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康熙王朝》索额图为什么要和康熙皇帝唱对台戏,建议对吴三桂行安抚之策?

青灯问史


《康熙王朝》中的索额图在对待撤藩的态度上与明珠、陈廷敬等人截然不同,他极力反对撤藩,建议对吴三桂进行安抚。

索额图,康熙朝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辅大臣,索尼的儿子,同时也是赫舍里皇后的父亲、康熙的国丈。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赫舍里皇后并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索尼的次子、索额图的二哥噶布喇的女儿,索额图只是赫舍里皇后的叔叔。

在康熙与朝堂上与众臣商议撤藩的时候,明珠、陈廷敬等官员坚决支持撤藩,在们认为三藩拥兵自重,不但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是会让朝廷和皇上感到随时的不安。而索额图的观点却恰恰与之相反,他认为不仅不能撤藩,还要对吴三桂加以安抚,继续让吴三桂以“异姓王”的身份镇守云贵。

实际上,不仅仅是索额图有这样的观点,就连朝堂上仅存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乃至久居后宫的孝庄太后,都是坚决反对撤藩,而这些反对撤藩的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与吴三桂有过接触,并且亲眼目睹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随后横扫半壁江山。因而他们认为,此时的康熙皇帝是绝不可以撤藩。

一来,吴三桂在明清两朝沉浮宦海数十年,其心计和心思是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远未能及的,和吴三桂直接斗智斗勇,康熙皇帝将会明显处于下风。

二来,满清入关,一统中原,实际上发挥最大功劳的就是诸如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这样的明朝降将,在满清夺取天下时对其褒奖有加,但是坐拥天下后却卸磨杀驴,既违背了之前招降时的誓言,同时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三来,以现在朝廷的国力、兵力以及对于战争的准备态势来看,也远远不及吴三桂,要是真的把吴三桂逼反了,双方打起仗来,朝廷这面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况且,这仅仅只是一个吴三桂就如此的麻烦,到时候还要面对尚可喜和耿精忠,必然是朝廷陷入危机之中。

所以,索额图劝谏康熙不撤藩,还要安抚吴三桂,为的是继续保持现有局势的平衡,就像孝庄说的等着吴三桂老死,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到那时处理不晚,从这个方面来看,索额图的想法有着他的道理。

而索额图不同意撤藩,除了保全朝廷、维持政局稳定这样的于公考虑外,还有着自己的私心。

首先,吴三桂每年通过在京的吴应熊,向朝廷官员送礼行贿,索额图必然也在其中。

一名朝堂之上的普通官员,吴三桂一年的孝敬银子就在10万两之巨,而向索额图这样的朝中重臣、又是皇上的外戚,孝敬的银两必然远不止这个数字,包括索额图家中府上,享受吴应熊所给的福利必然是非常的多。

所以索额图才要极力反对撤藩,让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这一块利益不受到损失。

其次,索额图不想通过撤藩一事,影响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康熙有撤藩的想法和打算,索额图知道么?必然是知道的,老谋深算的索额图不可能看不出来康熙的真实想法,但是索额图为什么还要坚决反对呢?原因就在于索额图要极力对抗明珠、陈廷敬这样的新的势力对自己位置的挑战。

明珠、陈廷敬等人在撤藩的问题上与康熙站在了一个战线上,如果康熙同意撤藩,那么在撤藩这件事情上,明珠等人将会承担起主要的责任,如果一切顺利进行那么也会因功收到提拔和褒奖,这样就对索额图在朝堂上的位置形成了威胁,索额图也必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因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劝谏康熙不要撤藩。

再次,赫舍里皇后已经怀有身孕,索额图也要为自己和自己外孙的未来做着考量。

吴三桂镇守一方,拥兵自重,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为官,又是朝廷的额驸,吴家在当时是非常的显赫。也正是因为如此,索额图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整个索家的前途考虑,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赫舍里皇后所怀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能得到吴家父子的支持,必然在康熙心中以及整个朝堂之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所以索额图更需要吴三桂的支持来保证自己和整个索家的长久利益。


但是最终吴三桂还是反了,索额图也最终重新和明珠、周培公等人站在一起,共同平定了“三藩之乱”

当得知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消息后,索额图还妄想着用交出明珠、陈廷敬、周培公等人的方式来平息吴三桂的怒火,更是为了铲除朝堂上的异己。

此时已经是气愤不已的康熙对索额图是一通训斥,更是在周培公的暗示下,册立赫舍里皇后的儿子为太子,此时的索额图才如梦初醒,深知自己犯了大错,不仅跪谢周培公,之后更是极力辅佐康熙平叛。

