,最重要的是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武器体系方面不如德军,所以很快被德军打到了莫斯科。但也正是因为有了大规模的喀秋莎火箭炮,才有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图片源自网络


科沁杂谈


苏德战争是上千万战士的大战场,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是某件武器能主宰走向的,除非那个武器叫核弹。喀秋莎终究还只是一种炮,像德军能不能打到莫斯科这种事,它说了不算。

喀秋莎属于火箭炮,属于二战时的明星武器。但在同时代,美国、德国也都有自己的火箭炮,从技术水平上看也不比喀秋莎差,但是他们都没太拿火箭炮当回事,其实直到现在,美军也依然是不重视火箭炮。因为火箭炮有个比较严重的缺点:散布太大。

简单的讲:打的不准,精度太差。

我们国家比较青睐火箭炮,投入的精力比较大,所以在这块发展的比较优秀,我国现在的火箭炮打的还是蛮准的。但回到二战前期,火箭炮的精度也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现在我们在新闻里也能看到,哈马斯这类的武装自制的火箭弹,一发射,都是45度跑偏......

常见的身管火炮都膛线,炮弹飞出去自身高速旋转,飞行的比较稳定,打的也准。但火箭炮没有膛线,只能靠尾翼来稳定,飞行的效果和身管火炮不能比,精度也不能比。所以美国和欧洲国家更喜欢打的准的身管炮,看不上打不准的火箭炮。

但俄罗斯人在这方面来了灵感:精度不够,数量凑。

我在工作学习中,常用的口头禅是: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智商解决。

俄罗斯人在火箭炮这块是最典型的例子,用智商弥补了火箭炮精度差的技术问题。

按理说,目标在这,一发两发火箭弹过来,兴许落到它远处1000米之外......

俄国人一看,算了,咱们直接划个直径1000米的圈,开过来100辆喀秋莎,一次齐射1600枚炮弹,然后只要这些炮弹全落到这个圈里就完活。这个圈里,不加区分,全用火箭弹覆盖一遍。

如果发现一个敌人小组,五个人,组织个小阵地,你用1辆喀秋莎,向他发射16枚炮弹,那炮弹都不知道打哪去了,很难准确的扔到这个小组头上。要是发现对面一个营的部队,展开比较大的一个面,你拉来50辆喀秋莎,向这个面里来3轮齐射,扔过去2400枚火箭弹,那就要命了。

所以喀秋莎这种火箭炮想发挥出威力,必须要数量足够多。像战争后期,苏联已经装备了上万套喀秋莎,编制扩大到了师:一个师的喀秋莎,来个齐射,那是啥效果?

这是一款走量的装备。

数量少了,射过去几枚火箭弹,落到对方500米以外,对方也会觉得很诧异,什么玩意?这就没用了。必须要向漫天的暴雨一样压过来,方圆几里地,谁也跑不了,鸡犬不留......这才有威力。

而苏德战争初期,喀秋莎火箭炮明显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这时候喀秋莎刚刚准备部队,在前线和德国人遭遇的,只有几门,发射完炮弹以后,苏军士兵就炸毁了发射车。并没有取得重要战绩。

随着后来喀秋莎的量产,数量增加,它的威力才一点点的开始显现。到了43年,这时候部署在斯大林格勒的喀秋莎已经达到了1500套。

1500套的喀秋莎来个齐射,一次打出24000枚火箭弹,这就有点恐怖了。24000发火箭弹和24000发炮弹还不是一个性质。24000发炮弹可能是30分钟之内连续打过来的,24000发火箭弹是几秒钟全落到头上,躲都没地方躲......

以当时美国、德国的科技实力,开发出像喀秋莎这样的火箭弹,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只不过他们没有俄国人会玩。

火箭炮这种武器必须要量足。我们经常看见演习,火箭炮部队嗖嗖嗖的万箭齐发,这是由武器的性质决定的。这是一款面杀伤炮。在以前战例中也是,进攻之前,先是火箭炮覆盖,几万发炮弹打过去,把山头的树木植被,铁丝网,地雷,表面的敌军全洗一遍,然后再用身管火炮,一个一个的端掉敌军的碉堡......


