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木眼


康熙将魏东亭安排到台澎去做知县,正是因为对于魏东亭有着绝对的信任。

施琅和姚启圣率兵收复台湾,并且使用武力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立马成为了康熙最为“烫手的山芋”。

一来,台湾孤悬海外已有三十多年,在郑氏集团的统治下与大清王朝时刻出于武装对峙状态,期间还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可以说康熙在台湾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并且遇到的思想上的排斥不亚于当年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

二来,这是因为台湾这种复杂的局面,尽管台湾整体只是被划归到福建的一个州府,但是其治理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治理一个省,对于辖官台湾的官员的要求也会更高,不仅需要有能力,更是需要有着这份魄力。

三来,台湾是被康熙动用武力收复的,内部必然存在着诸多反抗的声音,再加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相隔着台湾海峡,有着大海作为天然的屏障,因而极为容易再次的武装割据,康熙不得不再次面对收复台湾的情况。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康熙能够派遣一位能力强,并且对于康熙忠心耿耿的人,这样既能实现对台湾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能让康熙皇帝所放心。

而魏东亭,作为康熙的发小,从小相伴长大的伴读,无论是交情上,还是利益共同点上,都是一致的,而魏东亭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外臣,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之一了,所以魏东亭无疑是康熙派驻前去治理统御台湾的最为合适的人选。


让身居督抚之位的魏东亭前往台湾,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在魏东亭与康熙都有着这样的一个共识,“魏东亭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过程,更多的是魏东亭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利用价值,因而才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康熙。

尽管康熙是以魏东亭治安不利,遗失红衣大炮,险些让自己命丧杨起隆之手,同时又以魏东亭接待康熙南巡期间劳民伤财,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为由,将魏东亭从封疆大吏、地方督抚的位置上一路到底,贬到了台澎做知县。实际上,这仅仅是康熙“杀鸡儆猴”的做法,一方面,表明康熙整顿吏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做给那些即将前往台澎任职的官员,乃至朝中更多到基层和底层任职的官员来看的。魏东亭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但是魏东亭犯了错都会受到惩罚,别人就更会受到严惩,同时,魏东亭能够下到底层出任末流官员,那么其他官员为什么就不能为此。

这就是康熙利用魏东亭在官场和吏治上做出的文章,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此时的魏东亭已经结束了他的使命,需要承担的新的责任了。

康熙将魏东亭,这个自己最为信任的外臣安排在了江浙,实际上就是两个目的,第一,保证江浙的安稳,第二,确保江浙的税收到位,帮助康熙打胜对台湾的战役。

台湾战役不同与征讨噶尔丹,大清的水师从无到有,从劣到精,靠的是经济,靠的是钱堆出来的,所以对于收税的需求则是更加迫切,因而康熙才会让魏东亭代表自己坐镇江浙,保证前方的军需钱粮。

如今,台湾已然收复,魏东亭的职责也已经按成,那么康熙也就需要魏东亭承担新的职责与任务,那就是治理台湾。

而魏东亭出于对全国大局的考虑,也处于对康熙的支持,没有任何反驳的支持了康熙的安排与决定,所以并不能说,这是康熙“兔死狗烹”,而是魏东亭与康熙两人之间的默契,更多的还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魏东亭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其在《康熙王朝》的结局也与在《雍正王朝》的结局是大相径庭。

不管是在《康熙王朝》之中,还是在《雍正王朝》之中,我们都看到了魏东亭的身影。

在《康熙王朝》中,魏东亭在康熙临终前,被康熙召唤进了宫中,死在了康熙身边,可以说是寿终正寝。而到了《雍正王朝》中,魏东亭因为欠下了户部巨额的亏空,无法偿还,最终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部但电视剧中,魏东亭与康熙的关系都是非同一般的,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其实,大家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因为不管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魏东亭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的存在。

实际上,魏东亭在《康熙王朝》中的历史原型由两个,魏东亭作为康熙的伴读,并且被康熙外放到了江南,这里的魏东亭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江南制造曹寅了;而作为康熙身边的贴身侍卫,帮助康熙训练布库少年,并且协助康熙智擒鳌拜,这个时候的魏东亭的历史原型,就是真实历史中的索额图。

