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斯大林在苏联极端危险时敢于死守莫斯科,是盲目自信还是胸有成竹?你怎么看?

静夜史


看下面这张图就应当明白苏联为何要死守莫斯科了。

德国在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后,势如破竹,


虽然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损失惨重。基辅战役后,苏联西南方面军瓦解;在北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格勒进攻;而在最主要的中线方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重新整顿了部队,向莫斯科发起了最后的攻击。虽然苏军提出了口号:一步也不许后退,我们的背后是莫斯科!但是,面对强大的德军,苏军被迫且战且退,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这个时候,苏联决定死守莫斯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士气方面

德军入侵后,苏军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有超过四百万苏军部队被德军围歼,大批城市失守,大量国土沦陷。苏军虽然被打败,但是没有被打垮,苏军的士气仍在。

面对德军的猖狂进攻,前线的苏军在坚强防守同时,仍然抓住机会实行反击。虽然由于准备不充分,力量不足,苏军的反击往往造成反击部队被德军切断突破口从而陷入德军合围。但是,从苏军敢于反击,敢于坚决防守来看,苏军士气仍在。并未像欧洲陷落时那样失去了抵抗意志。也未像国军方面那样,只听到枪响还未看到日军就猖狂跑路。

巴巴罗萨行动中向苏联腹地挺进的德军



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其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如若丢失,将对苏联士气给予灾难性打击,也许到那时,苏军士气将一落千丈,会从撤退演变成溃败。

在德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斯大林在红场校阅苏军,庆祝十月革命胜利日,极大的提升了苏联的士气。

气可鼓不可泄!

地理位置因素

苏联南北东西跨度大,莫斯科不仅是首都,也是苏联交通的枢纽。南北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几乎都要经过莫斯科。一旦丢失,南北东西方向的兵力、兵器、物资就不能调动,就算退守乌拉尔山,将来反攻时候也是个大问题,兵力兵器无法展开。

苏联铁路线



苏联虽然国土广大,横跨欧亚,但是精华部分在其欧洲部分。从开篇第一张图就能看到,苏联绝大部分的重工业基地在乌拉尔山以西、高加索以北至莫斯科的广大地区。

二战前,苏联的工业产能占世界比为17.6%,正是由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从而保住了苏联的重工业,此后,苏联依靠在后方生产出的大量飞机坦克火炮机枪,才能完成对德军的抵抗进而发展为进攻,并最终夺取全面胜利。

英美虽然对苏联进行过大规模援助,从绝对数量上看是很大,但是与苏联自己生产出来的战争物资相比就是九牛一毛。那些喜欢把美国援助苏联物资清单粘贴出来的人,最好把同时期苏联自产的物资清单也贴出来。而且,所谓的美援也是从1943年才大规模增加,那个时候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已经投降了。

苏联后方的军工厂



时间方面的因素

战争前期,苏联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苏军损失巨大。

苏联战争动员后,组建了大量预备队。由于前线吃紧,很多预备队还未经过很好的训练就被匆匆投入了战斗。如果能坚守莫斯科,就能为后方编组、组建更多的预备队争取时间。

另一方面,在紧急时刻,斯大林从在远东负责防守日军的苏联远东红军抽调了30万人投入对德战争。从东部到莫斯科横跨五千多公里,仅仅依靠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运输部队也需要时间。

德军兵临城下,苏联举行红场阅兵



战争中,苏联很多工厂向乌拉尔山迁徙。同时还需要在莫斯科东南方向构筑新的防线以防不测。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一切都要求苏联在莫斯科进行坚强的防守。

政治因素

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美国工业产能世界第一,占比达38.7%,苏联第二,占比17.6%,德国第三,占比13.2%。在德国闪电战的进攻下,欧洲迅速沦陷,使得德国的工业产能一跃达到占比30%。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任由德国打垮英国或者苏联,德国的工业产能将超过美国,到那个时候,美国只能指望两大洋的保护而免遭德国攻击,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将失去话语权,眼睁睁看着德日统治世界最重要的世界岛。这是美帝不愿意看到的。

