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燦爛的茶文化,怎少的了智慧?

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東方國家的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文化領域。

燦爛的茶文化,怎少的了智慧?

茶道文化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衰落。 現如今已,茶道文化在日本流行併發揚光大,成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

茶道發源於中國,並在鄰國日本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茶道是東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燦爛的茶文化,怎少的了智慧?

今天,茶道已不僅僅侷限於中國和日本,也不僅僅侷限於東方。茶道是世界的,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只要你願意修習茶道,茶道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心裡。中國古代聖賢老子曾經說:“道是可以修習的,但它不同於通常意義上的道。”(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又說:“大道就彷彿流水一樣,四處流淌。”(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可見“道”並不神秘,道是無處不在的。 中國儒家著名經典《中庸》裡也講:“我們生來就具備的,稱作自性。我們依照自性去行事,就叫做道。” 可見“道”就是我們的自性。(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第一章)

茶道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

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茶道修習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燦爛的茶文化,怎少的了智慧?

禪宗與茶道文化的淵源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 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1、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2、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3、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呱呱墜地便落於佛的懷抱。《天門縣誌·陸羽傳》載:或言有借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畜之。

燦爛的茶文化值得我們永久嚮往和追尋

但現代的智慧生活也同樣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6月8日,美的置業智慧地產品牌發佈會將於瀋陽舉行

帶你全面地瞭解美的置業5M智慧健康社區與智慧家居生活

雲智慧管理/多功能健康園林/超人性化家居/全方位社區服務/全系統精工品質

智慧生活,已離我們不再遙遠

美的置業,未來新生活方式引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