至于电视剧中的魏东亭的结局,大家看看就好,就不必当真了。


雍亲王府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时,当看到康熙将魏东亭贬为台澎知县时,很为小魏子鸣不平。作为康熙的侍读和心腹手足,魏东亭与康熙可谓情谊深厚,魏东亭也一向对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鳌拜、灭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样一位心腹,康熙却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谋逆和将百姓迁往兵营两件事大怒,将其贬至台澎。可魏东亭实在是罪不至此,何况那时候的台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风彪悍、生活艰苦。

康熙是怎么解释的这件事呢?他对魏东亭说,自己之所以要办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树一个典型,树一个办错了事情就要罚的典型,杀鸡给猴看。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台湾刚刚收复,那里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精明干练的人去管理,这个人便选中了魏东亭。

康熙说的是贬魏东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为什么真的要贬魏东亭去台湾,他并没有真的说出来。且看康熙明着说的两点,其一是犯错就罚,可魏东亭犯的这点小错决不至于被从四省督抚贬为一个小小知县。要罚,要杀鸡儆猴,其实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将魏东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万方,亿兆生灵,有多少事情需要魏东亭这样的干将,又何必非要将他派去台澎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康熙说的这两点原因是对的,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在《康熙王朝》一剧中还有一个人的遭遇和魏东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说是伉俪情深,但康熙还是让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马桶。这是因为胤礽必须得废,而容妃的遗诏肯定会让此事难产。为天下计,为列祖列宗计,康熙也只能牺牲他深爱的女人,将她罚去干活。虽然残忍,可这又何尝不是对容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会寻她的事端,她才能活。这就是康熙的作风,对人好却不说,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对魏东亭,康熙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理解,而理解这一问题的题眼就在“天涯海角”四个字上。为什么非得是台澎县这个天涯海角,因为那里远离朝堂,远离着阴险的政治斗争。

彼时的朝堂,索额图与明珠都争相结党,对各地督抚、朝廷大员极尽拉拢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东亭自然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而魏东亭无论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为之一变,微妙的平衡也将被打破。而魏东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势必会被两股势力忌惮而被清洗。

其次,彼时的魏东亭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四省督抚,不说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种程度的担忧。要知道剧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间就在魏东亭府上安插了奸细。难道此时的康熙就不会怀疑魏东亭?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要为自己考虑,要为江山考虑。

就算魏东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后,元老魏东亭又将如何自处?后继之君又能否控制住这个老臣呢?所以只有让魏东亭去那个“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党争。而在这个时候断送他的前程,魏东亭才不会在之后陷入窘境。

康熙这招虽狠却是用心良苦,面对即将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常来信”。

而魏东亭也在最后被封为毅王爷,平安而终,成为陪伴到康熙最后一刻的人。


逆流时代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

魏东亭,康熙帝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进宫给康熙当伴读,康熙成人亲政他则成了康熙贴身侍卫。可以说是从小玩的大康熙最信任的人,皇帝的心腹。按常理来说,他的前程应该是一片光明,但为何被康熙贬到台澎做了一个小小的知县呢?



康熙为何将情同手足的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从剧中来看其中原因可以总结一下几点。

一,最直观的原因-监管台湾海域。康熙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台湾重新纳入大清版图,收台初期民心浮动,应趁热打铁,稳固民心。台湾汉人居多,这时就需要一位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汉人心腹去管理,而魏东亭则是不二人选。



二,“千古一帝”的御人之术。大家都知道魏东亭任五省总督的时候犯下错误。办错事就要惩罚,康熙要树立典型。帝王之术最忌儿女情长,落人口舌,他要“杀鸡儆猴”给百官一个下马威。告知文武百官犯错就要惩罚,即使是身边亲信也是一样。