那个时候,美帝在犹豫,在观望。如果坚守莫斯科,可以给美国以信心,从而促使美国加大援助进而加入战团。

对内方面,如果莫斯科失守,除了会打击苏联的信心外,保不齐会有人揭竿而起推翻斯大林的统治。

战斗力此消彼长

虽然在战争前期,德军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随着德军深入苏联国土,战线拉长,其补给供应也越来越困难。而且对占领地域德军还需要分兵把守,这样就极大减少了德军的机动力量。打到莫斯科城下时,德军已经成强弩之末。

莫斯科保卫战中投降的德军



反观苏军,虽然很多部队被歼灭,但是随着撤到莫斯科附近,战线被压缩,相应的兵力兵器得到了集中。

很多人对薛岳的所谓天炉战法津津乐道,其实其根本就是随着日军进攻,日军兵力分散,而我方越被压缩,兵力兵器越多,从而达到兵力兵器占优,可以一举反攻取得胜利。

苏军一面后撤,集中兵力,一面从后方源源不绝地调动军队加入战线,从而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取得了兵力兵器的绝对领先优势。

11月7日红场阅兵,阅兵部队通过红场后直接奔赴前线



在苏联莫斯科保卫战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天时。由于希特勒在开始时推迟了巴巴罗萨发起时间,进而又不听前线指挥官的意见,执意把中央集团军群调去参加基辅围歼战,虽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是却又一次耽误了时间。这样,待到德军发起向莫斯科冲击时,苏联寒冷的冬天来了。苏军本就已经适应这种高寒天气,而德军却明显表现得水土不服。

被冻住的德军坦克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苏联方面,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只能败下阵来。


我淡如菊


因为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的重庆。蒋介石可以丢掉南京、武汉,但他绝对不能再丢掉重庆。一旦丢了重庆,蒋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继续抵抗,但蒋介石在那里毫无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区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蒋介石拿什么资本安身立命,继续和日本人抗争?所以蒋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溃退,但重庆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

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苏联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但这里基本已经沦陷。苏联工业的3/4集中在欧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莫斯科后面还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供斯大林继续周旋,但那里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很难支持苏联继续抵抗。即便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也将十分漫长艰难。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军队将士气瓦解,全线崩盘。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许多优秀的指战员被处决,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一路溃退,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损失了300多万人和无数装备。

这时苏联红军的士气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那么苏联红军的士气必将瓦解,全线崩盘,兵败如山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现成的例子。

与莫斯科保卫战几乎同时开打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就是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最后时刻选择撤退,导致仍然在前线抵抗的苏联红军士气瓦解,最终成片投降德军。可以预见,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是个什么后果。

第三,如果放弃莫斯科,斯大林的个人统治将宣告瓦解。斯大林上台后通过残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个人崇拜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如果莫斯科丢了,那么斯大林在苏联军民中的形象将一落千丈,个人威信扫地。

不仅德国人会扶植傀儡政权,肢解苏联,而且苏联内部的政见不同者也会对斯大林发起攻击,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独裁统治将宣告瓦解。这是斯大林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无路可退,成败在此一举。


石头说历史


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是不得不死守,失去莫斯科,他也就输了这场战争。

前天我发了一篇文章,说苏德战场上,希特勒在柏林喊后退一步就枪毙,斯大林在莫斯科喊后退一步就枪毙,看着是简单粗暴,实际上是当时人类战争艺术的顶峰。在那篇文章里我谈的是德军方面的情况,今天借这个话题谈谈当时苏联、斯大林的状况。

其实你要是看过兵临城下,咱们的交流可能更顺利些。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法国,击败英法联军,发生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30万的英国远征军退回本土。但那个时候,英国的陆军就已经废了。这几十万英军虽然人还活着,但他们在德军面前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阻挡,德军打他们就是屠杀。如果当时德军能顺利过海,灭英国是轻而易举的事。英军当时没有抵抗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失去了大量的“装备”,重装备。人在呢,装备没了,仗也就没法打了。

