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多汗症的原因有很多,中醫是如何辯證的?

解鬱止汗湯


多汗,在中醫屬“自汗”“盜汗”等範疇。

自汗者,《三因方》載:“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總的來說,為人體陰陽失衡。

《素問·陰陽別論》:“陽加於陰,謂之汗”。

《素問·經脈別論》:“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丹溪心法·自汗》:“自汗屬氣虛、血虛、溼、陽虛、痰。自汗之證,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故陰陽偏勝所致也。”

可見幾種情況:

1、營衛不和

症見汗出惡風,周身瘦楚,時寒時熱,舌苔薄白,脈緩。是由於索體表虛,衛氣不同,腠理失密;再因營陰不足,易感風邪.致使陰陽失調,開闔失司,故汗出後惡風明顯,周身疫楚,時寒時熱,舌苔薄白、脈緩為營衛不和之象。治宜調和營衛。

2、風溼傷表

症見自汗斷續,汗量不多,惡風畏寒,肢體重著麻木,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脈浮緩或濡滑。多見感冒挾溼以及痺證等。由於風溼之邪侵襲肌表,傷及衛陽,或素體虛弱,復感風溼外邪,肌表受損,導致腠理時開時閩,所以有自汗,特徵是自汗斷續,汗量不多。治宜祛風勝溼,益氣固表。

3、熱熾陽明

症見自汗頻出,汗量較多,高熱面赤,煩渴引飲,舌苔黃燥,脈洪大有力。為傷寒邪傳陽明之症,大汗出而熱仍不解,兼有高熱煩渴。治宜清熱瀉火。

4、暑傷氣陰

症見自汗頻繁,汗量較多,煩渴引飲,胸隔店悶,舌質紅,苔黃而燥,脈洪大無力。為傷暑氣陰虧耗之症,既有暑熱之徵,且氣陰不足,治宜清暑洩熱,益氣生津。

5、氣虛自汗

症見自汗常作,動則益甚,時時畏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面色咣白,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緩無力。氣虛自汗,主要責之心肺。因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由於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洩,因而自汗常作。治宜補氣固表止汗。

6、陽虛自汗

症見自汗,動則加重,形寒肢冷,納少腹脹,喜熱飲,大便溏薄,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苔白,脈象虛弱。陽虛自汗,主要責之脾腎。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密。《素問問·陰陽應象大論>日:“陽在外,陰之使也。”若脾腎陽氣虛弱,陽不斂陰,則自汗出。治療宜溫陽斂陰。

盜汗,又稱“寢汗”。是指入睡時汗出,醒來即止而言。《傷寒明理論》:“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也有幾種情況:

1、心血不足

症見盜汗常作,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虛。多由於勞傷血虧,心血過耗,汗為心液,心血不足,則心氣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洩,故盜汗常作。治宜補血養心斂汗。

2、陰虛內熱

症見盜汗頻作,午後潮熱,兩顴發紅,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女子月經不調,男子夢遺滑精,舌紅少苔,脈細數。多由於亡血失精,或肺癆久咳,導致陰血虧損,陰虛生內熱,虛火盛而陰液不能斂藏,則盜汗頻作。治宜滋陰降火斂汗。

3、脾虛溼阻

症見盜汗常作,頭痛如裹,肢體睏倦,納呆口膩,舌苔薄白膩,舌質淡,脈濡緩。多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飢飽失時,損傷脾胃,脾虛運化失常,溼濁內生,阻遏氣機,升降失常而致盜汗常作。治宜化溼和中,宣通氣機。

4、邪阻半表半里

症見盜汗,病程較短,寒熱往來,兩脅滿悶,口苦,欲嘔,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弦數。多見熱性病的初中期階段。是由於外邪侵襲,表邪失於疏解,循傳少陽,阻於半表半里,欲達不出,正邪交爭,逼津於外,故見盜汗。治宜和解少陽。

總之,中醫認為,多汗常因脾胃溼熱,蘊蒸肌膚,迫津外洩而致,或素體陽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當然,多汗也與精神緊張、焦慮、恐怖、憤怒,以及某些疾病相關。而此類多汗,因作為原發病的症狀,故而歸於原發病的治療範疇,如神經官能症、甲亢等。治療原發病見效,則汗自止。西醫所講的多汗,如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等情況,歸為此類。

此外,因服藥、飲食等也可引起多汗,各需依則治之,不一而足。


純鈞LHGR


多汗,中醫分自汗和盜汗,

自汗是白天汗出。動則更盛,大多是氣虛,或者陽虛!

盜汗是晚上汗自覺出,醒來時汗止,大多是陰虛,也有氣陰兩虛!

具體的治療要根據證型治療,要結合諸症,脈,舌整體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