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獨立一團駐地淄博市周村區(王村八三廠)。

周村區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周村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淄博西部 ,東臨張店區,南接淄川區,西南與章丘縣接壤,西北與鄒平縣毗鄰,東北與桓臺縣連界,介於東經117°41′—117°58′,北緯36°39′—36°54′之間,總面積307平方千米。
  • 周村區地勢南高北低。孝婦河、范陽河、淦河、米溝河、水濁河流貫境內。礦藏有鋁礬土、焦寶石、石英、耐火材料等。是山東省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歷史沿革

  • 早在新石器時代,周村區已有先民漁獵開墾,繁衍生息。
  • 商、週期間,已有部落和村莊。
  • 春秋戰國時,為齊國屬地。
  • 西漢時,北部屬於陵(音wuling)縣,南部屬般陽縣(今淄川)。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南北朝時,屬廣川郡武強縣。宋元嘉五年於南部置貝邱縣,屬清河郡。
  •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屬淄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武強縣為長山縣,改貝邱縣為淄川縣。現區境南部原屬淄川縣、北部屬長山縣,歷經一千三百餘載。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周村第一次解放,置周村市建制,隸屬渤海行署,後劃歸魯中南行政區淄博特區。
  • 1950年3月,周村、長山合併為長山縣;11月,由長山縣析出,與張店合建張周市。
  • 1955年4月,周村區為淄博市轄區。
  • 1958年11月,由鄒平縣劃入南閻、張坊2處公社;由淄川區劃入孟家堰、蘇孔2處公社。全區轄5處公社(135個自然村)3個。
  • 1970年8月,由淄川區劃入萌水、彭陽、王村3處公社。全區轄11處公社212個自然村。
  • 1986年周村區轄2鎮(王村、萌水)9鄉(周村、張坊、南閻、大姜、南營、賈黃、高塘、彭陽、八里溝)3街道(絲市街、絲綢路、下河街),216個行政村(含212個自然村),25個居民社區。
  • 1988年1月25日,區政府下達周政發[1988]14號文,將周村鄉東民村更名為航北居民社區,仍隸屬周村鄉。
  • 1989年9月1日,根據省政府[89]魯政民函字32號文,撤銷周村鄉,設立周村鎮;撤銷南閻鄉,設立南閻鎮;撤銷南營鄉,設立南營鎮。該三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八里溝鄉,設立南郊鎮,行政區域不變,鎮政府駐南郊路2號。
  • 1991年9月20日,區政府下達周政發[1991]104號文件,將東民居民社區分設成東民居民社區和航東居民社區,仍隸屬絲綢路街道。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1993年12月10日,根據省政府《關於撤銷淄博市周村區大姜鄉、高塘鄉設立大姜鎮、高塘鎮的批覆》,撤銷大姜鄉,設立大姜鎮,撤銷高塘鄉,設立高塘鎮。該兩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 1995年底,周村區轄8鎮、3鄉,215個行政村(含212個自然村);3個街道,28個居民社區。
  • 1997年撤銷賈黃鄉設立賈黃鎮,行政區劃不變。
  • 1999年,撤銷周村鎮,在周村城區以新建路與東門路十字交匯點為中心,分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分別設立絲綢、永安、青年、大街四個街道,轄22個居民社區。同時從南閻鎮劃出4個村,從南郊鎮劃出3個村,分別劃歸四個管轄。
  • 2001年3月,根據省文件要求,將周村區原有的8鎮2鄉4街道合併成4鎮、5街道。將南營鎮、大姜鎮、張坊鄉及從南閻鎮劃入的13個村,合併設立為北郊鎮,鎮政府駐地南營村。將高塘鎮、賈黃鎮、南郊鎮三鎮合併設立新的南郊鎮。同時將原南郊鎮的孟家堰村劃歸絲綢路街道管轄,鎮政府駐地高塘村。將彭陽鄉、王村鎮合併設立新的王村鎮,鎮政府駐地王村村。將原南閻鎮所轄16個村劃出設立城北路街道,駐地在南閻路99號。
  • 2002年底全區轄4鎮(王村鎮、北郊鎮、南郊鎮、萌水鎮)、5街道(大街、青年路、絲綢路、永安街、城北路),設210個行政村、26個居民社區。
  • 2011年1月,萌水鎮劃歸文昌湖旅遊度假區。全區轄3鎮、5街道,設230個行政村(居)。
  • 截至2016年,周村區下轄4個街道、2個鎮,113個行政村、30個居民社區。周村區政府駐新建東路201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王村鎮