淞沪会战,国军损失30万人。数字比较大,但跟苏联人比,损失还是小的。但经此一役,国民党也就失去了战斗力,退到重庆山城,丢失了大半的国土。日军可以打到广西、云南、广州、香港,国军再无抵抗力。当时咱们缺不缺人?不缺。缺的是啥?装备。精锐部队的装备打光了,战斗力也就没了。补充30万人很容易,补上这30万的人装备就要命了。

北宋赵光义北伐,吃了大败仗,损失了10万人马,然后也是无力再战了。对一个王朝来讲,10万人真的不是什么大事,这10万人的盔甲、弓弩、刀枪是大事。一副盔甲要打造好几年,好的弓弩也得造几年,你一下子损失10万份,这个国家没10年20年根本缓不过来。

对于大国来讲,打仗,不缺人,怕的是没装备。

而当年斯大林他就不缺装备,他怕的是人断了补充。

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闪击没防备是不客观的。在战争爆发前的很长时间里,苏联都在把工厂、工业基地往内地迁,以图避开德国的打击。所以开战以后,苏联的坦克、大炮、冲锋枪还是源源不断的从后方生产出来,补充到前线。以至于希特勒后来抱怨,要是知道苏联有这么多坦克,也就不发动战争了。

斯大林手里有武器有装备,这个仗他就能打。他要做的就是下命令,把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源源不断的拉到莫斯科,跟德军玩命。人要是补充不上来,他就输了。

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是领袖。领袖还在首都,他的命令就可以传达到地方,地方政府再执行他的命令:输送兵源。地方上动员你去,这是给你脸了,你要是不去,那就枪毙呗。这部国家机器是正常运转。

如果他撤离莫斯科,或者莫斯科就是失守,斯大林的兵源也就断了。

首都,是国家的中心,交通要方便,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讯设备也完善。斯大林如果失去首都,他的命令往下传达,就会大打折扣。然后再撤到低级的城市,它这个交通、道路要降低一个数量级,通往莫斯科的路有十条,通往这个城市的路可能就只有一条。

命令下达本身就成了问题,道路不同,各地的兵源补充怎么过来?首都在中心,南北方向的兵都能聚集过来,你要是撤出莫斯科,是往南撤还是往北撤?撤到南方,北方的兵咋找你?撤到北方,南方的兵咋找你?

失去首都,领袖撤走,地方政府也会陷入混乱。命令传达不下来,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咋办。我还给不给你招兵,招完兵我给你送哪去?怎么送过去?斯大林如果在莫斯科,这个就好办,即便没命令我也知道,把兵直接送莫斯科就完事了。你要是跑了,我该怎么做?国家机器也就瘫痪了。

这跟古代打仗一样,皇帝在京师抗战,非常好办。全国勤王兵马自己就知道汇集到京师,救皇上。你说你皇上跑了,我们怎么办?我是追皇上还是打金兵?我要是打金兵,别人去追皇上,怎么办?全乱了。

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斯大林死守的正确。他不撤,然后从全国汇集过来100多万的部队,最后反攻德军,赢得胜利。他要是撤了,就形成不了这个局面。

希特勒为啥要死攻莫斯科?就是要切断苏联的中枢神经。打下来,这个国家就失去了指挥,瘫痪了。剩下的活就好干了。

斯大林为啥要死守莫斯科?就是要保证国家运转顺畅。有装备在手,就是能打的资本,只要你们把人都给我运过来。

谁拥有莫斯科,谁就赢得了战争。反过来,谁失去了莫斯科,谁就输了,输的是要拿自己的命来赔的。这点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看的明白,能不玩命嘛。

所以当时斯大林的考量是:我手里有装备,我还能打,只要我的命令能及时的传达下去,全国各地的小伙子能送过来,我就有赢的机会。如果失去莫斯科,我就成萨达姆了,被人家围剿,最后从地窖里抓出来,绞死。哎?萨达姆是谁?我怎么会想起这个名字?算了,不管了......


