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吳京自稱“出身清朝正白旗武狀元世家”?

心大壓爛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早就有人考證過了,正白旗壓根就沒有出過武狀元。

按朱彭壽《舊典備徵》中的記載,有清一朝268年中,武科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考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停考,其中取中109名武狀元。

這109人沒有1個來自正白旗,更談不上有姓吳的。

北方人,尤其是北方的演藝圈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喜歡自稱是滿清貴族之後。

有的自稱什麼葉赫拉拉,有的說是什麼愛新覺羅,恨不得說是皇帝皇后了。

作為一個對歷史有些瞭解的人,對滿清權貴都是持極度鄙視的態度。

滿清的年代,除了對中國版圖有些貢獻,其他壓根沒做過什麼好事。

最早在東北,野豬皮(努爾哈赤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野豬皮)時代,對漢人燒殺奴役,屠殺就做過無數。小的大屠殺不提,單單最近要翻案的尚可喜,在廣州屠殺12天,殺死了幾十萬人。

漢人在他們眼中叫做漢豬,一錢不值。作為奴隸的漢人,第一次逃走抓回重責,第二次逃走就可以處死。

清朝初期,就這德行。

中期,所謂的康乾盛世,扯淡而已。

乾隆帝的所謂十大武功,基本都是吹噓。國家到了乾隆後期,銀庫只有200多萬兩銀子,老百姓窮困撂倒。

拜訪大清長達9個月的馬戛爾尼勳爵回憶,不屑的寫到:18世紀末中國,表象之下,衰敗、貧困、閉鎖、愚昧的現狀隨處可見。當使團到鎮江時,清軍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歡迎操演。可我卻發現,清方城牆瀕臨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隊伍的主要裝備還是弓、箭、戟、矛、劍之類已沿用了千年的冷兵器,就像倫敦展示古代戰爭兵器時所見到的那樣。寥寥幾支落後的火槍,也已破爛不堪。我斷定:中國社會已經被卡住無法前進,它的繁榮已經結束,英國人在這裡可以輕而易舉地登陸。

這還是中期,晚期就不堪入目了。

所謂百年國恥不提,最後二三十年裝作要立憲,立憲到垮臺也沒結果。

國家一塌糊塗,國內隨便1個洋人就比中國3品官還要大。

搞笑的是,當時掌握國家大權的攝政王(溥儀他爸),也是懦弱無能的傢伙。

辛亥革命把滿清掀翻,溥儀他爸竟然還樂滋滋的,回家以後長嘆一口氣:我終於可以在家帶孩子了。

這些權貴一個個不堪入目。

以上這些也就算了,更誇張的是背叛祖國。

日本鬼子佔領東北,溥儀帶著一大群滿族遺老遺少去建立了偽滿洲國。

也是新中國寬容大量,不然這些傢伙早就該滿門抄斬了。

以上都是鋪墊,薩沙要說的是:這樣民族的權貴都什麼德行了?竟然還有人主動去認祖宗。丟不丟人?都什麼年代了,還有滿清遺老遺少。

一種說法,北京的文化高層有不少滿族人,人為宣揚滿族文化。這也是可以理解,但非要以踩扁漢族來烘托自己,就屬於別有用心,煽動民族矛盾了。


薩沙


首先更正一下,根據可靠資料顯示,吳京不是漢軍旗人、也不是蒙古八旗後裔,而是滿族正白旗。並不是說清代歷史上武狀元沒有姓吳的就代表吳京的說法有誤,這裡牽涉到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民初以來的滿族改姓問題,辛亥革命後,由於部分地區發生了屠殺滿城裡面的滿人事件,許多滿族民眾為了避免禍端,紛紛改名,比較著名的有愛新覺羅姓改名為金姓,葉赫那拉改姓那了,鈕呼轆改成鈕,赫舍裡改成裡,一些比較著名的影視歌星像那英、英達等都是滿族人,以前臺灣有個著名的政治人物叫金溥聰,實際就是溥儀的族弟。

吳京祖上並不姓吳,而姓烏那拉氏,吳京還曾經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自己不是正黃旗,而是正白旗後代,還表示自己家祖上出了幾代武狀元,而且家族也備受咸豐皇帝的寵愛,贈了一塊牌匾“武魁”。

吳京的滿族身份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姓氏剛剛小編也解釋過了,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吳京祖上有沒有出過武狀元則是值得商榷的。