三,保魏东亭不受朋党之争。索额图和明珠结党私营,暗中较劲。魏东亭在朝中难免会被两大阵营拉拢,无论他倒向哪边,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之事。朋党之争康熙看在眼中,他迟早会对其打压。康熙为保其周全,将其贬到台澎,远离党争。这其实对他是一种保护。



康熙对魏东亭还是很看重的,不然就不会有千叟宴之后的同塌而眠。



我是枣儿,谢谢您的观赏。您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留言分享。


枣儿影视观


在《康熙王朝》里,在康熙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之后,首功之臣两江总督魏东亭却因“百密一疏”,险让栖霞山寺庙假和尚“印空”炮轰康熙,而遭贬台澎知县。

当初把魏东亭放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康熙有两重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要魏东亭替康熙看着江南,毕竟南方原来是三藩的地盘。明朝的遗老遗少较多,又是大清的财税重地,不容有半点闪失。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必然要引起重视。而魏东亭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不但有着深厚的主仆情谊,而且经过擒鳌拜、平三藩等事的考验,魏东亭成为康熙比较信任的人之一,把卫东停放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合适的。

第二个目的也是比较现实的目的,那就是需要魏东亭为康熙筹集大量的”收台”资金。由于迁界禁海,当时大清的财力物力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三省财税锐减,这需要靠魏东亭的闪展腾挪,拆东墙补西墙,才能保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这个差事放到别人身上,康熙同样不会放心。

但是当康熙彻底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以告天之功的时候,原本应该是论功行赏之时。但是实际上新的危局,又开始重峦叠嶂。

康熙有着严密、强大的监视系统,对朝内各种势力的暗流涌动非常清楚。


当康熙到了南京之后,发现魏东亭将所有的明孝陵附近的百姓全部和百姓进行交换,让士兵扮作百姓进行全方位戒严。康熙就明白魏东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南京,魏东亭对南京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周全把握。

但是康熙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们看清楚自己的功业,宣告自己是承祚于明朝的。做的本来就是给百姓看的,而现在你让百姓住到军营去,百姓的平静生活遭到了打扰,反生怨言,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另外康熙实际上对索额图收养红玉和朱三太子勾结是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的。但是这一点作为两江总督的魏东亭却毫不知情。不单让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以“印空”的名义潜伏在栖霞山这么多年;竟然连红衣大炮的走失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这是让康熙几乎不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魏东亭这方面而言,这两件事真的怪不得魏东亭。

首先假朱三太子在魏东亭到任之前就已经潜伏在那里;

其次红衣大炮的走失也是必然的,因为魏东亭当年为了筹集军饷,实际上是悄悄开了部分海禁的,康熙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刻魏东亭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筹集军饷收复台湾的重任。

但是,因为索额图和朱三太子的“合流”,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魏东亭如果继续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不但无法替康熙继续监视江南,反而有可能会陷入到明索党争无辜成为牺牲品。

现在的魏东亭在这个局里陷得有多深?康熙还不能确定。因为结果的表现是魏东亭绝对忠于自己的,但过程当中,他与索额图牵扯有多深?尚不得知。毕竟两江是财税重地,富得流油。朝内的各种势力都会在两江布局。而此刻的索额图,康熙还没有打算动他。他仍然是国丈,仍然是康熙的肱骨之臣。但是时机成熟了处理索额图,魏东亭就得跟着白白牺牲了。


所以魏东亭本应该回京,回到康熙身边。但是康熙此刻最大的担忧是刚刚收复的台湾,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放别人去他不放心。

但是如果主动把魏东亭放到台湾,显然又显得不近人情,毕竟人家刚刚立了功。康熙不好主动提这事儿,所以借着他的失误,让魏东亭主动请缨,性质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台湾那个地方,在当时并不富庶,苦寒之地。朝内的各种势力对那个地方不上心,因此那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地方。也是在变相的保护魏东亭。不然就看不到晚年魏东亭回京,各种勅封,各种荣华富贵了。


炒米视角


魏东亭贬到千里之外,蛮荒之地的台澎做七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走就得死,走才能保全自己,以图后续发展,最后得封亲王,善终。