  • 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地處山東省中部,位於周村區西南19千米處,東和南與淄川區接壤,西與章丘市毗鄰,西和北與鄒平縣連接,東北與彭陽鄉相連,總面積57.49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7°44′,北緯36°41′,素有“淄博西大門”之稱。
  • 王村鎮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50千米, 距濟青高速公路20千米,距建設中的濱萊高速公路8千米。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境內,309國道從境內穿過,是省道膠王路的起點。
  • 2014年,王村鎮轄41個村,1個社區,人口5.5萬,是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重點鎮和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級文明鎮,生態宜居新型重點鎮,淄博市經濟強鄉鎮。
  • 王村鎮是《聊齋志異》的誕生地,中國小米醋的始祖和發源地。

歷史沿革

  • 殷商時期,王村鎮即為姜姓諸侯國-——逄國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間為“逄陵”邑(縣)治所。
  • 元至順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處山谷,故名王村峪。
  • 明代中期開有店鋪,稱王村店。
  •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為淄川縣正西鄉、西北鄉的一部分,簡稱王村。
  •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建制鎮,屬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衝山區。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1956年改為王村鄉,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區劃歸周村區。1982年3月恢復王村鎮。2001年3月區劃調整,彭陽鄉整建制劃入王村鎮。
  • 王村鎮地處泰魯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為丘陵,北部是平原。
  • 王村鎮主要山脈有西寶山、東寶山、衝山、福祿山,其中西寶山最高,海拔351.8米。
  • 王村鎮主要河流有玉帶河、青楊河,境內流長15.6千米,流域面積31.77平方千米。

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王村八三廠按兵團編制為二師7團 。

八三廠

  • 所謂的“八三廠”,其實是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管理所,是政法機關,因組織勞教人員生產加工而形成企業,企業的名稱為“八三”,是新中國第一塊半導體誕生的地方,至今還為航天事業做著傑出的貢獻。
  • 關於“八三廠”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每一個瞭解的人都會為之敬畏,每一個關聯的人都會為之自豪。“八三廠”也曾經與勞改局有著緊密的關係,曾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幹部。如今,隨著改革開展的不斷加快,世界變化日新月異,“八三廠”也慢慢地失去了它的歷史舞臺。
  •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個碳極合作出口項目。找到八三廠後,但因涉及到勞改產品出口,予當時的國際貿易規則和國家政策有悖,八三廠認為項目即使報上去,花了錢出了力,也難以得到國家外經貿法規政策的扶持和保障,不如退而避險,專心做國內市場。於是,廠裡就沒有繼續再和外商做深入推進。是個遺憾。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1971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兵團從各師團抽調人員充實組織和人員建制,獨立一團由司令部所轄。

1970年,山東省寶山勞動教養隊(王村八三廠)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11月22日,中共山東省委、濟南軍區黨委決定撤消山東省生產建設兵團。勞改局重新接收了原寶山勞動教養隊(王村八三廠),1975年1月2日,改名為山東省生建八三廠。同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決定恢復勞動教養後,山東省生建八三廠對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隊,並開始接收勞教人員

