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寶寶脾胃差,易積食,不想吃藥吃什麼好?

流光花色


寶寶脾胃差,容易積食,重在日常進行調理,那麼食療法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現在白露節氣已過,代表著秋天要到了。相比於其他季節,此時寶寶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大家經常說:秋季養生,那麼入秋後對寶寶的脾胃也要進行一些“養生”,保護好寶寶的脾胃不僅能讓寶寶胃口大開、吃嘛嘛香,還能提高抵抗力,讓寶寶順利的度過寒冷的冬季。


秋季健脾胃,沒有比食療更好的“養生”方法了,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還能健脾胃,對寶寶身體大有好處。下面這兩個食療法,簡單易做,寶媽們要趕緊學起來!


1、山藥蓮子粥:

食材: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紅棗2個(根據口味添加)。

①將蓮子浸泡半小時後去皮及芯,山藥削皮後切片浸泡半小時,將粳米浸泡半小時,將紅棗去核後泡軟備用;

②將準備好的食材一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先使用大火將其煮開,然後轉為小火,慢慢的熬1個半小時左右即可出鍋。

注意在熬製過程中,要經常攪拌,防止粘鍋。

作用:山藥含有澱粉酶等,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蓮子可滋養補虛,紅棗食性平和,具有良好的補益作用,此粥對食慾不振的脾胃虛弱寶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麥冬沙參扁豆粥

食材:麥冬10克,沙參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

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去渣取汁,此時加入粳米、扁豆共煮,待煮熟後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

作用:麥冬能益胃生津,治療便秘,還能治療秋燥引起的咳嗽、吐痰,實在是一好物。沙參可用於肺燥陰虛、口渴舌幹、食慾不振等症。扁豆含有蛋白質、粗纖維、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對於寶寶的生長髮育大有益處。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病後體弱等病症。所以此粥營養全面,非常適合寶寶秋季“養生”。


秋季天氣漸涼,寶媽們除了用食療法給寶寶養脾胃,還要多注意給孩子添衣物、避免著涼等。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歡迎大家收藏轉發呦~


善卡優媽媽幫


首先,作為家長應該明白,小孩子的脾胃功能不比成人 ,發育還不完善,所以很容易積食、厭食,從而出現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


怎麼辦?胖爸爸一直倡導綠色療法養育孩子,而在大量的實踐中也證明:小兒推拿對於孩子脾胃方面的問題有很好的調理效果。所以 ,家長完全可以動動小手來幫助孩子調理脾胃。具體手法如下:


【推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環、小四指第1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以拇指側自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稱推四橫紋。1~3分鐘。

【揉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之平面。1~3分鐘。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魚際平面的中點揉之,稱運板門,或稱揉板門

【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

操作:用手掌面輕輕地順時針摩。3~5分鐘。

【清補脾經】

位置:脾經亦稱脾土。拇指橈側自指尖至指根處。

操作:拇指伸直,從指尖到指根來回推稱清補脾經。1~3分鐘。

【捏脊】

位置:從大椎到尾骨背部正中直線上。

操作:每天7--9遍。


談到飲食,對於脾胃功能不好的寶寶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飯量和食物的性質,不要吃太多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


養脾胃的食物,如山藥、小米、木耳、可以讓孩子適當多吃點。


胖爸爸小兒推拿


不想吃藥, 逼著他吃。就像下面這位。

這樣好嗎?
孩子小,更要尊重他的意願想法。


藥物不想吃,換成食物食物食物吧。重點推薦食物山楂。推薦歌曲【又見山裡紅】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健胃消食,行氣化瘀,化濁降脂的功效,山楂能消一切積食,特別是能消肉食積滯。


山楂的具體食用方法有:
1、山楂乾白糖泡水:山楂幹(最好選用自然風乾的山楂幹,機器烘乾顏色鮮豔但往往添加增重劑)若干,白糖食量,開水泡製一段時間放白糖帶到溫度適宜即可飲用,味道酸甜度可控,口感非常不錯的。
2、圖省事可以選用一些山楂片、山楂卷、山楂糕、山楂罐頭等供寶寶食用。

還有一種食材就是山藥,山藥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
推薦食譜枸杞山藥湯

材料:土雞腿1只,山藥200公克,枸杞1大匙,鹽1/4匙,雞精粉1/4茶匙,料理米酒1大匙,水600毫升。

做法:雞腿剁塊,山藥切塊,分別以滾水汆燙過後撈起洗淨。上述材料全部放入燉鍋中,加入枸杞、料理米酒、水混合均勻放入電鍋中蒸約40分鐘。

功效:山藥有健脾益氣、養陰之功。用於小兒脾虛氣弱、食少便溏或洩瀉等。


母嬰大百科


寶寶脾胃差,易積食,不想吃藥吃什麼好?這個問題元貞貞以中醫的營養學來回復你:

寶寶的脾胃是寶寶後天之生命線,“藥食同源”是最靠譜,萬無一失的方法!