锐度何老师


这么说吧,能留下就有通道离开,当苏联军队与安全部门是摆设吗,斯大林作为国家最高领袖,是否留下与城共存亡,是经过审慎评估的,苏联守住莫斯科的把握非常大。当年柏林被围的铁桶一样,后来证明即便到了最后关头,如果希特勒想一样可以走。

这都是激励民心士气的政治宣传,走不走关键看还有没有翻身的可能性,希特勒选择死在柏林是因为无路可退,即便撤出柏林也是苟延残喘,与其被捉住蒙羞,不如自己有尊严的死去。以苏联辽阔的国土面积,工业能力已经转移到了稳定的大后方,如果莫斯科万一失守,斯大林有以图再起的资本,所以守不住莫斯科,斯大林就撤退到大后方是可以肯定的。

当时德军都无法完成对莫斯科的合围,只是攻到了城市近郊而已,形势远没有拿破仑进攻莫斯科那样危及,当时苏军不仅仅有信心守住莫斯科,从开始就制定了在莫斯科发起反击的计划,从远东调来的精锐部队,就是苏联的战略后备队。一个国家能投入战略后备队,要么是已经到了最危机时刻,要么就是有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显然以苏联的辽阔与可以动员的充足力量,莫斯科战役远没有到最危机时刻。

之所以大力宣传莫斯科保卫战,以及斯大林与首都共存亡的决心,是为了渲染领袖的非凡勇气,以及苏联军民抗拒纳粹德国的顽强精神。莫斯科战役因为发生在苏联首都,又有领袖与城池共存亡,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军事意义,才被苏联无限的夸大了。

苏德战争最凶险的在于斯大林格勒,其军事意义远大于莫斯科攻防战,对于苏德双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希特勒坚持分兵夺取高加索油田,导致第六集团军孤军深入,斯大林格勒是守不住的。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守卫莫斯科的政治宣传,的确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起到了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德国对苏联的突然打击,给军民造成了严重心理恐慌,很多人因初期的严重失利已经丧失了信心,所有人都尽可能能的往后方撤退。这时苏联急需一场有重大意义的胜利,才能消除军民恐慌心理带来的危机。

莫斯科战役到来时,德军在严寒中已经是强弩之末,保持进攻势头只不过避免遭到苏军反击,重蹈拿破仑冰天雪地中的覆辙。德军对于攻破莫斯科根本不报任何希望,只盼望挨过俄罗斯的严冬,守卫住现有成果,避免遭受重大失败导致部队崩溃。这个有利时机被苏联抓住了,适应严寒的苏军以及装备,并没有像德军那样陷入困境,比起初期的严重失利,只要在莫斯科城下,成功击退德军就是伟大的胜利。

果然如苏军遇见的那样,被严寒压垮的德军顶不住苏军进攻,在苏联生力军的追击下,大踏步从莫斯科一线溃败。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被夸大了,斯大林作为领袖被神话了。

斯大林坚守莫斯科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几年后希特勒面对汹涌而来的苏军,作为德国元首同样选择了与首都共存亡,不得不说这是当年斯大林起的示范作用,在希特勒的身上发挥了效果,斯大林可以与城池共存亡,希特勒又怎么可能撤出柏林。








雯臣


斯大林是个伟大的战略高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他只想着拖延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撤退出莫斯科!因为他对自己缔造的军队有十二分的绝对把握!红军战胜德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斯大林建立红军时,在比如师级创造性地加入政治委员一职并且三个左右副政委,同时,每个师有一个正师长配备两个副师长,这种师的组织架构,是保证红军战胜德军的基础!

在战争爆发时,政委代行军长职务,协调各个位置,正师长和第一副政委率领本师官兵原地抵抗,死守不退,这就是斯大林签处《不准后退一步》命令的原因,同时,两个副师长和第二、第三政委则立刻出发到大后方接受两个师的预备队并晋升为师长和政委,并且马上作好作战准备!这样,一个师变成三个师!而且,指挥作战经验丰富,招之即来,来者能战,战之能胜!由于精华干部仍在,跟德国人拼消耗,完全没问题!只须要拖延德国战车进攻莫斯科的时间,等待两个师的预备队赶到莫斯科战场参加作战,那么,在进攻莫斯科过程中损失几十万精英干部的德军的失败就是必然的!

