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蘇聯1939年裝備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什麼還讓德軍快打到莫斯科?

美國掏糞研究中心主任


蘇聯剛研製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的時候,威力雖然巨大,但是射程有限僅為3公里,數量也極為有限,當德國對蘇聯進行攻擊的時候,還沒有真正成軍。直到德軍侵略到蘇聯戰略重地—奧爾沙的時候,蘇軍緊急成立的喀秋莎火箭炮炮兵連,才真正的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此時已經到了1941年的7月了。


有限的喀秋莎火箭炮,根本無力阻擋德軍向莫斯科的推進。再說戰爭僅憑一件先進武器,一件大威力武器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格局。畢竟當時的德軍在武器、經濟以及綜合國力方面都遠超蘇聯。


到了1942年的時候,隨著大規模的改進型喀秋莎火箭炮的生產和部署,為蘇聯莫斯科保衛戰提供了極佳的火力打擊。機動性90公里/小時的卡車搭載型、履帶型等的喀秋莎火箭炮,射程增至8.5公里,一次齊射可以發射16發,威力巨大,對德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一個喀秋莎炮兵連往往一個齊射就可以發射112枚火箭彈,很容易把德軍炸懵。德軍陣地的坦克,裝甲車,火炮,運輸車以及彈藥車往往無一倖免。

但是喀秋莎也有一個致命弱點,戰鬥機在空中很容易就可以摧毀喀秋莎火箭炮,雖然如此,但是喀秋莎火箭炮對聯莫斯科保衛戰也是立了汗馬功勞的,沒有喀秋莎火箭炮的話,德軍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蘇聯付出的代價可能也會更高。



由此來看,蘇聯在1939年裝備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因為尚沒有大規模生產定型和成軍,直到1942年才大規模生產併成軍,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很容易被空中戰機擊毀,最重要的是當時蘇聯的綜合國力、武器體系方面不如德軍,所以很快被德軍打到了莫斯科。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大規模的喀秋莎火箭炮,才有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圖片源自網絡


科沁雜談


蘇德戰爭是上千萬戰士的大戰場,這麼大規模的戰爭,不可能是某件武器能主宰走向的,除非那個武器叫核彈。喀秋莎終究還只是一種炮,像德軍能不能打到莫斯科這種事,它說了不算。

喀秋莎屬於火箭炮,屬於二戰時的明星武器。但在同時代,美國、德國也都有自己的火箭炮,從技術水平上看也不比喀秋莎差,但是他們都沒太拿火箭炮當回事,其實直到現在,美軍也依然是不重視火箭炮。因為火箭炮有個比較嚴重的缺點:散佈太大。

簡單的講:打的不準,精度太差。

我們國家比較青睞火箭炮,投入的精力比較大,所以在這塊發展的比較優秀,我國現在的火箭炮打的還是蠻準的。但回到二戰前期,火箭炮的精度也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現在我們在新聞裡也能看到,哈馬斯這類的武裝自制的火箭彈,一發射,都是45度跑偏......

常見的身管火炮都膛線,炮彈飛出去自身高速旋轉,飛行的比較穩定,打的也準。但火箭炮沒有膛線,只能靠尾翼來穩定,飛行的效果和身管火炮不能比,精度也不能比。所以美國和歐洲國家更喜歡打的準的身管炮,看不上打不準的火箭炮。

但俄羅斯人在這方面來了靈感:精度不夠,數量湊。

我在工作學習中,常用的口頭禪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智商解決。

俄羅斯人在火箭炮這塊是最典型的例子,用智商彌補了火箭炮精度差的技術問題。

按理說,目標在這,一發兩發火箭彈過來,興許落到它遠處1000米之外......

俄國人一看,算了,咱們直接劃個直徑1000米的圈,開過來100輛喀秋莎,一次齊射1600枚炮彈,然後只要這些炮彈全落到這個圈裡就完活。這個圈裡,不加區分,全用火箭彈覆蓋一遍。

如果發現一個敵人小組,五個人,組織個小陣地,你用1輛喀秋莎,向他發射16枚炮彈,那炮彈都不知道打哪去了,很難準確的扔到這個小組頭上。要是發現對面一個營的部隊,展開比較大的一個面,你拉來50輛喀秋莎,向這個面裡來3輪齊射,扔過去2400枚火箭彈,那就要命了。

所以喀秋莎這種火箭炮想發揮出威力,必須要數量足夠多。像戰爭後期,蘇聯已經裝備了上萬套喀秋莎,編制擴大到了師:一個師的喀秋莎,來個齊射,那是啥效果?