1,【牛至】氣味辛,微苦,性涼;對於寶寶的氣阻食滯,腹脹腹瀉都適宜。食用方法簡單,洗淨——晾著——泡水,其實這些東西既使沒有腹脹,積食時候也是可以喝喝的自然味道。

如果,真不會做,可以去參考元貞貞的視頻教程的,效果自然是好的。

2,【一支箭】味苦入肝經,對於已經有脾胃明顯不妥的寶寶(小兒疳積)療愈非常名顯;處理方法可同牛至;服用方法:一支箭15克+使君子9克+雞內經9克,煮水喝就是;

3,【縮砂仁】氣味辛溫,澀,可以下氣,專療宿食不消;【白豆蔻】氣味辛溫,主療反胃,消谷下氣;【陳皮】辛溫,苦,ta的皮就像我們的肌肉,ta的宗眼像極了我們的毛孔,主療逆氣,利於水,利於谷的消化。

上圖ta們三者,既可單獨用,亦可聯用(當然聯用肯定是增加其功力呢!)

此外,世上沒有一招包治百病的——我們對於寶寶脾胃的保養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捏脊”——就是捏起來脊柱上面那層薄皮,從尾椎開始往起提,提到後頸。

我是中藥房調劑元貞貞,酷愛專研《黃帝內經》——可以根據髒像(五臟表現出來的外部特徵),知道人是生理或病理階段,用飲食來調養生活,為想要健康的夥伴提供幫助!

關注元貞貞的頭條號,一起過活!祝福你平安,合十。


元貞貞


可以嘗試一下食療調理。

1、焦米湯:大米炒焦黃後煮稀飯,水多些,米煮熟,主要喝湯。一天3次,一次30-60毫升。炒大米方法:大米粉放入鍋中用文火炒成淡黃色,聞到焦米香時即可,注意掌握火候,不宜過焦。

焦米湯主要針對積食腹瀉情況,焦米有燥性,如果積食便秘或大便幹則不合適。

2、炒麥芽煮水或熬粥時加。可以在藥房買炒麥芽,或大麥粉。

積食處理的過程做以下推拿會有幫助,如果年齡比較小如一歲內症狀比較輕不用藥只做推拿也可能有效:

  1. 如果拉稀很多天大便不臭可以清大腸、清補脾各15分鐘(根據年齡適當調整),一天兩三次;否則都清大腸、清胃各15分鐘,一天兩三次;
  2. 加順時針揉腹,時間不限,有力道透進去的感覺,就是感覺很用勁,但又不會把小孩按痛。

如果積食處理差不多了,但還可能一直咳嗽,這是正常的,如果咳嗽有痰,都不用擔心,這是積食恢復過程必然的排痰過程。看孩子食慾恢復了,大便通了,就可以飲食調理,不一定要用藥。


可以搓背幫助排痰。搓背用大人手掌沿脊柱兩側單手上下來回搓,中間脊柱也搓,搓熱或搓紅即可,時間不定。咳嗽的話肩胛骨也搓,沿著兩邊肩胛骨下沿左右來回搓。在吃東西至少半小時後,或吃東西以前。可伸入衣服來做,也可隔著薄衣服來做。隨便什麼姿勢都可以,只要能搓到,趴起當然最好。力度自己掌握,以小孩接受為度。


搓後可能咳嗽或短暫咳重,這是好事,尤其痰多更好。小兒不會吐痰,有痰吞了也好。


搓腳可以幫助恢復快些。小兒脾胃問題(比如有睡眠不安,還有就是每次生病好後脾胃都有不正常)的都可做的推拿調理。揉腳的脾經,即圖中幾個點的連線整條線,每天5-10分鐘,兩隻腳都揉,不需要固定的方向。

還有足底的脾胃反射區,脾胃有問題的揉起會覺得偏硬,小孩可能會說痛。

不管是不是積食引發的生病,生病時的脾胃都是很弱的,所以飲食都要注意:


生病時需要清淡飲食,發燒的小朋友尤其不要吃肉蛋。還沒有斷奶的奶粉可以泡稀一點,或者替換一點米湯,小麵湯。如果母乳媽媽正在生病,或者寒溼比較重,也可以考慮替換一點米湯。睡前奶最好停掉,不吃寒涼食物,比如獼猴桃,香蕉,西瓜,柿子,咳嗽的小朋友暫停所有水果最保險。螃蟹、蝦、無鱗海魚都是很寒的,不吃,對病情的恢復沒有幫助。


如果能喝粥最好,補充津液,又能滋養腸胃。粗糧,大豆類的也儘量少吃或不吃,湯圓等糯米制品不吃,非常甜膩的點心不吃。如果出疹不能吃辛辣的,有溼疹不吃芒果、木瓜,否則更嚴重。

總的來說生病的幾天吃素,不吃水果零食,即便沒有用藥,也會好的很快。

如果喜歡這個回答,記得點個贊哦~跟著羊爸爸學習育兒知識,陪你一起健康養娃!


羊爸爸育兒


養護寶寶脾胃需要注重三個方面,即起居、飲食、鍛鍊。

1、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睡覺、吃飯有規律,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有規律,這樣腸胃也能得到養息。

2、食物品種多樣。

做到葷素菜搭配(每餐),粗細糧搭配(每天),幹稀搭配(三餐)。

給寶寶做飯應採用湯、粥、羹、糕等形式以利於寶寶的消化和吸收。

嬰幼腸胃柔弱,要少食生冷油膩及辛辣食品,同時講究衛生,避免腸胃感染。

3、訓練寶寶自己吃飯。

吃多吃少由寶寶自己決定,不能強迫。防止過飽傷及脾胃。

4、寶寶的腸胃還容易受到環境影響。

如太冷或太熱都會影響消化功能,家長要根據氣溫變化隨時為寶寶增減衣服。天氣好時多到戶外活動,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對腸胃可起到很好的養護作用。

5、可配合小兒推拿。

捏脊療法以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以背脊部督脈為中心,通過捏拿刺激達到調理陰陽氣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對於增強兒童體質,對厭食、積滯、便秘、腹瀉等病證具有良好效果。

6、補充益生菌也可以起到輔助調理作用。

益生菌屬於一種微生態製劑。FAO(世界糧農組織)和WHO(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安全性很好,大多數嬰兒能很好的耐受長期服用益生菌。

食品和保健品類的產品選擇一定要看清所含的菌株是否符合衛健委發佈的嬰幼兒可使用 的要求。藥品類的產品,並非嚴格意義的益生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服用,服用時間不宜過長。


公益醫學育兒百科


胃口差消化不好

寶寶不想吃藥,那得看什麼藥。有些藥確實是很難吃,不要說寶寶不想吃大人都不想吃。我家老三在七個月的時候就有21.5斤了,自從斷奶後轉吃奶粉和稀飯,到吃飯。體重直線下降了,原因是胃口不好,吃的也不多而且有一些菜吃了都消化不了。要不是拉肚子,要不就是便秘很是頭疼。


關鍵看成分和效果

有一種藥專門是用於,寶寶脾胃不好,不肯吃飯。重點來了,它的成分是什麼這個是關鍵。它的配方是淮山、山楂、雞內金、 川貝 這些都是屬於食物,而且這個藥也不苦,寶寶實在不肯吃,寶媽在喂藥的時候要有一個方法,寶寶可能第一次吃這個藥,你可以先給他吃一口或者是兩口,先給他熟悉一下這個味道。慢慢給他增加藥量,這樣寶寶比較容易接受。

嘗試過了才知道

只要他嘗試了,寶媽才能知道他是不是連這樣的味道也不能接受,說不定寶寶就接受了。如果寶媽自己去買藥的時候,也是儘量先買一盒,以免寶寶不吃造成浪費。在平時的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些健脾開胃的食物, 寶寶積食可以經常給寶寶煮些應季蔬菜,對於不愛吃青菜的小朋友寶媽們可以煮些青菜湯給寶寶喝我在4月7號回答了關於寶寶不愛吃青菜的問題,寶媽們可以去哪裡找找答案。適量吃些應季水果然後再吃些蔬菜,平時注意補充水分。積食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再不行就吃點益生菌。我家寶寶每天吃蔬菜水果就可以了,不會出現積食的情況,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寶寶最好的辦法。


我是福依媽媽,三個孩子的媽媽關注我分享更多的育兒經驗,記得關注哦!!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個藥的名字了,我在這裡就不提了。如果不知道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發私信給我。