一、维护满族正统地位,九五至尊的帝王权术

康熙大帝四十六年为什么要下江南之后,去祭拜明孝陵?为什么刚好出现明朝遗孤“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入关都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办法让汉民族承认清朝的正统合法性呢?故他此次政治作秀活动的目的是确保祖宗基业不衰败,确保满清贵族地位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是以少数的满族统治庞大的基数的汉民族,又始终拒绝与汉民族进行深度融合,虽说康熙大帝学贯中西,崇拜与仰慕汉民族文化,但他也知道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可怕性。

故魏东亭作为五省漕运总督兼康熙南巡的总策划与指导,他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党争派系进行斡旋的同时,他又有康熙大帝身边人的身份标识,吸引与集合一帮汉族官僚人员。假如还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在朝廷上将会出现第三大派系之时,康熙大帝个人认为是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多党派系或独一党派的现状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最具威胁或对国家的治理最具破坏力。为了确保两党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剔除掉形成汉民族官员的第三大党派系的可能性。

康熙南巡的花销费用,属于皇帝私人定制VIP,不能从国库费用报销。这笔费用的亏空又没有办法进行弥补又有着朱三太子的事情集合起来,将会让明珠或索额图两大党派联合起来把魏东亭给铲除。

康熙大帝为了南巡花销费用及朱三太子的事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魏东亭给处分,避免到时群起攻之时,他没有办法平衡与协调这帮大臣的怒火,因为满族官僚体系对于汉民族官僚体系一直都是敌视与排斥的状态。

二、台湾收复之初,派经济大臣到蛮荒之地,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清廷统一台湾初,旧日郑氏部众,以及沿海来台的人民,纷纷“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尚有一半“逃亡南洋群岛,因致全台湾空虚,人烟寥落,十室九空,民生凋敝的现状。派个自己放心又懂地方,又管过经济民生的地方主官,老成持重的魏东亭这个人选最合适。原来掌控台湾地区的是汉民族,且郑氏在台湾经营多年,一直宣扬着“反清复明”的统治文化,不可能派个功勋满族亲王,满族大臣,那台湾就会一直在镇压与反压迫的斗争,再次爆发动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也能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魏东亭,历史趋势选择了他,康熙大帝给他明降暗保的待遇,康熙大帝对于他儿时的伙伴是比较照顾的。虚拟一些,康熙大帝对于汉文化给予最低保障待遇,但又不能让它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如此纠结的心态。

三、年老归来封亲王,善始善终得正寝

年老归来封亲王,享受汉民族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最高规格的荣誉称号,相比明珠与索额图的一代权臣丧命,魏东亭的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因为他遇到康熙大帝,成为康熙大帝的身边红人,也在盛年党争最猖狂之时,远离庙堂之外,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寿终正寝。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魏东亭为什么会被贬到台湾,很大的一方面是康熙要保护他的安全,当时的康熙末年朝野比较混乱,九子夺嫡越来越严重,大臣之间的斗争也比较激烈,对于当时已经年老的康熙已经心有力而余不足,如果魏东亭继续在朝廷中心,他肯定会被许多的势力所拉拢,对于当时的魏东亭是比较的清正廉明的,他肯定不会为此所心动,也肯定会因此而受到许多人的嫉妒和恨,那么他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魏东亭是康熙年少时的伴读,并且魏东亭的父亲还是康熙的师傅,如果继续让他留在朝堂之上,那么他的安全就不可而知了,所以康熙只能让他到台湾去远离朝廷忠远离朝廷中心的黑暗。

另一方面魏东亭的政治才能是比较出众的,在当时台湾刚收复回来,各项政治制度均没有获得完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凭借魏东亭的政治才华,他肯定会很好的治理台湾,所以康熙把他贬到台湾,是因为台湾那里需要一个人才,魏东亭是最佳的人选。



康熙的这一做法既把魏东亭弄离朝堂,不让他为任何人所用,也保护了他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让魏东亭的政治才华得到了体现,哦,泰安居民的稳定得到了保障。