這是一款走量的裝備。

數量少了,射過去幾枚火箭彈,落到對方500米以外,對方也會覺得很詫異,什麼玩意?這就沒用了。必須要向漫天的暴雨一樣壓過來,方圓幾里地,誰也跑不了,雞犬不留......這才有威力。

而蘇德戰爭初期,喀秋莎火箭炮明顯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這時候喀秋莎剛剛準備部隊,在前線和德國人遭遇的,只有幾門,發射完炮彈以後,蘇軍士兵就炸燬了發射車。並沒有取得重要戰績。

隨著後來喀秋莎的量產,數量增加,它的威力才一點點的開始顯現。到了43年,這時候部署在斯大林格勒的喀秋莎已經達到了1500套。

1500套的喀秋莎來個齊射,一次打出24000枚火箭彈,這就有點恐怖了。24000發火箭彈和24000發炮彈還不是一個性質。24000發炮彈可能是30分鐘之內連續打過來的,24000發火箭彈是幾秒鐘全落到頭上,躲都沒地方躲......

以當時美國、德國的科技實力,開發出像喀秋莎這樣的火箭彈,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只不過他們沒有俄國人會玩。

火箭炮這種武器必須要量足。我們經常看見演習,火箭炮部隊嗖嗖嗖的萬箭齊發,這是由武器的性質決定的。這是一款面殺傷炮。在以前戰例中也是,進攻之前,先是火箭炮覆蓋,幾萬發炮彈打過去,把山頭的樹木植被,鐵絲網,地雷,表面的敵軍全洗一遍,然後再用身管火炮,一個一個的端掉敵軍的碉堡......


銳度何老師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說起二戰時期蘇聯軍隊最具代表性的武器,估計少不了下面三種:T-34坦克、“波波莎”衝鋒槍和“喀秋莎”火箭炮,其中“喀秋莎”以猛烈的火力、大面積的殺傷範圍、強烈的破壞效果和心理震撼力而威震戰場,更因為其柔美動人的綽號伴隨著同名歌曲的優美旋律而名揚天下。有很多資料顯示,“喀秋莎”火箭炮是於1939年服役的,於是有網友提出疑問,既然這種威力強悍的武器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兩年前就已經裝備蘇軍部隊了,為什麼不在戰爭初期就大規模投入作戰,阻止德軍的進攻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喀秋莎”火箭炮於1939年服役的說法並不準確,實際上在戰爭爆發前仍處於部隊試用和改進測試階段,並未正式服役。

蘇軍BM-13-16型火箭炮,這是“喀秋莎”火箭炮的代表型號。

“喀秋莎”火箭炮的研發始於1938年,但是蘇軍火箭武器的開發要更早。蘇聯在1933年成立了火箭研究所,該所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火箭武器。由於技術基礎較為薄弱,到1938年時僅在航空火箭彈的開發上取得了成果,研製成功82毫米、132毫米兩種口徑的航空火箭彈,並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首次使用。

在1937到1939年的大清洗中,火箭研究所的領導和技術骨幹遭到逮捕,鋃鐺入獄,餘下的技術人員在巨大的壓力下繼續工作,在所謂“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的背景下提出將航空火箭彈裝在地面發射架上,進而製成車載型火箭炮的設想,沒想到居然取得了成功。1938年10月,車載型火箭炮開始試製,於1939年8月投入大規模試射,到同年12月陸續發射各型火箭彈223發,通過了靶場實彈測試。

"喀秋莎”火箭炮發射的瞬間,這種武器在戰前就已經研發成功。

然而,在對於是否量產並大規模列裝火箭炮的問題上,蘇軍高層存在分歧,而最大的反對意見居然來自炮兵部隊!早期火箭炮雖然射擊效果驚人,但是存在裝填緩慢,精度不佳,射程近,火力持續性差的問題,以BM-8-12型火箭炮(12條發射軌,發射82毫米火箭彈)為例,完成一次裝填需要50分鐘,能射出24枚82毫米火箭彈,最大射程5900米,更大口徑的132毫米火箭彈射程也不過8740米,而在相同的時間內傳統榴彈炮可以射擊95~150發炮彈,射程也高於火箭炮,因此炮兵部隊最初並不看好這種新型武器。

此後,火箭炮的研發仍舊在緩慢推進,並秘密裝備少數部隊進行試用,並未進行量產和大規模列裝。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總共才有40輛火箭炮,甚至還沒有組建成建制的火箭炮部隊!而且,由於火箭炮項目屬於高度絕密,因此由內務人民委員部直接掌握,只有最高層的授權才能使用!絕大多數蘇軍官兵,包括很多高級指揮員並不知道這種武器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沒有權力調用。