心雪蕊


孩子脾胃差,易積食的時候就是不想吃飯,這種情況應該長期調養,不能指望吃一次兩次藥就能根治。

孩子積食的症狀有:

  1. 舌苔變厚,有口氣;
  2. 鼻樑忽現青筋;
  3. 大便不成形,味臭;
  4. 孩子食慾不振;
  5. 睡覺是愛翻身,磨牙;
  6. 嘔吐、發燒、反覆咳嗽。
寶媽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小兒推拿。

手法如圖:

二是輔以食療。

寶媽可以去藥店買神曲,用開水隔水煎一碗湯,加冰糖給孩子服用,一天兩次,可以有效治療積食。神曲水加冰糖沒有濃重的藥味,可以很好地治療小兒積食。

三是使用小兒消食肚臍貼。

寶媽可以去藥店買小兒消食貼,貼在孩子肚子上,也很有效。


四是飲食要注意。

孩子日常的飲食要注意不能太硬,多食用軟爛的食物,教導孩子細嚼慢嚥,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食山楂等有助於消化的零食。

我是雙寶媽育兒經,兩孩媽媽,教育碩士,歡迎點右上角關注我,定期分享育兒心得。

雙寶媽育兒經


對嬰幼兒來說,餵養不當是孩子發生積食最常見的原因,或者給孩子一次吃太多,或者給孩子吃了生冷的東西,或者因為孩子吃了不好消化的東西,都可能導致孩子積食。

孩子容易積食,時間久了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生長髮育。因此,遇到孩子積食,一定要及時正確的處理。

積食的治療,首先從調節飲食入手,適當控制進食量,飲食應軟、稀,易於消化,可以吃米湯、麵湯之類的,經6~12小時後,再進食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

我們都知道平時吃點粗糧挺好,但是如果孩子積食了,就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粗糧了。

化積食比較常用的食物是山楂,尤其針對油膩吃的多,用山楂是很好的。可以熬山楂水、糖炒山楂等,還有焦山楂、大山楂丸都是常用的方法。

對於比較簡單的積食以及積食的早期,可以通過改善孩子的飲食調整過來。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出現消瘦、便秘,食慾不振的時間過長,就一定要就醫了。

在積食上需要糾正2個誤區:

1、很多嬰兒眉宇間、上眼瞼處可見到“青筋”,這是血管影。這與“被嚇著”、“積食”等無關

2、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的不夠多,可稍吃多點又怕積食。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孩子知道飽和餓。


公母倆育兒


我家寶寶以前也是這樣,而且每次體檢都不達標,後來,我慢慢在飲食和按摩方面做了些努力,現在好多了,特分享給你做個參考。

當寶寶出現積食的症狀時,除了要清淡飲食,吃容易消化的粥,麵條等(我頭條號裡有許多關於健脾養胃的粥類做法,你可以去看看),家長還要採取一些安全無副作用的措施幫助寶寶消食,而小兒按摩就是其中最簡單方便,無副作用的方法。

下面介紹幾種寶寶積食後的按摩手法:

一、捏脊

捏脊不但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的作用外,還健脾理肺,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調理小兒積食的作用。

做法:兩手的拇指指腹和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母指在後,其他三指在前,三指向前捻動,母指隨之推動。每天一次,每次5~10遍。


二、揉板門穴


揉板門穴不但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還可以解決寶寶脾胃蠕動慢,吸收功能差,胃動力不足的問題。

做法:用大拇指的指端揉板門2~3分鐘,力度適中,如果生病期間,則揉3~5分鐘。

三、運內八卦




運內八卦的作用和揉板門穴相似,也是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

做法:在手掌所有肉肉鼓鼓的地方,以順時針方向運轉,力度要輕,劃過掌面後有一種酥酥癢癢的感覺。每天300~500次。

有時候感覺陽陽吃多了,我會按板門穴和運內八卦,幫助他消化,效果不錯。

四、按揉足三里



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和胃,調理氣血,通絡導滯的作用,對小兒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足三里是人體的一個大穴,屬於四大長壽穴位之一。民間有“常揉足三里,像吃老母雞”的說法。所以可以經常給寶寶按按。

做法:足三里在寶寶外膝眼向下,寶寶四橫指下方。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2~3分鐘。



這套按摩手法,即使沒有出現積食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具有保健作用。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當寶寶出現積食時,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食療(食療請看往期文章)和按摩的手法來達到消食的作用。寶寶身體棒棒的,家長省心,寶寶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