锐度何老师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说起二战时期苏联军队最具代表性的武器,估计少不了下面三种:T-34坦克、“波波莎”冲锋枪和“喀秋莎”火箭炮,其中“喀秋莎”以猛烈的火力、大面积的杀伤范围、强烈的破坏效果和心理震撼力而威震战场,更因为其柔美动人的绰号伴随着同名歌曲的优美旋律而名扬天下。有很多资料显示,“喀秋莎”火箭炮是于1939年服役的,于是有网友提出疑问,既然这种威力强悍的武器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两年前就已经装备苏军部队了,为什么不在战争初期就大规模投入作战,阻止德军的进攻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喀秋莎”火箭炮于1939年服役的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在战争爆发前仍处于部队试用和改进测试阶段,并未正式服役。

苏军BM-13-16型火箭炮,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代表型号。

“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发始于1938年,但是苏军火箭武器的开发要更早。苏联在1933年成立了火箭研究所,该所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火箭武器。由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到1938年时仅在航空火箭弹的开发上取得了成果,研制成功82毫米、132毫米两种口径的航空火箭弹,并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首次使用。

在1937到1939年的大清洗中,火箭研究所的领导和技术骨干遭到逮捕,锒铛入狱,余下的技术人员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工作,在所谓“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背景下提出将航空火箭弹装在地面发射架上,进而制成车载型火箭炮的设想,没想到居然取得了成功。1938年10月,车载型火箭炮开始试制,于1939年8月投入大规模试射,到同年12月陆续发射各型火箭弹223发,通过了靶场实弹测试。

"喀秋莎”火箭炮发射的瞬间,这种武器在战前就已经研发成功。

然而,在对于是否量产并大规模列装火箭炮的问题上,苏军高层存在分歧,而最大的反对意见居然来自炮兵部队!早期火箭炮虽然射击效果惊人,但是存在装填缓慢,精度不佳,射程近,火力持续性差的问题,以BM-8-12型火箭炮(12条发射轨,发射82毫米火箭弹)为例,完成一次装填需要50分钟,能射出24枚8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5900米,更大口径的132毫米火箭弹射程也不过8740米,而在相同的时间内传统榴弹炮可以射击95~150发炮弹,射程也高于火箭炮,因此炮兵部队最初并不看好这种新型武器。

此后,火箭炮的研发仍旧在缓慢推进,并秘密装备少数部队进行试用,并未进行量产和大规模列装。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总共才有40辆火箭炮,甚至还没有组建成建制的火箭炮部队!而且,由于火箭炮项目属于高度绝密,因此由内务人民委员部直接掌握,只有最高层的授权才能使用!绝大多数苏军官兵,包括很多高级指挥员并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没有权力调用。

苏军炮兵在为“喀秋莎”装填火箭弹,装弹时间长是这种武器的缺点之一。

在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的严峻形势下,苏军在利佩茨克匆忙组建了第一个试验性的火箭炮连,由炮兵大尉伊万·弗廖罗夫指挥,开赴前线,于1941年7月14日在维帖布斯克地区的奥尔沙实施是首次火箭炮实战射击,通过两次齐射严重破坏了奥尔沙火车站及附近的桥梁,摧毁数列军列和大量物资,给德军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遭受火箭炮打击的是德军第17装甲师,该师在此后三天内都未能恢复作战能力。

火箭炮的首次实战成功令苏军意识到这种武器的价值,开始着手量产和大规模列装。1941年8月8日,斯大林亲自下令在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建制下组建8个特别火箭炮团,每团编有三营九连,共计36辆火箭炮,同时组建独立火箭炮营,每营12辆火箭炮。到1941年12月底,苏军火箭炮部队已经扩大至8个团、35个独立营和2个独立连,共计554辆火箭炮。到1942年底,苏军火箭炮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200余辆,到战争结束时更是达到约10000辆!

“喀秋莎”火箭炮群进行齐射的壮观场面。

通过上述“喀秋莎”火箭炮的开发、装备和投入实战的历史可知,在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军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火箭炮用于打击德国入侵者,即便在莫斯科战役时期,苏军的火箭炮部队依然规模不大,加上工厂疏散的影响,火箭炮的量产实际上是在1942年才展开的。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虽然打击效果出色,但终究只是一种战术武器,有可能决定某场战斗的结果,却无法改变整个战争的战略态势。


