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亂趕集”,現在是農曆九月,也正好是柿子大量成熟上市的季節。在北方農村,柿子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水果,每年的秋冬季節,一大片黃澄澄的柿子掛在枝頭,是農民最為待見的場景之一,這是因為柿子一直以來都收穫了人們很高的評價,民間還有一個柿子十副藥的說法,在糧食少的年代,這種水果更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聽農村的一些老人說,20多年前的農村條件還十分貧窮落後,地裡的糧食產量也很有限,每年收回來的莊稼在交了公糧之後剩餘並不多,為了填飽肚子,柿子就成了被農民當主食吃的水果,北方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棵柿子樹,農曆九月之後,摘下來的柿子用石灰水泡一泡,去掉澀味之後,拳頭大小的柿子很多農民一頓能吃十幾個,柿子也成了農民口中的救濟糧。

好在柿子的產量也是出了名的高,記憶中院子裡的兩棵柿子樹每年都能摘好幾百斤柿子,要是遇到結果子的大年,產量還會更高,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柿子樹枝條被壓斷的情況。按照農民的說法,村裡的柿子樹既不用經常澆水,也用不著時時刻刻照看,在近乎於讓其自生自滅的情況下,柿子的產量比很多水果都要可觀。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只不過隨著農村條件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柿子這種水果的地位反而一落千丈,農民曾經的救濟糧,如今在人們眼裡卻成了賣不動的低端水果,每年北方柿子成熟的時候,都會出現行情遇冷的現象,一豐收就滯銷已經成了柿子這種水果的常態,大多數時候農民降價到5毛一斤都賣不出去,甚至經常有爛一地沒人理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每年這個季節都會有各種水果扎堆上市,在同時期上市的一眾水果當中,柿子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農村的柿子大多為老品種,沒成熟時帶有明顯的澀味,要想等到澀味完全褪去之後再採摘,這時候的柿子已經變軟了,等不了兩天就會徹底爛掉,這種不利於保存和運輸的柿子一般都不會受水果的商販待見。再加上如今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已經不需要靠柿子來代替糧食填飽肚子,天氣一涼,柿子這種涼性的水果也不是大家的理想選擇。

既然這些老品種柿子不是理想的新鮮水果品種,還有一條出路便是進行深加工,加工出來的柿餅實際上很受歡迎,也經常能賣到十幾塊一斤,既然新鮮柿子賣不上價,農民為什麼不加工成柿餅再賣呢?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卻沒那麼容易。首先並不是所有品種的柿子都適合加工成柿餅,目前用來製作柿餅的大多是尖柿和月柿,皮厚水分又多的磨盤柿子就只適合被當作新鮮水果,而在農村的老品種柿子中,磨盤柿子佔了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製作柿餅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只有秋高氣爽的地方才適合做柿餅,如果碰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柿餅曬不好久十有八九會發黴,此外,短時間內成熟的柿子數量太多,要想製作成柿餅的話,人手安排也是個大問題。

農村的新鮮柿子賣不上價,為何不加工成柿餅賣?農民:沒那麼簡單

每次遇到柿子滯銷或者賣不上價的時候,很多網友都會建議讓農民做成柿餅來賣,雖然這種想法是好的,可是很多柿子產區要麼品種不合適,要麼氣候不合適,要麼就是沒有做柿餅的經驗,萬一做了沒人收購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就難怪農村的柿子會面臨這麼尷尬的處境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