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不相信太皇太后病危时候留下的懿旨是真的?

KODAIRA

题主说的是太子被废,容妃传老祖宗懿旨力保太子一事。



《康熙王朝》中,康熙召集众位亲王,君王,阿哥,贝勒,公主,君主,以及后宫嫔妃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列祖列宗。宣布太子无义无孝,寡廉鲜耻,秉性暴戾,娇纵不羁,近日更为鬼邪附体,神志颠倒,不可救治,念及大清江山基业,废黜太子胤礽,将太子圈禁宗人府,以免遗祸后世。


让众人震惊的是,当康熙要走的时候,容妃喊住康熙。说老祖宗懿旨,太子虽然懦弱,但他仍然是个好孩子。请皇上宽恕太子。

容妃还说,老祖宗说过,太子一旦被废,阿哥们就会争当太子,到那时候就会骨肉相残。


首先,康熙和容妃一直感情不错,康熙信任容妃。康熙知道容妃是说的真话,老祖宗的懿旨也是真的。但容妃口说无凭,老祖宗只是临终前让容妃照顾好太子,并没有写下来。

而且,太子之事,事关大清的江山社稷。康熙已经认为太子不合适了,就不能因为一句话就饶了太子,把江山社稷当儿戏。康熙素来孝顺,又不能说老祖宗的话不对。所以,只能说容妃假传老祖宗懿旨。

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容妃被降为常在,后来又私自放走红玉。(红玉是假朱三太子杨起隆的女儿,被索额图收养。故意勾引太子,并怀了太子的孩子)


康熙将她逐出宫为奴,慧妃小人得志,罚容妃去刷马桶了。容妃错在内宫干政,犯了康熙大忌。终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容妃最后被马桶砸死,康熙下旨,所有见过容妃刷马桶的人全部殉葬,一个不留!


可见,康熙是知道容妃说的是真话,容妃是真的对她好。但是,身在帝王家,就容不得太多儿女私情。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康熙王朝中对康熙的定位比较高,一个心中只有国家的男人,没有自己的家,心中只有大清朝。

康熙不是不相信,而是相信了还是要把太皇太后的遗旨-容妃打进冷宫。

先看另一件事情。容妃的女儿蓝琪儿格格在剧中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葛尓丹偷进北京城刺探虚实,结果碰到蓝琪儿,回去之后就向康熙提婚。康熙一千个不愿意,因为自己和葛尓丹之间终将会有一战,2人必有一死一生,到时候蓝琪儿怎么办?是葛尓丹的妻子,也是康熙的女儿,夹在中间怎么办。

可是康熙不同意还不行,因为他要稳住葛尓丹,腾出手来对付台湾郑家。蓝琪儿去求康熙,康熙不见她,最后太皇太后说了一句话:康熙是你的皇阿玛,可你是大清的格格啊!蓝琪儿听罢,最终同意远嫁葛尓丹。

这和康熙对太皇太后的遗旨是同样的道理。容妃死后,康熙在容妃边上自顾自的说话:朕早就知道太皇太后会有这样一道遗旨,朕也相信你会这样说出来,可朕必须这样做,因为太子太不争气,我不能把这样个不争气的太子扶上大清的皇位啊!

所以,康熙是相信太皇太后有这样的遗旨的。但是为了大清国运,康熙不得不这样选择不相信。

如果你在康熙的位置,你会选择怎么做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想法。

物理吐槽,大话历史。


历史吐槽

  • 康熙是相信容妃的话,相信她的为人,也知道孝庄确实是下了这道懿旨,就是为了防止太子被废,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而自相残杀。但是康熙作为一个帝王,他有他的考虑,太子不成器,硬是扶上皇位,那毁的就是大清的江山,对不起的是列祖列宗和天下黎明,相比较手足相残,他更看重的是大清江山能否千秋万代,他更想要的是一个能力出众的继承人。