崎峻战史


火箭炮威力再大,也只是一种火力支援武器,不能像坦克一样披坚执锐进行突击。而且火箭炮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散布较大,准头不够,二战时期这个问题就更明显。对于德军的坦克集群,火箭炮真没多大作用;对于天上的德军飞机,火箭炮更是望天兴叹。也就是说,面对德军闪击战的两大骨干――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仅凭喀秋莎火箭炮挡不住。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以突然猛烈的火力为部队提供支援,但难以像身管火炮那样进行持续的火力支援――高射速无法得到迅速的补充,而且射程太近,不到10公里,所以只能打一轮或两轮,射击散布又大,对于作战来说远远不够。二战中,苏军从未把喀秋莎火箭炮当成神器,认为只要有它就能战无不胜,其作用也明显不及传统的身管火炮。尤其是在城镇作战中,苏军主要使用身管火炮和重型迫击炮。

实际上,在二战期间,体系作战已经非常明显,步炮坦相结合是最常用的地面作战方式,尤其是坦克在地面突击作战时是撕开对手防线、包抄敌重兵集团的主要武器,无可替代。别说德军,就是苏军在二战中的进攻作战,也无一不是以坦克为核心。而在防御作战中,坦克同样是重要的装备。所以,二战期间苏联的坦克产量是以10万计,火箭炮的地位远远无法与之相比。在德军攻击面前,喀秋莎火箭炮根本无法阻止,至多只是延缓一下德军攻击速度。(S)


联合防务


首先要说明的是,战争初期苏军的惨败并不是靠一两件新武器可以决定,及编苏军大量装备火箭炮,战争初期的惨败同样不可避免。苏军惨败的原因在于战略战术指挥上,无不充满分散兵力的错误,始终没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

至于喀秋莎火箭炮,最初30年代中期,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为歼击机和强击机研制了PC-82和PC-132航空火箭弹,它们在诺门坎战役首次使用。

在航空火箭弹研制的同时,科研所还为陆军研制火箭装置。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苏联在1939年2月生产出了24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1;之后4月,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然而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1939年12月,БМ-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但是当时的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这位当时红军的“第一炮兵”在技术层面上指出火箭炮缺少防护以及掉弹率过高。由于他的阻挠,到了1940年火箭炮依然没有定型,只是生产了6门进行试用。1941年1-5月份,生产了40门作为小批量试用,6月份又计划生产17门。直到卫国战争爆发后1周并在斯大林干预下,1941年6月30日,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才正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即БМ-13-16。

在之后的苏德战争中,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列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很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战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勋,1963年11月14日被追授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95年6月21日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全团1414人,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之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二战期间,苏军火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荣华之武器堂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体系的对抗,胜负并不是单一先进战术武器可以决定的。喀秋莎的优势在于火力密度高,但毕竟射程有限,只有8.5公里,远不如同时期的身管火炮,比如斯大林之锤B-4榴弹炮射程17.5公里,是喀秋莎两倍还多。更别说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一切陆战力量都举步维艰。


荠菜糰子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一开始就突破了苏军防线,苏军全面撤退,损失惨重,大量的重武器装备损失,前线机场的战斗机基本都被击毁在地面机场,苏军开始阻止德军向苏联纵深发展的真正时间从1942年开始有了成效,“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制并非是德军入侵苏联时期,苏联对火箭炮的研制要追溯到沙俄时代,只不过是历经沧桑没有产品诞生。1938年苏联就研制出了火箭炮,当时火箭炮的性能并不如意,精度差,射程近,使用受限,无法在敌人的炮火打击下使用,所以苏联并没有重视。1941年德军对苏联发动闪击战,苏联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火箭炮被重视是因为,它价格便宜,而且对材料和技术要求都不高,可以大量生产。重要的是苏联需要把德国军队的进攻势头挡住,需要高密度的火力,对于准确性要求不高,说白了,就是能够快速生产就行。“喀秋莎”的诞生证明了苏联当时对火炮武器的渴求已经到了急疯了的地步,如果苏联能够大量生产火炮是不会研制“喀秋莎”的,这一点你可能没想到,还以为苏联是作为秘密武器研制的,当时真不是这样,是为了能救急,不得已而为之。