最终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了。


雍亲王府


提到吴三桂嘛,我不自觉想到了鹿鼎记,当时的小康熙为了平三藩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当时朝野上下,反对声一片,支持他的大臣有限啊,而这其中有一个叫索额图的大臣反对的越发强烈。他觉得康熙不应该下令平三蕃,引起战乱,会危及大清的江山,甚至上奏建议康熙,对吴三桂实行安抚政策。这其中缘由真的仅仅是怕大清江山动荡嘛?事情自然不可能这么简单。

索额图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在朝中背景雄厚,朝中党派有一个就是以他为首,而他与另一党派的主心骨纳兰明珠水火不容,恰恰明珠一派支持康熙削三蕃,他想借此机会除掉明珠这个眼中钉,所以更加大力的反对康熙撤除三蕃的想法,甚至还试图施压,让康熙惩处支持削三蕃的明珠党。

第二点嘛,索额图这个人为官可不是什么清廉的人,他在官场上大肆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而吴三桂想要自己这个云南王坐的更加高枕无忧,自然少不了给朝中权贵送金钱美人了。索额图作为朝中最有权势的一个大臣,吴三桂怎么会少给他送钱,如果康熙平了吴三桂,那么索额图就少了一个摇钱树啊,所以他自然是希望安抚代替撤除啊!

还有就是这次如果被康熙成功平定了三蕃叛乱,那么索额图反对撤除三蕃,希望安抚吴三桂等人的主张势必会被明珠党诟病,而自己又失去了三蕃的财力支持,己方势力肯定会被明珠党打压,这对自己的仕途影响很大。

所以综合多种原因,索额图都要努力的改变康熙削三蕃的想法,这对他百害而无一利。而他仗着自身的雄厚背景和在大臣中根深蒂固的关系,觉得康熙不敢轻易动他,所以才敢与皇帝唱对台戏。


轻撷棠梨


历史的过眼烟云,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满清为了入主中原,扶植了三藩四王,即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天下初定,又实行消藩政策,激起三藩八年内战,人民再次生灵涂炭、百姓罹难,此时北方的葛尔丹也趁机作乱,而更北方的俄罗斯更是虎视眈眈,趁机侵略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满清政府只是进行了谴责,满清忙于内战,草率地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结果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就被俄罗斯区区二千人轻易占领,《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无条件的退让,把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等富庶地区拱手送给了俄国,造成重大国士损失,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这些土地的归属,也是康熙大帝大功一件,内战内行也。


德厚致远


索额图的背景很强大,老子索尼是康熙年少时候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索额图的女儿是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太子胤礽的外公。

强大的家族背景是康熙为之顾及而投鼠忌器的主要原因。早先我说过,大清朝的密探政治十分高明,从康熙还没有亲征的时候,就将密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可以说,要是没有密探,擒鳌拜还真的不那么容易,连康熙身边的魏东亭,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康熙给监视了。

对于索额图和明珠这样的权力大臣,康熙能放心?如果说,康熙没在他们身上安密探,谁都不信。这一点,在《康熙王朝》明珠索额图朋党之争中早有展现。

纵观索额图的行径,十分让人不解。比如买下杨起隆的遗腹子红玉勾引太子胤礽,比如康熙漠北病重期间,怂恿太子胤礽提前登位,这些可谓大逆不道的事,作为康熙皇帝的丈人,股肱大臣,无上尊贵与荣耀之人,为什么要干这些智商情商掉线的事,想来确实令人唏嘘不止。

那么,这回康熙下定决心,要收拾吴三桂,真可谓朝野皆知,人心所向,明珠这个万花筒马屁精都紧贴康熙的意思,坚决支持撤藩。索额图这个老丈人为什么此时高唱对台戏,与康熙过不去呢?难道他真的视康熙为无物了吗?非也。

1.利用平叛,铲除异己。这是康熙的看法,当然也是索额图自身的想法。索额图一直想一党独大,但是明珠的存在,让他感觉到威胁,康熙也正是利用了两党相争来平衡朝政。现在又出来个周培公,在撤藩上的真知灼见让索额图重新感受到威胁,身为老臣,他知道自己一旦在康熙那里失宠,那么多年的经营就会化为泡影,所以,他以平叛的机会,妄图铲除明珠和周培公。但是这老索智商确实有点低,在康熙这样的人精面前,你的计划会成功么?要是康熙摇摆不定,或者是个昏君庸君,说不定老索还有一线机会,这会儿,康熙正希望朝廷同仇敌忾,一起对付吴三桂,你提出一个效仿七王之乱的例子,那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么。

