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隔著肚皮建新膀胱,珠江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再創國際先例

60歲的李阿姨樂呵呵地準備出院了。此次確診多發性膀胱癌的她,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劉春曉教授主刀,完全隔著肚皮,為她切除了病變的膀胱,並重建了一個新膀胱。

劉春曉教授團隊為李阿姨實施的,是純腹腔鏡膀胱癌根治術+去帶乙狀結腸原位新膀胱術。據瞭解,不同於以往採取大開刀的方式進行新膀胱重建,劉春曉教授團隊此次在腹腔鏡下利用全去帶乙狀結腸構建原位新膀胱的術式,目前在國際上尚無先例。

隔著肚皮建新膀胱,珠江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再創國際先例

病例

六旬老太確診多發性膀胱癌

患者李阿姨是湖南常德人,出現血尿的症狀已經兩年多了,最初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最近症狀越來越重,她才前往當地醫院就診。然而,治療效果並不如意,於是她慕名來到珠江醫院泌尿外科找到劉春曉教授。經檢查,李阿姨確診為多發性膀胱癌,需要全膀胱切除,然後再進行新膀胱重建。

利用全去帶乙狀結腸重建原位新膀胱,這是劉春曉主任在2000年開創性地發明的術式,這一技術曾獲得軍隊衛生成果二等獎,被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

2002年8月1日,劉春曉主任團隊還率先完成了中國第一例腹腔鏡下膀胱癌根治術。

經過十餘年的打磨和錘鍊,這一技術在院內已造福了500多名患者,同時在國內逾百家醫院得到推廣實施,被許多觀摩過手術的同行專家稱讚為“設計精到、步驟巧妙!”

探索

腹腔鏡下建新膀胱不可能?

通常,在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裡,泌尿外科專家已經能較成熟的利用微創腹腔鏡技術為膀胱癌的患者進行根治性膀胱切除了,而膀胱重建因涉及腸道截取、吻合、新膀胱構建、與輸尿管和尿道吻合等眾多環節,操作複雜、對技術要求極高,被認為是腹腔鏡下的impossible mission(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儘管全世界的泌尿外科專家都渴望在純腹腔鏡條件下完成膀胱癌根治和腸道代膀胱手術,但囿於現實,要完成重建膀胱,幾乎都需要在患者下腹部開一個15cm左右的刀口,以開放手術的方式進行。

然而,劉春曉教授從未止步於此,如何將這一手術的所有步驟都在腹腔鏡下完成,一直讓他苦苦思索。

隔著肚皮建新膀胱,珠江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再創國際先例

開創

隔肚皮截乙狀結腸再造新膀胱

難度大是否意味著完全不可實現?並非如此。長期的腹腔鏡技術沉澱、精湛嫻熟的膀胱重建手法,患者較好的身體素質,以及家屬的支持與配合,讓積累多年的劉春曉教授決定對李阿姨嘗試腹腔鏡下的膀胱重建。

劉春曉教授和團隊裡的專家們反覆研究了手術的設計,設想了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難,並在技術層面上準備了可供解決的預案。

9月11日,由劉春曉教授主刀,陳玢屾副教授協助,患者的手術如期進行。腹部開幾個小孔,藉助腹腔鏡,隔著肚皮,切除了病變的膀胱。同樣藉助腹腔鏡,再截取一段20釐米的乙狀結腸,在腹腔鏡下精細的剔除了截取的乙狀結腸上的結腸帶(這一肌性結構將影響腸段容量和張力),重建出一個容量高達300ml的新膀胱,吻合輸尿管和尿道……

經過7個小時的“奮戰”,一臺創新紀錄的手術終於完成,患者順利返回病房。參與手術的所有醫護成員,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隔著肚皮建新膀胱,珠江醫院泌尿外科團隊再創國際先例

突破

創傷更少,併發症風險更小

據瞭解,此前曾報道有泌尿外科專家,在腹腔鏡下成功用小腸重建新膀胱。但是,這種方式需截取40~60釐米的小腸,一方面影響患者將來的消化吸收功能,另一方面,新建的膀胱容量也較小,約為150~200ml,僅正常容量的一半左右。

同時,由於利用小腸構建膀胱,需要將小腸的管性結構破壞,裁剪為“片狀”,再重新吻合,腹腔鏡下往往要使用數個吻合器才能順利完成這一步驟。

“這些吻合器往往是一次性使用的高值耗材,這樣手術做下來,患者的花費也較高。而截取去帶乙狀結腸則可以避免上述幾個弊端。”劉春曉教授解釋,“去帶乙狀結腸為連接結腸與直腸的部分,處於消化道的末端,截取15-20釐米左右,基本不影響患者消化功能,新建的膀胱容量約為300ml,與正常人差不多。”

能在腹腔鏡下完成膀胱重建的泌尿外科中心和專家屈指可數,完成純腹腔鏡去帶乙狀結腸原位新膀胱的更無先例。

“看到對患者的創傷減少了,感染、併發症等發生的風險減輕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了”,劉春曉教授說,“我們對新技術的鑽研、所冒的風險,就都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