有清一朝,武狀元有史可查的一共109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漢人,旗人共有9人,分別是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的賽 都 (漢軍正紅)。,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的(曹國瓊) 漢軍鑲白,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的 馬負書 (漢軍鑲黃),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的董 孟 ( 漢軍正黃),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的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的玉 福 (漢軍鑲黃),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的 昌伊蘇 (滿洲正黃),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的 波啟善 (滿洲正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的德慶 (漢軍鑲白)。

很明顯,這其中的旗人武狀元並沒有正白旗的,所以存在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歷史記載的問題,就是漏載了,這種概率是很低的,第二種是吳京自己誇大其詞了,他的祖上也許厲害是很厲害,但是後來口口相傳就變成了武狀元。

不管他的祖上怎樣,也不管吳京有沒有誇大其詞,吳京還是很厲害的哈,最後,祝賀《戰狼2》成為中國電影史的新紀元作品,也讓我們一起高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青年史學家


這至少說明兩點問題:

一,封建思想餘毒未清,還存在於很多人的頭腦裡。

二,清朝的滿族統治者漢化的很徹底。

我國古代有一種長期的傳統,講郡望,論出身。尤其是歷代的文人和官僚,沒有不重視這個的。以至於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出生地而名傳天下。比如韓昌黎,因為自稱郡望昌黎,人們都叫他韓昌黎,在古代,韓昌黎三個字比他本人的名和字傳播還要廣。

除了郡望,就是出身,古代愛講個什麼官宦世家,書香世家,總愛用自己的出身抬高自己的身份。比如袁紹家號稱四世三公,一提起他們袁家,天下人都是敬畏三分,那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哪個不是出身顯貴?再比如,金庸,一說到他的人生經歷,很多人不忘提一句他們查家是浙江海寧世家,就好像祖宗的光輝有他一份。當然,我這裡並不是貶低金庸先生還有袁紹的個人成就。我的意思是,在未成名之前,很多人都愛抬出自己的家世給自己壯膽兒。

吳京自己說自己是旗人,意思差不多。說自己是旗人,大概是要拔高一下自己的身份而已。

吳京說的正白旗是滿清八旗裡的上三旗之一,自己祖上又是武狀元,在古代這可不得了,不但是貴族出身,還是狀元公的後人,周圍的人還不得上趕著巴結。

誰要說一句,自己是十八代貧農出身,看誰理你!?

但是,到了今天,對大部分人來說,都不講究這個了,所以拔高有限,只能裝裝逼秀秀優越感而已。

說清朝的滿族統治者漢化得很徹底,這個值得大書特書,篇幅有限,只能大體做個比較。清朝時候,滿漢蒙回藏幾個是主要的民族,除了滿族,其他幾個民族多少都保持了一些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傳統,現在只有滿族徹底漢化了。

漢化到滿族的後人,行事跟漢族完全沒有任何差異,就連遺老遺少那一套都跟漢族一樣。當然,對於民族大融合來說,這是好事,利於國家穩定。

對於講出身,全世界都有,只不過受儒家教育的漢民族最講究這個。有時候都講究到骨子裡去了。

到今天,很多人還在統計比較開國的將帥裡面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裡的人最多,充滿自豪感,就好像自己也是開國將帥一樣。那些開國功臣流過的血,受過的傷,好像他們也流過,也受過。

我是不太明白這一點。


西堤君


近日,《戰狼2》主角、著名武打明星吳京在接受《鳳凰網非常道》採訪時稱:

“……網上說我是正黃,其實是錯的,他們問我你們家為什麼世代習武?其實我是正白旗,我是正白的,家裡出了幾代的武狀元。”

吳京還說,當年皇帝還賜了一塊“武魁”的牌匾,說明自己家確實是世代習武的。

吳京祖上是旗人應該沒有問題,世代習武也沒有問題,那塊“武魁”的牌匾估計也是真的,不過,要說他祖上曾出了幾代武狀元,那就有些信口開河,不靠譜了。

事實很簡單,按朱彭壽《舊典備徵》中的記載,有清一朝268年中,武科從順治三年(1646年)開考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停考,其中取中109名武狀元。

而其中,又只有三個旗人得了武狀元,分別為: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德灝(正黃旗)、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昌伊蘇(正黃旗)、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波啟善(正紅旗)。