山東省八三炭素廠

  • 始建於1958 年。
  • 佔地面積67萬平方米,擁有資產總額2.5億元,屬國家大型二級企業,該廠現有員工1470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 人員450人。
  • 產品橫跨冶金、化工、電子三大行業。主要從事石墨電極、工業氣體、電子元器件三類上百個規格產品的生 產。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主導產品為石墨電極。目前該廠是山東省內唯一配套的石墨電極生產廠家,生產能力及各項指標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是中國炭素行業協會5個常任理事單位之一。
  • 1991年月12 月,通過了中質協質保中心的認證審核。成為國內同行業中率先通過IS09002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
  • 八三廠的電極生產始於20世紀70 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生產初期,主要生產小規格的普通功率電極,年生產能力也僅為2000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的發展,該廠注重新品開發,加大技改力度,先後完成了兩次大規模的技改,使電極生產步人健康發展的快車道。1986年,該廠投資近3000萬元進行了首次技改,使石墨電極的年生產能力由2000噸增加到6000噸。
  • 1993年,又投資4000多萬元進行了二期技改,該項目還被列入當年山東省百項重點技改項目之一。這次技改使該廠的電極年生產能力達到了1萬噸,並且具備了生產高功率,超高功率電極的能力,生產規模在同行業中由第8位躍居第5位。生產技術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實現了第二次飛 躍。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八三廠半導體研究所

  • 文革前,八三收容了一些知識分子右派,又分配了一些大學畢業生,還有一些解放前的舊技術人員,有技術實力,當時叫《山東省半導體研究所》,生產晶體管和晶體管收音機。
  • 當時有部分晶體管還用在人造衛星上。
  • 山東省半導體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是淄博第一家電子企業。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圖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表彰山東省半導體研究所研發的八三牌晶體管用於火箭發射而贈送的火箭模型紀念品

  • 八三還生產硅碳棒,當時也是國內領先。兵團接管後,充實了部分兵團戰士,創新發展了好多國內領先項目。特別是碳棒(石墨電極),是國內稀少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價格不菲。
  • 八三廠生產的晶體管體積小稱作芝麻管,用在衛星上。
  • 改革開放後,半導體生產落後,基本被淘汰了。濟南的和青島半導體研究所也都淘汰了。
  • 1985年,與北京鋼鐵研究院合作研製新材料“氮化硅結合碳化硅耐火材料”,用於鍊鐵高爐,可提高高爐壽命二十多年。填補國內空白。此材料用於窯爐,實現更新換代。

山東晶體管收音機試製和生產始於60年代初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1959年1月,山東省生建八三廠(1958年建廠,對內稱山東省寶山勞動教養隊,位於淄博市)設立半導體技術研究所(1963年11月被省科委命名為山東省半導體研究所),當年研究成功單晶硅,並以自制的單晶硅生產出高低頻三極管,填補省內空白。
  • 1961年生建八三廠半導體技術研究所收音機研製小組利用日本的收音機機殼並仿其線路,在省內首家安裝成功六晶體管超外差式收音機樣機。
  • 1962年又利用北京牡丹收音機機殼安裝兩臺全鍺七晶體管袖珍收音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 同時參考北京牡丹收音機和日本機式樣,重新設計七管袖珍機機殼,1963年壓鑄成功,並投入生產。
  • 1963年,試製成功一批全硅管及硅鍺管混裝的七晶體管袖珍收音機。
  • 1964年為滿足農村廣播事業的需求,試製了四管便攜式超外差收音機。

1958年下半年,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所,由壽光縣遷駐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寶山耐火材料廠, 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寶山耐火材料廠。設秘書、財務、生產、管教、政工、職工、公安分局7個科室局,下設4個大隊,有幹部271名、工人20名。

1958年,山東省第二勞動教養所遷往淄博,與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所合併,對內命名為山東省寶山勞動教養隊,對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生建八三廠。設政治處、辦公室、勞資科、就業科、生產科、 計劃科、財務科、供銷科、基建科、機電科、衛生科、公安分局13個科室局,下設11個大隊1個研究所。

1970年2月改為兵團建制。10月,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七團。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一一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1971年5月,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

1975年1月撤消兵團建置,6月恢復勞動教養工作,對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隊,外稱山東省生建八三廠。

1981年9月內稱改為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管理所,對外仍稱山東省生建八三廠。1985年設行政科、辦公室、設備科、安全科、基建科、計量室、全質辦、質檢科、技術科、供應科、財務科、生產科、勞動管理科、政治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公安分局、政治處、紀委、團委、勞工科。職教科21個科室,下轄服務公司、碳素製品廠、技術研究所、機械修配廠、副業廠、焦寶石粘土礦、新收解教隊、婦女隊、醫院、子弟學校10個大隊級單位,有幹部1106名,工人1082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