在西部战场和基辅战场,虽然红军损失二百万左右军队,但是,斯大林从战场上用飞机成功地接走了大部分的军队干部!精华仍在,重新配置的红军就有取胜的希望!相反,德国军团在虽然取得胜利✌,但是,损失了几十万训练有素的精英干部!精华尘散,攻击力当然每况日下了!德军预备队还在距莫斯科数百公里之外,陷入精华消耗,进攻乏力,伤亡惨重,增援无望的困境!

在莫斯科郊外,斯大林集结了三个集团军和二百多辆T34坦克及坦克和骑兵组成的快速打击军!军力数倍于德军,在装备上,超过了德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是必然的!

斯大林根本就没有想过离开莫斯科!用天气原因抹杀斯大林指挥艺术是西方媒体的传统!斯大林的军队从开战的三、四百万,打到结束的一千二百万是德军万万没想到的!德国战车参谋系统收集红军人数情报的错误致使希特勒犯下一系列的战略错误!德国战败是一定的!


毕生高人


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如果被敌方占领,说明己方已经基本战败?苏联囯土面积虽然庞大,但是苏联的大城市基本在苏联欧洲部分。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是如此。所以斯大林在德军即将兵临城下时,不得不死守莫斯科!和同時代的中国比较。由于地缘环境不同,蒋介石政府在南京失守后有武汉,武汉失守了有重庆。但是莫斯科如果失守,斯大林几乎无处可退?

当时斯大林已经准备离开莫斯科。但是在即将离开莫斯科時,斯大林在车站来回走动着苦苦思考“本人”要不要撒离莫斯科?時间长达好几个小时。斯大林曾经打电话讯问负责守卫莫斯科的将领朱可夫:“我怀着巨大的痛苦向你提出这个问题,莫斯科能够守住吗?”朱可夫予于了肯定的回答,能够守住莫斯科。于是斯大林决定留在莫斯科。

斯大林的这个重大决定,有着某种程度的胸有成竹。在政治层面上,大大地起到了鼓励苏联民众和红军的精神!对于充满了低迷和害怕情绪的红军,无疑是一支强有力的针剂!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斯大林为了鼓舞和提升红军将士的士气。依照惯例,继续在《红场阅兵》!并且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内容大致如下;(苏维埃政府是不可战胜的!侵略者必将被红军赶出自己的国土!希特勒德国必将灭亡!)。随后,检阅完毕的红军部队直接进入战场和徳军作战。

命运眷顾了斯大林。自从二次大战以来,德国陆军所向披靡,一直没有停止过进功的脚步。但是在莫斯科城下得到了遏制。这是二战期间一个划時代的大事件!


三千水唯取一


我们现在接触斯大林的报道大多是以负面为主,因为斯大林这个人物本身就不太被史学界喜欢,毕竟这种强人政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周边国家都会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所以即便是在苏联内部对斯大林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而且这种态度也一直延续到了苏联解体之后。

斯大林当初为什么敢于死守莫斯科?要知道当时的苏联红军全线溃败,整个国家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斯大林作为苏联的最高领袖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虽然在斯大林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点,但是斯大林能被选为列宁的接班人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所以这一时期的斯大林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苏联军民,才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斯大林真的胸有成竹吗?在我看来斯大林其实是在赌命,当时的苏联全线溃败整个高层更是深陷在震惊之中,当苏联人缓过神的时候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征服了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中央集团军正在快步的向苏联首都莫斯科推进,可以说此时的苏联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斯大林之所以能成为苏联的领袖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原因,虽然他的一生犯了很多的错误,但是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斗中,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确实让当时的苏联军民对他肃然起敬。斯大林为了鼓舞当时苏联军民的士气,在德国人的眼皮底下举行了盛大的红场阅兵,当时参与阅兵的部队都是实弹阅兵,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要知道当时的莫斯科遍布了德国人的眼线,只要阅兵消息一旦泄露后果将会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凭这这种胆识和气魄就可以看出来斯大林被尊敬和信赖是有原因的。