吳京未明言自己祖上是滿洲正白旗還是漢軍正白旗,其吳姓或許是滿洲烏拉那拉氏在民國後改姓而來;當然,如是漢軍正白旗,也可能是恢復祖姓而來。

但無論如何,這三位旗人武狀元都沒有來自正白旗的,更沒有是烏拉那拉氏或吳姓的。

當然,這事也不能怪吳京,也許是他小時候聽錯了,也許是其祖上確實世代習武,也的確出了幾個武舉人或武進士。

結果,其前輩順口一溜,給說成了武狀元,結果後輩們不明就裡,以訛傳訛,口口相傳,於是吳京也在採訪時鬧了個歷史笑話。

這當然也沒什麼,聽錯了或者有意美化先人,是中國人民的傳統做法嘛,很正常。誰家修家譜不是硬把自己祖先誇得跟花似的呢?偽造家譜、篡改歷史的大有人在!不稀奇。

附錄:(朱彭壽〈舊典備徵》)

清代武科狀元的科分、姓氏、籍貫如下:

順治朝 (7人)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 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於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寧。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 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 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樑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 浙江會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統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 京衛。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繳煜章 京衛。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伯 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 謙 江蘇儀徵。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隸獻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 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 陝西鎮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書 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 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 山西風臺。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 麟

乾隆二十二年]‘醜科(1757年) 李國樑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 全 山西陽曲(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 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0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險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險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險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朝 (12人)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 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雲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元 直隸獻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 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 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鍾英推升狀元,陝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雲亭 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雲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 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 直隸棗強。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 四川華陽。

咸豐朝 (5人)

咸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鋸野。

咸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咸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咸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咸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鳴 河南西平。

光緒朝 (11人)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 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 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佔魁 山東昌邑。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穀。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 山東琿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賡 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結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 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


坑爹史冊


針對這個事情,我就簡單的講個故事吧,想必很多人都聽過。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中,有一段記述劉備先祖的詳細世系,其中的內容就是史實與虛構、杜撰並存。現引錄其原文:“……獻帝設朝,(曹)操表奏玄德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於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陵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譯文:《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中,有一段記述劉備先祖的詳細世系,其中的內容就是歷史事實與虛構和杜撰並存。現引錄其原文:“……獻皇帝上朝,(曹)拿上表奏請玄德軍功,引玄德見皇帝。玄德穿朝服拜在丹墀。皇帝宣上殿,問:“你祖父為什麼人?’玄德奏說:‘我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的孫子,劉弘的兒子啊。’皇帝教取宗族世譜檢查看,令宗正卿宣讀說:‘孝景皇帝生有四個兒子,第七個兒子是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李貞沛侯劉高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宇文憲生祖邑侯劉舒。舒先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一定。必生穎川侯劉達。達生豐陵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縣縣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在。劉備於是劉弘的兒子啊。”

看完這或許大家都應該明白了,劉備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已經不重要,況且中山靖王一個人就生了120個兒子,幾百年過去了,村子裡有很多都是中山靖王的後代,所以說劉備很會認祖宗,你也無從考證。這扯的有點遠了。

你覺得在但是這個名分能當飯吃麼?顯然不能,也不至於淪為編草鞋的。別人不會因為這個就給你當官之類的,只是給自己一個正統的名分,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說自己是正統,當年陳涉就假冒狐狸之聲而奉他為王,好立威行事嗎?

好了這些都扯的遠了,在說回吳京,是不是正白旗很注重要麼?有多少人在意?

有一位偉人曾說過一句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軟件分享匯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1.歷史上滿清是唯一沒有被後朝清算的朝代。遺老遺少很好的存活了下來。

2.晚清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自願成為外族偽政權的朝代。在戰亂時代還有攫取財富和保留貴族文化的機會。

3.文化復興,在國人的行為中很大一部分不是文明覆興與進步,相反覆古懷舊是時尚。

以上造成兩個典型現象。

1.滿清時文化在文化復興中近水樓臺先得月。

2.能整個滿族貴族祖宗也是一份榮耀。正白旗是上三旗。

滿人漢姓在滿人入關後就開始了。滿族譜系也比較亂

如,

慈禧:80年代考證,滿姓葉赫那拉,皇帝御賜漢姓"惠"(xi),名惠蘭,父親惠徵。

現時又有多個民間版本。

現在說吳京,現時文化玩的是圈子,京城根玩的是新老貴族圈子。

滿人是老貴族圈子,吳京整個沒有典籍考證的武狀元祖宗正常。


凱騰聚知


一,吳京自稱是正白旗的武狀元之家出身,有他自己的道理。

1,吳京的戶口本上一直就是滿族,具體是滿族哪一旗,沒人知道。既然要說個哪一旗,肯定要傾向於說自己是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顯得高貴一些。

2,演藝圈自稱自己是滿洲貴族後裔已經是流行風尚了。那英說自己是慈禧後人,英達說自己是索額圖後人,反正誰都想有一個好的祖宗。比如我自己姓楊,我爺爺從小就忽悠我是楊家將後人,讓我多運動、