2.心怀私心,谋求利益。如果说索额图提出安抚之策仅仅只是智商情商太低,那也难说得通,要不然他也混不到这个位置。其实索额图手里是有底牌的,一个就是红玉,红玉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的遗腹子,掌握了杨起隆,基本上就掌握了杨起隆后面的力量。而此时杨起隆后面都有谁呢,当然是吴三桂,杨起隆利用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联络上了吴三桂,并在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打算趁机作乱。这些,其实索额图都通过葛礼都知道。索额图知道,假设吴三桂和杨起隆作乱成功,他就可以通过红玉牵制杨起隆,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个底牌就是太子胤礽,索额图是国丈,是胤礽的外公,还是上书房大臣,如果康熙这次扛不住,必定效仿前朝,将江上推到胤礽身上,胤礽无能,索额图就有机会再次大展宏图了。顺便提一句,这还差点成功了,吴三桂起兵初期势如破竹,康熙真打算怯场退位,是在孝庄太后的鼓舞下重新生出斗志的。

综上两点,是索额图暗藏祸心的表现,无奈他面前站的是康熙皇帝,一杯茶水就泼在自己的国丈脸上,让他醒醒再说。要不是索额图背景实在强大,这回就让康熙给收拾拿下了。


青灯问史


康熙曾说过“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但在朝廷共议裁撤三藩一案中,索额图主张对三藩进行安抚一方面确实出于公心,是老成谋国之言,并非有意与康熙唱对台戏;

另一方面索额图确实收受了吴三桂的贿赂,有意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可谓是一箭双雕。索额图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女儿是康熙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于公索额图是大清臣子,于私又是康熙的岳父。

索额图在智擒鳌拜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鳌拜伏法之后,在康熙看来,眼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裁撤三藩。恰逢潮州知府朱国治上疏弹劾平西王等三藩拥兵自重,割据称雄,请朝廷下旨裁撤三藩。康熙以此为诱饵,试探朝中大臣对撤藩的态度,令百官各抒己见。朝臣们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类:以内大臣索额图、康亲王杰书为首的绝大多数大臣主张下旨安抚三藩,以示朝廷决无撤藩之意;

内大臣明珠和户部尚书陈廷敬二人则主张借此机会裁撤三藩,以免三藩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索额图主张安抚三藩自有其一番见解:大清天下初定,百废待举,加上此前鳌拜及其党羽多年把持朝政、营私舞弊、卖官鬻爵,大清实际上徒具其表,国库空虚、军备不齐。

朝廷正应该借此时机,重振朝纲、充实国库、厉兵秣马,待时机成熟,再行撤藩。这样方能应付不测之祸,以保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孝庄太皇太后也支持安抚三藩,她特地召孙儿玄烨前来,祖孙二人以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送来的一株“媚儿”展开了一番具有深意的对话。

孝庄:孙儿啊,你瞧这花多神气,你不能乱碰它。康熙:是,这花集天精地秀于一身,您别说,孙儿还真没见过。孝庄:你才多大年纪,我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也才是头一遭见到。康熙:老祖宗,孙儿是怕您被这东西给累着。孝庄:伺候着它呀,我累着舒坦。康熙:老祖宗,花儿如果半红半白的话可谓是天下奇珍,人如果半红半白的话可就忠奸不明了。孝庄:你可是越来越刻薄了。

孝庄的意思非常明确“三藩你先别撤,反正他们年纪都大了,等老死之后再动手!”康熙的意思是“这件事您老就别插手了,三藩忠奸难辨,倒不如趁早收拾!”

索额图主张安抚三藩既代表了朝中大臣的主流意见,背后又有孝庄太后撑腰,还能借此捞些好处,何乐而不为呢!他根本就不必担心康熙会对他恼怒,正所谓法不责众,皇帝尽管不高兴,可总不能将文武百官全得罪光吧!反倒是明珠和陈廷敬二人因力主撤藩,押对了宝,从此深得康熙器重,成为天子近臣。在康熙看来,“三藩之用半天下”,不撤藩大清则国力不继,而所谓撤藩也并不是将他们一撸到底,而是赐三藩以富贵,令他们颐养天年。

康熙断定三藩必定不反,一是因大清国力仍胜于三藩,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不敢反;二是吴三桂独子吴应熊在京为质,投鼠忌器而不能反;三是大清赐以三藩荣华富贵,得以安享尊荣而不必反。不料,吴三桂先假意奉旨撤藩,拖延时日,待准备就绪后,宁肯舍弃独子,率先起兵发动叛乱,从而掀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事实胜于雄辨,三藩果真如索额图所言发动叛乱,康熙自然也就不会对他有任何责难,索老三依然稳座朝堂,随侍在康熙左右。


历史茶坊


你说太皇太后为什么也反对康熙撤藩?

康熙十二年,皇帝虚岁19,大概相当于中学生的年龄。他撤藩,满朝大臣反对,结果他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三藩之乱。到康熙二十年才摆平,前后八年,赶上一个抗日战争了,整个国家被整的千疮百孔。

难道他当初那个撤藩的决定不应该反对?国家社稷就应该由着这个逆反期的败家高中生的性子胡来?