斯大林在红场阅兵发表的著名演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可以说正是斯大林的这段讲话给予了苏联人民极大的信心,苏联红军也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做出了证明,德军“闪电战”不败的神话也最终在莫斯科战场被终结,随着德军的溃败全世界也正式吹响了对法西斯国家反击的号角。


世界浅谈


本人认为,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是基于如下原因。其一,树立象征意义和坚定信心。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只要莫斯科还在苏联手中,苏联人民还会坚定地反对德国法西斯,这也是对战争前期苏军溃败注入了动力。何况苏联领袖临危不惧呢,对于普通苏联民众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其二拿破仑攻俄战败的教训。拿破仑曾率大军攻打俄国而战败,其根本原因是被俄罗斯恶劣的天气击败的,这恰好是俄罗斯反击拿破仑的绝好机会。所以说,斯大林亲自带领苏联军民坚守莫斯科,更多把德军的注意力集中在莫斯科,为其它战场反击德军起了很大牵制作用,更有利于拖住德军,一旦德军又像拿破仑一样遇到极寒天气,苏军的反攻机会就来了,苏联的胜利就会到来!其三,拉长战线,拖垮德军。德国面积少,虽然德军在短暂的时间内打败英法,占领奥地利和东欧国家,但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些国家,这就使希特勒不得不动用本国军队去防范和控制,这就相对分散了希特勒的精力和军力。希特勒派军队攻打苏联后,由于苏联地域广阔,希特勒不得不分兵、分路进攻苏联,纵使希特勒挟从仆从国军队攻打苏联,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军队还是本国军队,随着时间推移,战线拉长,后勤补给肯定跟不上来了,这样德军就成了死老虎,成了强驽之末之势了!苏联军队刚好可以采取集中兵力、分割包围,个个击破来消灭德军!尤其是集中兵力消灭德军的后勤补给,让德军不战而败!因此,斯大林带领苏联军民死守莫斯科不是盲目自信,不是孤注一掷,而是胸有成竹,而是在拖延时间,拖住德军主力,为反攻作准备!以赢得战争最终胜利!


青年二十八画先生


因为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的重庆。蒋介石可以丢掉南京、武汉,但他绝对不能再丢掉重庆。一旦丢了重庆,蒋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继续抵抗,但蒋介石在那里毫无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区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蒋介石拿什么资本安身立命,继续和日本人抗争?所以蒋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溃退,但重庆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

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苏联工业集中在欧洲部分,但这里基本已经沦陷。苏联工业的3/4集中在欧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莫斯科后面还有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供斯大林继续周旋,但那里人烟稀少,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很难支持苏联继续抵抗。即便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也将十分漫长艰难。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苏联军队将士气瓦解,全线崩盘。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许多优秀的指战员被处决,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一路溃退,短短四个月时间就损失了300多万人和无数装备。

这时苏联红军的士气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那么苏联红军的士气必将瓦解,全线崩盘,兵败如山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现成的例子。

与莫斯科保卫战几乎同时开打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就是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最后时刻选择撤退,导致仍然在前线抵抗的苏联红军士气瓦解,最终成片投降德军。可以预见,如果斯大林放弃莫斯科是个什么后果。

第三,如果放弃莫斯科,斯大林的个人统治将宣告瓦解。斯大林上台后通过残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个人崇拜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如果莫斯科丢了,那么斯大林在苏联军民中的形象将一落千丈,个人威信扫地。

不仅德国人会扶植傀儡政权,肢解苏联,而且苏联内部的政见不同者也会对斯大林发起攻击,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独裁统治将宣告瓦解。这是斯大林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无路可退,成败在此一举


