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歡樂團圓年】年味,不僅僅是味道,更是傳承

1990,2000,2010,2020……數字在滾動,過年的方式也在變化。過去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年夜大餐,如今人們忙著在群裡搶紅包、在網絡上看春晚、在朋友圈發祝福。傳統年味的新表達,是年味與時代結合催生出的新面貌。但是關於年味的內核一直沒有變,剪紙、踩高蹺、舞龍、西河大鼓……這些文化與時代一起奔湧前行,讓我們時刻感受到醇厚的文化魅力。

剪紙:一把剪刀隨心動,安新剪紙萬種情

剪紙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藝術形式。安新剪紙屬於一門家族傳承的民間手藝。安新剪紙的作品風格或粗獷豪放、隨意大氣,或精細秀麗、玲瓏剔透。即使核桃般大小的剪紙作品依舊能保持豐富的線條層次,堪稱一絕。其作品題材涉及範圍較廣,包括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故事人物等,代表性作品有《龍鳳呈祥》《鍾馗》《關公》《五子送魚》《五子奪蓮》《喜上眉梢》等。

【歡樂團圓年】年味,不僅僅是味道,更是傳承

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節日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在雄安新區,高蹺藝術已成為民俗文化的一個符號。學習走高蹺,入門並不複雜,學齡前兒童練習兩個月後也能蹬著高蹺走,但想要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則要單腿蹦、打腿子、走隊形等基本功樣樣精通。長長的高蹺方陣走過窄窄的街道,表演者綵綢服飾迎風飄動,手中道具不時舞動,甚是威武壯觀。

【歡樂團圓年】年味,不僅僅是味道,更是傳承

舞龍:翻騰起舞賀新春

龍通常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舞龍”則包含古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意願,同時也有著“祈年”的意思。雄安新區就有過年舞龍的習俗,舞龍表演者們默契配合,高難度的舞龍動作看得人眼花繚亂。鑼鼓聲中,金龍隨著鼓點的節奏,時而上下翻騰,盤旋仰嘯,時而倒地平舞,蜿蜒遨遊。

【歡樂團圓年】年味,不僅僅是味道,更是傳承

西河大鼓:品一方文化,感受獨特韻味

西河大鼓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鼓書、鼓曲形式,是傳統曲藝曲種之一,雄縣、河間一帶是它的發源地,又稱作“大鼓書”“梅花調”。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自擊銅板和書鼓說唱,另有專人操三絃伴奏。其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非常獨特。西河大鼓在農村的受歡迎程度非常高。雄安當地人常說,小時候在村裡就是聽著西河大鼓長大的,百聽不厭。經過幾代人的演藝和改進,西河大鼓可以說吸收了眾藝之長,仔細聆聽,從中領略到冀中曲藝的魅力。

春節文化在經歷著創新蝶變,變的是過節方式的多樣性,不變的則是我們對民俗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