三藩问题由来已久,据说要天下税负之半来养着他,朝廷早已不堪重负,屡有撤藩之议。吴三桂得知以后,一方面上表请求撤藩,一方面贿赂朝廷重臣,希望他们阻止撤藩。目的就是一次性平息这样的议论,让以后的御史言官张不开嘴。这是政治手腕,毫无撤藩诚意。

索额图就是吴三桂贿赂的官员,所以他心里明白吴三桂的意图。从朝廷大局着想,既然吴三桂无撤藩诚意,现在撤藩就是逼他造反。国家没准备好平叛,万万不能现在动手的。所以,索额图反对是公私两便,既做了该做的事还捞了好处,既作了忠臣又做了贪官。

问题是皇帝是一个二杆子,没有任何政治斗争经验。他用祖宗江山社稷当赌注,赌的不是平叛胜利,而是吴三桂不反。这就不是赌的事,是应该慎重调查,反复试探的。

结果一个大嘴巴扇到脸上,吴三桂反了,而他没做任何准备没做任何部署,前方一败涂地。康熙在这件事上所做所为根本就不及格,没有任何“英明果断”,只有“一意孤行”。

所以说,“国赖长君”还是有道理的。国家为培养这个小皇帝成才,花了巨额学费。

不过花完了一看,还行。皇帝在挫败中学习成长,日渐成熟,而且这个皇帝还挺长寿,投资回报还是可以平衡的。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搞政治的人都有政治野心,有着极强的权利欲望和控制欲,索额图不能免俗。按电视剧里说法,索额图老爹索尼是顾命辅政大臣魁首,索额图是康熙的老丈人,女儿是皇后,典型的外戚权贵,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地位,无以复加。君主制的体制下,作为臣子,可以架空皇帝获得权利,但绝不能篡逆取而代之,对于索额图来说,他的理想就是架空康熙,掌握朝廷中枢,成为无冕之王,然后广植党羽,建立一个稳固的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以达到和皇权对抗,并且在他的一生以及子孙后代都能保持家族政治优势。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己力量不够,政敌在多,等于时刻提着脑袋打工。三番虽然是朝廷的隐患和负担,但还要说这种隐患还是康熙少年天子为了政绩,实现报复的一种借口。吴三桂已经暮年,儿子又在北京当人质,还是驸马。只要拼时间熬死吴三桂,自然可以将隐患化为无形,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这是从策略上索额图老谋深算的地方,所以他不想逼反吴三桂,这是索额图反对削藩的第一个理由。三蕃再强,毕竟是镇守边疆的封疆大吏,没有中央支持难以为继,索额图作为中央实权人物,自然三蕃需要极尽巴结,以获取中央利益。反过来索额图一边养虎获取三蕃贿赂,一边也能控制和拉拢三藩,相当于西南地区都在索额图政治集团下。索额图收取巨额贿赂还可以替自己的朋党买官安插到全国要害岗位,巩固集团人力资源,朝上一呼,地方就响应,话语权会越来越重。人逃不过一个“私”字,索额图的价值观就是皇帝可以轮流做,老子必须是千年老二甚至幕后老大。索额图终其一生就想做个权臣,打击政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私通三蕃,葛尔丹,杨起隆,怂恿太子几次三番想致康熙于死地。目的就是一个,康熙这个老板太强势,帝王之术高明,懂得制衡,在他手底下干,实现不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扶植太子是他唯一的希望,外孙子一上位,年轻没有执政经验,索额图就可以掌控一切了。


刘军易溯科技


索额图反对康熙撤藩对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实行安抚的策略可谓是“公私兼顾”。《康熙王朝》里孝庄太后难道不想撤藩?可是吴三桂久经战阵又拥兵自重,撤藩很容易引起战争,即使能打败吴三桂等人对国家来说代价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孝庄的盘算是熬死吴三桂,毕竟吴三桂年长康熙有40岁,等吴三桂死了再谋划撤藩难度就降低了。索额图反对撤藩也是从国家大局天下安定考虑的,即使不对康熙的心意康熙也不会责怪他的,毕竟面对重大问题决策有不同的看法见解是自古常见的。吴三桂也很会拉关系,像索额图这样的高官每年至少能收到吴三桂“孝敬”来的10万两白银


立志成虫


如果是剧情的话,那我只能敷衍说是导演安排的。毕竟,影视剧就是导演的思想产物。

如果是历史人物的话,那么没有一个合格的臣子会跟一位强势的帝王唱对台戏。他只会向帝王提出有利于自己的建议,采不采纳是帝王自己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