带你观看历史


如果我们今天能去采访一下斯大林同志,问问他当时为什么敢死守莫斯科,我估计他多半会告诉我们,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我们从地图上来看,当时德军正在进攻北方的列宁格勒,兵临莫斯科城外,逼近了斯大林格勒,苏联还有三分之二的疆土没有沦陷,但是事实上苏联真的无路可退了,如果莫斯科沦陷,那么苏联另外两座重要城市就将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斯大林格勒这个重工业城市,将面对纳粹更严峻的威胁,所以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只是形势所迫必须死守莫斯科。

不同于中国,莫斯科的东边是大片广袤的森林,稍微发达点的城市,就要一直到远东地区了,莫斯科是苏联的政治中心,斯大林格勒生产了苏联半数的军事装备,提供了大量的石油,铁矿资源,如果苏军撤退出这些主要城市,来和德国打游击战,毫无疑问的是苏联全体将士的士气都将再次受到重创,从战争开始之后,苏军一路溃败,基本上就没打赢过一场像样的胜仗,保卫首都莫斯科可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捍卫苏联尊严的一战,打赢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将彻底破裂,也将鼓舞全线将士的士气。

1937年,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守城将士和日寇血战了13天,五万国军将士阵亡,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紧接着日寇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四年之后,德军也包围了苏联首都莫斯科,整个世界都知道,和日本人一个德性的德国法西斯,如果让他们攻陷了莫斯科,莫斯科百姓说不定会和南京无辜的百姓一个下场,国民政府南京沦陷还能撤到重庆,重庆如果守不住还有成都和昆明,如果当时的南京城也像苏联,身后就只有千里之外高原上的拉萨,南京政府也知道南京城沦陷,百姓会惨遭日寇屠杀,不知道国民党的高层会不会像斯大林一样,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莫斯科。

到了1941年的冬天,莫斯科城的气候也如它的处境一样陷入了严寒之中,然而对苏联来说这却是一个好消息,严寒减缓了德军进攻的速度,前线苏联红军拖住德军的进攻,后方莫斯科发动六十余万群众构筑战壕,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苏联红军以伤亡二十多万战士的代价,终于阻挡住了德军的进攻,随后德军前线部队开始修整,并像莫斯科方向增援部队,于是斯大林下令在1941年11月7日举行红场阅兵,并像全国发表了演讲,鼓励苏军将士和苏联公民的士气,阅兵结束后部队立刻奔赴前线,苏军早已适应了严寒的气候,而德军却被极端的气候限制,加上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德军由进攻转为了防御。

在1941年底,德军终于被赶出了莫斯科,然而战争还没有结束,即便陷入了劣势的德军,战斗力仍然十分的强悍,之后希特勒亲自担任了部队的总司令,指挥战斗,但是显然他的指挥能力远不如勃劳希契优秀,不但没能挽回德军的颓势,反而导致德军损失惨重,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德军就产生了五十万人的伤亡,但是随着德军增援部队的赶来,苏联红军也由反攻转为防御,德军也被苏联红军逼退到了莫斯科城几百公里之外。

经过莫斯科保卫战之后,德军不败的神话破灭了,苏联的首都也成功守卫住了,虽然苏联方面也有六十多万人伤亡,但是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苏联人的士气,也让斯大林看到了苏联战胜法西斯的希望,在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签署了227号命令,其中就驳斥了往东撤退建议,其中有一句话很出名:是停止撤退的时候了,一步也不能撤!并下令严惩擅自撤离自己阵地的将士。

所以斯大林死守莫斯科,一个原因是莫斯科如果沦陷,将会严重的打击国民的士气,苏联红军急需打赢一场硬仗,来鼓舞国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另外从局势来说,就算苏联红军后撤,一路撤到远东,还有日本虎视眈眈,但是干赢德国人对日本人也是一个威慑,还有就是苏军无路可撤,在德军打到莫斯科时,正好进入寒冬,死守莫斯科可能会耗死德国人,如果撤退等到德军缓过劲来,继续往西伯利亚进攻,那么慢慢被消耗死的就是苏联,另外斯大林作为统帅也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人民,捍卫自己国家,而不是面对强大的入侵者见获胜无望转身就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