  • 而容妃在众臣面前抖出了这道懿旨,康熙只能选择不相信,只能冤枉她假传太皇太后的懿旨,众人面前,他也无法袒护容妃,只能选择牺牲她,容妃成了容常在,最后成了刷马桶的容婆子。康熙不是不知道容妃所受的苦难,可是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容妃已经长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这根刺拔出来就是锥心之痛。


  • 容妃死在了康熙举办千叟宴之时,是被马桶砸死的,她死了,康熙终于可以去面对她,还她清白,给她无限的身后荣耀,可是这些对受尽苦难的容妃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这些举动可能只是安慰了康熙自己,减轻了他心中的内疚而已。

皎皎220

容妃是阴冷皇宫中的温暖,她不仅是康熙的妃子,更是康熙的朋友,知己。每当康熙焦急烦恼,疲惫不堪时,康熙都会来容妃这里,跟她说说话,感受她所带来的安详与轻松。



当容妃说出孝庄太后留下的懿旨时,康熙当然相信容妃咯,而且康熙跟随孝庄太后长大,耳濡目染,当然十分了解孝庄太后咯。

总之,康熙知晓懿旨是真的,而且也知晓懿旨背后的意义。



但是太子不成器啊!在两废两立后,康熙在太子身上看不到任何进步,更是为大清江山担忧,为天下担忧啊!

或许太子在当皇帝后会变好,成为一个好的皇帝,但是万一呢?康熙不能拿大清江山做赌注。也只好毅然决然废除太子,同时他总不能说孝庄太后的懿旨不对吧?何况康熙对孝庄还那么孝顺。



因此,只能够说容妃假传圣旨,牺牲自己心爱的女人了。

对于太子,康熙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太子的父亲。类似,对于容妃,康熙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容妃的丈夫。

正如康熙所说:“做一个一国之君实在是太难了!”

的确,太难了,不是吗?


非常茴香豆

《康熙王朝》中,康熙对皇太子胤礽的不忠行为极度不满,召来皇亲国戚在列祖列宗面前宣布废除太子,当时气氛极为紧张,大家气都不敢喘,胤礽更是直接晕倒在大殿。


本来事情就这样过了,大家准备解散时,容妃突然歇里嘶底吼一声“皇上不能啊,太后有懿旨,太子不能废,否则将引起皇子争储”。这一声炸雷不仅吓傻众人,连康熙皇帝都惊呆了。

容妃当场被怒斥并被贬,只是康熙念及两人情分,不忍处罚过重。当然这只是电视剧情节,如果是真实场景,那问题将严重多了。太子废立可不是家事,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大事,岂能因为容妃的一句话干扰了康熙的决心。



事后康熙承认,他相信容妃说的都是真的,但绝不容许后宫干政,更不允许他人冒犯皇威。


华哥杂谈

不是不相信,是不能相信。即便他知道那真的是太后遗命,当他从容妃口中得知这一遗命时,也只能下意识的斥责容妃矫诏乱政。

这里有个背景,那就是满清的建储制度。

满清入关后,为巩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统治,立嗣作为该体系的一种,逐渐成为一种规范的政治制度。而立嫡不立长的规矩又限制了皇储人选的质量,碰运气的成分较重。虽然满清重视皇子教育,可毕竟人分几等、良莠不齐,不是后天的教育所能改善的。所以,负责任的君王对于这种传承,多是阳奉阴违甚至颠覆先政。

康熙作为一个少年老成、霸业神助的一代圣君,对于不争气的太子,心恨之而言忌之,这从康熙一再给太子机会和因太子迁怒十三皇子可以看出。明知不可用而用之,既有祖宗之成法、万民之口实、皇后之遗情,更有康熙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心。但他真正判断出太子无能、寡恩、失德之后,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格局迅速补位,第三次再废太子,并且彻底改变了建储的政治制度。