3,吳京說自己是武狀元之家,就是想說明自己武術家學淵博。事實上,吳京的武術和滿洲八旗的武術根本不是一回事。李連杰說過電影《少林寺》拍攝時,不管是少林寺還是陳家溝,根本沒有武術氛圍。都是後來各種武術學校附庸風雅自抬身價而已。吳京也不能免俗。

二,吳京說自己的正白旗的武狀元之家出身,完全經不起考究。

1,吳京姓吳,但清代總共109位狀元,有6位出自漢軍旗,但沒有一位姓吳,也沒有一位出自正白旗。這些信息完全對不上,可見吳京可能被長輩忽悠了。

2,滿族的吳姓來源於:武佳氏(吳佳), 烏雅氏(Uya), 烏啟特氏,吳爾罕氏(烏爾漢), 烏爾古宸氏(Urguca), 烏蘭佶漢拉吉旰氏, 烏扎拉氏(兀扎喇 Ujala),吳京自己也從沒說過自己是哪一個滿族老姓。而英達和那英都是顯赫姓氏,都明確有記載,編的就比較像。

3,吳姓的武狀元,最有名的就是吳三桂。恰好吳三桂就是漢軍旗的正白旗,如果讓吳京說自己是吳三桂後人,那絕對不行。

吳三桂是崇禎元年的武狀元,這個如假包換,論武藝吳三桂絕對是明末清初的第一人,鰲拜什麼都要靠邊站。

三,作為公眾人物,認祖宗一定要慎重。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不敢明確說吳京祖上就是吳三桂,但我想說吳京這一次的亂認祖宗,真的給自己造成了尷尬。


無獨有偶,還有一個明星,姓尚,在媒體公開採訪時很興奮的說,我們祖上是清朝的王爺。作為觀眾的我,一下就笑噴了,清朝姓尚的王爺,就是清朝三藩之一尚可喜嘛!顧城這樣評價尚可喜“尚可喜、耿繼茂以漢族同胞的鮮血在清朝功勞簿上記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筆。”

這個姓尚的明星是誰,你應該一下就想到了吧?

  • 還有一些自稱滿洲貴族的人,基本就是騙子,什麼昌平公主,什麼乾隆七世孫,不就是想騙錢騙關注嘛!遇到這種人千萬躲遠點。

  • 中國曆代皇帝也認祖宗,唐朝認李廣當祖宗,隋朝認楊震當祖宗,到了朱元璋,也準備認朱熹當祖宗,發現完全編不下去,乾脆自稱“朕本淮右布衣,不拉不拉---”

  • 相反,建國以來更多的滿族精英,從來不炫耀自己祖上多厲害,而是從自己開始,採用了新的姓氏,比如老舍,再比如啟功,這才是滿族人的精英意識。


為什麼滿族人不適宜炫耀自己祖宗,因為實在沒幹些什麼好事!
如果認祖宗認到吳三桂尚可喜這樣的人頭上,還湊合,如果認祖宗認到了近代那些腦殘賣國賊頭上多丟人了!像完顏崇厚、耆英、琦善等等,人們躲還來不及,誰敢認他們當祖宗!

知事君是吳京的鐵粉,但是認祖宗這件事,真的不贊成!


歷史知事


你自己網上追溯祖先的話,誰都可能是皇親國戚呢?就算不是嫡系,庶出旁支總有可能吧?

實在不行我還是炎黃二帝的後代呢

我還是女媧後人呢

比祖先榮耀,中國人誰都不怕誰吧.......

其實這都沒啥意思吧?

畢竟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中國人,以前的,都塵歸塵,土歸土了


木劍溫不勝


我就想說,提問問題的人也是蹭熱度!吳京的出身在老郭的一個訪談節目早多年就說過,現在拿來說也真的是沒必要,我們讚的是他這個人,而不是他有什麼背景!也不要拿誇大出身這種事情來說事兒!每個人都會為讚美祖先不吝溢美之辭,言語有所誇大實屬正常!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能噴火黃帝搞死蚩尤我驕傲了嗎?


萬樂


其它我不多說!還記得有個故事嗎?說當年溥儀回故宮時發展他爸爸的照片弄錯了!還有專家和他爭執!溥儀他爹到解放時候才多少年頭,專家都搞錯了!就別說幾百年來的這些不太關鍵的人物記錄一定就準確嗎??也不排出吳京祖上記錄有誤啊!!這些爭論完全就是好玩,沒有太大意義!!!不管吳京出身怎樣我都很喜歡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