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一個老師讀不讀書,從眼神就能看出來

一個老師讀不讀書,從眼神就能看出來

很多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

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捲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溫儒敏

老師不讀書,怎麼能教好書?

文 | 溫儒敏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呂叔湘之問”

很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的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明後天要上課了,今天趕緊找有關材料來讀。或者要評職稱了,立竿見影讀一些“救急”的書。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讀書、個性化的讀書了。

很多老師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誌,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無聊的

微信等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佔據了。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麼可能“華”,又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平?我們不能指望所有老師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老師喜歡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希望了。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那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

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捲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當下的焦慮:信息過量

我有一篇演講稿,題目是《信息時代的讀書生活》,剛好和這次會議的議題吻合,不妨也就說說其中幾點認識和建議。我在這篇講話中提到,現在人們普遍比較焦慮。為何會普遍焦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解釋為“文化衝突”、“社會轉型”、“市場化”、“兩極分化”,等等。但

不應當忽略,還有某些更深層的引起普遍焦慮原因,那就是信息過量。

如何解決信息過量可能造成焦慮這個問題?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時代帶來閱讀方式的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對於網絡信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的傳播特點,都要有一定了解;儘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過濾分析。要培養自己有“定力”,這裡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複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具體來說,要少看微信多看書。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讀書養性

我還特別用了一個詞——“讀書養性”。無論是網絡閱讀,還是紙質書的閱讀,總之,都是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讀書養性”其實是“大格局”,也可以從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的角度來看。

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準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有的還富於哲學含義,屬於終極關懷。對這些本源性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而讀書,特別是在浮躁的信息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味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給自己列一份書單

圍繞如何讀書,我也提到一些建議,我想老師也是可以參考的。

首先就是讀書的計劃和書單。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網上閱讀一般容易無計劃,跟潮流。如果要“充電”,就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還要注重經典性,多選適合“悅讀”、又啟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採取網上閱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著性子來讀。

建議每個老師都有一份自己的書單,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閱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一部分,最外圍的一個大的閱讀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中外經典,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圈”,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發言的那些專業的書。

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倒過來看,最核心的那個部分,是專業和職業需要,當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現炒現賣的的書,要有自己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娛樂的,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議老師設定各自書單的三個圈,應當理解為就是三個部分,彼此可以交錯進行。總之要有些系統,有些計劃,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設定太多太滿,主要是基本的書,經典的書。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大學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難安心讀書。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很少,大都是為了考試潦潦草草應對式的閱讀。那麼現在當老師了,應當重新把大學期間應當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基本的書重新讀一遍。我看這比很多培訓管用。

— END —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一个老师读不读书,从眼神就能看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