苏联从1938年研制出火箭炮,当时不是一种,苏联并不重视,为了挡住德军开始了把现有的一些火箭炮收拾收拾拉到前线,其中的所谓的“喀秋莎”39年研制出来,而直到1940年一共才生产了6具,并没有投入使用,苏军还是渴望火炮,但火炮已经满足不了苏军的需求了,1941年苏军定购了40门火箭炮,后来又定购了17门火箭炮,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此时苏联还是对“喀秋莎”不信任,也不奇怪,射程太近了,只有七八公里远,精度又差。而让苏军爱上它是因为1941年7月14日苏军对德军中央集团的一次战斗,当时德中央集团军先头部队刚占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苏联实在是没火炮可派了,急疯了的苏军只好把刚刚组建的一个连的7门火箭炮派去应急,这7门火箭炮对该市火车站进行卸载物资的德军进行了第一次“喀秋莎”火箭炮战场试射,每辆喀秋莎都安装16枚火箭弹,射击前,火箭炮连长告诉前线的苏军指挥员,要他通知士兵,被被吓着!结果不得了,16发火箭炮弹只用了不到10秒钟就发射完了,一次发射了112枚火箭弹,让人震惊的除了射速,巨大而怪异的呼啸声音简直是让人肝颤,尽管射击前苏军士兵都被告之不要害怕,但还是被吓着了。而德军可是被彻底吓破了胆,怪异的叫声,数秒就把整个车站夷为平地,德军称其为“斯大林管风琴”。


喀秋莎火箭炮的基本性能及战场使用情况;

这次打击效果让苏军和德军都目瞪口呆,我的吗呀,这哪是炮啊,简直是弹雨,由此苏联真正使用火箭炮从1941年7月开始了,随后就加快脚步,开始了火箭炮的快速装备,并且有数个型号入役。“喀秋莎”火箭炮有有三个主要型号,分别是8导轨的БМ-13-16型,这个型号是“喀秋莎”名字的由来,因为它是由苏联“共产国际生产厂”制造,而该厂第一个字母为“K”,俄语读音为“卡”,为了保密就取名“喀秋莎”,其实就连火箭炮连的士兵都不知道正式编号,就知道它就叫“喀秋莎”,БМ-13-16头两个字母为火箭炮,13表示132毫米口径,16表示16枚火箭弹;射程7900~8800米,射速7~10秒,装弹需要5~10分钟,车载式机动,导轨长5米,火箭弹长1.45米,重42.5公斤,发射导轨为“工”字型,上下挂弹。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就投入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二战时期“喀秋莎”总产量约6800辆。



二战时期苏联火箭炮;除了“喀秋莎”还有数个型号;БМ-31-4火箭炮。这款火箭炮是固定式的,它的口径为310毫米(其实是306毫米),尾部火箭发射器口径为152毫米,这款火箭炮炮弹的结构和布雷火箭炮相同,不过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没采用车载,直接支地面上发射,4个管,也有六个管的。有点和下面的火箭布雷弹类似,但不是车载的,1944年车载12联装的30/31火箭炮研制成功。二战时期这个系列火箭炮总产量约1800具。

⬇️早期和下面的布雷火箭弹安装形式类似

⬇️后
来采用车载为12管,下图就是

БМ-8火箭炮是一款小口径火箭炮,口径82毫米,管数有多种,16管、24管、36管、48管、66管、72管不等,车载,开始由T-60轻型坦克搭载,后来拖拉机,美制通用GMC6X6卡车,苏联自产卡车都有携带,当时的苏联缺的就是火箭炮炮车,只要是车就行,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管数不同的火箭炮的原因,可见苏联是真的急疯了。БМ-8系列火箭炮的炮弹直接由РС-82 型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而来,便于快速装备部队,二战时期这一系列的火箭炮的总产量约2400辆。

二战时期德、美、英等国也都有火箭炮投入作战,但大规模使用只有苏联,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开启了火箭炮在二战中的广泛使用;

二战时期苏联火箭炮的使用可以说是一个无奈的举措,但却起到了巨大的成功,火箭炮不受重视是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射程过近,和精度差是一个缺点,弹药消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战斗的进入,双方的重武器消耗都很大,特别是德军,这样就为火箭炮的使用带来了有利条件,可以出其不意的抵近至火箭炮射程内,突然发射,打完就跑,效果明显。只所以苏联早期没有装备,是因为没有,火箭炮从德军入侵苏联开始,到1941年的产量非常低,而且组织训练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还有重要一点,苏联始终为火箭炮的搭载车辆发愁。(⬇️德军火箭炮)
⬇️德军火箭炮




整个二战时期苏联从1941年至1944年就生产了个型火箭炮上万门,其中只有3374门是装在车辆上的。所以由此来看,车辆也是制约苏联火箭炮快速入役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