蘇軍炮兵在為“喀秋莎”裝填火箭彈,裝彈時間長是這種武器的缺點之一。

在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的嚴峻形勢下,蘇軍在利佩茨克匆忙組建了第一個試驗性的火箭炮連,由炮兵大尉伊萬·弗廖羅夫指揮,開赴前線,於1941年7月14日在維帖布斯克地區的奧爾沙實施是首次火箭炮實戰射擊,通過兩次齊射嚴重破壞了奧爾沙火車站及附近的橋樑,摧毀數列軍列和大量物資,給德軍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遭受火箭炮打擊的是德軍第17裝甲師,該師在此後三天內都未能恢復作戰能力。

火箭炮的首次實戰成功令蘇軍意識到這種武器的價值,開始著手量產和大規模列裝。1941年8月8日,斯大林親自下令在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建制下組建8個特別火箭炮團,每團編有三營九連,共計36輛火箭炮,同時組建獨立火箭炮營,每營12輛火箭炮。到1941年12月底,蘇軍火箭炮部隊已經擴大至8個團、35個獨立營和2個獨立連,共計554輛火箭炮。到1942年底,蘇軍火箭炮的數量已經增加到3200餘輛,到戰爭結束時更是達到約10000輛!

“喀秋莎”火箭炮群進行齊射的壯觀場面。

通過上述“喀秋莎”火箭炮的開發、裝備和投入實戰的歷史可知,在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軍根本沒有足夠數量的火箭炮用於打擊德國入侵者,即便在莫斯科戰役時期,蘇軍的火箭炮部隊依然規模不大,加上工廠疏散的影響,火箭炮的量產實際上是在1942年才展開的。還有必要說明的是,“喀秋莎”火箭炮雖然打擊效果出色,但終究只是一種戰術武器,有可能決定某場戰鬥的結果,卻無法改變整個戰爭的戰略態勢。


崎峻戰史


火箭炮威力再大,也只是一種火力支援武器,不能像坦克一樣披堅執銳進行突擊。而且火箭炮一直存在的問題就是散佈較大,準頭不夠,二戰時期這個問題就更明顯。對於德軍的坦克集群,火箭炮真沒多大作用;對於天上的德軍飛機,火箭炮更是望天興嘆。也就是說,面對德軍閃擊戰的兩大骨幹――坦克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僅憑喀秋莎火箭炮擋不住。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以突然猛烈的火力為部隊提供支援,但難以像身管火炮那樣進行持續的火力支援――高射速無法得到迅速的補充,而且射程太近,不到10公里,所以只能打一輪或兩輪,射擊散佈又大,對於作戰來說遠遠不夠。二戰中,蘇軍從未把喀秋莎火箭炮當成神器,認為只要有它就能戰無不勝,其作用也明顯不及傳統的身管火炮。尤其是在城鎮作戰中,蘇軍主要使用身管火炮和重型迫擊炮。

實際上,在二戰期間,體系作戰已經非常明顯,步炮坦相結合是最常用的地面作戰方式,尤其是坦克在地面突擊作戰時是撕開對手防線、包抄敵重兵集團的主要武器,無可替代。別說德軍,就是蘇軍在二戰中的進攻作戰,也無一不是以坦克為核心。而在防禦作戰中,坦克同樣是重要的裝備。所以,二戰期間蘇聯的坦克產量是以10萬計,火箭炮的地位遠遠無法與之相比。在德軍攻擊面前,喀秋莎火箭炮根本無法阻止,至多隻是延緩一下德軍攻擊速度。(S)


聯合防務


首先要說明的是,戰爭初期蘇軍的慘敗並不是靠一兩件新武器可以決定,及編蘇軍大量裝備火箭炮,戰爭初期的慘敗同樣不可避免。蘇軍慘敗的原因在於戰略戰術指揮上,無不充滿分散兵力的錯誤,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

至於喀秋莎火箭炮,最初30年代中期,蘇聯空氣動力研究所為殲擊機和強擊機研製了PC-82和PC-132航空火箭彈,它們在諾門坎戰役首次使用。

在航空火箭彈研製的同時,科研所還為陸軍研製火箭裝置。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以吉斯--6載重卡車為平臺,實驗車的彈架結構非常有特色,共有24條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更有意思的是,發射軌的指向竟與車頭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調整。也就是說,開火的時候,必須將車身與目標保持90度角,方向調整隻能通過車輛轉向來實現。