当康熙由父皇变身为政治家的时候,他的政治意图不会再受感情左右,更不会因外来因素的干扰而更改,此时的臣谏或民非都会成为他的政治死敌。而容妃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当她以母妃的身份为太子主张的时候,她和康熙已经不再是对等身份,而是以后宫嫔妃的身份在扰乱、干预这个帝国的政治布局。

更让康熙不能接受的是,满清以孝治天下,康熙又对祖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容妃却拿出太皇太后的懿旨对抗康熙的决定,康熙情何以堪?接受祖母的懿旨,就得立一个庸厉之君,千秋霸业可能毁于一旦。不接受祖母的懿旨,国本就会受到倾轧,孝治就会丧失民心。所以,不承认懿旨的存在,是唯一无奈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康熙以一个政治家的“残忍”,无视和践踏了两个他最爱的女人的殷殷爱心,以矫诏乱政的罪名把容妃打入冷宫。

可内心深处,他确定祖母确有遗旨,他更确定容妃犯谏也绝无私心,这一点,从容妃死后他滥杀容妃身边下人就可以看出。只是可惜了善良的容妃,因不懂政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无情最是帝王家。繁华与戚绝共生,家国与荣辱长伴,一念长情,一念凄冷,都离不开权利二字。


撕家的阿拉

《康熙王朝》里面在康熙要废太子时,容妃提出孝庄太后去世前留下懿旨为了皇位传递的有序不能废除太子。康熙在提出废太子时已经对太子一党的所作所为不满极致,只有在自己还能把握朝政时废除太子才能避免无道之君的出现,所以废太子势在必行。

这个时候容妃提出太皇太后有懿旨说不能废太子,这个时候容妃已经是阻挡康熙朝政的绊脚石。康熙这个时候如要想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废除太子,只能让这道懿旨的法理性不存在。这个时候容妃的话就算康熙知道是真的,这个时候也是选择不相信。这个锅只能容妃去背,所以容妃遭到康熙的眼里斥责跟贬斥。

容妃的命运已经在她说出太后懿旨的时候已经决定,为了保证废太子的正确性容妃必须是错的而且必须一直错下去。这也是康熙明明知道容妃说的真话,可是她的处罚一直进行下去。如果不一直进行下去下任皇帝的唯一性就会受到根本的动摇,等待的命运将是更加动荡。所以哪怕是康熙晚期知道容妃死去也没有等到康熙。


老陈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喜欢!关注我!赞我!

这部剧我也是百看不厌,所以也知道一点,剧中康熙爷是不信,并且是让所有人别信!但是他心里相信,并且真信!他老人家是看到太子不是做皇帝的料,所以才这么做的!



玉米网山西临汾

康熙是相信容妃的,知道太皇太后确实给她这个懿旨了,然满清以孝治天下,康熙又对祖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容妃却拿出太皇太后的懿旨对抗康熙的决定,康熙情何以堪?接受祖母的懿旨,就得立一个庸厉之君,千秋霸业可能毁于一旦。不接受祖母的懿旨,国本就会受到倾轧,孝治就会丧失民心。皇帝是属于大清国的,他得为大清的基业,大清的黎民百姓负责,康熙不能将大清国交到这样的一个人手里。所以,为了大清,只能委屈容妃,让她担着矫旨的罪名。后来在千叟宴上说,容妃就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也正说明了他的爱之深;容妃死了,他封容妃为皇后,允许跟他合葬,这也是对容妃的愧疚的另一种补偿吧!为了维护大清的颜面,他又让所有看到容妃刷马桶的人全部陪葬,来堵住悠悠众口。所以才有康熙得那句话,“朕”首先是属于大清国的,其次才是儿子,夫君,阿玛……



错253

当时太子为胤礽,无为君之才德,无为生民立命之信念。孝庄太后懿旨是不让康熙废掉孝诚仁皇后之子,以免众皇子争相夺嫡,手足相残。然而康熙想的更远,即使不废太子,以后太子无能为君,众皇子也会用尽手段把太子拉下台,到那时就不仅仅是手足相残,大清国也难以周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