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一)

每年8月,盛夏時節,加拿大西海岸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春城”溫哥華,就會出現這樣一種自然奇觀:成群結隊的魚,從寬闊的太平洋而來,進入沿岸的淡水河流。魚群逆流而上,它們需要跳過一個個小瀑布,最終回到它們出生的地方:三文魚孵化地,而這種現象,被稱為三文魚洄游

如今,想看野生三文魚洄游奇觀,只能到北美的加拿大西海岸、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和北歐的挪威、冰島等國。而生活在北美西岸的印第安原住民,將三文魚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對於他們來說,三文魚洄游既有延續生命的現實意義,又有生命復甦的宗教意義。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阿拉斯加三文魚洄游

三文魚其實是商品名,學名叫作鮭魚,當年鮭魚被引進到香港市場的時候,通過音譯,起名“三文魚”。洄游的鮭魚是海水魚類,主要分為兩個品種: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也就是俗稱的太平洋三文魚和大西洋三文魚。

除此之外,鮭魚還有不同的種類,我國東北部、日本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大馬哈魚,也是鮭魚的一種。當然,鮭魚所有品種當中,最出名的還是三文魚。因為三文魚是世界上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魚類(太平洋三文魚基金會統計)。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每100條人類食用的魚當中,就有11條是三文魚。在歐美國家,市場上出售的魚類以三文魚為主;而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也多用三文魚為刺身的主要原料。三文魚之所以廣受歡迎,還是因為其鮮美的肉質,豐富的營養。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美國超市售的野生太平洋鮭魚價格約合92元人民幣/斤

其中,魚肉中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已經被證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以omega-3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深海魚油膠囊,則是近年來市場上最為流行的保健藥品之一。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常見的三文魚菜品

鮭魚滿足了人類的味蕾,也激發了人類的貪婪,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過去的一百多年裡,過度捕撈已使得

個別珍貴的鮭魚品種瀕臨滅絕。

早在2001年,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就在一項研究中指出,相比於1970年,整個大西洋海域的野生鮭魚數量僅為當時的20%不到;而在太平洋沿岸,野生捕撈,仍然是獲取鮭魚的主要方式。

與此同時,各國之間為了爭奪鮭魚資源,不斷產生摩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加拿大和美國的太平洋鮭魚資源之爭。


(二)

1997年的一天,美國西海岸的華盛頓州的馬拉斯匹那港口熱鬧異常,準備出海捕魚的漁民,被幾百艘來自北方的加拿大漁船包圍。

這已經是第三天的示威活動了。憤怒的加拿大漁民對美國漁民惡語相向,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捕撈了“自己的三文魚”。美國和加拿大的“鄰里關係”,因為三文魚,大大惡化。

那麼,這樣的矛盾是因何產生的呢?為何小小的鮭魚會讓美加兩國的漁民反目成仇?美加政府又是如何應對這一矛盾的呢?

首先要說明,美加的鮭魚資源之爭,主要是針對於野生的太平洋鮭魚。野生的大西洋鮭魚基本在加拿大絕跡,所以東部大西洋沿岸的省份,以養殖大西洋鮭魚為主,因此不存在與鄰國的爭議。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了沿海國家對於使用臨海漁業資源的主權和優先權,簡而言之,就是:誰家後院的魚,誰有權捕。但沒想到是,鮭魚不僅肉質卓越,生物行為也不同於一般的海洋魚類。

鮭魚屬於洄游魚類,它們孵化在淡水裡,成長在海水中,最後回到淡水結束自己的生命歷程。鮭魚還是“戀家”的游泳健將,無論離開海岸多遠,都要想辦法回家。為了完成洄游的生命歷程,鮭魚天生配備了一顆“雷達”,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找到家的方向。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太平洋鮭魚洄游路線圖

而這種獨特的洄游行為,讓鮭魚的活動不受國界的約束,它們就好像持有國際護照,可以自由通行。它們的活動範圍囊括多個國家,而美加之間的衝突,就是為了細分鮭魚到底屬於誰?