通過這次不太成熟卻有革命性意義的實驗,蘇聯在1939年2月生產出了24管火箭發射裝置МУ-1;之後4月,16管火箭發射裝置МУ-2設計獲得批准。

這款16管132毫米、彈架能進行180度旋轉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БМ-13-16型樣車。 這種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綽號於1939年9月開始秘密裝備部隊。6輛配屬陸軍,另5輛配屬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岸防部隊試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則上被批准定型。

然而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給自己帶來了麻煩。1939年12月,БМ-13火箭炮通過了靶場實彈試驗,但是當時的中央炮兵局局長庫利克元帥,這位當時紅軍的“第一炮兵”在技術層面上指出火箭炮缺少防護以及掉彈率過高。由於他的阻撓,到了1940年火箭炮依然沒有定型,只是生產了6門進行試用。1941年1-5月份,生產了40門作為小批量試用,6月份又計劃生產17門。直到衛國戰爭爆發後1周並在斯大林干預下,1941年6月30日,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才正式為“喀秋莎”定下軍用編號,即БМ-13-16。

在之後的蘇德戰爭中,火箭炮首次應用發生在斯摩稜斯克會戰。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列羅夫大尉指揮的1個火箭炮連對奧爾沙火車站的德軍進行了齊射,這次齊射宣告了一種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誕生。很遺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戰中不幸犧牲,這個蘇軍歷史上的第一個火箭炮連也全部損失。戰後為了表彰他的功勳,1963年11月14日被追授1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995年6月21日被追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

根據該連的作戰經驗教訓,蘇軍組建了火箭炮團,全團1414人,裝備36門БМ-13火箭炮和12門37毫米高炮。之後,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庫爾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在它的轟鳴中開始和結束並一直伴隨蘇軍最終攻克柏林。

二戰期間,蘇軍火箭炮有四個系列,它們分別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2086門БМ-8系列,6844門БМ-13系列和1184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不包括美國援助的吉普車改裝的喀秋莎)。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兵師、11個獨立火箭炮兵旅、114個獨立火箭炮兵團又38個獨立火箭炮兵營,擁有火箭炮9350門。整個戰爭期間,共生產各種口徑火箭彈1440.1萬發。


榮華之武器堂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是體系的對抗,勝負並不是單一先進戰術武器可以決定的。喀秋莎的優勢在於火力密度高,但畢竟射程有限,只有8.5公里,遠不如同時期的身管火炮,比如斯大林之錘B-4榴彈炮射程17.5公里,是喀秋莎兩倍還多。更別說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一切陸戰力量都舉步維艱。


薺菜糰子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一開始就突破了蘇軍防線,蘇軍全面撤退,損失慘重,大量的重武器裝備損失,前線機場的戰鬥機基本都被擊毀在地面機場,蘇軍開始阻止德軍向蘇聯縱深發展的真正時間從1942年開始有了成效,“喀秋莎”火箭炮的研製並非是德軍入侵蘇聯時期,蘇聯對火箭炮的研製要追溯到沙俄時代,只不過是歷經滄桑沒有產品誕生。1938年蘇聯就研製出了火箭炮,當時火箭炮的性能並不如意,精度差,射程近,使用受限,無法在敵人的炮火打擊下使用,所以蘇聯並沒有重視。1941年德軍對蘇聯發動閃擊戰,蘇聯損失了大量武器裝備,火箭炮被重視是因為,它價格便宜,而且對材料和技術要求都不高,可以大量生產。重要的是蘇聯需要把德國軍隊的進攻勢頭擋住,需要高密度的火力,對於準確性要求不高,說白了,就是能夠快速生產就行。“喀秋莎”的誕生證明了蘇聯當時對火炮武器的渴求已經到了急瘋了的地步,如果蘇聯能夠大量生產火炮是不會研製“喀秋莎”的,這一點你可能沒想到,還以為蘇聯是作為秘密武器研製的,當時真不是這樣,是為了能救急,不得已而為之。