历史小呆呆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两个党派一直在明争暗斗,康熙都看在眼里。平定三番之后收复台湾成了主要的目的,东南五省离台湾最近,因此五省海关总都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魏东亭才是最佳的人选,因此魏东亭成为两党争夺的对象。

康熙南巡南京时,兵部派往福建经南京时的30门红衣大炮有三门不翼而飞了,让魏东亭又惊又怕。后来在找到三门红衣大炮并发现四百万两的造反银子时,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置却颇为费解。剧中康熙以扰民,未发现有人造反而渎职,越是亲信大臣越要严加处置为由,贬魏东亭为台湾一知县。结合当时的时局可以得出:

1 稳定朝局当时正值党争胶着时期,双方都想拉拢这位能在康熙面前说一不二享尽极宠的封疆大吏,魏东亭有时也是康熙的影子代表着康熙的旨意,他的走向极易引发连锁效应,无论走向索党还是明党,朝廷局势立刻翻盘,不仅不利于朝局平衡稳定,反而会威胁到皇权。

2 保护魏东亭在剧中,索明两党极力拉拢魏东亭,但魏东亭对之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只效忠于康熙一人,令康熙很是赞赏,但魏东亭却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不留神被人栽赃,便授人以柄,到时想不参与党争都身不由己,就连康熙到时收拾党争想救他都无力回天,因此在关键时刻拿下魏东亭既不引人怀疑,也能保护魏东亭。

3 发展台湾大战一过百业凋零,况且台湾土夷杂居,易生民变,所以台湾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急需一位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得的人,魏东亭在治理地方方面经验丰富,堪当大任,换做别人康熙也不放心。但又不能对魏东亭授予高位,一来仍有可能受到索明两党拉拢,二来万一有裂土封疆之心就造成大患。

4 历练魏东亭魏东亭自幼跟随康熙,除鳌拜后也是位居高官,少有机会去基层了解民情,这也让魏东亭成为康熙了解民情的一扇窗户,从而有效避免受百官奏折的蒙蔽糊弄,对于治理台湾更能对症下药,其次也为日后重新启用魏东亭打下基础。果然在康熙收拾党争之后立刻找回魏东亭并封为毅亲王,康熙借四百万两造反银子之事不露声色达到目的,此计虽苦,却是苦中有甜,因此康熙对于越是信任的亲近大臣不仅越严格而且越呵护。


墨清薇


只因一个假和尚印空躲藏在南京栖霞山下的寺庙中,守株待兔等了近十年之久,终于抓住一个康熙南巡来南京祭太祖明孝陵的时机,差点将康熙乱炮轰死,贬魏东亭去彭台做知县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说魏东亭被贬反而说是万幸呢?

对话中康熙说魏东亭是“百疏一密”,那么魏东亭到底做了哪些百疏一密的事情,而让康熙想杀而不忍杀之?

魏东亭做的这几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差点把康熙送进了阎王爷的殿门:

第一件:假和尚印空“卧底”南京栖霞寺,名为僧侣,实为明朝余孽珠“朱三太子”。

自上次逼宫失败之后,朱三太子元气大伤,来到南京城藏于一家寺庙之中,继续他的“反清复明”的大计,这个假和尚印空(朱三太子)之所以可以兵败后可以继续养兵旭日,源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给了他八百万两银票,答应和其一起实施反清复明的计划。

最为让康熙怒发冲天的是这个假印空(朱三太子)竟然在此窝藏了数十年之久,身为总督的魏东亭竟然没有发现一点此祸心活动的迹象。

第二件:康熙委派魏东亭打造运送红衣大炮,在运输过程中有三枚红衣大炮竟然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如果说这三枚红衣大炮不慎沉入海中或者说运输损坏,康熙定然不会如此生气,而恰恰这两枚崭新的红衣大炮竟然落入前朝余孽朱三太子的手中,并且在得知康熙南巡且要来南京城祭拜太祖明孝陵的消息后,偷偷埋伏在栖霞山下,等待康熙在山上祭祖时将康熙等人一举轰炸死在栖霞山上,自己也愿意和康熙同归于尽。

第三:严重扰民,竟然把周围的百姓全部迁徙到军营居住,而让军营里的将士,打扮成村民及集市小贩等来保护康熙的人身安全,心虽善,但是却违背了康熙的意愿,也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做法。

试问魏以上几件事哪一件是康熙喜闻乐见的?