(三)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加兩國就簽署了弗雷澤河協定,通過一系列條約來監管過度捕撈三文魚的行為,同時,兩國還約定要加強河流沿岸的環境保護,避免工業發展影響三文魚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份協議,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地獄門峽谷事件”後,美、加兩國不平衡的鮭魚資源現狀。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2017年拍攝的地獄門峽谷景色

20世紀初,太平洋鐵路正在加拿大境內修建。當鐵路修建到弗雷澤河地獄門峽谷河段時,施工方大量傾倒建築垃圾,還因此引起了山體滑坡,這就造成了弗雷澤河河道變窄。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20世紀初,地獄門峽谷河段清理工程量巨大

河道窄了,水流速度就變快了。很多洄游的鮭魚逆流不上去,造成了上游鮭魚數量急劇下降。

資源的稀缺往往導致相關方爭鬥。關係好到如美國和加拿大,也為了爭奪日益稀缺的鮭魚資源而相互撕。

地獄門峽谷被堵塞後,美、加兩國漁民的瘋狂捕撈,美、加拿大漁業管理者也打著各自的算盤,想盡各種辦法為本國漁民的捕撈提供便利、增加份額,加拿大甚至計劃過阻塞弗雷澤河部分支流,阻止鮭魚洄游至美國境內。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鮭魚洄游呈現週期性,所以一般四年會出現一個“大年”

這種惡性循環導致20世紀前三十年,美、加兩國的太平洋鮭魚資源進一步減少。這客觀上促成了美加兩國簽署弗雷澤河協定,以保護太平洋鮭魚資源。

可是好景不長,加拿大方面對於協定的效果越來越不滿意,他們認為,美國方面在沒有承擔應有責任的同時,獲取了更高的經濟利益。


(四)

美、加兩國爭奪鮭魚資源戰戰和和,還有別的國家參和進來。

這就是以全世界到處捕魚聞名的日本漁民。

上世紀30年代,日本漁船就開始在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捕撈鮭魚,這引起了美加兩國西海岸漁民的強烈反日情緒。他們開始通過抵制日貨,拒絕為日本船搬運貨物的方式向日本政府施壓。

1938年,日本政府做出保證,禁止日本漁民遠洋到美國的阿拉斯加沿海捕撈鮭魚。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北太平洋地區的鮭魚捕撈受到戰爭的影響,鮭魚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1945年之後,日本又叒開始在北太平洋公海水域大量攔截捕撈北美鮭魚。

好在二戰後的日本還是對美國服服帖帖。經過“協商”,美、加兩國嚴禁日本漁船在東經175°以東的公海水域攔截捕撈北美鮭魚。

日本這個第三國插足解決後,美加兩國又開始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

1985年,經過漫長的談判,美加兩國再次簽訂太平洋鮭魚協定,該協定為兩國共同管理和保護太平洋鮭魚提供了政策框架。通過該協定,加拿大和美國政府承諾實施鮭魚漁業管理計劃。如果我們給這個政策劃幾個重點,那就是:少捕少吃,經濟環保。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1985年太平洋鮭魚協定

願望雖然美好,該協定的落實過程卻不容易。從1990年開始,加拿大漁民就抱怨美國人過度捕撈了原本“屬於”他們的三文魚。1992年,協定過期,美加兩國開始了長達6年的談判進程。

這期間,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1997年美加漁民衝突。直到1999年,美加終於達成了為期十年的長期協定;該協定在2009年再次重新續約,為期十年。

續約之後,加拿大政府明顯加強了管控,不僅降低了合法捕撈份額,還嚴格控制三文魚捕撈許可證的發放。

加拿大漁業和海洋部聯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建立了沿海巡邏船隊,嚴密巡視,打擊一切非法捕撈行為,強調沒證就不能捕魚。政府還鼓勵漁民自願加入許可證退休計劃,自願放棄捕撈,保護這種珍貴的魚類。


(五)

