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在業餘愛好者當中,大多數合理訓練和飲食的健身者,在他健身的頭一年,會看到身體狀態出現巨大的變化和進步,但隨後往往就會撞牆,遇到力量和肌肉增長、減脂效率停滯的現象,發現怎麼練都沒什麼進步,其實這是“偽平臺期”,我認為把它們稱為“停滯期”會更合適一些。

為什麼它不是平臺期?

我們的身體時刻都處於對外界刺激不斷做出應激改變的過程,少運動、不規律作息、隨意飲食是一種惡性的刺激,而運動訓練帶來的是一種良性的刺激,而所謂的平臺期,是人的一種適應模式,你的身體,從肌肉到神經到代謝到內分泌,都已經適應了當前的運動模式。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這裡談的平臺期有個前提,就是你的訓練量和訓練水平,是不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很難再做出進一步的提升了?

這個訓練程度,至少應該達到中/高級訓練者的水平,如果你的1RM最大重量,推舉類還沒有達到1倍體重,蹲拉類沒有達到1.5-2倍體重,即對照下表,沒有達到圖示中/高級水平的話,那麼你遠未到達觸摸平臺期的天花板,踏踏實實的練這些複合動作就可以持續的進步。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談改變訓練方式,就像在你全部身家只有幾千塊的時候,談什麼資產配置,是沒有意義的,你得先掙到第一個百萬,改變資產配置才是對你有用的。

同樣地,在你還處於菜鳥階段的時候撞到停滯期的牆了,那麼踏踏實實的練複合動作,提升每日訓練量就足夠了,並不需要針對某一塊肌肉群去學那些超級組,金字塔組,退讓組等等各種花式的訓練方法和計劃,過早接觸這些反而會干擾你對訓練量和自身能力的判斷。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新手紅利期的消失

大多數業餘愛好者遇到的第一個明顯的停滯期,主要歸咎於新手紅利期的消失。

新手紅利期怎麼理解?

一個沒有運動訓練過的成年男子,我們假定他的肌肉水平足夠能舉起50kg的重量。

但當他第一次舉鐵的時候,只能舉起20kg,這很正常,對吧?

隨著他日復一日的訓練,調動越來越多的神經,對肌肉控制力越強,發力軌跡越來越合理,即使沒有明顯的肌肉增長,一段時間後他能舉起50kg了!

這段時間就是新手紅利期。

無論你從何時開始運動,新手期都是增長最快的時期,你應該儘可能延長這段時間,並獲得最大程度的進步。

在度過新手紅利期後,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說訓練理念會讓你頻繁撞上停滯期:

熱量或營養供應不足,例如一邊想長肌肉,一邊又要減肥控制飲食熱量;

過度訓練,以為練的越多進步越快;

不注意恢復,訓練完不做按摩拉伸,睡眠不足;

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在練單獨某塊肌肉,比如肱二頭肌、三角肌、腹肌,臀,等等

訓練重量過大、動作不規範導致損傷;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複合動作是持續進步的關鍵

我認為在你的整個健身生涯中,都首先應該把多關節的複合動作,比如深蹲,硬拉,臥推,划船,(負重)引體向上,實力舉,作為主要訓練內容,當這些訓練重量和肌肉維度增長停滯以後,你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手段來繼續實現增長,這些手段的核心在於“變化”,讓你的身體變得對外界的刺激不那麼適應了,它才能做出相應的改變。

所以不用一直死守用8-12rm做足6-8組是肌肉增長的最佳組次數這樣的教條,你還可以:

緩慢地增加負重,例如每週增加1-2kg,或者不增加重量,但增加組數或次數;

增加重量,但減少rm次數,比如你之前習慣用100公斤做一組8次,那麼可以改為110公斤做一組7次;

增強薄弱部位,例如下背力量和穩定性不足,會導致深蹲下去腿沒累腰先軟了。

全面發展體能,比如心肺功能不足也是限制深蹲的重要因素。

健身一段時間後,肌肉不再長,體脂也不再降,“平臺期”該怎麼辦

至於肱二頭肌和腹肌這樣的小肌群,大多數業餘愛好者,其實這輩子都達不到要去單獨練小肌群的訓練水平,所以花很多時間去單獨去訓練它們,投入產出比是非常低的。

減脂的平臺期也是一樣的道理,日常訓練+控制飲食,完全可以把一個成年男子的體脂降到12-14%,再繼續往下降,才會遇到所謂的平臺期,因為那時你要對抗的就是身體儲存脂肪的本能和必需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