蘇聯從1938年研製出火箭炮,當時不是一種,蘇聯並不重視,為了擋住德軍開始了把現有的一些火箭炮收拾收拾拉到前線,其中的所謂的“喀秋莎”39年研製出來,而直到1940年一共才生產了6具,並沒有投入使用,蘇軍還是渴望火炮,但火炮已經滿足不了蘇軍的需求了,1941年蘇軍定購了40門火箭炮,後來又定購了17門火箭炮,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此時蘇聯還是對“喀秋莎”不信任,也不奇怪,射程太近了,只有七八公里遠,精度又差。而讓蘇軍愛上它是因為1941年7月14日蘇軍對德軍中央集團的一次戰鬥,當時德中央集團軍先頭部隊剛佔領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蘇聯實在是沒火炮可派了,急瘋了的蘇軍只好把剛剛組建的一個連的7門火箭炮派去應急,這7門火箭炮對該市火車站進行卸載物資的德軍進行了第一次“喀秋莎”火箭炮戰場試射,每輛喀秋莎都安裝16枚火箭彈,射擊前,火箭炮連長告訴前線的蘇軍指揮員,要他通知士兵,被被嚇著!結果不得了,16發火箭炮彈只用了不到10秒鐘就發射完了,一次發射了112枚火箭彈,讓人震驚的除了射速,巨大而怪異的呼嘯聲音簡直是讓人肝顫,儘管射擊前蘇軍士兵都被告之不要害怕,但還是被嚇著了。而德軍可是被徹底嚇破了膽,怪異的叫聲,數秒就把整個車站夷為平地,德軍稱其為“斯大林管風琴”。


喀秋莎火箭炮的基本性能及戰場使用情況;

這次打擊效果讓蘇軍和德軍都目瞪口呆,我的嗎呀,這哪是炮啊,簡直是彈雨,由此蘇聯真正使用火箭炮從1941年7月開始了,隨後就加快腳步,開始了火箭炮的快速裝備,並且有數個型號入役。“喀秋莎”火箭炮有有三個主要型號,分別是8導軌的БМ-13-16型,這個型號是“喀秋莎”名字的由來,因為它是由蘇聯“共產國際生產廠”製造,而該廠第一個字母為“K”,俄語讀音為“卡”,為了保密就取名“喀秋莎”,其實就連火箭炮連的士兵都不知道正式編號,就知道它就叫“喀秋莎”,БМ-13-16頭兩個字母為火箭炮,13表示132毫米口徑,16表示16枚火箭彈;射程7900~8800米,射速7~10秒,裝彈需要5~10分鐘,車載式機動,導軌長5米,火箭彈長1.45米,重42.5公斤,發射導軌為“工”字型,上下掛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蘇軍就投入了1531門“喀秋莎”火箭炮。二戰時期“喀秋莎”總產量約6800輛。



二戰時期蘇聯火箭炮;除了“喀秋莎”還有數個型號;БМ-31-4火箭炮。這款火箭炮是固定式的,它的口徑為310毫米(其實是306毫米),尾部火箭發射器口徑為152毫米,這款火箭炮炮彈的結構和佈雷火箭炮相同,不過發射架也是工字型的,沒采用車載,直接支地面上發射,4個管,也有六個管的。有點和下面的火箭佈雷彈類似,但不是車載的,1944年車載12聯裝的30/31火箭炮研製成功。二戰時期這個系列火箭炮總產量約1800具。

⬇️早期和下面的佈雷火箭彈安裝形式類似

⬇️後
來採用車載為12管,下圖就是

БМ-8火箭炮是一款小口徑火箭炮,口徑82毫米,管數有多種,16管、24管、36管、48管、66管、72管不等,車載,開始由T-60輕型坦克搭載,後來拖拉機,美製通用GMC6X6卡車,蘇聯自產卡車都有攜帶,當時的蘇聯缺的就是火箭炮炮車,只要是車就行,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管數不同的火箭炮的原因,可見蘇聯是真的急瘋了。БМ-8系列火箭炮的炮彈直接由РС-82 型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而來,便於快速裝備部隊,二戰時期這一系列的火箭炮的總產量約2400輛。

二戰時期德、美、英等國也都有火箭炮投入作戰,但大規模使用只有蘇聯,而且“喀秋莎”火箭炮開啟了火箭炮在二戰中的廣泛使用;

二戰時期蘇聯火箭炮的使用可以說是一個無奈的舉措,但卻起到了巨大的成功,火箭炮不受重視是當時的技術不成熟,射程過近,和精度差是一個缺點,彈藥消耗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隨著戰鬥的進入,雙方的重武器消耗都很大,特別是德軍,這樣就為火箭炮的使用帶來了有利條件,可以出其不意的抵近至火箭炮射程內,突然發射,打完就跑,效果明顯。只所以蘇聯早期沒有裝備,是因為沒有,火箭炮從德軍入侵蘇聯開始,到1941年的產量非常低,而且組織訓練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還有重要一點,蘇聯始終為火箭炮的搭載車輛發愁。(⬇️德軍火箭炮)
⬇️德軍火箭炮




整個二戰時期蘇聯從1941年至1944年就生產了個型火箭炮上萬門,其中只有3374門是裝在車輛上的。所以由此來看,車輛也是制約蘇聯火箭炮快速入役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指正!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