如果捉拿叛贼的士兵稍微晚了一步,假和尚点燃了红衣大炮,康熙和大阿哥胤褆及大臣们都将死于炮火之中,身为南京总督的魏东亭对此竟然毫无察觉,直到康熙南巡来到南京,其才有所发觉,也输后知后觉,但是这却危及到了康熙的生命安全,当然康熙这样对待魏东亭也是杀鸡儆猴,给反贼以震慑,给朝中大臣们敲警钟。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就剧说剧,不谈历史

在被贬值台澎知县以前,魏东亭可是四省海关总督,号称全天下最肥的总督!

虽然说,魏东亭没有做好南京城的安保工作,强制百姓迁移军营,但毕竟是为了皇上的安全着想,再者又完成了筹集3000万两军饷如此大功,就算要罚,也不可能如此悬殊

分析以上情况,当时康熙给出了两个选项,一个是回家钓鱼,一个是出任台澎知县,康熙心里很清楚,魏东亭定然会去做知县,两人四十多年的感情,知根知底,康熙从除掉鳌拜那时候起,就确定了魏东亭忠臣的定位,况且这么多年,魏东亭做人做事做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当时明索两派斗得已经是剑拔弩张了,而且两派都向魏东亭抛出了橄榄枝,这个时候让魏东亭很难做,两不相帮那就是背叛双方,参考当年的遏必隆。如果帮了一方,势必会受到另一方的挤压,而且帮的一方还不一定能有帝位,一旦站错队,后果不堪设想。在此难题下,康熙贬他去台澎知县无疑是个最理想的方案,既能为皇上分忧,又能避开党争。

况且当时台澎刚刚收复,康熙派别人去也不放心,也担心成为第二个“郑经”,但是派魏东亭去,他是不需要担心的。

当明珠索额图大阿哥太子全部倒台以后,康熙不就让魏东亭回来了么,还封了毅亲王。


焕焕家爱租号


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康熙因小过失大发其火,以贬的方式委任其一个小小知县。魏东亭走了,狠狠剜了容妃一眼,那意思不是你多嘴哪来这档子事。魏东亭不知道呀,容妃不能不忠于皇上。容妃蒙生歉意,她也不知道,多了一句嘴,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事。只有皇帝圣明烛照,此乃重任,唯魏东亭不可任。

魏东亭够忠。除了皇帝他谁也不认得,当年铲除鳌拜后,按照二月河的描写,魏府顿时多了一个陌生的看门人,对他的动静,皇帝尽在掌握,一直这么多年,魏东亭啥样,皇帝高居龙座,照样一清二楚。长期观察得到的结果,此臣够忠。

魏东亭够勇。铲除鳌拜,小魏子以身挡之,不仅功夫好,机智灵活,身手不凡,勇气可嘉,这一切用之一个小小护卫身上,那就了不得,有了这份勇劲,正能干大事,以向天下无可敌也,极为难得。

魏东亭够才。坐镇一方敛取财富,东南数省,朝廷财源,小魏子干得好,不但送米送钱,还送来战船模样,心知朝廷如臂指,康熙大为赞赏,自个也蛮得意,通过数年锻炼,磨炼出来小魏子,当真一干臣了呢。不使他使谁,朝廷历来所用,皆心腹干练之才也,魏东亭是,他就有拉不完的磨呢。

魏东亭够智。书说简短,最后一回,东亭在台干不动了,回朝复命,二人重至一榻睡大觉,问及容妃,问及后世之君,魏不问,皇帝要他看,魏不看,老辣手段也。这辈子他知道了康熙,康熙也够精的不是?能明白康熙的,朝中几人?

忠勇才智都有了,果然一大臣,他不去台湾,谁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