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週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現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各行各業都在講創新,文化領域、藝術創作同樣如此。然而,假使我們不認真分析,創新就會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一個招牌,使得很多創新不過是在復舊,缺乏新意。


無論哪方面的創新,都必須從本民族、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找靈感。


前幾天我讀到一則新聞:駐中國30多個國家的大使到廣州參觀一家只有幾十人的小企業,因為這家企業的產品是青蒿素。


有一位非洲國家的大使甚至說,是青蒿素挽救了他們國家的命運。青蒿素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因此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教授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她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靈感,然後創新,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藝術家、科學家應該從本國的歷史文化裡尋找靈感,並進行創新。因為,只有創新基礎上的文化交流才是歷久彌新的,也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每天發生變化。


創新還應該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


亞洲很多國家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思維方法也各有差別,它們的產生與當地歷史、風土人情、大自然甚至空氣和水密切相關。各個國家的藝術形式,以及這些藝術形式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內容,都值得我們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古老說法,依然是一條金科玉律。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我們還要向當下的生活學習。


如果不能深入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能與老百姓心心相印,不能準確地把握住時代的跳動脈搏,我們的寫作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就會脫離時代,不能感動自己,更不可能感動讀者。深入到當下的日常生活裡去,是創新的基本保證。


向中國學習、向外國學習乃至向生活學習時,還應該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高度敏感的藝術神經,足以發現生活細節中包含的文化意義和歷史淵源。


一些來自生活的細節,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出現在藝術創作裡會極富生命力。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我在韓國與朋友飲酒,酒過三巡,韓國朋友會把自己喝過的酒杯推到我的面前,把我的酒杯推到他的面前,這就是中國成語裡的推杯換盞。這個在今天中國已然消失的行為卻在友好鄰邦很好地保存下來。


我們應該時刻觀察,吸取文化交流積累下來的成果,為新的文化創造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細節。


文化交流還可以與經濟貿易、政治對話融為一體。


我們在克羅地亞舉辦了一個文學論壇,該國總統講到一個細節,讓我非常震撼。他說在10分鐘前,他跟克羅地亞北部的一個首領通了電話,雙方商定停火24小時。可見,文化的某些力量是純粹的政治對話所難以產生的。


我希望,亞洲各國之間的各種交流被當做一個整體來考量。因為無論政治對話還是經濟貿易,最終目的還是文化上的共同繁榮。


莫言:國家繁榮不是GDP多高,而是人民靈魂豐富


一個國家真正的繁榮昌盛,不是GDP有多高,而是它的人民靈魂有多麼樣的豐富,藝術有多麼樣的燦爛。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