2018年,協定即將到期,續簽談判隨即開啟,此時,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挑戰。首先,過去十年中,野生太平洋三文魚數量銳減,漁民能夠捕撈的數額也隨之減少。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美、加政府不斷降低三文魚捕撈額度,而三文魚種群數量卻遲遲沒有恢復的跡象。如今,雙方再次回到談判桌上,卻都不願意減少或者放棄自己的捕撈份額。

然而事情還是在最後一刻迎來轉機,美加兩國再次達成共識,將協定續簽10年。美加政府簽署協議,同意減少對野生太平洋鮭魚,尤其是奇努克鮭魚的捕撈數量。

在此協議下,加拿大和美國需要在未來幾年,分別減少12.5%和7.5%的野生鮭魚捕撈份額。協議公佈之後,引發了無數加拿大民眾的不滿,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漁民。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美加漁民反對鮭魚協議

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漁民們認為,協議生效後,用不了幾年,大多數的漁民就會破產。而普通民眾則認為,加拿大政府在協議談判期間的表現“令人失望”,政府犧牲了漁民的利益換來短暫的妥協。

事實上,美國政府在2009年向加拿大政府支付了三千萬加元的款項,用以“補償”加拿大漁民失去的捕撈份額。如今,十年過去了,加拿大政府在渥太華坐擁約1700萬加元的結餘。漁民們表示,與其將這些錢用作應急支出,倒不如拿來補貼給漁民,作為政府間不公平交易的補償。

顯然,美加的三文魚協定很難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但是減少捕撈份額確實能夠保護野生鮭魚。然而,全球範圍內生態環境全面衰退已成事實,野生鮭魚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短時間內,很難迅速恢復。


(六)

野生鮭魚資源枯竭,那就改野生為人工養殖唄!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鮭魚養殖產業出現了崛起和大發展。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鮭魚主要通過近海深水網箱養殖,對水質和水文條件的要求極高。幸運的是,加拿大的大西洋海岸就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大西洋海岸受到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有很多終年不凍港,地質時期,大量的冰川活動造就了無數的深水海灣。

這些自然條件,給大西洋鮭魚提供了很好的人工養殖環境。東海岸每年生產1-2千萬尾大西洋三文魚,年產量在4-7萬噸之間,而養殖的三文魚,有75%用於出口到美國市場。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深箱養殖

然而人工養殖鮭魚存在逃逸,寄生蟲等諸多問題,近年來也是飽受詬病。加拿大的海洋水產養殖專家們,也在努力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式。

其中,有一個技術革新不能被忽視,因為它挑戰了人類的傳統消費觀念,那就是——轉基因三文魚。

轉基因三文魚公司給三文魚魚苗植入了生長激素基因,讓養殖三文魚在成長週期縮短的同時,體型卻要大上許多,就像是吃了生長激素的小胖子。

起初,這種技術引起了廣泛的擔憂,這不就相當於在餐桌上喂人吃激素嗎?

但是在2019年初,美國食藥監局宣佈解除轉基因三文魚的警告,轉基因三文魚獲得了美國境內養殖的許可證。

美國政府強調他們已經證實轉基因三文魚對人類健康沒有威脅。有了政府做背書,轉基因公司信心大增,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建立了羅洛灣基地,讓其成為基因三文魚的研發中心,爭取在未來打開加拿大境內市場。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這樣看來,加拿大和美國在轉基因鮭魚的議題上,還有一場硬仗要打。因為如果不考慮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偏見的話,轉基因鮭魚的市場競爭力顯然會高很多。

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這種魚,怎麼引發加拿大和美國互撕了幾十年?

加拿大和美國的鮭魚資源之爭,主要是針對於野生鮭魚的。幾十年以來,兩國政府都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保護這種珍貴魚類的生存環境。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兩國爭論的焦點,也逐漸從經濟利益,轉移到環境保護,繼而到基因食品安全性。

而鮭魚這種古老的魚類,還繼續著它們神奇的生命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